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职生心理健康辅导策略探索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生心理健康辅导策略探索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生心理健康辅导策略探索

许峥嵘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摘 要: 本文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职生心理健康辅导策略:积极构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新媒体的运用能力;优化环境,创建有利于高职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大力引导高职生增强对新媒体信息的鉴别和调适能力。

关键词: 高职生;新媒体环境;心理健康;辅导策略

新媒体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是一种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①。当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以电脑、智能手机、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人们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大学生是当下最活跃的新媒体用户群体,而高职生人数已经接近高校学生的半壁江山。②高职生使用新媒体以智能手机为主,占96.15%,不少高职生已经养成了“起床刷微博,睡前聊微信”的习惯,31.47%的学生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在5-8小时之内,部分高职生“微控族”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长达8小时以上③。微信、QQ聊天、网页浏览和视频欣赏等等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近69.06%的高职生觉得自己的思想行为非常容易受新媒体的影响④。因此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影响,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职生心理健康辅导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一 新媒体环境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处于新媒体时代的高职生,由于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的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拓宽了高职生的交往空间。新媒体的开放性和高度互动性,为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构筑了一道沟通桥梁,QQ,微信等多种交流平台给广大高职生的交往带来便利。诸如在微信上广交朋友,摇一摇附近的朋友,关注微信公众号等等,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运用微信中转发、关注、评论等功能,关注好友动态,发表自我评论,与自己的朋友圈互动联系,交流意见看法;刷微信与朋友分享身边的新鲜事、互送祝福,拓展了他们的人际交往。

2.拓宽了高职生的认知视野。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量庞大,信息内容十分丰富,信息以多种方式进行传播,例如视频、图片、文字、声音等。高职生在信息收集和阅读过程中,可以获得多方面、多角度、最新、最有价值的资讯,大大开阔他们的认知视野。

富滇银行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服务“三农”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政策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及监管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的相关要求,凝聚全行各条线、各机构力量,从机制优化、业务推进、项目拓展等方面持续攻坚克难,取得了阶段性成绩。截至9月末,全行支持微型企业培育贷款603笔,贷款金额4.19亿元,完成省工信委调整计划的102.08%。9月末全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45.98亿元,较年初增加4.35亿元,为完成全年指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1.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电脑版与手机版,网站内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高职生的需求,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学会有效预防和缓解各类心理问题,如推送这些栏目的内容:心理保健、成功心理、交往心理、学习心理、就业心理、心海拾贝、青春心理、考试心理、女性心理、职场心理、人生导航等等,确保内容丰富多样,兼顾专业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上传更新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视频资料,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加以学习。建立网上心理社团,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

4.有利于激发高职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开发其心智潜能。由于互联网具有内容丰富新奇、信息量大,视听冲击强,传递快捷方便、平等交流互动等特点,对学生吸引力很大,有利于激发高职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开发其心智潜能。

(二)新媒体环境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从近三年某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待的个案情况看,近三年咨询个案总数445例,学生心理问题最突出的前三位是情绪压力问题112例,占25.2%,其次是个人成长问题109例,占24.5%,再次是人际交往问题97例,占21.8%。

有些高职生对网络依赖已经达到痴迷的阶段,如果一段时间不让他接触电脑和手机等媒介去了解信息或进行交流,他们就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安全感和存在感极度缺失,甚至感到精神上的压抑和痛苦。有些学生一旦离开网络,他们就变得烦躁不安;一接触网络,又感到精神恢复到了极佳状态。据某高校的一项调查显示,该校某年级273名留级、降级、退学的学生中,约有8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⑥对网络的沉迷和依赖,每天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新媒体的使用,必然导致其身体机能下降,出现情绪低落,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生物钟紊乱等症状。

(4)在数组O=[ot,r]4×r的第二行中,重新分配某可选刀具集数大于1的子批量工序的加工刀具,并按照FCFS规则生成刀具选择相邻解。

提高评估脊髓组织活力和检测脊髓残余神经功能的能力,以识别和区分形态学和功能变化,是提高临床预后和脊髓损伤患者管理能力的关键。研究的目的是确定所有应用了一种或多种MRI技术的研究,以评估以下三个关键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临床效用:(1)诊断效用:MRI技术是否提供了在脊柱病理诊断中显示群体差异或提高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的指标? (2)生物标志物效用:先进的MRI技术是否能产生量化损伤数量的指标,从而与神经/功能损害和/或显示随时间的纵向变化与脊髓病变的残疾变化相关?(3)预测效用:先进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否产生了能够预测神经系统、功能或脊柱病理状态下生活质量的指标。

3.对网络强烈的依赖性导致高职生学习动力下降,思维弱化,厌学心理进一步提升。由于新媒体网络应用的趣味性、娱乐性、便捷性大大超过了学习的趣味性,刷微信、玩游戏成为很多高职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必修课,大大削弱了高职生的学习动机,高职生中出现课堂注意力分散、不喜欢学习、排斥学习的现象很普遍,出现厌学心理问题严重。例如有些学生把大量时间放在网上浏览各类信息,无节制地玩游戏、看电影,对学业及现实中的其他事情不感兴趣,为了上网,可以不惜旷课、不参加集体活动,甚至荒废学业。

许多高职生每天花费大量时间上网,无暇去阅读书籍,思考问题。高职生碎片化阅读导致缺乏耐心与深入思考,思维变得零碎,不成系统,深入交流越来越困难,并滋长了懒惰行为,不爱动脑筋,不愿意思考问题,不愿意做理论探索,对老师布置的论文、报告、作业等,直接求助于网络,在网上随便找一份,复制、粘贴、打印交差[4]

4.网络上的“身份丧失”容易导致高职生诚信缺失,人格异常。在网上可以匿名,可以隐匿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等,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有些高职生忘却自己的身份,不断发生多种角色和虚假身份的不断变换和并存,如果长期发展下去,会导致他们在现实世界中角色混乱,出现双重人格或人格分裂。例如有的高职生在网上网下的表现有很大差异。在虚拟环境中思维流畅、情绪饱满,而在现实生活中内向孤僻、情感冷漠。网络上“身份丧失”,还容易造成其行为摆脱社会的监督,表现出不负责任、为所欲为,逃避现实、以自我为中心倾向等等,出现诚信缺失。

首先,党校要加大基层宣讲力度,组织一批骨干教师,组建宣讲团,到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次,党校要与其他单位协力合作,通过座谈会、院坝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电视、广播、网络等,多渠道、多形式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力度,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引导和教育,增强人民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再次,党校带头倡导构建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绿色生活理念,让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入脑入心,成为全民共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全民共建共享,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5.产生网络心理依赖问题,出现网络成瘾行为

2.多元化的价值观并存引发高职生认知混乱,产生网络价值观偏差。网络空间里共享资源丰富,各种信息有正能量的传播,也有负能量的放大,多元价值取向并存。高职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思想尚未成熟,对人生的思考和社会经验还不丰富,政治鉴别分辨能力还不够强,容易受到精神垃圾的污染,出现价值取向和道德认知的紊乱,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观、道德观认知偏离正确方向。

1.网络交互的非直接性使人际交往能力弱化,人际关系疏离。随着微时代的快速发展,不少高职生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运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人际交往活动,在网络中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和理解,获得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体验的情感交流,满足其深藏于内心的对于爱和归属的需要,试图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自己的归属和依靠[3]。然而虚拟的人际交往难以为高职生带来真正的关怀和实质上的帮助,难以完全满足高职生对于与人交流和交往的现实需求,无法帮助学生真正找到心灵上的归属和依靠。很多高职生一味沉迷在网络社交的虚拟世界中,大大减少“现实社交”的时间和空间,疏离冷落家人、老师和同学们的现象较为严重,长期下去将产生现实人际交往中的紧张、胆怯等不良情绪,出现性格孤僻、冷漠、自卑、嫉妒、抑郁等心理问题,出现沟通障碍、交往危机,无法正确处理好“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的关系,导致现实人际交往能力进一步弱化,严重削弱高职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二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生心理健康辅导策略探索

(一)积极构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平台

2.构建网络交流平台: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微信群或要求学生微博关注;创建心理委员QQ群;建立班级博客,鼓励学生在博客上发表个人感悟和心得体会,及时反馈自己的心理变化情况。教师将微博和微信上的流行观点提炼出来,让学生对其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合理判断,及时帮助学生纠正不合理的观点,解决心理困惑,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还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上设立“知音信箱”进行师生对话;借助在线聊天以及其他网络交流方式,保证师生之间能够获得及时有效沟通;构建网络心理自助平台,设立不同主题的公共讨论区,就某一心理问题,同学、家长、老师参与讨论探讨,给予学生以心理支持和帮助。

3.有利于健全高职生心理调适机制[2]。新媒体环境为高职生提供了减缓、释放压力的空间:很多高职生利用微博、微信等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记录,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阐述,自由表达个人思想观念及心情情绪;有些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随心写下一段自己的心路;有些学生将心中的不满进行宣泄、吐槽。高职生运用新媒体畅所欲言,展示自我,有助于他们健全心理调适机制,及时表达宣泄情绪,放松减压,调节心理状态。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大地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应时代发展之要求,中国共产党直面现代化发展的困境,敢于破除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独立自信的姿态走出一条独特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体现了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自觉。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新媒体运行技术有效结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指导,又需要我们整体规划,全面推进,实现重点突破,建构立体式、全方位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模式。

3.构建网络服务平台: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充分发挥新媒体高效管理、宣传的功能,为广大学生提供网络心理测试、在线心理困惑解答、网络心理咨询等多种心理健康服务。同时加强学生网络心理自助互助,构建学生网络心理自助互助体系[5]。借助网络平台,通过开展心理互助活动,调动学生自我教育、同伴教育、朋辈互助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助互助活动中获得切身体验,提高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4.加强监管: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时,要加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途径的监督和管理,对高职生进行正确的网络意识教育,对其网络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引导学生科学安排上网时间,正确分析网上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腐蚀,以乐观向上、健康进取的精神状态,应对网络各种信息的冲击;同时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指引网络舆论的新导向,确保高职生接受正确的健康的网络信息,为高职生健康成长成才筑起“防火墙”。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对新媒体的运用能力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对新媒体的运用能力,是实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和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保障。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适时嵌入新媒体技术,课堂教学鲜活生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开放性的教学方式,网上网下相结合,努力丰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内容和方式。

辅导员是战斗在学生工作一线的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老师,他们熟悉网络,又贴近学生,对学生成长影响很大。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和指导,使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掌握必要的新媒体技术,学会网络倾听,在线关注、指导,及时了解学生动态,使线上教育与线下辅导齐头并进,做好心理问题疏导工作。

桥梁建设过程中临时工程,也是桥梁工程的一部分。脚手架事故是常见的临时工程事故,占到了临时工程事故的一半以上。脚手架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必要工具,但脚手架结构的整体与部分坍塌以及施工人员的高空坠落事故很容易发生。脚手架的施工作业平台是否牢固,直接影响了桥梁工程施工中的风险指数高低。大多数桥梁工程是在河、湖、海上进行作业,水上作业的风险性大,一旦临时工程出现问题,会影响施工者的生命安全。

(三)优化环境,创建新媒体时代有利于高职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在开放性极高的新媒体时代,全社会要规范媒体秩序,加强管理和引导,净化环境,为高职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健康的宿舍文化,校园文化是潜移默化滋养高职生学养和心灵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要利用新媒体正确引导高职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养,让新媒体为大学生的精神、心理、人格、情感的塑造提供健康的服务平台。让学生在心灵的互动中认识和感受阳光心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体验阳光心态的魅力,传递正能量,心享愉悦力;也有助于同学们调节学习与生活中的压力,增进彼此间的友谊,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大学学习生活。

三 结语

在扑面而来的网络信息大潮面前,教育者要大力引导高职生增强对新媒体信息的鉴别和调适能力,提升高职生新媒体素养,正确认识网络新媒体,善用网络新媒体,辨识多元化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来源和渠道。一方面,引导高职生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借助新媒体有效利用网络的积极因素,使新媒体成为高职生健康生活和学习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加强教育、管理和引导,提高高职生的网络免疫力,提高自我判断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面对低俗、消极网络信息的自身防御能力,帮助其免受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小云,关明,班元元,靳恒.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的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15(31):44-45.

[2] 刘旭刚,徐杏元.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48-50+99.

[3] 任胜涛.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生心理健康辅导[J]. 职教论坛 , 2012(8):68-69.

[4] 逯苗.导师制下的高职新生心理健康辅导[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0(36):178-179.

[5] 肖琼芳.大学生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应用探析[J].教育现代化 ,2016,3(28):126-128.

本文引用格式: 许峥嵘.新媒体环境下高职生心理健康辅导策略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47):269-270.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47.127

基金项目: 本文系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院级课题(课题项目号:YKY201601S)

标签:;  ;  ;  ;  ;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生心理健康辅导策略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