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的果实不丰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果实论文,丰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来,年轻的父母们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这是好现象,但有一个问题值得人们注意,那就是:并不是说所有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都是有利的。科学的、适时的早期教育是有益的,不科学的、任意超前的早期教育是无益有害的,还不如让孩子按照他们的天性自由地发展。
当前,在早期教育中,有这样一种思想倾向,就是认为“教育越超前越好”。有些省市的“家庭教育大纲”甚至把“超前性”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教育原则提出来。于是,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就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阶段的超前教育,“超早期”进行行为能力训练,“超早期”进行智力开发。比如,在孩子能力还很差的时候,就进行某些“高难”动作的训练;在孩子出生不久就教孩子认字、算算术,四五岁就把小学的算术、语文课本拿来教孩子攻读;有人甚至主张把小学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到3岁,比如“0岁识字,3岁扫盲”等等, 这是一些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做法。
我始终坚持我的看法,儿童从0岁到6岁之间,是身心发展相当迅速的时期,但促使其发展是有条件的。按照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思想,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在两者之中,他更注重于成熟。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型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他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就是双生子爬梯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48周起每天作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 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 而是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这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由此,格塞尔得出的结论是: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格塞尔的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效果不见得更好,不见得有必要。不仅没有必要,还会给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弄不好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家长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其愿望是指望孩子将来进入小学以后,学习起点比别人高,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提前一些进行教育和训练,可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这种优势完全是靠人为的力量获得的,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很可能只是一时的优势,不见得能一直保持下去。有这样一个研究很说明问题,就是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做过的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 一组由父母按照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从3个月开始进行早期教育。 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他们发现,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点。然而,并不能以此得出这种早期教育的优势能一直保持下去的结论。因为有些拥有这优势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四年级时,就逐渐丧失了这种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
上述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任意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不见得是一件有益的事。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的人,自认为进行超前早期教育就一定会“早出人才”,出高水平的人才,这仅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是一种推测,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证实。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列伊捷斯说过:儿童超过自己年龄的发展,对于判断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不能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不排除缺少早期发展,后来却发生跃进的可能性。
学龄前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不进行必要的培养、教育也不可取。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应当抓紧及时进行培养、教育和训练,但不能任意超前。太随意、太超前了,从近期的效果看是令人振奋的,但最终的结果不见得同样令人满意。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恐怕哪个家长也不愿意培养出“既不丰满也不甜美”的“早熟的果实”。
图/孟石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