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防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4年7月之间收治的322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干预措施;选择2014年8月-2015年7月之间收治的341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全面分析患者病情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表现实施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暴力行为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暴力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同样显著(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防范中具有一定的效果,同时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重性精神疾病;暴力行为防范;应用效果
精神疾病患者的思维与心理活动均出现较大的异常,其自控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在特定环境或精神因素的影响下经常发生毁物、伤人以及自伤等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是常见的临床症状。暴力行为不但影响到周围其他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对患者本身的健康也构成一定的威胁【1】。为了对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进行防范,我院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提前观察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倾向、了解潜在的暴力行为特征,从而实施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措施,保护患者和他人的生命健康。本文就预见性护理的方法和结果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4年7月之间收治的322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干预措施,其中有男性患者174例、女性患者148例;年龄最大的为55岁、最小的为21岁,平均为(36.3±7.2)岁;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188例、分裂样精神病患者104例、其他类型30例。选择2014年8月-2015年7月之间收治的341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其中有男性患者189例、女性患者152例;年龄最大的为57岁、最小的为23岁,平均为(37.8±7.9)岁;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191例、分裂样精神病患者112例、其他类型3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ICD-10诊断标准,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精神疾病护理干预方法,严格按照医院制定的护理流程开展工作。
研究组患者则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为:
(1)一般预见性护理:首先,针对不同的患者实施个体化应对措施。例如偏向幻觉与妄想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避免提及病理体验和感受;易激怒、狂躁症患者禁止参与竞争类的活动和比赛;活动过多、易激怒的患者在护理中尽量减少与之争论,不要过度关注其活动。第二,正确处理患者的不适反应。患者在住院之后积极介绍环境与设施,介绍同病室的病友认识,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提高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感。针对出现不适症状的患者进行解释,例如消除患者的恐惧。症状严重的应通知医生进行处理,解除患者的痛苦。
(2)针对暴力高危风险患者的防范及预见性护理:首先要做好病情评估工作,患者入院之后立刻收集临床资料,要求全面评估和掌握病情,从而发现患者潜在的暴力冲动行为及征兆(例如高声喊叫、喧哗、无法静坐、握拳、不合作、紧张、眼神漂移、异常兴奋、容易激怒等)。做好对于暴力高危患者的风险评估与防范,采取针对潜在性暴力冲动行为的应对措施。例如,在护理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存在握拳、面色发红、高声喊叫以及异常兴奋的情况应当予以高度警惕【2】,立刻将患者与其他患者隔离,将其安排到其他安静的场所中,允许患者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不要接触患者的肢体,情况严重的患者不要接近他们的防御范围内。此时不要使用预防性约束措施,要求在场的可能成为患者攻击对象的人员全部回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针对患者提出的要求能够满足的尽量满足,对于其提出来的过激性言论采取不辩论的方式,但是也不能够任其发展。护理过程中部分患者在出现暴力行为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得到援助,针对这样的情况,鼓励患者积极寻求帮助。指导其采取其他方式发泄,例如跑步、打球等运动,或者是撕纸等方式。针对已经出现暴力行为的患者,针对现场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患者出现冲动行为的原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手段进行干预。在第一时间缓和患者的情绪,通过说理、心理疏导等方式适当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尽可能使用语言将患者说服。口头说服无效的情况下不要强硬的阻拦,在接近患者的过程中至少有两人以上协同进行。一人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另外的人员在其不注意的情况下抱住腰部随后控制住双手以及腿脚,尽可能一次取得成功。将患者行动制约之后采取约束性保护措施,做好说明解释,控制患者情绪的进一步恶化。在情况得到控制之后,鼓励患者对约束前后的状态进行自我评价,病情稳定之后向患者表达歉意,从而提高患者对自身行为负责的感知和能力【3】。
1.3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实施数据处理,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对比行X2/T检验,以P<0.05代表组间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暴力行为发生例次对比
对照组322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出现毁物现象27例次、伤人40例次、自伤17例次,总的发生率为26.09%;研究组341例患者出现毁物现象13例次、伤人14例次、自伤9例次,总的发生率为10.56%。对比两组的差异结果显著(P<0.05)。
2.2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指标对比
对照组341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47.8±6.4)d、平均住院费用为(11087.2±354.8)元;研究组45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40.3±5.4)d、平均住院费用为(9836.5±312.7)元。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精神疾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由于患者的思维与心理出现较大的变化,经常会出现行为不受控制的现象,为家庭、社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分析精神疾病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受到精神症状的支配,精神疾病患者容易出现幻觉,尤其是幻听症状具有明显的评议性,往往是自己最不愿意听到的【4】。因此容易被激怒,存在被害妄想的患者还会无端攻击周围的人员。第二,环境和治疗的影响。尤其是新入院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环境较为陌生,或者难以适应环境,将入院治疗理解为强制监禁因此存在很大的逆反和抵触心理。加上精神疾病治疗造成的不良反应较多,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电休克治疗也会造成一系列的疼痛和不耐受,进而激发患者的病情【5】。第三,护患关系不稳定。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愿意信任医务人员,出现敌对现象。一旦要治疗则会造成精神紧张,进而导致暴力行为的出现。本文中针对以上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对研究组患者实施。最终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暴力行为的发生例次明显低于采取常规手段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差异结果显著(P<0.05)。说明,预见性护理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防范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彩莲,黄子娟,鲁荣莉等.预见性护理在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7):37-38.
[2] 李春梅,章次伟.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防范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8):89-90.
[3] 王玉真.社区精神疾病患者意外死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0):59-61.
[4] 丁伟华.从三个纬度快速评估精神科住院患者风险的探讨与实施[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3):390-392.D
[5] 徐江玲,邹海欧,张丽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主要照顾者遭受暴力攻击的现状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36):4558-4562.
论文作者:杨带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6
标签:患者论文; 预见性论文; 精神疾病论文; 暴力行为论文; 对照组论文; 过程中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