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领导:以德治校的新视野_新视野论文

道德领导:以德治校的新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以德论文,新视野论文,道德论文,治校论文,领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下经常读到一些讨论“以德治教”或“以德治校”的文章,它们的视焦基本集中在领导者本身的道德修养和对教师的道德教育方面。而当今美国教育管理学界著名学者——托马斯·萨乔万尼教授认为,我们需要对传统的领导观进行反思,将原有的领导框架和内容加以扩展。他通过对领导权威来源的分析,提出了“道德领导”的概念,为广大中小学校长开辟了学校领导的新视野。

何谓“道德领导”?它对当前我国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有何启示?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分析“领导权威的来源”入手,因为领导权威的来源非常重要,不同的来源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即不同的来源会带来不同的领导模式。

一、领导权威的来源

人们现在所依赖的领导权威,不外乎科层的权威、心理的权威和技术—理性权威。例如,教师为什么会服从校长的指挥?或因组织规章有所规定,或因校长的人格力量和人际能力,或因有关的科学定则、研究结果表明校长的指挥是正确的。然而还有两种被人们忽视的领导权威可能有更大的力量,它分别是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表1对五种权威的来源、基本理念、领导策略以及带来的后果分别作以分析和归纳。

表1 管理/政策与实践的权威来源

二、对我国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启迪

萨乔万尼在关于“领导权威的来源”的阐述中对传统的科层领导模式和人格领导模式的评价,提供了不少值得我们对现行学校管理模式和现状进行思考的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恢复和重建学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校长负责制,突出了校长的办学权力和对学校的责任,实行管理上的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推行教职工聘任制,实施学校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等,使学校中个人的位置和级别、法定的准则、组织的政策和规章成为教育管理者权威的主干。这些是学校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必然要求,它使学校一切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同时也使传统的科层领导模式不断得到强化。

在科层领导模式的运行中,领导与组织成员的互动方式基本上是一种“交易”。这种“交易式领导”所强调的规则是为奖励而做,对领导者来说,要求他人追随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听我的”,各种制度也预先设定了游戏规则,即顺之者赏,逆之者罚;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主要是“外在的收获”,即各种经济收益或非经济性的荣誉获得等,驱动力来自外部激励或惩处,这样,组织成员的行为选择就必然为“计算自我得失”所左右,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毋庸讳言,科层领导模式运行中产生的这些弊端在我们现行的学校管理实践中并不鲜见。当然,在管理实践中,我们的许多学校领导者也并非未觉察到科层领导模式的诸多缺陷。正因为如此,上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理论界,下到基层学校的领导者,都大力提倡在教育领域的奉献精神,一些优秀的或曰成功的校长为了学校的发展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鞠躬尽瘁,以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和突出的成就,影响和带动教职工,从而以领导风格、激励他人的能力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个人权威,即人格领导模式,弥补单纯依赖利,层领导模式来管理学校的不足。

但是,在萨乔万尼看来,无论是科层权威还是个人权威,从长远看,都要失败。因为人格领导仍然是一种“交易式领导”,它所强调的规则、激发组织成员的动机等同科层领导并无大的区别。领导者说“听我的”,是因为“我”有良好的人格和领导风格,况且,如果你听“我”的,“我”就有能力满足你的需要。由此可见,虽然人格领导自有其在管理实践中的独到作用,但它的运作机制却无法跳出科层领导模式早已伏下的窠臼,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格领导模式只是科层领导模式的一块“补丁”。

既然科层领导模式和人格领导模式都不能满足教师、学生、家长对领导者的真正期望,也不足以使学校提升到一个比较优异的层次,那么,领导权威源于何方呢?萨乔万尼认为,教育管理者的领导活动以及校内其他人的领导活动的权威来源,是学校共同利益意识及对每个人的良好愿望、承诺与职责。实现学校共同利益意识及对每个人的良好愿望的承诺与尽责,就是学校组织的理念,也是学校提升的出路。因此他提出,领导学校应当树立以理念为本的观念。为什么这种领导观如此重要?因为理念为本的领导号召每一个教师、家长、学生在承担学校的责任上共同加入领导者行列。当有关的理念和共同的承诺得以分享时,领导已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领导,而是一种显著的道德领导了。源自于理念而不是源自于科层制或领导者人格的领导权威,有助于建立校内文明社会——共同体。每一个人都是共同体的成员,每个人都会感到对学校的成功负有责任,每个人都愿为学校的理念尽责。将理念作为权威的源泉,参与式的“追随”,即全员参与管理便会出现。尽管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的角色、职责各不相同,但作为参与式的追随者中的一员,他们就能平等地承担起对学校整体理念的责任和义务。萨乔万尼从以理念治校出发对学校领导模式提出的假设,不无诱人之处。但理念如何推行与实施,恐怕仍然需要制度和政策作为附着物,也还要有领导者的坚韧执着,非此,理念是难以转化为有效的学校管理实践的。

标签:;  ;  ;  

道德领导:以德治校的新视野_新视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