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峡两岸关系声明”看当局大陆政策的本质特征_两岸关系论文

从“海峡两岸关系声明”看当局大陆政策的本质特征_两岸关系论文

从“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看台当局大陆政策的本质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岸关系论文,台海论文,看台论文,当局论文,说明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7月4日至5日,台湾当局召开了第二次“大陆工作会”,并发表了“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以下简称“说明书”)。这是台湾当局主管大陆工作的主要决策部门——“行政院陆委会”经过将近一年的精心准备拿出来的,也是台当局继“国家统一纲领”后,在大陆政策的推进上所采取的又一个大的动作。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回应”去年8月中国大陆发表的“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亦即想以此来“抵销”中国大陆“白皮书”在台湾岛内、海外华人、华侨及国际社会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配合台当局继续推动的参与联合国活动。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其所得到的只能与台当局所期望的相反,将使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中国人和国际人士看清台当局“假统一、真分裂”的面孔,从而给它带来更多的被动和困扰。

不过,这份“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毕竟是台当局自1987年开放两岸民间交流以来,首次发表的“两岸关系政策文件”,也是它“现阶段推动大陆事务的最高指导纲领”。因此,是值得仔细地研究和推敲的。本文拟着重从该说明书所阐述的基本原则立场的角度,结合岛内一些人士和舆论界的评论与看法,来剖析台当局现阶段大陆政策的本质特征。

在“统一”或“一个中国”的包装下,制造两岸长期的所谓“分裂分治”局面,实即“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是台湾当局现阶段大陆政策的核心,也是这个说明书的一个主要特征。

台当局在所发表的说明书”中,表示“坚决主张‘一个中国’,反对‘两个中国’与‘一中一台’”,这与前不久发表的李登辉先生与司马辽太郎的对话相比较,似乎是一个进步。然而,一经推敲,便不难看出它的虚伪性。因为它在作以上表态的同时,又要求“以‘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作为两岸关系定位的架构”,并解释说,所谓“‘一个中国’是指历史上、地理上、文化上、血缘上的中国”、“‘政治实体’可以指一个国家、一个政府或一个政治组织”;还宣称“中华民国的存在”不仅“乃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而且“在国际间始终是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进而又强调两岸“在国际间为并存之两个国际法人”,“理应各自有平行参与国际社会的权利”,等等。显然这是采取“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的手法,企图先从根本上否定法律上、政治上拥有高度主权的现实的中国的存在,然后借给“政治实体”下定义,把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同起来,并列为同样,具有“独立主权”的政治实体,亦即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存在于国际社会。这里就又看不见它所说的“一个中国”,反而明白无误地看到它在前面所反对的“两个中国”与“一中一台”了①。

在“说明书”中,台湾当局虽然声称要“坚持追求中国统一的目标”,“积极营造统一的有利条件”,但与此同时通篇又大讲特讲两岸“分裂分治”的事实,没有提出任何解决分裂分治的方法”②,也“几乎完全不谈推进‘一个中国’的‘统一’的步骤”③。难怪岛内有人就此提出“质疑”:这个说明书“究竟是坚持两岸追求国家统一的最高政策文件,还是为两岸分裂分治现实状态赋予合法化、法制化内涵,甚至提供理论指导的‘分裂指南’”④

“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这是李登辉主政后为对抗中共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而提出来的新理念。它是由原来的“一国两府”、“一国两区”、“一国两治”等观念逐步演变而成。1990年5月,李登辉先生先后在其“总统就职”演说记者招待会以及与“立委”谈话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一国两府”的说法,但谁都知道实际上就是指的“一国两府”。他声称“只有一个中国”,但又强调台湾是一个所谓“主权独立的国家”,主张“政府对政府对等谈判”,反对“党对党谈判”。1991年3月,台湾当局在其制订的作为大陆政策“最高指导原则”的“国家统一纲领”中,明确提出“不否定对方政治实体”的概念。同年4月30日,李登辉在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的讲话中称,台当局“在动员戡乱时期终止后,将视中共为控制大陆地区的政治实体,称为大陆当局或中共当局”,并要求中国大陆承认台湾为“对等政治实体”。近两年来,李登辉等人更提出,将所谓承认其是“对等政治实体”,视作大陆对台湾进行“善意回应”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两岸实现直接“三通”和突破政治僵局的一个筹码。今天,李登辉已全面掌握了台湾的党政军大权,终于在“说明书”里,将“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作为台当局现阶段大陆政策的核心内容而提出来,这绝不是偶然的。

台当局提出的“一个中国、两个政治实体”,千言万语,可归结为这样一个意思,那就是要在“一个中国”名义下,将“主权”与“治权”分开,使两岸在“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形式下,维持“和平共存”、“和平竞争”的长久的“分裂分治”局面。与此同时,在国际上和国际组织中则谋求“双重承认”、“一国两席”或“双重代表权”,参与联合国。不管台湾当局怎么辩解,其实质无非是在“一个中国”名义的包装下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台当局的这一企图昭然若揭,已遭到越来越多海内外各界人士和舆论的广泛抨击。台《自立早报》社论即指出,“说明书”以“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作为“两岸定位的架构”,“一方面缺乏理念上的一致性,一方面也包含明显的自我矛盾”:当面对中共政权时,“只标榜‘一个中国’而绝口不提‘两个’”,而当面对国际社会时则又“将两岸重新定位为两个国家及两个国际法人”。社论说:这种相互矛盾、心口不一的讲法,“非但唬不了对岸的中共当局,即使在任何稍具法政常识的人民面前也无法言之成理”,因此,“中共政权一直指责政府(台)当局在制造‘两个中国’,似非无的放矢之举;而就某种意义而言,执政当局似乎已在以‘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企图包装‘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⑤。《中时周刊》署名文章亦指出,“(台)当局所揭橥‘一个中国、两个政治实休’的基本立场,只是在包装‘国府’(台)方面追求‘两个中国’的真正意图罢了,更是‘经济部长’江丙坤早先在西雅图APEC所言:‘以一个中国为指向的阶段性两个中国政策’的具体实践。”⑥台湾政治大学国关中心特约研究员陈少廷评论说,“说明书强调,‘中华民国政府’坚决主张‘一个中国’,反对‘两个中国’与‘一中一台’。既然如此,为何又要争取与中共当局共享中国代表权,企图以所谓‘平行代表权’方式参与联合国呢?”“更荒谬的是,说明书说‘中华民国’参与联合国可以为中国统一创造有利条件。那么我国(台)参与联合国的目的,究竟是为‘中国统一’呢?还是为确立台湾为主权独立具有完整国际人格的国家呢?如果是为‘中国统一’,此乃属中国内政问题,何须求助于国际社会的帮助?”⑦香港《九十年代》总编辑李怡评称,“台湾当局的说明书,是在‘统一’的口号之下,确立‘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交流,看来是与台湾官方与民间的分离主义倾向相当一致”⑧。台湾《世界论坛报》社论指出,“从两岸关系白皮书看,台湾当局所盼望的,并不是‘统一’,而是‘分裂’。‘白皮书”是在不断强调‘分裂、分治’的事实,所谓‘统一’,只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梦想与梦境。”⑨此类批评遍及港台及海外华文报刊,举不胜举。可见人们的眼睛是雪亮的,绝不是台当局一个“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所能欺骗和掩盖得了的事。

将中国的“分裂、分治”说成是“制度之争”,重新提出“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表明台当局现阶段大陆政策的实质仍然是继续坚持反共、反对“一国两制”,制造“敌对意识”,抗拒、阻挠和平统一进程。

在洋洋一万五、六千字的“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中,处处充满了“自相矛盾”与无法“自圆其说”之处。“说明书”口口声声要求大陆方面“消除敌意”,但本身却从历史到今天处处攻击中国共产党、大陆政府,竭力制造“敌意”。

“说明书”罔顾历史事实,把海峡两岸“分裂分治的根源”强加到中国共产党和大陆方面。众所周知,历史上的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是因蒋介石为了要窃取北伐胜利果实,建立国民党一党独裁专制统治,而发动大规模血腥屠杀共产党人的四·一二政变而破裂的,而不是帮助国民党打败北洋军伐政府的中国共产党。国共第二次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以民族大义为重,联合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积极争取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所促成的,并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抗战胜利后,在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反对内战要求和平的情况下,蒋介石逆历史潮流而动,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反共反人民的第三次内战。正是由于国民党政权发动的内战违背了中国人民的人心,才为人民所唾弃,在1949年溃到台湾海岛,并在美国第七舰队庇护和大量美援的扶持下,得以站住脚根。这就是海峡两岸所形成的分割局面的历史事实。在两岸关系渐趋缓和的今天,人们本不想再去触动国共在历史上的恩怨,继续制造仇恨。而说明书却要继续煽动这种敌对意识,否认连当年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都不得不承认的国民党的失败是人心向背的结果。把今天海峡两岸分割局面说成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叛乱”所造成的。这不过是颠倒是非的反共老调而已。说老实话,翻历史老帐国民党得不到便宜,只能引起一切不带偏见的人,特别是从那段历史中走过来的人的反感。

“说明书”在讲到希望大陆不要“阻挠”台“参与联合国各项组织与活动”时称,“在这个和解的时代,台海两岸需要确实设法化解敌意。”并说台湾方面“已经主动向前跨出一大步,如果中共当局也能有所体会与回应,相信应有助于两岸关系往统一的方向发展”。说得很漂亮,而实则完全不然。其所作所为正好是逆“和解的时代“潮流而动,在“设法”制造“敌意”的道路上确实是“向前跨出一大步”。且不说台湾高层人士不止一次地破口大骂中共的事,就是在这份说明书里也无不处处攻击、谩骂、诋毁、诽谤中国共产党和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香港《信报》评论说得好:“要不是以统一大业为包装,两岸关系说明书简直就是一份清算中共的文件”⑩,台湾也有人说“说明书”政治意味太强烈”了。在笔者看来,说明书的用意至少有如下几点:

其一,“说明书”不敢正视台湾问题由来的真正根源与本质(去年中国大陆发表的“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对此有深刻阐述),把中国“分裂与分治”的原因归于“三民主义中国与马列主义中国之争”,这是要挑起两岸新的“敌对”意识为中国的统一进步设置障碍。大陆政府从没有回避两岸的政治、社会制度不同的现实,但是社会制度不同不能成为长期分裂甚至鼓励台独倾向的借口,大陆政府恰恰是承认了两岸制度相异之处,所以才提出了以“一国两制”的模式实行和平统一的方案。而“说明书”不承认一国之内制度不同地区可以和平共处,其用意不外是要以“制度不同”为借口拒绝接受大陆的和谈统一的主张,并借题发挥攻击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反共宣传,煽动台湾人民对大陆的不信任感,设置两岸统一障碍。

其二,以歪曲“一国两制”内涵的手法,攻击“一国两制”,欺骗民众。大陆方面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的考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方针。随着1997年中国恢复行使香港主权的时间日趋临近,“一国两制”将在香港的成功实践势必对台湾产生巨大的磁场效应。台当局选择目前这样一个时机大加歪曲和攻击“一国两制”,其用心是不言自明的。说明书攻击“一国两制”是“假中国统一之名,行兼并台澎金马之实”,说什么“‘两制’乃是任由中共宰割的一种权宜措施”,“台湾地区终须被迫放弃民主自由制度,完全接受中共设定及安排的制度”,“‘一国两制’的目的,是要‘中华民国向中共全面归降’”等等。这纯粹是一种反共的八股宣传。众所周知,大陆方面领导人多年来在很多场合不断庄严地向外宣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谁也不吃掉谁”;“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党、政、军、经、财等事宜都自行管理,享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军队,大陆不派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台湾各界的代表人士还可以出任国家政权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全国事务的管理”。中共无论对外或对内,历来说话都是算数的,“一国两制”这一方针政策早已昭告天下,不仅将有法律保障,也会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其三,“说明书”重新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这表明台湾当局现阶段根本没有任何与大陆统一的诚意,主要目标是要大陆和国际社会承认两岸所谓“分裂分治”的事实。“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是国民党在1981年召开的十二大上,蒋经国为了因应国际形势和两岸关系出现的新变化,所提出来的取代冷战时代“反攻大陆”的口号。它是当时与其“三不政策”相配套的反共拒和的大陆政策的主要内容。这几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快速发展和大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大陆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台湾民众,特别是数百万亲自目睹了大陆变化的台湾各界人士,无不觉得要以台湾的“三民主义”来统一中国大陆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近几年来关于“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口号,无论是在台当局的官方政治文件、宣传品中,还是从新闻媒体中都已渐渐消失了。这次台湾当局在“说明书”中又重新提出来大加渲染,难怪台湾有人感慨地说:“好象又回到过去反共教育的时代”(11)。更使人觉得,“有关中国统一的困扰,随说明书的公布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台湾对大陆宣示的一个明确讯息就是目前不愿与大陆谈统一问题,台湾对两岸统一的方法与目标,并不是象大陆那样开出现况之下的统一条件,而是把统一问题标榜在‘一个中国’之下无限期延后”(12)。

大陆提出“一国两制”作为解决两岸统一问题的方针,并没有要求台湾改变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且还明确表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与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而如果按台当局提出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条件,则要大陆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所谓“民主、自由、均富”,统一到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上来,这实际上就是想“以小吃大”,实在是太不现实了。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为之?香港学者李怡说得好:“它的意义就是向岛内人民说明:统一是很远很难达到的事,而目前是要在‘分治’的基础上与中国大陆发展两岸关系。因此,尽管……大幅放宽两岸人民往来限制,开放了多项产业往大陆投资,但这并不意味着是走向‘统一’的步骤,大可以不必担心”(13)。这种对台湾当局心态的分析真是一针见血!

值得一提的是,台当局一方面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说什么“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的关键在大陆制度的更张”;而另一方面又称“任何一方并无法在对方地区内行使统治权,也不应该将其意志假主权之名强加于另一方”,这完全是自相矛盾,言不由衷。

“台独”已被台湾当局吸纳到现阶段大陆政策的体系内,变成与大陆讨价还价的筹码和继续制造“分裂分治”的借口,这是其现阶段大陆政策的一个新的重要特点。

台当局的“说明书”,对近几年来台湾岛内分离意识的不断兴起,分裂主义的发展趋势以及台湾当局如何对待分离意识的态度“均着墨不多”(14)。而有趣的是,其对“台独”势力的存在与迅速膨胀却作了与以往不同的解释。在国民党当局在岛内实行“白色恐怖”的年代里,曾把“台独”说成是大陆“共匪的第五纵队”;近几年把“台独”说成是由于大陆在“国际上打压台湾”,“不放弃对台使用武力”的结果,亦即说是“中共逼出来的”。而在这次抛出的“说明书”中又说“台独”支持者升高,主要因素在于中共的“一党专政”和两岸关系的“不良发展”。经此变来变去,“台独”反而成了台当局手中有利于迫使中共改善两岸关系的“借口”和与大陆互动关系中的“有利筹码”(15)。

“说明书”对台当局在国际上搞“双重承认”、“双重代表权”、制造“两个中国”根本行不通的政策不作“反省”与“检讨”,反诬大陆“打压台湾”,“刺激台湾分离意识,浪费资源,阻碍统一进程”。这是颠倒黑白!台当局之所以要这样做,显然是为了误导岛内人民,挑拨两岸人民关系,进而为“台独”张目。按照国际法,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合法政府代表国家并对外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成立起,就已取代“中华民国”而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迄今已经为世界上158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际组织所承认。无论从国内法或国际法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全中国都拥有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主权。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它在国际上当然无权代表中国,也不能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和发展具有官方性质的关系。虽然如此,诚如大陆去年8月发表的《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所说,为照顾台湾人民的实际利益,“对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中国政府不持异议”。所谓“刺激台湾分裂意识”完全是台湾当局有意煽动而一手制造出来的。

众所周知,在岛内首先是“台独”势力提出台湾要加入联合国,在国际上公开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而台湾当局为了政争的需要和要国际社会承认所谓两岸“分裂分治”的事实,又接过了“台独”势力的这一主张,并努力付诸行动。诚如港报所称,“这对台湾的分裂意识不仅是刺激,简直是鼓舞了”(16)。这个说明书对“台独展现了难得的‘理性’思考和‘务实’做法,它不但没有触及‘台独’言行,反而得出这样的结论:‘打击这些少数’,就是‘欺压认同中华民族与文化的多数’,反对台湾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就是‘刺激台湾内部分裂意识的升高’,天下哪有这样的逻辑”!(17)“台湾当局在两岸关系上制造‘负数’,在‘台独’主张上增加‘倍数’,这个落差,不正说明台湾当局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已渐行渐远了吗?”(18)

最值得注意的是,说明书首次不隐讳地将台独主张合理化、合法化。“说明书”在谈到“中国的统一在谋求国家的富强与民族长远的发展,也是海内外中国人民共同的愿望”,并表示“愿促使此一目标的实现”时,突然笔锋一转说:“但也不讳言,台湾地区已是一个民主社会,言论思想完全自由,统合思想与分离主义这两股趋势必然会对台湾地区造成影响”,而“这两股趋势为台湾地区人民接受的程度,将取决于两岸关系的发展”;接着说:“如果两岸关系未能良性发展,分离主义阴霾恐将挥之不去,逐渐在台湾地区滋长;反之,如果两岸能良性互动,分离主义的发展空间自将受限”。“说明书”强调今后台当局“在规划大陆政策时,必然需要随时广征各界民意的看法与建议”,“民主势力将成为政府制订大陆政策的主要参考指标”。这是什么意思呢?岛内有舆论指出,台湾当局的这些表述,充分体现了其刻意将“分离主义合理化”的立场,等于要让“分离意识”、“台独倾向”放任发展,其强调统一是假,而制造“分裂分治”是真。“台独”在国民党的大陆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从破坏性的负面角色,逐渐变为选择性的正面筹码”(19),并被国民党吸纳到体制内变成与大陆相抗拒的一张王牌。

如今,在台湾当局上述政策的导向下,台湾民众中主张发展两岸关系、促进两岸和平统一者与主张要参与联合国、在国际上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者,在岛内的境遇也很不一样。后者,可以充分享受“民主社会言论思想完全自由”,甚至还可以领到大笔经费跑到美国等地去从事公开的分裂中国的活动,而前者“在台湾早就变成被人怀疑与批判的对象”(20)。最近台湾“国家安全局长”殷宗文公开称,“中共的对台系统积极把对台工作做到本岛,主要手段是利用我(台)经济自由化的脚步,让中资进驻台湾,并吸引大型台资企业到大陆投资,利用这股经贸力量在国会培植亲共势力和代言人”。殷宗文此言一出,使那些经常穿梭于两岸做生意的、与中资机构有些往来关系的、跑过大陆的“国大代表”及喜欢放言谈一个中国、促进交流主张统一的“立委”和人士们无不感到愕然、哗然而自危,似乎又身处在“白色恐怖”之中,“中共代言人”之类的“红帽子”随时有可能被扣在头上。请问,这是什么样的“民主”?什么样的“自由”?在此种气氛下,能有效开展两岸“民间事务性交流”、“消除彼此间敌意、进而营造统一的条件”吗?实在是让人太担心了!

总之,千言万语一句话,台当局抛出的“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是地地道道的假统一、真分裂。目前两岸都在实行商品经济、商品社会里对待商品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经常要注意防止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一句话,就是要不时开展打“假”运动。看来政治上,两岸关系上也要有个打“假”运动,就是反对以“假统一”来乱“真统一”。否则真正的统一是很难实现的。

注释:

①(14)《中国时报》1994年7月7日。

②(20)《新新闻周刊》1994年7月10-16日。

③李怡《确定对等实体,稳定两岸关系》,见《自立早报》1994年7月11日。

④《中国时报》1994年7月11日。

⑤⑦⑧(13)《自立早报》1994年7月11日。

⑥《中时周刊》1994年7月17-23日。

⑨《世界论坛报》1994年7月11日。

⑩香港《信报》1994年7月7日。

(11)台《经济日报》1994年7月11日。

(12)纽约《星岛日报》1994年7月22日。

(15)陈少廷:评“两岸关系说明书”,《自立早报》1994年7月11日。

(16)(17)(18)《大公报》1994年7月9日。

(19)《联合报》1994年7月11日。

标签:;  ;  ;  ;  ;  ;  ;  ;  ;  ;  ;  ;  

从“海峡两岸关系声明”看当局大陆政策的本质特征_两岸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