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教热的实话实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话实说论文,家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选一个双休日,走进一些重点学校的名教师家里,你或许可以看到“壮观”的家教场面:一套两室两厅的房子里,客厅里坐着学生,书房里坐着学生,卧室里坐着学生,老师穿梭其间,给这堆学生讲解,让那堆学生看书、做题。那情形,倒像是边远地区的“复式教学”。
那种和风细雨、灯下育儿的经典镜头早已模糊,现代家长更情愿把孩子送到老师家里,送进各种特长班,或是聘请在读大学生给孩子辅导功课。家教,正以如火如荼之势在城乡各地迅猛发展。
家教,何以这样热浪滚滚?家教,你将走向何方?且随我们一起走近家长、走近学生、走近老师、走近专家,听听他们真实的声音。
家长:可怜天下父母心
丁先生,年逾不惑,省级机关公务员,典型的工薪一族。他告诉记者,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伴着家教读过来的,十年了。“不是我们有钱,没办法啊!”早生华发的丁先生,一脸无奈,“现在读书的竞争太激烈了,要想考重点中学,考名牌大学,实在不容易。我的家庭收入并不高,请家教的开支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其他方面省着点,家教可不能停。因为,我不请,人家在请,孩子的学习赶不上人家,耽误了他的前途,可不是闹着玩的。”
李先生,个体小老板,说话直截了当:“我是做生意的,不瞒你说,钱是赚了一些,赚钱为了什么?我自己读书不多,我那小鬼总不能再像他爹一样吧?他应该像你们文化人,去读大学。说句老实话,为了孩子,我花多少钱都舍得。”
黄先生,外企职员,言谈举止很有个性。他本来对家教没有什么好感,但拗不过孩子。“其实,我心里清楚,请家教没什么作用。可孩子不这样想,孩子对我说,同学们都请了家教,她也要去,上学期考试她有两门功课不及格,她想去数学和外语老师家补习。我不让她去,孩子就发脾气,说我不关心她。我在外资公司的经验,知道实际工作能力是最关键的。现在有几个人不盯着孩子的成绩单发愁?如果孩子的成绩由70分进到80分,他们就喜笑颜开,说孩子进步了,请家教有了实效。到底是不是这样?恐怕没这么简单。”
“可怜天下父母心”,热衷于家教的家长们的心态其实大同小异,不外乎三种类型。
一是拔苗助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冒尖,一定要考重点中学,考名牌大学。在家长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如意,好像比别人笨一些,学习不勤奋,成绩不中不低,学习不冷不热,孩子自己无所谓,家长心里着急得很。如果不请家教,无法提高成绩,总会比别人矮一截。有的孩子成绩不错,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好像永远没有止境,平均80分的盼平均90分,班级前十名的盼前五名。因此,家教永远是需要的。
二是“解放”自己。家长自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管理孩子的学习,请个家教,既可辅导孩子功课,又能照料孩子,一举两得。也有不少家长是不负责任的,自已不想管孩子,只想图轻松,经常泡在舞厅里,泡在牌桌上,把孩子交给家教,省事又省心。
三是追赶时髦。别人的孩子请了家教,我的孩子也要请。家教嘛,大概也是潮流,赶上了就好,赶上了不吃亏。
学生:欲说还休好困惑
学生怎样看待家教,是记者很关心的事。
在长沙市某中学,正上初三的易林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这孩子很直率,言谈中不加掩饰地表露着对家教的不满和埋怨:“不喜欢,一点也不喜欢。星期天,满希望玩一玩,可是不行,得去上家教,磨磨蹭蹭想拖延一下,妈妈就在旁边催促。一想到家教,心里就烦。什么时候能不去上家教就好了。”记者问他:“你的同学喜欢家教吗?”他说:“好多同学都不喜欢。我们的学习负担已经很重了,几乎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谁还会想家教啊?”“如果不上家教,你最想做什么?”“可做的事多着呢,踢球呀、爬山呀、郊游呀、游泳呀,样样都比呆在家里听家教老师讲那永远都讲不完的题目要好上千倍。自从上了家教,我有好久没踢球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不喜欢家教。家住浏阳的李戌正在跟一个大学生补习数学,他说:“反正在家里也没事,父母叫我去,我就去。请家教,并不是我的主意。”很多孩子都是听父母的话去上家教的。对于上特长班、上培训班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青少年宫,记者与一个学书法的同学进行了一番交谈。
记者:“你为什么学书法?”
同学:“爸爸叫我学的。”
记者:“爸爸为什么叫你学书法不叫你学别的呢?”
同学:“爸爸自己喜欢书法,他说,要让我的字写得比他还好。”
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于孩子身上,或许这就是家长们对特长班、培训班趋之若鹜的原因吧。
采访中我们发现,也有不少学生对上家教、上特长班表现出很高的兴致。
正在上高二的郑茵告诉记者,她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星期六上午学钢琴,下午学数学,星期日上午学钢琴,下午学英语。
记者问她:“不累吗?”她答:“不累。”“为什么学这么多”“多学一点东西,将来在大学里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将来读什么大学呢?”郑茵非常大方地告诉记者:“本来想读音乐学院,现在看来有困难。我学钢琴并不是要当音乐家,我就是喜欢钢琴,喜欢音乐。我知道音乐对培养一个人的修养、气质非常重要,而且外语也是未来社会重要的生存手段。我还要学很多的东西。”
学生对家教的感情也很复杂,从整体上看,有这么几种心态。
被动应付。家长花钱请家教,孩子并没有领下这份情。他们只是把它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几乎没有目的性和能动性,家教的内容和形式都带有鲜明的家长意志。
欲罢不能。有些孩子数落家教的种种不是,但又对家教存在依赖心理,因为有了课后的“小灶”,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借此还可以提高在班上的名次,可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主动要求。这些孩子比较懂事,一般是高中生,他们把请家教当成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此外,也有一些学生极为厌恶家教,认为请家教便说明自己学习无能,他们独立意识很强,不屑于在家教老师的辅导下亦步亦趋地学习。
到底该不该请家教,在孩子的世界里真是欲说还休好困惑。
教师:家教不是我的错
在长沙某中学教数学的王老师,三十出头,他说:“其实,我并不想做家教,很多做家教的老师和我一样,不想做。我已经做了五年的家教,做家教很操心,很辛苦。课余时间、双休日我也想看看书,放松放松,也想和老婆孩子轻轻松松度一个周末,或者和朋友们聊聊天。做了家教,这一切都别想了。如果说做家教赚了几个钱,赚的也是辛苦钱。”
赵老师显得有些无可奈何:“实在是经不起家长的软磨硬缠。家长把孩子带到我的家里,任你怎么推辞也不行。你别说,这些家长还很会做工作,只要你答应了,他们都会很恳切地说上一句,老师,千万拜托你了。”
钱老师今年才开始做家教,他非常直率地告诉记者:“就是为了赚几个钱,补贴家用。”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中小学教师月工资最高不过千多块钱,少的也就几百块,维持生活很紧张。尤其是男教师,养家糊口的担子很重。当老师,没有别的门路赚钱,只有做家教一途了。带一个学生一个月少说200~300元,多则400~600元,只要带三、四名学生,收入就超过了月工资。钱老师说:“累是累一点,没办法的事啊。妻子下岗了,家里就靠我一个人的工资。我现在只带了四名学生,还准备多带几个,反正多带少带一样教。”
教英语的杜老师,在某重点中学工作,家教收入颇为可观,她是这样分析的:“家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老师不去占领,自有别人会去占领,你看,大学生的家教广告满眼皆是。而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是那么迫切,他们热衷于为孩子请家教。可以说,正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家长的迫切需要,老师们才去做家教。”她进一步说:“现在社会上有人把造成家教热的责任全部推给教师,这是不公平的。教师没有给家教热推波助澜,更没有对家长、学生以任何引导、暗示或者煽动,教师是被动的,甚至可以说,是按照市场规则行事的。不能责怪教师。”
老师们对家教的态度,似乎也是一言难尽。我们不妨把它归纳为三种类型。
主动参与型。把家教看作是有偿劳动,是实现教育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途径,是市场运作的必然结果。教师搞家教,付出了劳动,理所当然要得到物质回报,用不着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
半推半就型。辅导自己的学生,收几十块钱一个课时,情面上过不去,况且,学生来来往往,自修、钻研、备课的时间太少。但家长的要求太强烈了,推也推不脱,于是,一些有点名气的老师带上几个“研究生”,也是身不由己。
冷眼旁观型。一些冷门学科的老师,没有人找,自己也不想搞,作壁上观。更有一些老师,对家教没兴趣,相信先装脑袋再装口袋的道理,总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专家:让人欢喜让人忧
田汉族(湖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家教市场肯定要继续存在下去,因为社会和家长有需要。家长之所以愿意出钱请家教,一方面是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培养孩子多方面的特长,另一方面是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让家教占领孩子课余的活动空间,毕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太多了。家教有利有弊,譬如进舞蹈班,至少有四方面的好处:锻炼了身体,培养了音乐节奏感,交了更多的好朋友,花钱买了高兴——孩子闷在家里总是一脸的不高兴,花钱送出去,买个高兴,既填补了孩子枯燥的知识教育的心灵空间,又培养了积极健康的情感,精神生活更丰富更充实。但有的家长自己不学习或不爱学习,为了逃避教育孩子的责任,反而逼孩子上家教,使孩子产生反感,造成孩子与家长的冲突、隔膜和对立。一些中介机构以考级为名介入家教市场,更使家教变了味。钢琴、二胡、书法都流行考级,为了考级,特长班对孩子的训练近乎严酷,一练几小时,超强度的训练,是对孩子身体的摧残。中介机构的推波助澜,给家长以误导,好像考了级,有了特长,就有了工作的饭碗。看来,家教可以搞,关键是如何规范。首先,家长要正确定位,不要一门心思只想孩子出人头地,要关心孩子现在的快乐和情感需求,要多想想如何培养孩子积极的心理和爱的情感,要思考到底把孩子培养成什么人。其次,学校有责任。家教不过是把课外辅导变为有偿劳动,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如果学校把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起来集中辅导,相信家长会愿意出钱。但现在很多学校还在被动应付,没有思考怎样把每个老师的特长都发挥出来,积极占领家教市场。而学校本身素质教育的吸引力不够,社会上家教泛滥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应把家教市场纳入到相关部门的视野,进行规范管理、规范操作,并制定相应政策、法规。
韩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家教,为什么那么热?第一,家家只有一个孩子,没有一个大人不向往着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成大才。往往,一个孩子失败,就意味着一个家庭失败,意味着孩子背后的六个大人——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失败。第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市场日益严峻,于是,大人们着眼明天,抓住今天,千方百计对孩子进行前期“雕琢”。第三,中国人重面子,孩子存在的第一意义是为了大人,因而孩子们读书好,“有出息”,“有作为”,大人们首先感到自己在同事、在社会舆论面前颜面有光。
我叫这种现象为“子贵父荣”。家长们请家教来“雕琢”自己的孩子,无非是雕琢一块送给自己的“礼物”。有朝一日,家长们把这块自己生产、家教雕琢的“礼物”推向社会展出(比如考上名牌大学、出国留洋等),引来一片啧啧称赞时,便获得了最大的心理满足。
如何看待中小学教师从事家教?教师从事家教,极少是主动,多数是被动。不要苛责老师。我不赞成铺天盖地的家教热,更不赞成中小学教师当家教,我甚至呼吁我的同仁们,不要为了几个钱,就给已经负担很重的孩子们再加重负担。
但是,阻遏教师从事家教不是靠行政干预,不是靠简单的社会呼吁,而是靠切实的措施。我认为,第一,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从心里觉得当家教挣那几个钱没有什么吸引力。第二,减少教师数量,增加教师工作量。现在城镇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已经不少,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教师有余暇当家教呢?这表明,教师队伍中仍有人浮于事的现象,不少教师仍然不能出满勤干满点。据我了解,澳门的中小学教师就很少有闲时间去从事家教之类的第二职业,因为他们每周课时量是内地教师的三倍甚至更多。当然经济收入也是内地教师的四五倍,相当诱人。第三,强化优胜劣汰机制,严格筛选教师。设想这样的局面——人人都想当教师,因为教师经济收入足够高,但却只有极少数特别优质的人才,才能如愿以偿;当上教师后,人人都想多承担本职工作,因为多劳多得;教师人人都想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钻研教育艺术,不断存蓄竞争资本,因为教学质量要求相当高,教师时刻面临下台危机——学生不喜欢你的课你下台,教学质量不高你下台,家长不满意你下台。学校教育质量足够高了,就能打消家长请家教的念头。第四,家教的担子转交给大学生,尤其是师范生,这样对大学生们益处多多——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
刘铁芳(湖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目前,家教市场十分火爆,有人甚至干起了家教专业户,收入十分可观。家教“热”的时候,也是可能出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来些冷思考。
家教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是父母想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专门技能、综合素养,弥补学校教育的相对不足,特别是补上因学校减负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学习上的空缺。深层原因则是由于教育机会与教育公正机制的问题,以及社会发展知识更新加快所带来的教育竞争的加剧,家长希望通过对子女更多的教育投入,为他们赢得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将来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
我认为,针对当前家教热,首先要清醒一下头脑,聘请家庭教师究竟要干什么,要明确家教的目的;其次,要端正教育观念,摆正对子女的教育要求;第三,要多了解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愿望;第四,注意加强家庭教师、孩子、家长三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共同策划孩子的教育计划与方略;第五,注意家教的限度,一是家庭教师能做什么,一是孩子能承受多少。苟能如此,家教之利便会大大提高,而弊则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