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职业女性角色心理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探析论文,心理问题论文,职业女性论文,角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的转轨阶段。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对职业女性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的转轨,现实地要求职业女性克服传统观念和心理障碍,适应转轨进行角色转变,重塑现代职业女性形象。为此,本文就转型期如何转变职业女性角色心理问题谈几点思考。
一、转型期职业女性心理问题的透视
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也加速了职业女性主体角色的转换进程,唤醒了职业女性对实现自身价值、社会价值的重新认识。在进步与落后、希望与失望、机遇与危机的挑战面前,职业女性产生的心理问题大体有三种现状:
(一)就业危机产生的自卑心理
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了劳动用工制度之中,尤其在目前国有企业就业紧张的情况下,职业女性的就业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失业与再就业,导致职业女性就业心态失去了平衡,表现在:一是形成了初次就业女青年的“女不如男”的自弃自轻的心态。二是生育期职业女性因生育而下岗,形成了“女人吃亏”的自艾自怨的心态。三是中年职业女性因生理和年龄的障碍,最易被精简淘汰,产生了一种“生不逢时,改革拿女人开刀”的失落失望心态。
(二)双重角色紧张产生的畏难心理
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的转轨,一方面要求职业女性广泛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协调和兼顾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关系;另一方面传统的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又习惯性地要求职业女性囿于“生育共同体”主角境地,由此而形成了尖锐的角色冲突和角色心理障碍。
一是扭曲的社会角色规范,对职业女性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造成了职业女性的畏难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企业和行业忽视职业女性的生理特点,不现实地要求职业女性与男性同工同劳,甚至把那些脏苦累活当成职业女性的专项活,视女同志为低能低智劳动者。而在接受教育与培训方面,因传统习俗影响,职业女性普遍地存在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不足,形成了对职业女性投入少要求高的严重反差。令人担忧的是社会上少数企业经营者和老板曲解职业女性的“优势”,圈定职业女性为“服务型”、“公关型”,甚至强迫其从事“三陪”活动。面对扭曲的社会角色取向,职业女性不能不发出“做人难,做女人更难”的感叹。
二是核心家庭的演变,对职业女性的家庭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转型期我国城镇家庭结构也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主要是一对夫妇(或单亲)和未成年子女的核心家庭急剧增多。家庭功能正在从传统的经济共同体向精神生活共同体转换,职业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功能也有了新的内涵。一是丈夫对妻子要求提高;二是子女对母亲要求提高。面对这些新的要求,职业女性有时感到力不从心,由此容易产生出畏难心理。
(三)价值观的困惑产生的依附心理
一是追求“功利”产生的依附心理。在转型期,职业女性面对社会收入差距拉大和贫富悬殊加剧的社会现象,其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心理最易失去平衡,在角色转换上出现了“功利”导向的趋势。少数职业女性热衷追求实惠,谋求物质的满足;个别职业女性甚至产生了“与其辛辛苦苦冲锋陷阵,不如趁早傍个好靠山”的错误思想,把自身的幸福依附在对“海外关系、高薪、高官”的追求上。
二是贪图“安乐”产生的依附心理。面对改革大潮中出现的就业失势,情感失重,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负面效应影响,一些职业女性认为过去的精神价值观已经过时,时髦地崇尚“娇妻爱巢,穿金戴银”,“过安稳日子,享安逸清福”,自己甘居配角,退居二线,以求夫贵妻荣,子贵母荣,自视为依附角色。
二、转型期职业女性角色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转型期职业女性角色心理问题并不是职业女性天生具有的心理缺陷,除了其自身的生理因素外,还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
(一)历史积淀的结果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男子一直是社会和家庭的轴心,女性处在从属地位。无论从仕、经商、受教育,女性都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岐视。“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这些传统的精神束缚不仅作为观念积淀在人们的头脑中,也积淀在我国社会文化之中,在当代社会中这种观念也并未绝迹。政治、法律观念上的男女平权,并未在经济上社会上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对女性的歧视仍然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对女性的不同程度的歧视,导致了职业女性的隐忍、委曲的不正常的心理形成。
(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业女性的隐性失业受到政策保护。在“高就业,低收入”的状态下,男女同工同酬,职业女性没有风险意识、竞争意识。面对骤然而到的就业竞争,职业女性一时难以适应,缺乏下岗、转岗的心理承受力和再就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在转型期由于许多改革配套措施尚未跟上,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健全,职业女性面对诸多的社会问题,一时束手无策,惶惑不安,因而职业女性的上述的心理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随之而生。
二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的家务劳动社会化严重滞后,职业女性仍然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肩负着抚育孩子,赡养老人,照顾家庭成员的重担。职业女性渴望知识更新和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但繁忙的家务劳动又迫使职业女性只能囿于家庭的小天地之间。面对新行业新工种的挑战,职业女性渴望而又难以胜任,处在“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的困境之中。
三是社会对职业女性的成就观存有偏见,做女人难,做女强人更难。现代社会一方面给妇女提供了与男性共同竞争的机会,一方面又仍旧用传统的家庭角色规范要求她们,这给广大的职业女性带来了强烈的角色冲突与心理压力:如果她们在事业上成功了,就担心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被认为是失去职业女性魅力的妻子。有时,在职业女性还没有明确意识到做不做女强人时,男性已经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拒绝女强人。总之,当职业女性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时,如不作为社会角色,而是作为性别角色看待时,容易受到否定性评价。
(三)职业女性自身生理特征的制约
职业女性自身生理特征对职业女性心理问题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制约。职业女性经历结婚、怀孕、产褥、哺乳、养育等特殊的生理过程后,生理有了明显的变化,心理压力也随之加重。职业女性特殊的生理机制使职业女性某些身体素质天生弱于男性。因而职业女性较男性更容易产生依附心理、自卑心理。这些特征无疑会影响职业女性的风险意识、竞争意识的形成。
三、转型期职业女性角色心理问题转变的思路
社会的现代化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实现现代化的主体是人,只有人同社会制度、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才能产生社会变革,因此转型期必然要求人的心理、观念、行为方式等与之发生相适应的变化。事实表明,人的心理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人的现代化心理作用同现代行为有着必然内在的联系,当消极心理转为积极心理,不利心理转为有利心理时,这种心理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在这个意义上讲,职业女性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转变是影响转型期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职业女性迫切需要转变心理,更新观念,重塑自我,克服角色转变的心理障碍。
(一)职业女性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现代化改革要求职业女性成为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女性,因此职业女性自身素质的提高是转变心理问题的先决条件,职业女性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素质:
第一,转变观念,提高思想素质。职业女性首先要勇敢地接受社会变革带来的一切挑战,克服畏惧和自卑心理、依附心理。面对严竣的现实,职业女性要提高自己的承受力、平衡力,形成开拓创新意识,勇敢地投身于现代化建设洪流之中。发扬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精神,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改变以往那种祈盼照顾、平均分配的“小妇人”观念,把职业女性的幸福观建立在“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坚强信念上。心理上的转变首先要做到观念上的转变,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激烈性,砥砺意志,树立信心,坚定信念,自觉地成为一个具有强烈现代化意识的坚强职业女性。
第二,努力学习,提高文化科技素质。职业女性在转型期尤其要注重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接受在职培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女性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胜,就必须提高文化科技素质,成为知识女性和专业能手。因为知识是才能的基础,科学是显示生产力的根本标志。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掌握研究各个领域的文化科技知识,诸如外语、金融、微电、财经、法律、保险业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因为丰富的知识,有助于职业女性健康心理的形成。
第三、发挥优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职业女性价值目标的实现、文化素质的提高、事业的成功,都与正常的心理状态有关。职业女性有着自身的素质优势,如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直观感觉和综合分析能力等都明显占有优势。职业女性的耐心、耐力、韧性一般都比男性要强,思维活动也显得比男性更细腻、更丰富。因此职业女性在教育、医疗、保健、行政、文秘、新闻、文学、美学、服装、旅游、金融、服务行业等都大有用武之地。在转型时期,职业女性要及时调整自我心态,扬长避短,克服过去那种封闭、狭隘、嫉妒心理,消除自我哀怜、多疑多虑的自身弱点。用良好的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社会,迎接挑战,顺利实现五个方面过渡:一是从安排、照顾型向胜任、能力型过渡;二是从配角向主角过渡;三是从不平等竞争向平等竞争过渡;四是从背着心理包袱慢行向轻装前进过渡;五是从体力型向智力型过渡。
(二)职业女性角色心理问题转变的外部条件
提高职业女性整体素质,是职业女性参与社会改革和物质生产的重要基础,是提高职业女性心理素质的前提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统一起来,以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职业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样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外部因素的制约。影响职业女性角色心理转换的外部条件主要有:
第一、国家政策的引导。一是要重视职业女性的生育价值。职业女性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职业女性承担着生育和抚育后代的重任,分担重担必须唤起全社会的关注。国家要通过建立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保障职业女性在市场经济中的公平竞争和就业的基本权益。
二是确立“人口素质立国”的观念。强调教育和知识的价值,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离不开对女性家庭角色的社会责任的确认。
第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妇女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要建立以国家、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依据法律规定对社会成员养老、疾病、伤残保障制度。对职业女性因失业,灾害和不幸事故以及曾经为社会尽过义务而生活面临困难者,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和基本生活的保障。妇女保障的社会化、制度化,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建立和完善职业女性的职业培训网络,开展行之有效的职业女性就业培训。
二是对适合妇女从事的劳动就业机会,应采用法律手段予以保证。对有关就业岗位应规定女性大致的就业比例,并应对违反规定的给予惩罚。在社会还不能公正平等地对待男女就业的情况下,法规、政策应对女性就业给予适当的强制性的保障。同时还要配之执法监督部门制裁措施,使男女平等合法化制度化。
三是建立生育保障制度。生育关乎下一代身心健康,关乎国民整体素质,不可忽视。
四是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机制的形成,减轻妇女的家务负担,进一步解放妇女的生产力。鼓励社区服务和家庭服务业的发展,这样有助于缓解职业女性双重角色的冲突,便于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解决女性就业问题的基础。
总之,在社会转轨时期只有从职业女性自身和社会两个方面入手,认真研究和处理女性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才能有效地克服职业女性的心理障碍,使职业女性顺利地实现角色转移,形成职业女性的健康人格力量。职业女性只有投身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变革中,才能显示出中国职业女性的社会价值和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