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71217部队医院, 山东 莱阳 265200
【摘要】目的:分析心脏性猝死患者的院前急救策略与疗效。方法:将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期间本院所收治的51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1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中,8分钟内得到救治的患者为14例,救治成功6例,救治成功率为42.86%;超过8分钟得到救治的患者为37例,救治成功4例,救治成功率为10.81%,8分钟内得到救治的患者与超过8分钟得到救治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对比较为显著(p<0.05)。结论:心脏性猝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时间、急救的方式能够直接影响患者的死亡率,临床治疗中需要加强对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进而全面提升院前急救治疗的成功率。
【关键词】心脏性猝死患者;院前急救;疗效分析
心脏性猝死也可以称之为心源性猝死,病死率较高,对院前急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患者多在1h内多表现出意识丧失的问题,发病后1h到24h内死亡。近些年来,心脏性猝死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加,加强对患者院前急救方式的研究十分必要。文章将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期间本院所收治的51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心脏性猝死患者的院前急救策略,现总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期间本院所收治的51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51例患者中,男31例,女20例,患者年龄在28岁到71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1.23±0.13)岁。患者普遍具有呼吸困难、呕吐以及四肢麻木等临床症状。
1.2 方法
按照心肺复苏国际指南给予进行急救抢救。心肺复苏主要包含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器官插管等,并通过肾上腺素、阿托品以及多巴胺等药物予以抢救[1]。
1.3 评价标准
抢救成功即为患者收缩压高于或者等于60mmHg,心音与大动脉搏动恢复,患者光反应恢复正常,呼吸顺畅;有效即为患者能够自主呼吸,面色逐渐恢复;无效则为患者心肺复苏高于30分钟,死亡[2]。总有效率为抢救成功患者数量与有效患者数量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总结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采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p<0.05则认定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3]。
2. 结果
51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中,8分钟内得到救治的患者为14例,救治成功6例,救治成功率为42.86%;超过8分钟得到救治的患者为37例,救治成功4例,救治成功率为10.81%,8分钟内得到救治的患者与超过8分钟得到救治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对比较为显著(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rh,SCD)指的是突然发生意外而造成的死亡,多是由于患者各类心脏病原而引发,患者多在发病后1h内死亡,对患者的生命产生较大威胁[14]。心脏性猝死是一种不可预知性的死亡,尽管各类国际医疗组织均在不断研究心脏性猝死的临床治疗方式,但是当前仍然没有治愈率较高的急救治疗方式。
心脏性猝死患者多具有心脏异常结构特点,掌握患者的心率失常诱发因素,结合患者的心率失常的常见诱发因素开展治疗活动,能够降低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几率[5]。
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较低,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需要从两个方面深入开展。其一需要增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心脏性猝死知识掌握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对各类人群的疾病知识掌握能力,特别是一些一线工作人员、老年人以及心脏病患者等等。其二需要避免诱发因素,猝死发生的诱因往往是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患者普遍会出现血压增高、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针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注重日常休息,积极借助药物实施治疗,预防疾病的恶化与发展。另外,院校急救还需要注重个人专业水平的提升,实施高级生命支持,通过早期静脉通路、早期心扉复述、早期心脏电除颤和早期高级心肺复苏等方式,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心脏性猝死混着急救的时间将会直接影响急救的效果,所以各项急救治疗活动需要越快进行越好,最大限度的降低心脏性猝死发生几率。
在本次临床实践研究中,51例心脏性猝死患者8分钟内得到救治的患者为14例,救治成功6例,救治成功率为42.86%;超过8分钟得到救治的患者为37例,救治成功4例,救治成功率为10.81%,8分钟内得到救治的患者与超过8分钟得到救治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对比较为显著(p<0.05)。结合临床实践研究结果能够看出,黄金抢救时间能够直接影响患者的救治效果,与相关文献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心脏性猝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时间、急救的方式能够直接影响患者的死亡率,临床治疗中需要加强对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进而全面提升院前急救治疗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任天成,臧晓祥,葛卫星,等. 院前急救中早期诱导亚低温治疗院外心脏骤停的临床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2014,30(02):232-234.
[2]赵勇. 应用急救一体化措施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疗效分析[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04):193-195.
[3]汪兴玲,张兴毅,甘白水,等. 院前急救无创临时起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的治疗探讨[J]. 当代医学,2014,20(16):10-12.
[4]周巍. 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效果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2):18-19.
[5]张雪花,拓小义,崔琼,等. 气管插管与球囊辅助呼吸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院前急救中临床疗效对比评价[J]. 吉林医学,2013,34(32):6677-6678.
论文作者:裴经,王鹏、李开源,赵广良(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9
标签:患者论文; 心脏论文; 率为论文; 加强对论文; 疗效论文; 方式论文; 心肺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