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院儿童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庄倩梅,王耿,王元白,庄建龙,江矞颖,黄海龙,徐两蒲[1](2022)在《联合检测HbA2和HbF对于筛查育龄人群地中海贫血突变携带者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评价HbA2和HbF联合检测对于筛查福建泉州地区育龄人群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的应用价值, 并寻找本地区的最佳截断值。方法 11 428例疑似地贫患者同时行毛细管血红蛋白电泳和α、β地贫基因诊断, 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型地贫的分布情况及HbA2和HbF筛查各型地贫的性能比较, 根据绘制ROC曲线得出HbA2和HbF的最佳截断值。结果 4591例地贫患者按携带基因类型包括α、β、αβ复合型地贫。α和β地贫最常见的基因类型分别为--SEA/αα和β654/βN 、β41-42/βN、β17/βN。绘制ROC曲线检测HbA2筛查α地贫、β地贫、αβ复合地贫、静止型α地贫、轻型α地贫、中间型α地贫的性能, 得到最大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4、0.984、0.936、0.499、0.731、0.956, Hb A2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45%、3.25%、3.65%、2.95%、2.55%、1.75%。结论 HbA2是筛查中间型α地贫、β地贫、αβ复合型地贫效率较高的指标, 联合检测HbA2和HbF可有效地检出β地贫基因携带者。
徐德勇[2](2021)在《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和血清脑肠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目的:通过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影响因素的研究,提高家长对该病的认知,降低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发病率。方法:我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及儿科门诊就诊的122例1-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设为实验组,61例正常体检儿童设为对照组。由儿童家属填写统一的问卷调查表,调查项目包括:一般情况、分娩方式,是否足月出生、婴儿期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月龄、进食方式、进食时间、是否追着喂或哄着喂、挑食或偏食情况、摄入零食情况、气质类型、血红蛋白、微量元素、家庭经济、喂养人文化程度、教育方法、喂养方法及育儿知识等情况。收集的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的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61例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3.19±1.12)岁,体重(13.05±2.10)kg,身高(93.48±9.51)cm,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4.97±1.13)kg/m2。伴有轻、中、重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者分别11例、6例、2例,伴发育迟缓9例,发育迟缓兼营养不良4例,锌缺乏13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9例。61例健康体检儿童中,男35例,女26例,年龄(3.18±1.21)岁,体重(15.09±2.67)kg,身高(98.26±9.54)cm,BMI(15.57±0.93)kg/m2。两组儿童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人群具有可比性。经统计分析,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BMI值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受气质类型、婴儿期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月龄、进食时间、是否追着喂(哄着喂)、是否偏食或挑食、摄入零食情况、血红蛋白、微量元素、喂养人群、喂养人文化程度、教育方法、是否强迫进食及是否具有育儿知识这14项因素影响,其中难养型气质、人工喂养、添加辅食晚、进食时间≥40min、追着喂(哄着喂)、偏食或挑食、摄入过多零食、血红蛋白及锌铁含量降低、祖辈喂养、无育儿知识、文化程度低、打骂、强迫进食是小儿厌食症的危险因素。各危险因素在61例厌食症儿童中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无育儿知识(81.97%),强迫进食(57.38%),追着喂或哄着喂(55.74%),进食时间≥40min(54.10%),打骂(47.54%),人工喂养(44.26%),祖辈喂养(44.26%),摄入过多零食(40.98%),小学文化及以下文化(40.98%),偏食、挑食(37.70%),难养型(34.43%)。将厌食症儿童为设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14个影响因素(P<0.05)作为自变量,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婴儿添加辅食越晚、进食时间越长为非器质性厌食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每晚1月添加辅食厌食症的患病率增加6.9倍。结论:1、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受多种因素影响,添加辅食越晚、进食时间越长为非器质性厌食症的独立危险因素。2、不偏食、挑食,科学喂养,及早适时添加辅食,不溺爱孩子,通过耐心、表扬及鼓励孩子进食,为儿童营造良好的进食环境,可降低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患病率。第二部分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血清脑肠肽的研究目的:通过检测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血清脑肠肽水平,探讨该水平变化与厌食症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以期为厌食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第二部分内容以第一部分中能够收集到血清标本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32例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设为实验组,35例正常体检儿童设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瘦素(Leptin,L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和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的水平。结果:ELISA法检测血清脑肠肽水平显示,非气质性厌食症儿童GAS、MTL和β-EP水平低于正常儿童(P<0.05),Lp、VIP和CCK水平高于正常儿童(P<0.05)。结论: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存在血清脑肠肽的分泌紊乱,脑肠肽的变化与厌食症的发生可能密切相关。
张一莉[3](2021)在《100例幼儿迁延性肺炎高危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健康组、非迁延性肺炎组、迁延性肺炎组的临床资料,了解三者在年龄、性别、免疫因素、营养因素、其他因素(气喘、鼻窦炎、湿疹、变应性鼻炎、血清变应原)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探讨幼儿迁延性肺炎的高危因素,为预防和减少迁延性肺炎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2016年7月1日至2020年7月1日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童呼吸科住院确诊为迁延性肺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在这些群体中随机抽选100例作为观察组(即迁延性肺炎组),另外随机选取同一时期收治的100例非迁延性肺炎患儿(即非迁延性肺炎组)及同期在该院常规体检的健康幼儿100例(即健康组)作为对照组。以上研究对象年龄均为1-3岁。分别收集迁延性肺炎及非迁延性肺炎患儿的住院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出生史、体重),既往患病情况,临床表现、治疗情况、辅助检查、合并症等,及健康幼儿既往史、个人史、生长发育史、体重及辅助检查。本研究中三组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连续型数值变量的数据表达用均数±标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百分率(%)表示。连续型数值变量通过单因素ANOVA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如果三组间比较存在差异,则分别用SNK-q检验及卡方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在检验结果中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数据统计分析通过SPSS 23.0软件完成。结果:(1)三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免疫因素方面:1)对三组间外周血总T淋巴细胞、CD4+细胞、CD8+细胞、NK细胞及血清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简称Ig 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简称Ig M)、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简称Ig A)等7项免疫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三组患儿中外周血总T淋巴细胞、CD4+细胞、CD8+细胞、NK细胞及血清免疫球蛋白G等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且以迁延性肺炎组下降明显。血清免疫球蛋白A、血清免疫球蛋白M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两两间免疫因素比较:(1)健康组与非迁延性肺炎组免疫因素对比:对外周血总T淋巴细胞、CD4+细胞、CD8+细胞、NK细胞及血清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等7项免疫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组患儿中外周血总T淋巴细胞、CD4+细胞、CD8+细胞、NK细胞计数等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且以非迁延性肺炎组降低明显。血清免疫球蛋白G、血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非迁延性肺炎组与迁延性肺炎组免疫因素对比:对外周血总T淋巴细胞、CD4+细胞、CD8+细胞、NK细胞及血清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等7项免疫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组患儿中外周血总T淋巴细胞、CD4+细胞、CD8+细胞计数及血清免疫球蛋白G水平等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且以迁延性肺炎组降低明显,NK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健康组与迁延性肺炎组免疫因素对比:对外周血总T淋巴细胞、CD4+细胞、CD8+细胞、NK细胞及血清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等7项免疫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组患儿中外周血总T淋巴细胞、CD4+细胞、CD8+细胞、NK细胞计数及血清免疫球蛋白G水平等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且以迁延性肺炎组降低明显,血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营养因素比较:1)对三组间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4项营养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三组患儿中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且以迁延性肺炎组降低明显。2)两两间营养因素比较可以发现:(1)对健康组与非迁延性肺炎组在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体重等4项营养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组患儿中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且以非迁延性肺炎组降低明显,在体重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对非迁延性肺炎组与迁延性肺炎组在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体重等4项营养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组患儿中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体重等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且以迁延性肺炎组降低明显。(3)对健康组与迁延性肺炎组在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体重等4项营养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组患儿中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体重等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且以迁延性肺炎组降低明显。(4)其他因素比较:1)对患儿在是否合并气喘、血清变应原阳性、湿疹、变应性鼻炎、鼻窦炎等5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三组患儿在合并气喘、血清变应原阳性、湿疹、鼻窦炎存在统计学差异,且以迁延性肺炎组影响最大,在合并变应性鼻炎方面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两两间其他因素比较可以发现:(1)对健康组与非迁延性肺炎组患儿在是否合并气喘、血清变应原阳性、湿疹、变应性鼻炎、鼻窦炎等5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组患儿在合并血清变应原阳性、湿疹存在统计学差异,且以非迁延性肺炎组受影响最大,在合并气喘、变应性鼻炎、鼻窦炎方面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对非迁延性肺炎组与迁延性肺炎组患儿在是否合并气喘、血清变应原阳性、湿疹、变应性鼻炎、鼻窦炎等5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组患儿在合并气喘、血清变应原阳性、鼻窦炎存在统计学差异,且以迁延性肺炎组受影响最大,在合并湿疹、变应性鼻炎方面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对健康组与迁延性肺炎组幼儿在是否合并气喘、血清变应原阳性、湿疹、变应性鼻炎、鼻窦炎等5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组患儿在合并气喘、血清变应原阳性、湿疹、鼻窦炎存在统计学差异,且以迁延性肺炎组受影响最大,在变应性鼻炎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免疫功能降低是引起迁延性肺炎的高危因素之一。(2)营养因素是迁延性肺炎的高危因素之一。(3)过敏因素及上气道炎症是引起迁延性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
阮洪玉[4](2021)在《268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β-地中海贫血患者年龄、地域、基因突变类型及临床表现、血液检查结果、铁过载情况,比较不同年龄组间临床表现及血液学指标的差异,分析铁过载相关因素,以便为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诊断、治疗、遗传咨询等提供建议。方法:(1)收集2016年1月1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共268名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民族、性别、年龄、地域、基因突变类型及地域分布、临床表现、血液学检查结果及铁过载情况,包括血常规、血红蛋白电泳、肝功能、甲状腺功能、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共得出268次血常规测定、266次血红蛋白电泳、268次肝功能、180次甲状腺功能、258次SF结果。(2)观察指标包括基因型、血红蛋白电泳、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平均红细胞体积(erythrocyte 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是否有肝、脾肿大、是否有心脏扩大。(3)将患者按年龄分成两组,比较不同年龄组间临床表现、Hb、MCV、MCH、MCHC、SF、肝功能、甲状腺功能是否有差异。(4)分析年龄及血液学参数对SF的影响。利用SPSS 25.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268例β-地中海贫血患者共检出11种基因突变位点,主要为CD17(37.50%)、CD41-42(34.60%)、βE(11.20%)、IVSI-1(4.40%)、CD28(3.80%)、654(3.50%)、CD71-72(2.90%)、CD43(0.90%)、CD29(0.60%)、Int(0.30%)、CD18(0.30%),组合成30组基因型,民族主要以壮族、汉族、瑶族、布依族、侗族为主。(2)年龄小于等于18岁为A组,Hb范围14.00-109.00g/L,MCV范围为50.30-98.70f L,MCH范围为15.30-31.00pg,MCHC范围为232.00-435.00g/L;年龄大于18岁为B组,Hb范围为28.00-139.00g/L,MCV范围为16.70-102.20f L,MCH范围为13.90-65.20pg,MCHC范围为239.00-471.00g/L。A组Hb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MCV、MCH、MCHC水平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68例患者共有258例患者有明确的SF检测结果,其中有79例患者存在铁过载(30.60%),A组铁蛋白大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68例患者其中肝脏增大者有58例(21.60%),脾脏增大者有92例(34.30%),心脏扩大者有61例(27.70%),射血分数下降者4例(1.80%)。268例患者中,有96(35.82%)例患者有肝功能损害。268例病例中有180例行甲状腺功能检测,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有8(4.40%)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有26(14.40%)例,共34(18.89%)例患者甲状腺功能受损。(5)患者体内铁负荷随年龄增大而加重。结论:1.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位点以CD17为主,基因型以CD17/N最为常见,且男女比例相等。2.β-地中海贫血患者体内铁过载随年龄的增大而加重,且本地区患者去铁治疗不规范,存在多种并发症,需及早规范的去铁治疗。
明黎[5](2021)在《红细胞分布宽度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和标准差水平对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s)的预测价值以及KD患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年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初诊的1082例KD患者。根据心脏超声结果将KD患者分为无CALs组和CALs组,比较两组间指标差异,并将P<0.05的指标和年龄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确定出KD患者并发CALs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年龄四分位数将KD患者分为≤18月,19月~32月,33月~51月,≥52月四组,采用ROC曲线评估各年龄组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对CALs的诊断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并确定各年龄组的最佳截断值。最后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KD患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本院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和标准差由自动血细胞分析仪(Sysmex xs800i)计算。结果:(1)CALs组与无CALs组间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比较发现,与无CALs组相比,CALs组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降钙素原、谷氨酰转肽酶、肌酐水平以及男性比例显着升高,而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白蛋白水平明显下降;(2)KD患者CALs危险因素的研究发现,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水平升高是KD患者CALs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每增加一个单位,KD患者CALs发生的风险增加1.301倍,此外CALs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包括: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降低、肌酐水平增高和男性;(3)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对KD患者CALs预测价值的研究发现,整个研究人群中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水平预测KD患者CALs的最佳截断值是38.5f L,曲线下面积为0.640,其敏感度为68%,特异度为68%和54%;≤18月组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水平预测KD患者CALs的最佳截断值是39.5f L,曲线下面积为0.814,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8%和72%;19月~32月组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水平预测KD患者CALs的最佳截断值是38.5f L,曲线下面积为0.672,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4%和53%;(4)KD患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水平与其他指标相关性研究发现,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C反应蛋白、血沉、谷氨酰转肽酶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白蛋白、尿酸、年龄呈负相关。结论:KD患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是CAL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CALs的预测,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相比变异系数可能更有价值,同时在临床实践中需注意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年龄相关性。
毛郑霞[6](2021)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水平对新生儿糖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作为妊娠期最常见的代谢合并症,其子代易发生新生儿糖代谢异常。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1c)和果糖胺(fructosamine,FMN)作为反映既往一段时间血糖累积暴露水平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GDM孕妇血糖控制水平的监测。本研究以GDM孕妇分娩前Hb A1c和FMN分别作为分娩前长期(2-3月)和短期(2-3周)的血糖累积暴露指标,研究GDM孕妇分娩前血糖控制对新生儿糖代谢及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09.01-2021.1.31于我院分娩的GDM孕妇及其所分娩新生儿,回顾GDM孕妇及其新生儿于我院的住院及门诊资料,收集孕妇分娩前1周内测定的Hb A1c值及分娩前3天内测定的FMN值作为暴露因素。由于FMN主要与血浆白蛋白结合,受血浆白蛋白水平影响较明显,故本研究以分娩前与FMN同时测定的血浆白蛋白(Plasma albumin,ALB)来校正,以两者百分比值(FMN/ALB*%)FMNALB作为GDM孕妇分娩前2-3周血糖累积暴露水平的指标。同时收集新生儿分娩后未开奶前的初始血糖值及生后3天内血糖值、出生体重等作为结局指标。采用Pearson及Spearman相关分析GDM孕妇分娩前Hb A1c、FMNALB、新生儿初始血糖值等连续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采用t检验比较分娩前不同血糖控制水平的GDM孕妇间,其分娩的新生儿的初始血糖值及新生儿分娩后3天内血糖波动范围的差异;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分析GDM孕妇分娩前Hb A1c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线性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分析GDM孕妇分娩前Hb A1c及FMNALB与新生儿糖代谢异常、低血糖、糖不耐受及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等不良代谢结局间的联系,以比值比(Odds Ratios,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来表示。结果:(1)GDM孕妇分娩前Hb A1c与新生儿初始血糖值呈负相关关系(r=-0.23,P<0.05),但分娩前FMNALB与新生儿初始血糖值间相关性无统计显着性;(2)与分娩前Hb A1c<6%的GDM孕妇相比较,Hb A1c≥6%的GDM孕妇,其新生儿初始血糖显着降低(2.8±1.3 vs 3.5±1.4,t=2.77,P<0.01),新生儿生后3天内血糖波动范围(3天内最高与最低血糖值之差)显着增加(3.7±1.8 vs 2.8±1.3,t=-2.65,P<0.05)。(3)GDM孕妇分娩前Hb A1c每增加0.1%,新生儿糖代谢异常的发生风险增加8%(a OR=1.08,95%CI1.02-1.15),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增加11%(a OR=1.11,95%CI 1.04-1.18),但糖不耐受发生风险未显着增加(a OR=0.99,95%CI 0.93-1.07);与分娩前Hb A1c<6%的GDM孕妇相比较,Hb A1c≥6%的GDM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糖代谢异常(a OR=2.87,95%CI 1.25-6.61)、低血糖(a OR=3.45,95%CI1.49-8.00)及糖不耐受(a OR=3.54,95%CI 1.06-11.82)的发生风险均显着增加。以FMNALB为分娩前短期血糖累积暴露指标,FMNALB≥75th百分位数的GDM孕妇,其所分娩新生儿糖代谢异常(a OR=2.50,95%CI 1.35-4.66)、低血糖(a OR=2.17,95%CI 1.16-4.09)及糖不耐受(a OR=1.74,95%CI0.81-3.74)的发生风险均增加;以FMNALB≥90th百分位数分组作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分娩前FMNALB≥90th百分位数的GDM孕妇,其分娩的新生儿发生糖代谢异常(a OR=5.66,95%CI 2.17-14.81)、低血糖(a OR=3.71,95%CI 1.48-9.31)及糖不耐受(a OR=2.15,95%CI 0.78-5.96)的风险同样增加;(4)GDM孕妇分娩前Hb A1c每增加0.1%,其所分娩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增加25g(95%CI 17-33,P<0.001),新生儿LGA的发生风险增加11%(OR 1.11,95%CI 1.05-1.17);与分娩前Hb A1c<6%的GDM孕妇相比较,Hb A1c≥6%的GDM孕妇,其所分娩新生儿LGA的发生风险显着增加(OR=4.13,95%CI 1.83-9.30);而GDM孕妇分娩前FMNALB水平与新生儿LGA的发生相关性不强。结论:(1)GDM孕妇分娩前血糖控制不良,其所分娩新生儿糖代谢异常的发生风险增加;(2)GDM孕妇分娩前Hb A1c及FMNALB对新生儿糖代谢异常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FMNALB仅能代表较短时间血糖暴露,对代谢结局的预测价值不如Hb A1c;(3)GDM孕妇Hb A1c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LGA的发生相关。
韩炜[7](2021)在《妊娠期糖尿病母亲脐血血糖、脐血激素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救治水平显着提高,但仍是影响新生儿生存质量的急危重症之一。研究认为NRDS的发病与早产、GDM(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剖宫产等有关。我国GDM发病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是影响NRDS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认为经过控制的GDM母亲婴儿NRDS发病率与非GDM母亲婴儿发病率已无差异,但NRDS的发生是否与应激状态下脐血血糖、脐血激素有关,尚待研究,为GDM母亲患儿预防保健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目的通过比较GDM母亲及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检测GDM母亲患儿脐血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皮质醇及甲状腺激素水平,探讨GDM母亲婴儿发生NRDS的危险因素,脐血血糖、皮质醇、甲状腺激素与NRDS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2月至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118例GDM产妇,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选取入住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监护室接受治疗的29例GDM母亲患儿患NRDS者为研究组,并随机选取49例GDM母亲患儿无NRDS者为对照组。两组母亲均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记录两组母亲及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检测两组新生儿脐血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皮质醇(cortisol,COR)、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作相关性分析。结果1.两组新生儿在出生体重及胎龄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在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一般资料比较,在孕期体重、不良孕产史、妊娠期合并高血压、产前应用激素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年龄、胎数、分娩方式、胎膜早破、脐血糖化血红蛋白、分娩窒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妊娠期合并高血压、出生体重<2.5kg、胎龄<37周是GDM母亲婴儿发生NRDS的危险因素(P<0.05)。3.研究组与对照组新生儿脐血血糖、脐血皮质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与对照组新生儿脐血FT3和FT4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脐血TSH相比较,对照组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研究组中脐血血糖与脐血皮质醇无相关性(P>0.05)。脐血血糖与脐血FT3无相关性(P>0.05)。脐血血糖与脐血FT4无相关性(P>0.05)。脐血血糖与脐血TSH无相关性(P>0.05)。结论1.妊娠期合并高血压、小胎龄、低出生体重是GDM母亲新生儿发生NRDS的危险因素;2.脐血糖化血红蛋白在正常范围的低TSH血症的GDM母亲新生儿易发生NRDS;3.脐血血糖、皮质醇、甲状腺激素与NRDS的发生无相关性。
柴永馨[8](2020)在《基于fNIRS技术探讨针刺干预对弱视儿童视皮层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祖国医学认为,弱视属“视瞻昏渺”、“目睛不明”、“小儿青盲”“小儿通睛”、等范畴,主要由肝肾亏损、神光发生无源所致。针刺疗法通络明目,可有效治疗弱视,临床应用广泛,但其作用机制尚未阐明。一般认为,针刺可改善弱视患者的大脑视皮层功能,但仍缺乏简便、快捷评测方法和相关指标。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是一项可实时检测视皮层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新兴脑功能成像技术,本团队前期fNIRS研究发现针刺合谷穴可提升视皮层血氧水平。本研究拟利用fNIRS方法检测弱视儿童视皮层血流动力学反应,研究弱视发病的大脑功能机制,阐释针刺疗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诊治和疗效评估提供新思路。方法1.受试者纳入:在受试者监护人的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招募7~12岁正常儿童及弱视儿童,其中正常儿童38例;弱视儿童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即健眼BCVA≥0.8且较患眼BCVA高两行及以上,计12例。回顾于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初诊,并接受治疗≥3个月,按时回访的弱视患者,余标准同前,其中单纯西医常规治疗25例;针刺治疗+西医常规治疗22例。纳入接受针刺的弱视受试者,受试者年龄不限,余标准同前,共计15例。2.治疗方案常规治疗:戴镜、遮盖、训练治疗。针刺治疗:针刺取穴:主穴:攒竹、丝竹空、太阳、合谷;配穴:光明、瞳子髎、太冲,选2-5穴。针刺方法:选用痛感较小的揿针,根据个体情况主穴配穴共选2~5个穴位,留针30分钟。3.fNIRS检测方法:使用日立ETG-4000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仪检测受试者枕部血氧水平,同步接受视觉任务,包括基线期和刺激期,基线期为黑屏,刺激期分为1°和15′两种黑白棋盘格翻转。4.数据分析与统计:上述fNIRS数据使用基于MATLAB(R2013a)的NIRS_SPM软件对fNIRS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根据已知的血流动力学响应函数(hemodynamic response function,HRF)和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的假设创建模型,将HRF预测矩阵与fNIRS实际测得的数据矩阵进行线性拟合,通过参数估计求出拟合度系数,即β值,β值的正/负代表着激活程度的正/负相关。应用SPSS17.0对β值进行单通道及多通道平均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弱视与正常儿童视皮层血氧激活程度比较(1)激活范围比较:根据基线/刺激配对t检验将单通道所得P值筛选出激活和显着激活通道,在总共22个通道中,低空间频棋盘格翻转下健康对照组激活通道数多于弱视健眼和患眼;高空间频下更为显着,健康组激活通道最多,弱视健眼次之,患眼最少。(2)基线期、刺激期视皮层激活比较:单独基线期和单独刺激期三组间对比均发现:高空间频率棋盘格翻转下弱视患眼β值低于弱视健眼和健康受试者,弱视健眼/健康受试者未见差异。低空间频率下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同一组内的高/低空间频棋盘格刺激的配对比较显示:弱视患眼在高频视觉刺激时激活显着低于低频。(3)血氧相对激活值比较:Δβ值=刺激期β值-基线期β值。同空间频率下各组比较,低空间频刺激下弱视患眼高于弱视健眼和对照组。高空间频刺激下三组间Δβ值无统计学差异。同一受试组内,接受高空间频视觉任务时β值低于接受低空间频时。(4)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均值比较:通过三组两两比较发现,无论ROI选定为10~22还是1~22通道,弱视患眼在接受高空间频率/低空间频率棋盘格翻转刺激有统计学差异,高空间频率刺激时视觉皮层激活显着低于低空间频率。2.针刺治疗弱视疗效评价弱视患者西医组和西医+针刺组在初诊时及3个月治疗后视力的情况,总有效率对照组为56.00%,针刺组为81.82%,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弱视患者针刺前在高空间频率棋盘格翻转视觉任务刺激期时与正常对照均有显着差异。高空间频率棋盘格翻转刺激时,针刺时较针刺前视皮层β值均有所提升,基线期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1.弱视患者视皮层激活范围小于健康受试者,基线期与高频刺激期弱视患眼视皮层血氧反应弱于其自身健眼与正常人,但基线期到刺激期的相对变化无显着差异。说明弱视儿童视皮层功能可能存在障碍。2.针刺辅助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方案相对单纯西医治疗能更有效提升弱视患者视力,并可即时改善视皮层血流动力学反应。
魏骐骄[9](2020)在《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近5年儿童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临床特点,并探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药物代谢酶相关基因的基因型和单倍型与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进一步根据患儿CTX药物基因检测结果调整治疗,评估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PGx)指导对治疗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为LN患儿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横断面调查法,查阅并收集62例LN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及5年的临床资料,描述患儿的临床特点。2.采用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择Ⅲ型或Ⅳ型LN患儿共33例,根据家长意愿入CTX诱导治疗3个月组(A组,n=12)和6个月组(B组,n=21),比较两组患儿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回顾性分析79例以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起病的LN患儿(n=31)及非NS起病LN患儿(n=48)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转归。4.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99例LN患儿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5.检测46例LN患儿的CTX代谢酶相关基因CYP2B6、CYP2C19和GSTP1,用PHASE 2.1软件对其进行单倍型分析,并分析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6.根据20例LN患儿CTX药物基因检测结果对其治疗进行调整,与20例未行药物基因检测的患儿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评估PGx指导对治疗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1.本中心LN患儿经规范治疗后疗效良好。但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应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如激素相关性高血压、高眼压,还应特别关注羟氯喹导致视野缺损,以避免不良后果。2.CTX诱导缓解治疗3个月或6个月后序贯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对于患儿预后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影响。3.以NS起病的患儿肾损害更严重,达到临床缓解所需要的时间更长。4.口腔溃疡、24小时尿蛋白(24 hour-urine protein,24h-UP)增高、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降低是LN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5.CYP2C19*2(rs4244285)和GSTP1(rs1659)位点变异可使疗效降低,无效组的 1011101 单倍型 CYP2B6(rs4802101 多态型、rs8192709 野生型、rs3745274野生型、rs2279343 野生型),GSTP1(rs1695 野生型),CYP2C19(rs4986893 野生型、rs4244285多态型)频率高于有效组。6.CTX药物基因指导与否对LN患儿疗效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影响。结论:本研究分析了 LN患儿临床特点,并发现了 CYP2B6、CYP2C19和GSTP1基因型及单倍型与CTX治疗儿童LN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但CTX药物基因指导对LN患儿疗效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影响。
岳梦琦[10](2020)在《红细胞分布宽度及其与血小板比值在晚期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中变化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拟初步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platelet,PLT)比值(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to platelet count ration,RPR)等指标在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旨在为晚期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的诊断或病情评估探寻可能的生物学指标。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8年9月入住我院NICU且已出院、败血症诊断明确的胎龄大于34周的早产儿的病例资料,共80例为实验组,并以同期NICU收治的非败血症早产儿,共30例为对照组(参照排除标准中相关部分进行筛选,后述),记录所有患儿胎龄、性别、分娩方式、出生体重等基本数据,及入院当天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计数(PLT)、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等数据,计算RDW与PLT的比值(RPR)并记录,所有患儿于入院当天采血同时抽取血培养,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对RDW是否具有影响。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获得截断值,初步探讨RDW、RPR等在晚期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中的变化规律及是否具有指导早发型败血症诊断的临床意义。结果:1.本实验最终纳入败血症组患儿共80例,非败血症组患儿30例。两组患儿在一般情况如:胎龄、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患儿入院时血中RDW、WBC、RPR、CRP、PCT值较对照组高,PLT较对照组患儿下降。与对照组患儿生后第一天血中CRP、PCT、PLT、WBC、R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PDW、Hb、MCV、Hct数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正常晚期早产儿RDW与胎龄呈负相关(r=-0.446,P<0.05),与性别、分娩方式、出生体重、Hct、MCV、PCT、CRP、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均无明显相关性。4.RDW最佳截断值为16.95%、AUC为0.598、95%CI为0.500-0.691、灵敏度、特异度、PPV、NPV、+LR、-LR分别为:26.25%,96.67%,95.5%,33.0%,7.88,0.76;PDW最佳截断值为12.05%、AUC为0.525、95%CI为0.414-0.609、灵敏度、特异度、PPV、NPV、+LR、-LR分别为:38.75%,76.67%,81.6%,31.9%,1.66,0.80;RPR最佳截断值为0.073、AUC为0.722、95%CI为0.622-0.798、灵敏度、特异度、PPV、NPV、+LR、-LR分别为:56.25%,86.67%,91.8%,42.6%,4.22,0.50。结论:1.正常晚期早产儿RDW与出生胎龄呈负相关,与性别、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是否贫血不具有相关性。2.RDW和RPR在晚期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中明显升高。3.RDW和RPR可用于晚期早产儿EOS的辅助诊断,且RPR优于RDW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二、我院儿童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院儿童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和血清脑肠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血清脑肠肽的研究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小儿厌食症与脑肠肽相关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100例幼儿迁延性肺炎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儿童气道的解剖特点 |
2.1.1 上呼吸道 |
2.1.2 下呼吸道 |
2.2 儿童迁延性肺炎的概述 |
2.3 儿童迁延性肺炎的高危因素 |
2.3.1 临床特征 |
2.3.2 病原微生物 |
2.3.3 基础疾病 |
2.3.4 气管及支气管异物 |
2.3.5 医源性因素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诊断标准 |
3.3 研究方法 |
3.3.1 收集内容 |
3.3.2 辅助检查 |
3.3.4 统计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4.2 免疫因素 |
4.2.1 三组间免疫因素比较 |
4.2.2 两两间免疫因素比较 |
4.3 营养因素 |
4.3.1 三组间营养因素比较 |
4.3.2 两两间营养因素比较 |
4.4 其他因素 |
4.4.1 三组间其他因素比较 |
4.4.2 两两间其他因素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免疫因素 |
5.2 营养因素 |
5.3 其他因素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268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诊断及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2.1 收集临床资料及观察指标 |
1.2.2 实验室检测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及分布情况 |
2.2 血红蛋白电泳及基因型 |
2.3 不同年龄间Hb、MCV、MCH、MCHC的比较 |
2.4 铁负荷情况 |
2.4.1 铁蛋白分布总体情况 |
2.4.2 不同年龄组SF的比较 |
2.4.3 不同基因型间年龄及血液学参数与铁蛋白的关系 |
2.5 临床表现 |
3 讨论 |
3.1 一般情况 |
3.2 血红蛋白电泳及基因型 |
3.3 年龄与血液学参数的关系 |
3.4 铁代谢现状 |
3.5 临床表现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β地中海贫血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5)红细胞分布宽度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血常规参数与川崎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6)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水平对新生儿糖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糖化血红蛋白与妊娠妇女母婴不良结局(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妊娠期糖尿病母亲脐血血糖、脐血激素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研究局限性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fNIRS技术探讨针刺干预对弱视儿童视皮层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弱视儿童视皮层的f NIRS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一般资料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实验设计及实验内容 |
1.5 数据分析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程序客观性分析 |
2.2 三组被试基线期/刺激期单通道氧合血红蛋白β值自身比较 |
2.3 三组单通道独立基线期、独立刺激期氧合血红蛋白β值比较 |
2.4 三组各通道Δβ值组间比较 |
2.5 三组ROIΔβ平均值比较 |
3 讨论 |
3.1 弱视的神经机制 |
3.2 fNIRS在眼科基础研究的应用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针刺治疗儿童弱视疗效的f NIRS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一般资料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实验设计 |
1.5 治疗方案 |
1.6 疗效标准 |
1.7 技术路线 |
1.8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针刺疗法对弱视视力改善的回顾性分析 |
2.2 针刺疗法对弱视视皮层改善的f NIRS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眼科的应用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假说及目的 |
1.3.1 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
1.3.1.1 5年随访的单中心队列研究 |
1.3.1.2 Ⅲ型或Ⅳ型狼疮性肾炎患儿环磷酰胺诱导治疗3和6个月后序贯吗替麦考酚酯的非随机对照试验 |
1.3.1.3 以肾病综合征起病的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
1.3.1.4 儿童狼疮性肾炎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
1.3.2 药物代谢酶基因型及单倍型与环磷酰胺治疗儿童狼疮性肾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探讨 |
1.3.3 环磷酰胺药物基因组学指导儿童狼疮性肾炎个体化用药的初步探讨 |
1.4 文献综述—儿童风湿性疾病相关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1.4.1 药物基因组学 |
1.4.2 常用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
1.4.2.1 糖皮质激素 |
1.4.2.2 非甾体抗炎药 |
1.4.2.3 免疫抑制剂 |
1.4.2.3.1 甲氨喋呤 |
1.4.2.3.2 环磷酰胺 |
1.4.2.3.3 吗替麦考酚酯 |
1.4.2.3.4 环孢素 |
1.4.2.3.5 他克莫司 |
1.4.2.3.6 羟氯喹 |
1.4.2.3.7 其他免疫抑制剂 |
1.4.2.4 生物制剂 |
1.4.2.4.1 TNF-α拮抗剂 |
1.4.2.4.2 IL受体拮抗剂 |
1.4.2.4.3 T细胞协同刺激阻断剂与B细胞抑制剂 |
1.4.3 小结 |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
2.1 儿童狼疮性肾炎的5年随访的单中心队列研究 |
2.1.1 资料与方法 |
2.1.1.1 研究对象 |
2.1.1.2 资料收集 |
2.1.1.3 相关定义 |
2.1.1.4 统计学方法 |
2.1.2 结果 |
2.1.2.1 LN患儿起病时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特点 |
2.1.2.2 肾活检病理类型分析 |
2.1.2.3 实验室检查结果 |
2.1.2.4 药物治疗 |
2.1.2.5 治疗结局 |
2.1.2.6 药物不良反应 |
2.1.3 讨论 |
2.2 Ⅲ型或Ⅳ型狼疮性肾炎患儿环磷酰胺诱导治疗3和6个月后序贯吗替麦考酚酯的非随机对照试验 |
2.2.1 资料与方法 |
2.2.1.1 研究设计 |
2.2.1.2 治疗方案 |
2.2.1.3 纳排标准 |
2.2.1.4 结局指标 |
2.2.1.5 统计学方法 |
2.2.2 结果 |
2.2.2.1 一般情况 |
2.2.2.2 不同时间点指标比较 |
2.2.2.3 A、B两组疗效比较 |
2.2.2.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2.2.2.5 完全缓解患儿的分组分析 |
2.2.2.6 未完全缓解患儿的分组分析 |
2.2.3 讨论 |
2.3 以肾病综合征起病的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
2.3.1 资料与方法 |
2.3.1.1 研究对象 |
2.3.1.2 研究方法 |
2.3.1.3 统计学方法 |
2.3.2 结果 |
2.3.2.1 一般情况比较 |
2.3.2.2 实验室指标比较 |
2.3.2.3 肾损害及狼疮活动指标的比较 |
2.3.2.4 治疗方案及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
2.3.3 讨论 |
2.4 儿童狼疮性肾炎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
2.4.1 资料与方法 |
2.4.1.1 研究对象及纳排标准 |
2.4.1.2 资料收集 |
2.4.1.3 分组标准 |
2.4.1.4 统计学方法 |
2.4.2 结果 |
2.4.2.1 一般资料及起病时实验室检查比较 |
2.4.2.2 Logistic回归分析 |
2.4.3 讨论 |
第三章 药物代谢酶基因型及单倍型与环磷酰胺治疗儿童狼疮性肾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探讨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研究设计 |
3.1.2 资料收集 |
3.1.3 药物治疗方案 |
3.1.4 基因检测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入组患儿的人口学特征 |
3.2.2 入组患儿不同SNP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 |
3.2.3 患儿疗效分组及临床资料 |
3.2.4 患儿不良反应分组及临床资料 |
3.2.5 不同分组间基因型与基因频率的比较 |
3.2.6 基因单倍型分析 |
3.2.7 不同分组间单倍型分布频率的比较 |
3.2.8 临床病例回顾 |
3.3 讨论 |
第四章 环磷酰胺药物基因组学指导儿童狼疮性肾炎个体化用药的初步探讨 |
4.1 资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结局指标 |
4.1.3 研究具体流程 |
4.1.4 药物治疗方案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 |
4.2.2 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4.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
4.2.4 两组患儿治疗疗效的比较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电话问卷 |
附件2 SLEDIA评分表 |
附件3 CTX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 |
附件4 不同分组间ABCB1基因型与基因频率的比较 |
附件5 知情同意书 |
附件6 环磷酰胺药物基因组学指导狼疮性肾炎患儿个体化用药的研究的CRF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红细胞分布宽度及其与血小板比值在晚期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中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血液样本采集 |
3.数据分组情况 |
4.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我院儿童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联合检测HbA2和HbF对于筛查育龄人群地中海贫血突变携带者的价值[J]. 庄倩梅,王耿,王元白,庄建龙,江矞颖,黄海龙,徐两蒲.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22(01)
- [2]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和血清脑肠肽的研究[D]. 徐德勇.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100例幼儿迁延性肺炎高危因素分析[D]. 张一莉. 吉林大学, 2021(01)
- [4]268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临床研究[D]. 阮洪玉.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5]红细胞分布宽度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D]. 明黎.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6]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水平对新生儿糖代谢的影响[D]. 毛郑霞.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7]妊娠期糖尿病母亲脐血血糖、脐血激素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D]. 韩炜.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8]基于fNIRS技术探讨针刺干预对弱视儿童视皮层功能影响的研究[D]. 柴永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D]. 魏骐骄.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10]红细胞分布宽度及其与血小板比值在晚期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中变化的临床意义[D]. 岳梦琦. 皖南医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