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湘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94647部队卫生队35002
[摘要]目的 强化全体人员队列训练中的自我保健意识,对运动性贫血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方法 对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进行研究,科学制订训练强度指标。结果 强化全体人员的自我保健意识。
[关键词] 队列训练;运动性贫血;发生机制;预防
运动性贫血是军事训练中经常出现的机体反应,主要是由于运动中机体血红蛋白减少、血液运氧功能下降导致全身各组织器官缺氧,引起训练效果降低和运动损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预防军事训练中运动性贫血的发生,结合强化队列训练卫勤保障的实践,对其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进行了研究,现分析报告如下:
1 队列训练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
1.1红细胞损伤和溶血 在队列训练中,由于队员长时间站立,使肌肉收缩挤压,特别是对足底的摩擦和挤压,导致足底组织缺氧和损伤,造成红细胞膜通透性和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和损伤,引起溶血性贫血。发生溶血时,血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导致多余的游离血红蛋白由肾脏排除,出现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的出现是机体严重溶血的表现,一定时间的红细胞损伤、破坏和溶血则会引起贫血。
1.2机体缺铁和蛋白质 高强度队列训练会使机体大量出汗,而过度出汗是造成体内铁 元素流失的重要原因。据统计,每100ml汗液可带走40ug铁元素。同时,血红蛋白中缺铁元素还会导致乳酸的产生和体能的下降,因而影响训练的正常进行。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如果每人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小于1.5g/kg时,大运动量训练一段时间后,也会引起贫血。
1.3训练强度和训练量 长期大运动量或大强度训练,由于骨骼肌纤维的损伤得不到及时修复,加之蛋白质摄入不足,机体不得不动用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作为肌肉修复蛋白质来源,破坏红细胞新生和衰亡的平衡,使红细胞总数或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导致运动性贫血。另外,当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时,大强度训练时还会出现头晕,无力,心悸等;如果血红蛋白含量低于9g/L,往往会出现头痛,耳鸣,眼花,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失眠,食欲缺乏,全身无力等症状。
2队列训练运动性贫血的预防
2.1科学实施训练 强化队列训练特别是正步训练,可造成周而复始的足底机械性震动,这种震动可导致血红蛋白尿的发生,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运动负荷非常重要。可用心率监控训练的强度,一般大强度训练心率可达170/min以上,中等强度可达150/min以上,小强度训练在140/min以下。由于队列训练中多为耐力性训练,应科学制订训练强度指标。
2.2积极做好预防 (1)定期对参训人员进行体检,对每位人员的身体进行全面全程监控,一旦发生训练性贫血,应及时在医生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治疗。(2)对全体人员进行运动性贫血预防知识的宣讲培训,强化全体人员的自我保健意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2.3合理调配营养 合理的饮食,可以有效避免队列训练运动性贫血的发生。因此,一方面应注意蛋白质的摄入,多吃鸡蛋,牛奶,鱼类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每人每天蛋白质摄入应大于2g/kg;其中动物性蛋白应占25%;另一方面,还应注意多吃海带、木耳等含铁多的食物,满足铁元素的需要。此外,还应注意营养的均衡,及时补充能量和水分。
论文作者:郑湘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
标签:队列论文; 血红蛋白论文; 性贫血论文; 强度论文; 发生论文; 蛋白质论文; 红细胞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