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与实践路径研究论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与实践路径研究论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与实践路径研究

蔡臻臻a,b

(华南师范大学a.马克思主义学院; b.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精髓、要义和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初心和使命,主动回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时代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在坚持主权平等、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等五个方面来实现。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世界历史;合作共赢;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从提出以来,中国通过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丝路基金和“一带一路”倡议等举措,积极寻求与相关国家利益的契合点和“最大公约数”,使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走向了实践,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肯定。基于对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的认识,并结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中国向世界展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形成了涵盖政治、经济、文明、生态和安全在内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以实际行动和大国风范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实践自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现代文明的一种新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界、学界和在对外交往中经常使用的高频词汇。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外访就选择了俄罗斯。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首次在国际场合向世界传递了“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27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4月7日“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1]3302013年9月和10月,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0月7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提出了“牢固树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和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议。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呼吁“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206

作为今后三年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指导意见》明确了各项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20年,要巩固脱贫成果,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月18日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3]529的中国方案。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4]19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2月1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2]514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宪法。[5]200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强调,推动建设“五位一体”的世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6]12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7]103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认识真理也永无止境。人的认识的无限性和反复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和创新永无止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的发展高度,在外出访问、国际会议和署名文章等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成果,全方位、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未来前途命运的深入思考和认识,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理论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特别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写进党章、写进宪法的“三写进”,不仅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而且主动回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时代问题,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而且是新时代打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立更加公正与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行动指南。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

共同体是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有的生存方式,但是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不是天生的,如何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仅靠中国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国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人们深入交流,增进彼此理解,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371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人类活动的相互性、人类世界的整体性。因此,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需要向国际社会和社会民众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育命运共同体意识,力争获得国际社会和广大民众的理解、支持和认同,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

(一)主权平等的原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到内涵、从构想到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对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责任和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4]58-59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等问题。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

(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由于各国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中国愿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寻求共同经济利益空间,助力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发展水平不同,利益诉求多元,要兼顾沿线各国的利益和关切,寻找利益汇合点,实现共同发展和利益共享,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各国才能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国支持和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把沿线各国的人才、资源、市场等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沿线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格局中的话语权,进一步缩小南北差距,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开辟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空间,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为国际社会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供给。

(三)合作共赢的原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们重构人类共同体价值体系和构建新的文明观、共同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文明的冲突”指明了方向。文明作为一个文化实体,是“放大了的文化”,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10]22面对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冲突不断加剧的严峻现实,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认为:“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家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10]297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广度和深度空前加深创造了条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尊重文明的多样、承认差别为前提,打造“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平台,倡导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的新文明观,在增进多种文明彼此理解的同时消弭隔阂、增进信任,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对话和交流,避免陷入“文明的冲突”。

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在外科的一些领域已经证实可以促进伤口恢复,减轻瘢痕增生。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HBO对减轻鼻腔黏膜术后恢复过程中产生的瘢痕粘连是否有效。

(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二战后,人类在创造空前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环境问题,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可持续发展从最初针对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场域,逐渐拓展为涵盖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领域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概念。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从人类整体的共同利益角度来认识,经济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必须从全球范围来看待,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来协同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所包含的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是高度契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只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才能真正认识到本质意义,即任何发展都必须以保障全球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约束。

为了消除体制障碍,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河北省探索了城乡一体化的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承德市经历了成立水务局、统一管理城乡供排水、统一管理城乡防洪排涝三个步骤,实现了从“源头”到“龙头”的一体化管理。目前,全省共有9个设区市、128个县挂牌成立水务局,其中72家水务局初步实现了对城乡供水的行政管理。石家庄、衡水、承德、邢台等4个设区市水务局行使了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和回用等涉水事务的行政管理职能。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主权平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原则和最重要的基础,它体现了时代潮流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主权是每一个可以被归为国家的政治社会的本质属性”[8]103,是国家独立的根本标志,也是最根本的国家利益。二战后,《联合国宪章》将“各会员国主权平等的原则”规定为联合国及其所有各成员国应该遵守的首要原则。然而,主权不平等仍然是普遍现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打着“民主”“人权”“自由”等旗号,肆意践踏和破坏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粗暴干涉他国内政,严重破坏地区安宁和世界的和平稳定,致使主权平等原则没有得到真正彻底的贯彻和执行。这从反面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凸显出这一历史使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相吻合,而且与国际法的理念和追求相一致。

(一)凝聚社会共识,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3]539这些原则确立了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准则,深刻揭示了和平与发展是近百年来世界各国人民的殷切期盼,为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历史启示和基本遵循。

(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完善现有国际组织的组织架构和功能作支撑,同时也需要正确的全球治理观作指导。在当今的国际治理体系中,全球经济发展不均衡、没有惠及全球各方,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反全球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暴露出了现行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弊端,西方发达国家对当前不公正的国际秩序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因此,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进一步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不仅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改善人类共同命运的迫切要求,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旨在为全球治理规则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制度体系。

(三)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合作、共赢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两大核心原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的利益高度融合,合作共赢是夯实共同发展的根基,应当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价值取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共生、共赢和共享的价值诉求,尽管世界各国的基本国情、人口数量、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但共同利益、整体利益仍然存在。合作共赢的理念包含对立统一规律,合作是共同发展的前提,共赢是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从发展的意义上来说,共同体成员是自由平等的,而且在利益上共生共赢,拥有情感上的共同喜好。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与他人共在也属于此在的存在,属于此在恰恰为之存在的那一存在。”[9]269只有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合作共赢的理念,努力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在追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在谋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致力于各国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四)践行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11]63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仅是一种理念,更应该是一种各国自觉的现实行动。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通过“建设美丽中国”“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12]110“生态红线作为生态环境的生命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2]12“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13]164等重要部署,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使得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实践方面走在了全球前列,已经成为了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美丽世界的建设。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构建生态环境治理的绿色发展模式和机制,在联合国框架内达成全球生态安全公约,防止由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危机。

2011年九十月份的一天,邓强告诉林中伟,可以让他来做安居华苑项目,但是需要城投公司下属的肇庆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建公司”)去投标,等市建公司中标后再和林中伟合作。此前,邓强已经和市建公司分管经营的副总经理程某打好了招呼,说会有一个姓林的找他,准备拿市建公司的资质投标肇庆城投准备建的经济适用房项目,让程总适当照顾一下林总。

(五)坚持对话协商,构建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彼此相互依存、利益高度融合,“零和博弈、冲突对抗早已不合时宜,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成为时代要求”。[2]343坚持对话协商是妥善解决矛盾和分歧,防止战略判断上出现失误、增进战略互信的重要方式。“协商是民主的重要形式,也应该成为现代国际治理的重要方法,要倡导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3]523面对国家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我们主张冲突各方保持冷静、理性,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政治谈判等方式加以解决,寻找“最大公约数”,以和平方式推进政治解决。推进国际安全合作,要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理念,通过建立国际社会交往中的对话协商沟通机制和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立寻求共识的合作机制,求同存异,寻找各方的利益交汇点。

在实验教学仪器的管理过程中,高校要健全各种相关制度,在实验教学仪器管理过程中对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以仪器使用最大化为目标,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同时,更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控制仪器的成本开销、如何对仪器进行合理化管理,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使实验教学顺利开展,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旨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次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继续推进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共享发展成果的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把全人类共同利益看作自己的利益,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尊重差异、求同存异,应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共同存在于一个社会共同体中。在人类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仍然需要世界各国的协力合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美]小查尔斯·爱德华·梅里亚姆.卢梭以来的主权学说史[M].毕洪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9][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基金项目] 2019-2020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课题编号:2019GJ010)。

[作者简介] 蔡臻臻(1985-),女,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5823(2019)08-0075-04

[收稿日期] 2019-05-16

[责任编辑:白彩霞]

标签:;  ;  ;  ;  ;  ;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与实践路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