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围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围城论文,自我论文,孩子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新生儿处于蒙 昧未开的状态,没有客我之分,他们吮吸自己的手跟吮吸其他东西没什 么两样。大约到了三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反复听到喊 自己的名字后,他们开始以此为线索,把自己与他人和外界事物区分开 来。孩子约在两至三岁的时候,开始使用“我要”、“我有”和“我的” 等带有第一人称的代名词。此时,自我意识发展到自我中心阶段。在此 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认为周围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 相关。他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来进行行为选择和活动设计,而不考虑 他人。很多实验证明了这一特点。
随着幼儿交往活动的增加和对“社会”逐步认识,孩子逐渐有了“ 他人”意识,进而逐渐认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到了4—5岁,儿童不仅 已经能够理解他们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而且进一步理解到他 们的行为会给周围人带来什么好处。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儿童愿意为了 集体活动的成功而行动。
可以说“自我中心”人人都有,因知识程度和发展速度不同而存在 着个体差异。如果自我倾向过于严重或到了4—5岁,甚至6—7岁,还停 滞在自我中心阶段,这就成了问题。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某某孩子太自我 中心即指此,这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不充分的结果。这类儿童往往把注 意力过分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不能采纳不同意见。对于与他认 识不一致的信息,决然不能接受。因为他不懂得,除了自己的观点之外, 还可以有别人的观点;他认为别人的心理活动和自己的完全一样。
儿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帮助儿童 走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学习、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在正确认识儿童 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父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促进儿童自 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1.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实行计划生育后,现代儿童多数是独生子 女,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再加上爸爸妈妈,六个人的注意力全集中于 一个孩子,容易发生“溺爱”的情况。溺爱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 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长辈们理所当然地应围着自己转,满足 自己的一切要求。实践证明,只有注意孩子“独立”的人格,才会使他 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避免孩子的自我中心,家长应有意识地转移家 庭注意的焦点,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一个人,视为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 一个人。这样就会使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也看到别人。
2.运用移情方法。即引导孩子设身处地的想到别人。例如,孩子正 在吃香蕉时,有客人来访,就叫孩子拿一个香蕉给父母吃,但孩子不肯, 父母可以开导他说:“有客人到我们家来玩,我们应好好地招待人家。 如果你去别人家做客,人家只顾自己吃东西而不给你吃,你会高兴吗?” 孩子说:“不高兴。”父母接着说:“对呀,所以我们要给客人吃,人 家才会高兴呀。”通过一个比较,孩子就拿出香蕉了。可见,孩子走出 自我中心,需要父母引导。作为家长,应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和打比喻 等手段引导孩子认识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促进孩子从“自我” 走向“他人”,由自己想到别人。
3.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过度保护、封闭孩子会使孩子失去与他 人游戏的机会,也会使孩子失去认识他人价值的机会。在集体活动中, 能使孩子品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体验与他人合作的意义,从而走出自 我的圈子。
4.以身作则。父母平时的言谈举止对孩子很有影响。想让孩子摆脱 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家长首先要成为谦让、宽容、乐于助人的榜样, 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