跨世纪的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伙伴关系论文,跨世纪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时期,印度同苏联于1971年8月签署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印苏和平、友好和合作条约》,使双方关系达到史所未见的高度。冷战后,由于种种原因,印俄关系曾一度陷入停顿,但不久两国都重新认识到对方在各自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1993年俄总统叶利钦访印时,双方签署了指导跨世纪印俄关系发展方向的《印俄友好合作条约》,印俄间重新回到建设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轨道。本文将对印俄发展跨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的目标、现状、基础、制约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影响进行初探。
一、跨世纪印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目标
1.冷战后印俄两国的战略调整。苏联解体后,印度失去了长期的盟友和坚实的战略依托,其国家战略基础——印苏同盟不复存在,印度对其国家战略适时进行了调整。对内强调“经济优先”,大力施行经济改革,努力解决其自身的民族、宗教、种姓、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致力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对外着力改善和发展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坚持推行大国均衡外交,力图赋予不结盟运动新的活力以确保印在其中的领导地位,全力以赴确保和扩大印度在冷战后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和作用。以实现把印度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统一、发达和强盛的国家,使印度成为南亚——印度洋的地区超级大国,亚太地区新的政治经济科技中心,有声有色的世界级大国的宏伟目标。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也根据冷战后国内外形势的变迁,对其总体战略作了较大的收缩和调整,以确保其在苏联后时代的最大利益。根据俄领导人发表的一系列讲话和俄政府公布的有关文件,我们不难发现俄战略思想的大致脉络。即摒弃冷战思维,不开展以做超级大国为目标的争霸竞赛;政治和外交上偏重与东方磋商和合作,经济与防务上注重同西方沟通和对话;将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以实现建立独立、强大、昌盛和有尊严的俄罗斯的大国主义梦想,成为一个重新崛起、横跨欧亚、能影响未来世界航向的全球大国。
在印俄两国的战略构想中,都将发展自身实力、实现强国之梦放在中心地位。谁都知道,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仅依靠自力更生是难以完成如此重任的,印俄两国都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对外开放,寻求国际支持与合作。印俄跨世纪战略伙伴关系正是基于双边战略发展的这种需要而提出来的。
2.跨世纪印俄战略关系的基本目标。根据印俄两国的战略调整,我们可以看出,未来印俄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这是发展跨世纪的印俄战略关系的基石。因应这一变化,双边关系的重点将从安全转向经济,在经济上是否有利可图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印俄在政治、外交、军事、科技等方面发展关系和开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由此,我们可以勾勒出跨世纪的印俄战略关系的基本目标:经济上首先致力于恢复双方冷战时期的经贸合作水平,并不断拓展和提升双边经济合作的领域和层次;政治上共同推动业已启动的双边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共同主张和促进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军事防务上继续开展军火交易和军事技术合作;国际事务上加强沟通和理解,尽量协调双方的立场。
二、跨世纪印俄战略伙伴关系的现状
90年代初期,印俄双方由于各自国内尚未完成战略调整及双边的债务纠纷等问题,两国间未能及时讨论和重新确定双边关系的原则框架。作为原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的自身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不如前。在一段时期里,俄罗斯实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还曾一度转为支持巴基斯坦并与之签署了包括防务合作在内的友好合作条约,令印度决策者大为担忧。印度政府遂将发展同美国的合作置于最优先位置,并同美国在印度洋地区开展军事和技术合作,公开宣称为“战略伙伴关系”。印俄关系曾一度相当冷淡和疏远。直到双方对西方的一系列热望化成幻想后,两国才重新认识到对方在各自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俄罗斯首先调整了其过于重视西方的对外政策,印俄关系出现了转机。近年来,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国际事务、科技等方面的交往和合作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朝着建设“战略伙伴关系”的目标稳步迈进。虽然印俄间尚未正式宣布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但正如1999年7月访印的俄第一副总理赫里斯坚科所言,印俄关系事实上已达到战略伙伴关系的水平,只是有待俄罗斯总统在其一再推迟的访印时签署,从而在法律上予以正式确认。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相对于其他公开的战略伙伴关系,印俄这一尚待“正名”的伙伴关系在实际进展上或许更实在、具体和卓有成效。1992年,俄总理访问印度,签署了两国间经贸合作和货币自由兑换以及在科技、通讯、人员培训等诸多领域的合作协议,同意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消除了两国间存在的误解,为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993年1月,俄总统叶利钦访印,双方签署了《印俄友好合作条约》及9项合作协定,为两国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奠定了政治基础,1994年,印总理拉奥访俄,双方签署了《进一步发展和加强俄印关系宣言》,标志着两国合作伙伴关系进入了新阶段。同年,俄总理访印,又签署了涉及经贸、军事合作、航天科技合作等8项协定,印俄开始进入务实的伙伴关系建设阶段。1995~1996年度,印俄外长等高层官员进行了互访,进一步从各个领域推进印俄关系的具体发展。1996年3月,普里马科夫作为俄外长访印时,首次提出要建立两国战略伙伴关系。1997~1998年度,印俄总理分别访问了对方国家。1997年3月,印总理高达访俄时双方宣布重建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12月,普里马科夫作为总理访印时,双方签署了为期10年的防务合作协定,并且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将在叶利钦总统访印时正式签署俄印战略伙伴关系宣言。
通过双方频繁的高层互访,目前印俄在政治关系上已完全达到了伙伴关系的水平;在军事防务上已制定了开展长期合作的基本框架,每年的军火交易额已超过10亿美元;但经济关系相对滞后,双边贸易额现仅有15亿美元,仅占印外贸总额的2%,俄外贸总额的1%。不过,另一方面,这却预示着印俄合作的潜在空间巨大。据估计,在未来5年内,印俄年经贸合作可达到50亿美元,恢复到苏联时期的水平;印俄的相互投资也可望有所增加;在未来10年内,印俄间的军事技术合作将超过100亿美元,俄罗斯将占领印歼击机、预警机、坦克、导弹、舰艇(含航母)等主要军事装备的大部份市场;在民用核技术、航天技术(用于通讯、气象、研究环境变化等)、电子技术、海洋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也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三、跨世纪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基础
首先,1993年以来,世界特别是大国间出现了“伙伴关系”热,如1994年1月美俄宣布建立“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1996年中俄确定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中法宣布建立“全面伙伴关系”、中美表示要致力于建设“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中日表示要建设“面向21世纪的和平与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等。大国间的“伙伴关系”热是印俄形成伙伴关系的国际环境基础。其次,两国经济上互有所需。冷战期间,苏联日用消费品的50%来自印度,印度军备的80%和石油、煤等主要能源依靠苏联,双方在经济上形成了类似于生命共同体的紧密的依存关系。冷战后,印俄国际经济合作对象都在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但俄罗斯对印的农产品、食品、纺织品、药品以及电子产品等的需求量仍很大,印度也需要俄罗斯的石油、煤、防务设施和有关技术等。印俄作为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潜在的新兴市场,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在军火交易方面,俄罗斯仍将保持对印军火市场的半垄断地位,这不仅有利于拯救一批俄罗斯频临倒闭的军工企业,为俄罗斯陷入困境的经济带来现实好处,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促进印度的科技进步,增加印度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增强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三,两国对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相同的主张。印俄两国均主张建立多极世界,反对一国控制和操纵全球事务,在建设世界经济市场化、一体化过程中主张对话与合作。印俄在反对北约新战略、处理科索沃危机、抵制大国经济制裁等方面的立场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第四,两国的地区和全球战略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印俄两国不存在领土争端、民族宗教纠纷及其他对双边关系具有破坏性影响的问题,各自的战略目标也没有明显的冲突。俄罗斯并不担心印度成为南亚地区的大国或超级大国,甚至也不害怕其成为世界大国,因而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站在印度一方,理解印度的核立场,支持印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也希望借助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来扩大印俄合作的空间,提高印俄合作的国际影响,增强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力度。此外,两国在冷战时期的亲密合作为两国在新世纪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也奠定了深厚的根基,对过去的回想使两国较易找到发展合作的感情基础、信任基础和共同话题。
四、制约跨世纪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因素
印俄之间没有诸如领土争端等问题,在战略上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国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仍有不少因素制约着这一历史进程。首先,印俄跨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是建立在维护各自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将会依据时势的变化进行调整,不象冷战时期出于政治需要毫无保留地支持和拥护对方的主张。在出现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这种关系就会变得较为脆弱。第二,印俄战略关系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任何一种战略关系,如果没有共同的潜在敌人或针对对象,都不大可能达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与冷战时期印苏对抗巴美(中)不同,印俄跨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目前尚没有特别的针对对象,至少还没有特定的共同针对对象。这种关系极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美国是最能影响他们关系的关键因素。瓦解印苏联盟是美欧冷战在南亚地区的重大成果,美国不愿再看到俄印走得太近,这是美国称霸全球、主宰世界的跨世纪战略所不能容忍的。美国已经在采取行动从经济、防务乃至民主人权等方面扩大对印度的影响;以经济等手段牵制俄罗斯的发展进程,压缩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另外,印度也希望继续在美俄间搞平衡外交,在经济合作上对美国的期望更大,在寻求对印重大政策的国际理解和支持上对美国的期望更高。同样,俄罗斯要实现经济复苏,离不开美国的支持、援助与合作。可以说,印俄的国家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们同美国的双边关系。因而,如果美国认为印俄战略关系对其全球战略有不利影响而从中作梗的话,那么印俄之间跨世纪的战略关系的发展进程和实质效果必然要打折扣。第三,两国都存在政局动荡、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总量偏小等问题。在印俄两国政治层面,不同派别的主张各异,甚至针锋相对,两国的外交战略受政党政治影响较大。特别是俄罗斯,其战略重点仍在东西方摇摆,这种状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必然会给印俄伙伴关系埋下不可预见的非稳定因素。两国国内频发的民族矛盾、宗教冲突等社会问题也会影响两国伙伴关系的顺利发展。经济上,两国的经济实力都有待振兴,都面临着资金短缺问题,很难指望短期内对对方的购买力和投资有大幅度增长。因此,印俄跨世纪的战略关系不可能再回到印苏时期全方位的所谓“蜜月关系”,且会随国际国内时局的变化而充满变数。
五、跨世纪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对中国的影响
印度和俄罗斯均主张未来世界应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同我国对新的世界格局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作为亚太地区的大国,印俄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客观上有利于建立亚太地区安全机制,增加地区安全和稳定的氛围。同时,在美国将我国视为“潜在头号敌人”的情况下,世界第二大军事大国俄罗斯与世界第四大军事大国印度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必然引起美国的警觉,客观上有助于牵制美国的“防华”、“反华”势力,为我国集中人力、财力、精力加强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和宽松的外部环境。此外,印俄间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继而推进中俄印三角关系的良性互动,也有助于我国加强同印俄的双边磋商,避免发生重大误解,从而保障中俄关系向纵深发展,中印关系逐步改善。
尽管如此,由于印俄分踞我国南北边境,皆与我国有很长的边界线且印度与我国还存在悬而未决的领土争端,在印俄国内还分别存在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视为是“潜在威胁”的势力,印俄跨世纪的战略关系有牵制和防范我国的意图。因而,印俄建立和发展任何形式的伙伴关系都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予以关注、研究和严肃对待,我们应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去追踪、分析、研判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进程和对我实际或潜在的各种影响,预备相应的战略应急方案,以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