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高等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姚荣[1](2022)在《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两难困境与破解策略》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为突破制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激活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活力,中央政府发布了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新政。然而,受行政性分权格局与内部行政关系传统的束缚,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仍然面临着政府"放不下"与高校"接不住"的两难困境。中央与地方各有关涉教部门以及高校,对于"放管服"改革的利益分歧与观念冲突,直接衍生出改革意愿不足、实质性突破缺乏与制度空间约束等问题,折射出"政策驱动型"改革模式的弊病与限度。当前,亟待统筹规范主义与功能主义两种改革进路,促进政府与高校分权从行政性分权向法律分权与功能分权转变,以实现政府依法有效监管能力与高校依法有效治理能力的协同提升,并最终破解"放管服"改革的两难困境。
秦惠民,王俊[2](2021)在《比较法视野下教育法学定位与学科体系》文中研究说明在大陆法系国家,教育法学的学科体系主要以法律概念在教育领域的适用为逻辑起点,以教育法律、教育法律现象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对象,以教育法规范教育秩序和调整法律关系中教育主体的权利义务及学理逻辑为分析框架,以政府主导的教育改革与法律制度的互动为关注主线,以司法纠纷中的理论难点为问题导引。在普通法系国家,教育法学的学科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作为权利的持有者如何使用法律概念和推论模式,通过法律技术来解决争议和保护权利。教育法学的定位需要优先关注功能定位,而不是学科定位。教育法学学科体系是在权利义务体系和类型结构体系基础上研究和构造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的知识和理论范式,其科学性需要深入研究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其适切性需要关注教育领域内外不断出现的相关现实问题。
袁利平,李君筱[3](2021)在《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经历了探索初创、巩固发展、内涵丰富和深化拓展四个时期。在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中,高等教育扶贫政策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等因素影响下发生了变迁,其变迁的路径深受政府和高校理性选择的影响。政府的立法手段、高校的专业设置以及社会的参与力量为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变迁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后扶贫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在扶贫方面,需要持续推进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创造良好的高等教育扶贫环境氛围,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能力,鼓励高等院校承担教育扶贫责任,大力弘扬高等院校师生奉献精神。
罗倩茜[4](2021)在《产教融合下高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合法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贾乃霞[5](2021)在《新西兰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及趋势研究 ——以2020年《教育(职业教育改革)修正案》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
何智红[6](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自主权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文中认为
姚荣[7](2021)在《变动中的图景:美国高等教育法治的演进逻辑与启示》文中指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美国学术界与法律界之间保持着相对疏离乃至隔绝的状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更多地介入高等教育,学生、教职工以及外部人员对高等教育机构及其行政人员诉讼案件的持续增多,高等教育机构逐渐演变成美国受规制最为严格的组织类型之一。但简单套用宪法、合同法、侵权法、反歧视法等领域的法律规则与技术以调整高等教育领域法律关系的做法增加了美国高校管理的风险与负担,弱化了高校作为学术机构的本质属性,侵蚀了高校决策的完整性。在此背景下,以消解"法律工具主义"负面效应为旨归的高等教育法治建设的"反向趋势"应运而生。对我国而言,我国应在扩大高等教育领域诉讼案件受案范围的同时,矫正司法裁判立场,更新法院的裁判说理方法;强化教育行政监督权的合法性控制,增强高等教育监管的可问责性与正当性;充分重视高校法治工作在高等教育法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郑小凤[8](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吴正金[9](2021)在《浙江省独立学院“转公办”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证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坚持教育的公益性高于市场化的价值追求、践行"规范办学义务"大于"资本收益权力"的责任担当、遵循上位法大于下位法的法律效力逻辑,都是浙江省独立学院"转公办"的理论逻辑支撑。浙江省独立学院诞生、发展、变通以及迁址县域办学的历程,都是对其公办属性的"实践证成"。基于县域办学的实际,浙江省独立学院转设为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办应用型高校,是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的必然选择。
赵会辉[10](2021)在《新时代背景下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关乎国民生计之大事,承载着国家、学校、家庭希望和愿景。关系着国家、家庭、子女发展前途和命运。有人曾说“成也教育,败也教育”。教育是实现个人向上攀登的重要一环,而家庭的教育决策又是左右个体教育发展方向之关键所在,家庭教育决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掌握每个家庭子女的人生走向和发展境遇,也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凉山彝族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父母低文化水平,家庭多子女规模与结构,使得家庭更会面临教育决策和选择。因此,本文以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来厘清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现状,以期把握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彝族家庭教育决策的优化措施,以望促进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有益发展。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现状如何?研究分析如下,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入学的必然选择、家庭择校行为崭露头角;高中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放弃行为普遍、子女学业成绩为倚重、家庭性别偏好淡化;高等教育阶段:家庭大学梦的无力、子女教育成本约束显着。第二,家庭教育决策行为特征如何?研究分析如下,家庭教育决策的无计划性;家庭教育决策的风险性;家庭教育决策的利他性。第三,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研究分析如下,一是教育供给,表现为:教育投资主体易位、学校数量供给学段差异大、学校质量供给难以保障;二是教育需求,表现为:家庭教育购买意愿不明确、家庭教育购买能力不足;三是社会因素,表现为:父母低文化水平、多子女家庭结构与规模、社会群体交往水平。第四,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优化措施。本研究主要从切实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扩大有效、高质的教育供给;优化生育观念、提高人口质量;提高家庭教育观念和教养实践四个方面进行优化,以期能促进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有益发展。
二、对高等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高等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两难困境与破解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行政性分权的衍生效应: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两难困境 |
(一)政府“放不下”:条块分割的高等教育监管体系与纵横交错的权力格局 |
(二)高校“接不住”:“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高校依法自主办学能力提升的新挑战 |
三、法律分权与功能分权相统一: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困境的破解策略 |
(一)法律分权的改革进路:政府监管与高校治理的合法性维度 |
(二)功能分权的改革进路:政府监管与高校治理的有效性维度 |
四、结论与讨论 |
(2)比较法视野下教育法学定位与学科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陆法系国家教育法学的定位与学科体系 |
(一)教育法学发展的背景 |
(二)教育法的地位 |
(三)教育法学的学科体系 |
二、普通法系国家的教育法学 |
(一)教育法学发展的背景 |
(二)教育法的地位 |
(三)教育法学的学科体系 |
三、我国教育法学的定位及学科体系 |
(一)台湾地区教育法学的定位及学科体系 |
(二)我国大陆学术界有关教育法学定位与学科体系的争议 |
(三)对我国教育法学定位与学科体系的展望 |
(3)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变迁的历史演进 |
(一)探索初创时期(1949-1978年) |
(二)巩固发展时期(1978-2000年) |
1.设立济困助学基金 |
2.开展社会捐助活动 |
3.颁布《高等教育法》 |
(三)内涵丰富时期(2000-2012年) |
1.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行动 |
2.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
3.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定点扶贫工作 |
4.高等学校学生资助体系建设 |
(四)深化拓展时期(2012年至今) |
1.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行动 |
2.开展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
3.深化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定点扶贫工作 |
4.完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体系建设 |
三、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 |
(一)深层结构 |
1.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决定性影响 |
2.政治体制对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关键性影响 |
3.文化观念对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重要性影响 |
(二)路径依赖 |
1.政府的理性选择对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影响 |
2.高校的理性选择对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影响 |
(三)动力机制 |
1.政府行政手段为高等教育扶贫政策提供有力保障 |
2.高校专业设置为高等教育扶贫政策提供内在动力 |
3.社会参与力量为高等教育扶贫政策提供坚实后援 |
四、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未来展望 |
(一)推进高等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 |
(二)创造良好的高等教育扶贫环境氛围 |
(三)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
(四)鼓励高等院校承担教育扶贫的责任 |
(五)大力弘扬高等院校师生的奉献精神 |
五、结语 |
(7)变动中的图景:美国高等教育法治的演进逻辑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 象牙塔的“诱惑”:美国学术界与法律界的疏离状态 |
二、 诉讼浪潮与规制国家:美国高等教育法治的勃兴 |
三、 法律工具主义扩张的负面效应:美国高等教育法治发展的阶段性困境 |
(一) 学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高校教师的“权利危机” |
(二) 高等教育规制的持续扩张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合规恐慌” |
四、 学术界与法律界的合作:美国高等教育法治的“反向趋势” |
五、 结论与启示 |
(8)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论文的局限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比较研究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
3.3.1 基本概念 |
3.3.2 基本理论 |
3.3.3 研究假设 |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
3.4.1 量表修订 |
3.4.2 变量测量 |
3.4.3 量表评价 |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
4.1.1 初创阶段 |
4.1.2 曲折发展阶段 |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
4.2.1 进修培训制度 |
4.2.2 考核制度 |
4.2.3 职称晋升制度 |
4.2.4 薪酬制度 |
4.2.5 聘任制度 |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
4.3.1 宏观制度分析 |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 结果分析 |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
5.1 数据质量评价 |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
5.8 分析讨论 |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
6.1.1 职称情况 |
6.1.2 学术成果 |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
6.4 奖励制度比较 |
6.5 薪酬制度比较 |
6.6 结果分析 |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
6.6.2 职称晋升受限 |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
6.6.7 奖励“一刀切” |
6.6.8 薪酬偏低 |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
7.2.5 完善薪酬制度 |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
7.2.7 注重制度公平 |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初始量表 |
附录2:调查问卷 |
附录3:正式量表 |
附录4:访谈提纲 |
附录5:项目分析 |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9)浙江省独立学院“转公办”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证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浙江省独立学院“转公办”的理论逻辑 |
(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高于市场化的价值追求 |
(二)践行“规范办学义务”大于“资本收益权力”的责任担当 |
(三)遵循上位法大于下位法的法律效力逻辑 |
二、浙江省独立学院“公办属性”的实践证成 |
(一)浙江省“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诞生和发展 |
(二)浙江省“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改制实验 |
(三)浙江省“国有民办二级学院”转向“独立学院”的变通 |
(四)浙江省独立学院迁址“县域”办学,向地方“公办”应用型大学迈出关键一步 |
三、浙江省独立学院“转公办”的政策依据和发展定位 |
(一)浙江省独立学院“转公办”的政策依据 |
(二)浙江省独立学院“转公办”的发展定位 |
(10)新时代背景下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与彝族学生辍学之间的现实矛盾 |
1.1.2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宏观与微观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家庭教育决策 |
1.1.3 研究者的教育实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教育决策研究的综述 |
1.2.2 各少数民族教育决策研究的综述 |
1.2.3 教育需求研究的综述 |
1.2.4 家庭教育决策影响因素研究的综述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1.5.1 选题上的创新 |
1.5.2 理论上的创新 |
1.5.3 实践上的创新 |
1.6 研究的可行性 |
2 相关理论及其基本情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彝族农村 |
2.1.2 彝族农村家庭 |
2.1.3 家庭教育决策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教育需求理论 |
2.2.3 理性选择理论 |
2.3 调查基本情况 |
2.3.1 调查地基本情况 |
2.3.2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2.4 新时代背景下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新态势 |
2.4.1 新时代的教育 |
2.4.2 能上学到上好学的殷殷期盼 |
2.4.3 进入工厂到进入“象牙塔”的思想转变 |
2.4.4 “潜力股”受教育到入学机会均等 |
3 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现状及其行为特征 |
3.1 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决策 |
3.1.1 子女入学必然选择 |
3.1.2 家庭择校行为兴起 |
3.2 高中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决策 |
3.2.1 家庭教育放弃行为普遍 |
3.2.2 子女学业成绩为侧重 |
3.2.3 家庭性别偏好淡化 |
3.3 高等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决策 |
3.3.1 家庭大学梦的“无力” |
3.3.2 子女教育成本约束显着 |
3.4 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行为特征 |
3.4.1 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无计划性 |
3.4.2 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风险性 |
3.4.3 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利他性 |
4 教育供给对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 |
4.1 教育供给与家庭教育决策的关系 |
4.1.1 教育供给的基本概念 |
4.1.2 教育供给变化下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变化 |
4.2 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中的教育供给因素分析 |
4.2.1 教育投资主体易位 |
4.2.2 学校数量供给学段差异大 |
4.2.3 学校质量供给难以保障 |
5 教育需求对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 |
5.1 教育需求与家庭教育决策的关系 |
5.1.1 教育需求的内涵 |
5.1.2 教育需求变化下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变化 |
5.2 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中教育需求因素分析 |
5.2.1 家庭教育购买意愿不明确 |
5.2.2 家庭教育购买能力不足 |
6 社会因素对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 |
6.1 社会因素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 |
6.1.1 社会因素的内涵 |
6.1.2 社会因素的具体表现 |
6.2 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中的社会因素分析 |
6.2.1 父母低文化水平 |
6.2.2 多子女的家庭规模与结构 |
6.2.3 社会群体交往水平 |
7 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1.1 家庭经济状况仍是制约家庭教育决策的主要因素 |
7.1.2 宏观制度、政策等外生性资源间接影响家庭教育决策 |
7.1.3 子代学业成绩对家庭教育决策制约随学段升高而增强 |
7.1.4 父母低文化水平对家庭教育决策的负向影响 |
7.1.5 多子女家庭规模与结构对家庭教育决策的负向影响 |
7.2 政策性建议 |
7.2.1 切实提高彝族农村家庭经济收入 |
7.2.2 扩大有效、高质的教育供给 |
7.2.3 优化彝族农村家庭生育观念、提高人口质量 |
7.2.4 提升彝族农村家庭教育观念与教养实践 |
8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Z 乡问卷调查表 |
附录2 Z 乡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对高等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两难困境与破解策略[J]. 姚荣.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比较法视野下教育法学定位与学科体系[J]. 秦惠民,王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12)
- [3]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J]. 袁利平,李君筱.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05)
- [4]产教融合下高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合法性问题研究[D]. 罗倩茜. 安徽大学, 2021
- [5]新西兰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及趋势研究 ——以2020年《教育(职业教育改革)修正案》为中心[D]. 贾乃霞.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自主权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D]. 何智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7]变动中的图景:美国高等教育法治的演进逻辑与启示[J]. 姚荣. 高校教育管理, 2021(04)
- [8]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9]浙江省独立学院“转公办”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证成[J]. 吴正金.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21(01)
- [10]新时代背景下彝族农村家庭教育决策影响因素研究[D]. 赵会辉.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