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几个新问题_财务杠杆论文

搞好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几个新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新问题论文,企业财务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搞好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面临的新问题。本文仅就个人的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优化资本结构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需要的资金靠自己筹集,呈现多元化的情况,由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组成。债务资本包括银行借款和发行债券。权益资本包括股票和以非股票方式吸收投资者投入的资本。由于债务资本的利息可以计入期间费用,减少企业的所得税,所以其资本成本低于权益资本的成本。适当提高债务资本在资产总额中的比例,在某种情况下有利于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财务杠杆是指债务资本占资产总额的比例,把债务资本所占比例对权益资本收益的影响,叫财务杠杆效益。善于利用债务资本,发挥财务杠杆效益,是西方许多金融家、企业家发财致富的诀窍之一,也是我国企业家应予重视的问题。

某公司需要融资2000万元,假定有A、B两个融资计划。A计划为债务资本1400万元,权益资本600万元。B计划为债务资本600万元,权益资本1400万元。假定债务资本年利率为10%。当该公司资产利润率为8%、10%、12%,所得税税率为30%时,则财务杠杆对权益资本收益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知,资本结构不同,对权益资本收益的影响也不同。当资产利润率=债务资本利率,融资计划A和融资计划B的每股收益相同,两者均为3.5元。当资产利润率〈债务资本利率,融资计划A的每股收益1.17元,小于融资计划B的每股收益2.5元。当资产利润率〉债务资本利率,融资计划A的每股收益5.8元,大于融资计划B的每股收益4.5元。我们把融资计划A称为高财务杠杆,融资计划B称为低财务杠杆,把第二种情况称为财务杠杆的负作用,把第三种情况称为财务杠杆的正作用。就是说,当资产利润率〈债务资本利率时,高财务杠杆效益小于低财务杠杆效益;当资产利润率〉债务资本利率时,高财务杠杆效益大于低财务杠杆效益。所以,当资产利润率大于债务资本利率时,企业多一些债务资本是有利的。

由于债务资本要按期还本付息,使用大量债务资本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增加会降低股票的价值,加大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成本,从而导致企业收益的减少。财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应在既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又避免过度增加企业的风险之间,找到一个有利的平衡点,这就是如何优化资本结构的问题。

优化资本结构就是使企业资本总成本最低的债务资本比例。这里有两点应注意:一是债务资本成本低于权益资本成本;二是随着债务资本的增加和权益资本的减少所产生的风险增大,必然带动多种资本成本的上升,企业总资本成本随着资本结构的改变而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

某公司有A、B、C三种融资计划,其有关资料假定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见,总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变化的关系是,随着权益资本的减少和债务资本的增加,它们两者的成本都是逐渐增加的。权益资本的成本在债务资本达到一定程度后增加速度明显加快,加权资本成本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当债务资本的比例少于40%时,由于没有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较高。而当债务资本超过40%时,由于融资风险增加带动各项资本成本的上升,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也是较高的。根据这个公司的上述资料,其资本结构的最优选择应保持债务资本在总资本中占40%左右(一般来讲,企业的债务资本保持30%到50%的比例是较好的选择)。财务工作者的任务就是确定企业合理的、最佳的资本结构。

当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的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失调,资本金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例小,负债累累,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也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走向市场。

调整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企业不能坐等国家给政策,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搞好筹资决策,合理筹集资金,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盘活存量资产,用好增量资产,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来逐步改善不合理的资本结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制定正确的信用政策

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销售是重要的促销手段。但信用销售也有货款不能及时回笼、增加应收帐款、坏帐损失的负面作用。当前我国有很多企业由于开展信用交易,相互拖欠严重,甚至在购销过程中上当受骗,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开展信用销售,必须有正确的信用政策,才能扬其长,避其短,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西方,很多企业都以信用销售为主,但相互拖欠的现象远不如我们这样普遍、严重。它们在开展信用交易时,都有一套信用政策,绝不盲目地、随意地进行。根据有关资料的介绍,西方企业的信用政策一般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可供我们借鉴:

1.信用标准。指顾客获得企业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符合信用标准的顾客,企业才给予信用销售。评定顾客信用标准的方法有:(1)五C评估法,即根据顾客的品质、能力、资本、担保品和行情加以确定。因为这五个词的英文都是C起头,故称五C。要从上述五个方面了解顾客的资信情况。(2)信用风险数量化法,即根据顾客近几年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值和风险系数估计顾客不履行付款的可能性。某企业确定的信用标准假定如下表所示。

指标信用标准

信用好

信用差

流动比率2.1∶11.4∶1

速动比率1.1∶10.7∶1

资产负债率 40% 60%

应收帐款周转率 13次 8.9次

存货周转率 52次4次

风险系数为:信用好为0,信用一般为5%,信用差为10%。

根据了解,某顾客上述指标值及累计风险系数如下表所示。

指标指标值 累计风险系数

流动比率1.8∶1

5%

速动比率0.8∶1

10%

资产负债率60%20%

应收帐款周转率

15次20%

存货周转率 6.5次20%

由于累计风险系数为20%,表明该顾客不履行付款的可能性为20%,可据此给予有条件的信用销售。

2.信用期。指企业允许顾客从进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信用期长,有利于扩大销售,提高盈利,但是会增加应收帐款并由此引发应收帐款的持有成本、坏帐损失和收帐费用。如果后者大于前者,则这种信用期不可取。所以确定信用期应以盈利的提高额大于应收帐款的持有成本、坏帐损失和收帐费用为依据。某企业拟确定30天和45天两种信用期,如为30天信用期可增加销售额7300万元,坏帐损失率为销售额的5‰,收帐费用为应收帐款的2%;45天信用期可增加销售额8760万元,坏帐损失率为销售额的8‰,收帐费用为应收帐款的4%。假定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为8%,资产利润率为15%。则两种信用期所增加的利润分别为:

30天信用期:7300×8%=584(万元)

45天信用期:8760×8%=700.8(万元)

两种信用所增加的成本分别为:

30天信用期:7300/365×30×15%+7300×5‰+7300/365×30×2%=138.5(万元)

45天信用期:8760/365×45×15%+8760×8‰+8760/365×45×4%=275.28(万元)

两种信用期所增加的收益分别为:

30天信用期:584-138.5=445.5(万元)

45天信用期:700.8-275.28=425.52(万元)

尽管两种信用期都能给企业增加收益,但30天信用期增加的收益大于45天信用期增加的收益,所以企业的信用期应选择30天。

3.现金折扣。指企业对顾客提前付款在商品价格上给予的优扣。顾客提前偿付货款可以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企业给提前付款的顾客以多大现金折扣,应根据提前付款所带来的收益大于现金折扣所产生的损失加以确定。某顾客从本企业赊购货款20000元,信用期30天,如果提前20天付清货款给予1%现金折扣,则企业损失货款200元,如果企业收到的19800元在20天内所取得的收益大于200元,则1%的现金折扣是可取的。

4.收帐方式。指企业对不同过期帐款的催收方式,如信催、电催、派人催收、诉诸司法部门等等。催收方式不同,收帐费用也不相同。一般来说,收帐费用大,可收回的过期应收帐款就多,坏帐损失就可以减少。因此,企业应根据顾客的不同情况和应收帐款逾期的长短选择适当的摧收方式,既保证货款及时收回,又节省催帐费用,减少坏帐损失。

三、树立投资的风险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无论进行产业投资,还是证券投资(国库券除外),都会遇到风险。收益越大的投资,风险也越大。不考虑风险的投资,十有九是失败的。实际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教训很深刻。有些企业由于盲目投资,背上沉重的包袱,造成生产经营的困难。因此,企业进行投资时,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预计到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趋吉避险,争取较好的效益。

产业投资的风险有:(1)需求和售价的变化。需求与售价的变化程度和风险大小成正比。企业投资于需求和售价变化大的产品,其风险比投资于需求和售价变化小的产品要大。(2)投入价格的变化。企业进行产业投资,需要一定的投入,以购买原材料、机器设备,兴建厂房,支付工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投入的价格是不稳定的。价格波动大的投入,其风险大于价格波动小的投入。(3)使用固定成本的程度。在产品成本构成中,固定成本总额在相关范围内,不受销量变动的影响,只有变动成本总额随销量成正比例变动。所以固定成本比重大的产品,其利润变化速度大于销量变化的速度,也就是较小的销量变动引起较大的利润变动。当销量增加10%时,利润总额的增长速度大于10%;当销量减少10%,利润总额的降低速度也大于10%。我们称这类产品为高经营杠杆的产品,其风险大。反之,固定成本比重小的产品,其销量变动对利润变动的影响不如前一类产品那样敏感,我们称之为低经营杠杆的产品,其风险较小。所以,在市场较好的情况下,企业投资于固定成本高的产业有利,而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企业应投资于固定成本低的产业。

证券投资的风险有:(1)利率风险。指由于市场利率水平变动引起证券投资实际收益率偏离预期收益率的可能性。当市场利率上升时,证券价格会下跌;当市场利率下降时,证券价格会上扬。由于各种证券价格下跌和上扬的幅度不同,投资者获得的实际收益就有可能偏离预期收益而造成损失。(2)购买力风险。指由于通货膨胀造成货币贬值,使证券投资的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可能性,特别是债券投资,由于利率固定,所受影响更大些。(3)市场风险。指由于证券市场行情变动使投资者的实际收益率偏离预期收益率的可能性。证券市场行情由于各种政治经济原因以及某些投资者的投机操作活动,是经常变动的,各种证券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4)违约风险。指发行证券的公司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无法按时支付利息或偿还本金所产生的风险。

上述这些风险中,有些属于可分散的风险,有些属于不可分散的风险。可分散风险只对某种证券投资或产业投资的收益有影响,而对其他证券投资或产业投资的收益没有影响。不可分散风险则对所有证券投资或产业投资的收益都有影响。企业财务工作者对不可分散的风险是无法排除的,但对可分散的风险则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而加以减少。减少可分散风险的有效方法是,在产业投资方面应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实行多元化发展步伐;在证券投资方面实行证券组合,不把所有的鸡蛋装在一只篮子里。常见的证券组合结构有:(1)收益型组合。着重证券收益的稳定性,一般可选购和持有政府债券、信用等级在BBB级以上的企业债券、优先股票和盈利稳定的普通股票。(2)增长型组合。其目标不在于当前收益的多寡,而在于将来价值的增加,即着重于资本增值。这种组合的证券种类要适当,证券种类太少会造成过高的风险,证券种类太多会分散投资,难于提供满意的收益。

风险程度衡量的方法,就单项投资而言,一般用收益标准离差率进行分析。风险投资的收益由无风险收益和风险补贴收益组成。我们一般把银行存款利率和国库券利率称为无风险收益,超出这两者的收益称为风险补贴收益。它和风险大小成正比。标准离差率是说明投资者获得风险补贴收益的风险大小。

某公司投资于某一产业,其年利润率假定为:市场形势好为24%,概率0.3;市场形势一般为15%,概率0.4;市场形势坏为8%,概率0.3。同期国库券年利率为10%。

期望利润率

=24%×0.3+15%×0.4+8%×0.3

=15.6%

标准离差

=6.22%

标准离差率=6.22%/15.6%=0.399

计算结果表明,该项产业投资的风险补贴率为5.6%(15.6%-10%),企业获得该项补贴率的风险为0.399。考虑风险程度,这项产业投资的预期报酬率为12.23%(10%+0.399×5.6%)。

组合证券投资风险与单项投资风险不同,其中某些证券的风险可以相互抵消一部分,故其风险程度一般用贝他系数(β)加以衡量。贝他系数的计算公式是:

某种证券的贝他系数=(某种证券期望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证券市场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

组合证券的贝他系数=Σ(某种证券贝他系数×该证券的权数)

如果某种组合证券的贝他系数大于1,相对于整个证券市场,其风险大一些;如果小于1,则表示它比整个证券市场的风险要小一些。根据某种组合证券的贝他系数,可以判断该种组合证券获得整个证券市场风险补贴收益的风险程度。

某公司投资甲、乙、丙三种股票,投资额分别为30、50、20(万元),期望报酬率分别为15%、12%、14%。无风险报酬率为10.2%,该时期证券市场报酬率为16%。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甲种股票贝他系数为0.83,乙种股票贝他系数为0.31,丙种股票贝他系数为0.66,组合证券贝他系数为0.536。证券市场风险补贴率为5.8%(16%-10.2%),该公司上述证券组合获得风险补贴率的风险程度为0.536,该证券组合的期望报酬率为13.309%(10.2%+0.536×5.8%)。

四、搞好成本效益分析

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重要一环,是加强成本投入的管理,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必不可少的和经营效益好的项目上。为此就必须消除无效益的成本投入,减少效益小的成本投入,增加效益大的成本投入,搞好成本效益分析。

为了加强成本投入的管理,必须把各项成本费用支出,按其重要程度和经济效益大小,运用ABC分类法分为三类:

1.重要项目。指最重要的必不少的、对经济效益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如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动力成本等。

2.次要项目。指为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对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产品质量有较大影响的项目,如科研费用、技改费用、广告费、职工培训费等。

3.一般项目。指对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有一定影响,但开支规模可以缩减的项目,如行政管理费、业务招待费等。

对于第一类成本费用支出项目,财务部门应保证支付。对于第二、三类成本费用支出项目,财务部门应根据其产生效益的大小确定它们的支付多少。这里讲的效益既指当前的经济效益,也包括今后的经济效益。比如科研费用,从当前来看,其经济效益可能不显著,但对企业今后经济效益的提高能起重要的作用。

某企业根据各职能部门提出的成本费用支出计划为:

1.原材料、直接人工和动力成本 4000万元

2.科研、技改费用800万元

3.广告费180万元

4.职工培训费150万元

5.行政管理费200万元

6.业务招待费160万元

该企业当年可用于上述项目的资金为5000万元,保证原材料、直接人工和动力成本的支出外,可用于其他项目的资金为1000万元,应按照它们的成本效益进行分配。根据预测,有关项目的成本效益如下表所示。

项目

成本(元) 收益(元)

科研、技改费用 100 3000

广告费 100800

职工培训费 100500

行政管理费 100200

业务招待费 100600

据此,可将用于其他项目的资金1000万元分配如下:

科研、技改费用=3000/(3000+800+500+200+600)×1000=588.24(万元)

广告费=800/3000+800+500+200+600×1000=156.86(万元)

职工培训费=500/3000+800+500+200+600×1000=98.04(万元)

行政管理费=200/3000+800+500+200+600×1000=39.22(万元)

业务招待费=600/3000+800+500+200+600×1000=117.64(万元)

按经济效益大小来控制成本费用投入,才能将有限的经济资源用于急需的效益好的需要上,适应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几个新问题_财务杠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