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在人机交互研究中的应用_人格特质论文

人格特质在人机交互研究中的应用_人格特质论文

人格特质在人机界面交互研究之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机界面论文,特质论文,人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用特质论研究人机界面交互的原因

人格心理学中,最常被用以研究人机界面交互的为特质(trait)学派(特质是一种长时间不变的特征或个人差异)。选用特质论来研究人机交互的原因约可归纳为以下七点:1)特质是最多人用以解释这个世界的方法;2)当人们不熟悉一个人时,最常用特质来看一个人;3)人格比一些外显的特征(性别、年龄)更敏锐且复杂;4)个人会因为其人格特质不同而使其对待计算机的态度模式产生差异;5)人格心理学的领域在“个人对于不同的人格如何反应”方面提供了许多参考数据;6)个人差异在人机交互领域的预测力很高;7)好的界面不仅在功能方面要符合要求,也必须满足“使用者的内部需求(internal needs)”,也就是源于人格特质的直觉需求,就如同隐形计算机(invisible computer)一般。

2 计算机为社会行动者典范

2.1 计算机是否能表达出人格

Nass为了研究计算机是否可以具有人格,以及如何表现计算机的人格,他在1995年发表了此系列的第一份报告。研究结果发现,计算机性格可以用简单的特性表达,而人类对待计算机性格就像对待真人一般。此外,当实验中计算机里的代理人(agent)和受测者人格特质相同时,该代理人会被认为是较友好的以及较有能力的,其交互满意度也较高。

2.2 相似性吸引理论及得失理论Moon & Nass(1996)认为,“如果人对计算机人格的反应与人对人的反应相同,那么在心理学上可以认为计算机具有真实(real)人格”。研究结果显示,受测者能轻易分辨出计算机的人格;在和自己人格相同的计算机交互时,会有较高的满意度,使相似性吸引理论得到支持。

2.3 自利偏差归因(self-serving bias)与使用者控制力

自利偏差归因乃是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因素;而将失败归咎于外在因素。其中有一个重要变数为“相似性(similarity)”——两人相似时,会减轻自利偏差归因的效应。在界面设计上,如果人机交互后的产出结果为正面的,则应该要让使用者感到其持有较大的责任;如果产出结果为负面的,则应把责任归于计算机,如此能让使用者得到最大的舒适感。

2.4 运用在动画角色上-非语言线索的一致性

虽然环境或当时情况对人的行为会有影响,但人们很一致地依赖语言(verbal)和非语言(nonverbal)线索去决定一个人的人格。Isbister & Nass(2000)以「角色说话内容的文字、动作」作为界面变量进行了一项实验。和之前此系列研究的结果相同之处在于受测者大多能辨认出角色的内外向个性。不同的是,本研究支持了互补性吸引,受测者比较喜欢和自己人格不一样的动画角色。此外,研究发现使用者比较喜欢语言和非语言线索一致的角色。

2.5 文字之外的语言表现-语音

研究结果发现,就算使用者知道他们只是“透过”计算机界面获得信息,还是能够分辨出计算机界面呈现的内外向性,并支持相似性吸引理论,购买倾向也较高。

2.6 社会临场感

Lee & Nass(2003)的实验发现:使用者对前后一致的表现、外向的声音、和与其人格特质一致的声音感到更强烈的社会临场感。他建议,当在需要高度社会临场感的环境下(如商业网站),应采用具有外向特质的设计。相对地,当在不强调社会临场感的情境下(如注重个人隐私的网站),则应采用具有内向特质的设计。

3 综述

依据文献分析,本文归纳出三大类研究变量:情境变量——在各种使用情境之下,人格特质对于人机交互行为及态度的影响。理论变量——延伸Nass等人的一连串研究,验证其他的“人际”间心理学理论在“人机”间是否仍然适用。界面因素变量-界面视觉设计的人格特质表现及影响。

标签:;  ;  

人格特质在人机交互研究中的应用_人格特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