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强[1]2001年在《论英语省略的本质》文中认为省略是英语中一个重要的结构成分,本文试图从本体论的角度讨论英语中的省略问题,着重研究英语省略的本质及其限制条件。现代英美社会中快速的生活节奏,促使英语日趋简明畅达。由于受现实生活中引起的竞争感和匆忙感所支配,人们在说话或写作中越来越追求简单、经济。“言以简洁为贵”,这句名言现在越来越为人们所遵循,而省略现象目前在英语中仍处于发展趋势。 世界上各主要语法流派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省略这一普遍语法现象。本文对叁家主要语法派别——描写语法、功能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的省略观进行了述评,并以认知语法理论为基础,结合两岁女儿对英语的习得,得出省略的本质为“同一性”(IDENTITY)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对省略进行了重新分类,宏观上将省略二分为显性省略(OVERT ELLIPSIS)和隐性省略(COVERT ELLIPSIS)两大类,并进而将隐性省略二分为弱式(WEAK FORM)和强式(STRONG FORM)。笔者认为,这种分类方法与前叁种语法派别相比,具有更强的阐释力。本文框架及要义可分述如下: 第一部分:概述叁大语法派别的省略观。通过对叁大语法派别省略观的述评,明确界定省略的某些概念,并指出各派别省略观的优劣。 第二部分:从本体论上对省略进行考察,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抽象出英语省略的本质。在论证省略的本质为同一性(IDENTITY)之后,以两岁女儿对英语的习得为例,提出“图式填补”假说,结合前人的语言习得理论,说明省略形成的历时性过程。限制条件之后, 第叁部分:进一步论证同一性的阐释力在指出省略的以同一性为基础,证明省略二分法(D工CHOTOMY OF对省略进行重新分类。之后,举例ELLIpSIS)的优越性。、。点‘_:‘/、.号’‘““,附忧象近仃‘一些探索‘隆研讨。通过以上研叨;、飞臀以‘、结论二“’省略是一种’心理过程‘ps‘CHo一PROCEss);,:创今堵言子同的句法规则限制了省略的具体运用;(3)同一性是是;笠、贾二严而各语言不同的限制条件则可看作是参蔽毖八“~‘“‘习’“本质加上参数”’纷可解释各类语言存在的省略现乐。
杨勇[2]2014年在《汉英格位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格位是语言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语法范畴,格位的数量、形式与功能等一直是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争论的焦点。本文研究的格位,是生成语法中的句法格(Chomsky1980,1986,1995,2005a等),不以是否有屈折变化为转移,抽象存在于所有语言当中,和传统语法讨论的“性、数、格”中的“格”既有联系,更有区别。格位指的是一个名词性成分在某个语法位置上所获得的一种语法属性和形态特性,是体现一定的句法和语义关系的形式手段。它是所有论元的固有的基本特征,是论元在句中出现的允准条件,是句子成活的过滤器,是移位的动因。只有在全面系统的对比研究中,才能更清楚地了解语言的特点和本质。本文用原则与参数理论去充分描写和解释汉英格位范畴上表现出来的共性和差异,由格位串联起系列语言现象,验证、发展并完善普遍语法格位理论,预测格位形态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用理论去解释语言现象,用实践去发展理论。通过从语言理论到语言现象,从历时到共时,从规则到例外,从描述到解释的详细梳理,发现汉英两种语言在格位范畴上存在一系列的异同,其一致性如下:第一,从历时层面观察,上古汉语和古英语都有格形态,后来慢慢被介词和语序等形式取代。上古汉语时期的格“形态”主要体现在代词的不同分布上,一些方言中(如青海循化方言、江西铅山方言等)至今还残存有变格化石;古英语名词、代词、形容词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变格,不同的格位有不同的词尾变化。第二,从共时层面看,汉英语都存在主格、宾格、旁格和属格等多种句法格。汉英结构格和内在格表现出诸多的不对称性,但是仔细分析后发现不对称的背后存在一致性,可以用空范畴理论以及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等来解释。第叁,从语言的规则和变异角度看,汉英语都存在大量的非标准授格结构:论元增容、论元隐略和论元共享。我们提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这一新概念可以涵盖系列现象,解释一些格位指派中的非常规现象及相关句法问题。第四,从发展趋势看,汉英格位形态演变的趋势都是由繁到简,慢慢脱落。中古汉语时期,“原来人称代词的变格逐渐消失”;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时期,更是呈现出典型的综合语态势。英语的格位一直在简化的“长征”中,中古英语时期,格位系统大大简化,五格系统锐减为叁格。到早期现代英语时期,由主格、宾格、所有格构成的叁格系统基本定型。当然,汉英语隶属不同的语言类型,汉英格位范畴之间除了共性以外,也存在一些差异:第一,格位形态丰富程度不等。从历时层面观察,古汉语格位体现在代词的不同分布上,而古英语的格位形态要丰富、复杂得多,体现在每一个名词、代词、形容词词尾上。第二,格位具体句法表现迥异。结构格中,汉语有空主语,而英语不允准;汉语有双主语和多主语现象,英语一个小句,一个主语,呈现一一对应的关系;英语中有虚主语,而汉语中没有;英语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泾渭分明,但是在汉语中,及物动词可以不带宾语,不及物动词有时候可以带宾语;内在格方面,汉英旁格之间的差异较小,属格之间差异很多,差异主要体现在形式方面,而功能大同小异。第叁,非常规授格结构的运用频率不同。在论元增容和论元共享的使用频率上,汉语远远大于英语。汉语论元隐略很常见,而英语一般不可以省略论元。汉语和英语在格位范畴上的共性,是由人类大脑构造和语言机制等决定的,充分体现了普遍语法的原则性。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主要在于功能语类,而且结构的差异,往往是参数设置的两个不同方向,在不同语言当中的赋值不一样而已。研究汉英格位的异同,具有语言类型学上的意义。
妥洪岩[3]2016年在《诺亚·韦伯斯特《美国拼写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诺亚·韦伯斯特(Noah Webster 1758-1843),美国着名词典学家,早期美国英语教材编写和英语拼写改革的先驱,也是正式提出"美国英语(American English)"的第一人。现如今韦伯斯特的名字已经成为美国英语词典的代名词。然而,在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眼中,韦伯斯特的历史影响,远不止他主编的《美国英语词典》(Americ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以下简称《词典》),还在于他编写的基础教育英语拼写书——《美国拼写书》(American Spelling Book,以下简称《拼写书》)。该拼写书的普及率在美国仅次于《圣经》。这部教材按照美国人的自然语言习惯对当时通行的英式英语的发音和拼写进行了系统改革。这是建立统一、纯净的美国语言体系的伟大尝试。《拼写书》是美国英语史上一部用于正音和正字的典范性着作,其在语音和拼写诸方面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且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前人对其虽有不少研究,但多局限于教材及其教育思想介绍,尚未出现专门探讨其正音、正字方面贡献的论着。有鉴于此,本文从《拼写书》的版本、内容、体例、语音标注、拼写改革等方面入手,采用文献考证、共时参证法、内部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其在正音、正字方面的具体内容,总结其在美国英语上的贡献。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综述目前国内外学界对韦伯斯特和《拼写书》的研究的现状,并提出进一步进行相关研究的必要和可能。第二章是对韦伯斯特的生平和其主要的语言类着作的归纳梳理。本章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现有的相关历史文献材料考证韦伯斯特的生平经历,二是介绍韦氏主要的语言类着作,梳理出《拼写书》与其语言类着作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对《拼写书》作全面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第叁章是《拼写书》的基本情况的考据研究,旨在明晰该书的编写背景与各版本的成书历程。首先,通过成书背景,出版概况考订,梳理出各个版本的源流关系及其校勘价值,为深入探讨《拼写书》提供了一份较为可靠的基础性资料。得出的结论是:1804年版《拼写书》最接近原本面貌,使用和传播范围最广。在此结论的基础上,对1804年版《拼写书》的主要内容和编写体例进行归纳和介绍。第四章对韦伯斯特《拼写书》中的语音系统进行了描写和分析。第一部分探讨了《拼写书》中韦伯斯特注音方案的缘起。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韦伯斯特的注音方案是在对迪尔沃斯《新指南》注音体系的改造和对谢里丹语音数字标注法借鉴的基础上得来的。但是韦伯斯特无论在音节的划分还在数字标注方面都比前两者有了很大进步,具有简明清晰,容易掌握的特点。第二部分重点描写和分析了韦伯斯特《拼写书》中的元音系统、辅音系统和重音标注规则。其中元音16个,辅音23个,多音节单词分主次重音。在与国际音标对比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韦伯斯特的元音系统中,长音、短音、双元音相对齐全,相当接近当今英语的元音发音系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示出了韦伯斯特语音系统的细致与严谨;韦伯斯特的辅音系统在辅音划分方面虽然不够精细,但是基本吻合当今英语辅音分类的方法,表现出韦伯斯特较强的语音分类意识。特别是,韦伯斯特在辅音系统中标注的/M/的发音,和辅音/r/发音在元音之后不能省略的规则和现在的美国英语发音规则完全一致;韦伯斯特在多音节单词中标注了主重音和次重音,以便清晰地区别不同音节的发音。这种标注模式对当代美国英语中多音节单词主次重音标注模式产生了直接影响。第五章《拼写书》的正字法研究。本章的第一部分讨论了 18世纪英国和美国正字学家对韦伯斯特正字法的影响。韦伯斯特在约翰逊和富兰克林这些前辈们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对英语拼写进行了改革,而绝不是"模仿"前人的做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在第二部分中,重点论述了《拼写书》的词汇来源和正字法规则。研究发现韦伯斯特的正字法改革体现了保守性,渐进性的特点。最后一部分是韦伯斯特正字法改革方案与其他不同历史时期英美两国较为有影响的拼写改革方案的对比。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符号标注拼写改革方案、扩充字母拼写改革方案、二合字母拼写改革方案虽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相较于韦伯斯特的正字法改革方案缺乏统一性,经济性和可接受性。第六章结论部分。总结了韦伯斯特及其《拼写书》在美国英语史上的地位及历史贡献,指出《拼写书》统一了语音、确立了美式拼法,无论是在语音标注还在正字法改革方面都对美国英语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客观评价了《拼写书》的不足。最后指出了本研究需要改进和提高之处。
郑继明[4]2010年在《论英语省略的修饰语用功能》文中研究表明英语省略主要有名词省略、代词省略、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句子省略等。该文通过对省略举例分析与说明,突出省略的简练修饰语用功能以及突出句子中关键词语的意义的功能。
韩健[5]2013年在《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中美《宪法》语篇对比分析及文化阐释》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美国《宪法》两个法律语篇为研究对象,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对比语言学以及语言文化学为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利用系统功能语法的叁大元功能理论作为主要研究手段,采用整体观照的宏观研究与特定角度的微观剖析相结合的办法对两部宪法全面综合地进行语篇分析与对比。基于文化是决定语篇构建方式的主要因素这一认识,本文又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两个法律语篇的不同语言结构特征进行文化阐释,旨在找到语言表现法在文化参数下的依据,在确定语言具有内在的“文化功能”的同时,初步构建了一个“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框架。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研究的意义,并指出本文作为一种尝试性的研究所具有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从语篇分析、对比语言学和语言与文化叁个角度进行了文献综述,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一番详细的梳理,旨在使本文的研究更为独特与全面。第叁章是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包括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和语言的文化视角叁个方面,其中又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适用语言学特点、对比材料与对比基础的确定、以及语言世界观这叁点为主要强调部分。对以上这些理论框架的论述,构成了本文语篇分析对比和文化阐释的基础。第四章是语篇分析对比部分。本章以系统功能语法的叁大元功能为主要研究手段对中美宪法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语篇分析,主要包括经验功能中及物性过程类型、人际功能中语气和情态、语篇功能的主位结构、语态特征等方面,并在宏观层面上进一步分析两者衔接手段及语序的不同特点。对比研究表明,处于不同文化视阈下的中美宪法语篇语言表达形式具有很大的差异。第五章根据语篇分析对比的结果,首先进行了基于语言对比下的语言文化研究框架之初步建立,这包括提出语言具有“文化功能”、选择并设定语言对比条件下的文化参数、以及建立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框架。然后根据所建立的框架,从设立的自然地理与历史、哲学观、社会规范体系与宗教观、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思维模式这五个参数入手,对上一章的语篇分析对比的结果进行文化意义上的阐释,进一步证明语言与文化两者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也印证了语言具有“文化功能”这一论断。第六章是结论,包括本文的相关特色和不足之处。
周锐[6]2017年在《从汉语句首名词性独立附加语看汉英句构差异》文中研究说明汉语中,主谓句前的名词性独立附加语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作为全句的修饰语,这种独立附加语既不依附于句中的其他成分,其与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逻辑关系也无法从形式上直接判断,因而体现出汉语区别于英语的一些本质特征。学界目前主要从语法、语用这两个方面对这一语言现象展开研究,但对其背后隐匿的语言的本质特征,目前鲜有探究。本文认为,从汉英对比这一角度研究这一语言现象,能从一个侧面透视汉英语的本质性差异。经对汉语句首名词性独立附加语的界定、分类和归属进行梳理,本文发现汉语句首的名词性独立附加语,主要含涉以下叁个特征:一是位于句首,不依附于句中的其他成分,对整个句子起"统辖"作用;二是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成分并列出现于句首;叁是与其他句子成分之间的语义逻辑关系无法从形式上直接判断,具有较大模糊性。此外,这类句首独立附加语主要包含叁大类:一是偏正式名词性独立附加语;二是并列式名词性独立附加语;叁是复杂式名词性独立附加语。本文通过对这叁类名词性独立附加语及其英译对比研究,进而探究了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句构差异。研究发现,汉英两种语言背后所隐匿的语言本质性差异,即汉语注重语义上的连贯和贯通,罕用显性形式手段来连接句子成分,使得语言成分之间结构松散,缺乏形式上的延续性,因而表现出块状性和离散性;而英语则强调形式上的衔接,句子内部的语言成分之间大多依靠词汇、形态等手段连接,将句中各成分紧密接合在一起,达到形式上的衔接,因而体现出勾连性和延续性。这一差异的实质其实就是空间性与时间性的区别,即汉语具有空间性特质,而英语具有时间性特质。汉语的空间性主要表现为块状性和离散性,而英语的时间性则突出表现为勾连性与延续性(王文斌2013a,2013b)。
李敏[7]2006年在《现代汉语非现实范畴的句法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现代汉语的非现实范畴,即汉语如何从句法的角度来表达非现实这个问题。本文认为非现实范畴是一种跨语言的普遍范畴,是一种概括性更强、更高层次的范畴。它在世界语言中都有体现,表现出很强的共性。当然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差异性,但是作为一种语义-句法范畴这种差异是在可以理解的范围内的。正是基于这一基本理念,本文详细研究了非现实范畴在现代汉语中的体现。首先分析它的语义类型,区分出各种典型度不一样的非现实类型,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它的形式。本文还集中讨论了各种将来时在非现实范畴中的地位。最后指出以后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非现实范畴的定义、语言范畴化的特点、非现实范畴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背景。语言的范畴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其统一性,但是也有歧异性,但是这都不成为抹杀范畴存在的理由。非现实范畴在语言中的表现也体现了范畴的这个特点。以往我们在概括句法规律的时候对非现实范畴的影响重视不够,加入了非现实范畴这个因素以后就需要重新审视我们对以往句法规律的概括。这是非现实范畴的研究意义。非现实范畴作为一种语义-句法范畴,使我们研究时采取了从意义到形式再到意义的方法。而在研究中,类型学的视野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是贯穿始终的。 第二章探讨了非现实范畴的类型学地位以及它和其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非现实范畴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现有些差异,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否定其类型学地位的理由。非现实的研究和情态的研究有很紧密的联系。非现实研究的很多概念就直接来自情态研究的理论。严格地说,非现实的范围比情态研究的范围大。如果从语义上理解,将非现实范畴看成是一种情态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非现实范畴的研究对象更为明确,成员更为清楚。非现实和虚拟语气也有差别,但是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句法上。非现实范畴作为一种语义-句法范畴,可以看成是比虚拟范畴更大的范畴。本章还介绍了汉语学界对汉语是否有反事实范畴的讨论。最后本章介绍了非现实范畴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的区别和联系,二者的研究对象有重合的地方,但是并不是完全一样。 第叁章针对非现实范畴在世界语言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进行研究,证明这样的歧异性是可以理解的,非现实范畴在语言中还是表现出了很强的统一性。本章首先说明了非现实范畴是一个更有解释力的范畴,能够解释像时态这样的范畴所难以回答的问题。在非现实范畴的范畴化中,认知距离起到了很大的作
邵军航[8]2007年在《委婉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委婉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和言语现象,有关委婉语的论文很多,但委婉语研究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简单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其次,许多文章停留在浅层的介绍上,没有做深入细致的研究;第叁,参考文献比较单一;第四,对委婉机制的研究很少,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委婉语的研究更少;第五,国内外有关委婉语研究的专着很少;第六,委婉语的定义缺乏科学性,因为许多委婉语的定义区别不开修辞格和语言现象、动态的言语过程和静态的言语结果;另外,委婉语的定义外延过窄。为克服以上缺点,就要对委婉语的各个方面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根据委婉语的相关要素,较科学的委婉语的定义是:“委婉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痛苦即敬畏、恐惧、羞耻、不适等各种消极心理反应的事物,信息组织者(说写者)有意地运用语音、语义、语法等手段而形成的对这些事物非直接的语言或言语表达,从而避免使信息组织者本人、信息理解者(听读者)、话语涉及的第叁方即信息的潜在理解者感到痛苦。”委婉语产生和心理因素有关。行为的一般的、抽象的原动力是欲望;而趋乐避苦、趋利避害是一切行为的直接的、具体的原动力。委婉语和快乐体验及利益的获得紧密相关:委婉语可以带来快乐和利益,避免痛苦和损害。趋爱避恨是委婉语的真正的、具体的原动力。恨分为对别人的恨和对自己的恨;爱分为对别人的爱和对自己的爱。对别人的恨表现为嫉妒心、报复心;对自己的恨则体现为自卑感、内疚感或罪恶感。对别人的爱体现为同情心和报恩心;对自己的爱则包括求生欲和自尊心。如果我们的言语让信息理解者感到痛苦,就会使其视我们为痛苦的根源而恨我们,然后会报复我们并使我们感到痛苦。作为一个范畴,委婉语有其自身的特点。从总的方面说,委婉语具有类典型性、伴生性、体系性、更新性、时代性、地域性五大特点;从具体方面讲,委婉语在语义上具有排挤性特点、在语用上具有目的的多样性和多重性、可接受性及语境依赖性。(1)委婉语的类典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婉指对象、存在状态上。在婉指事物中,那些被认为是禁忌的事物是委婉语产生的主要根源,所以,替代禁忌语的委婉语就具有典型性。委婉语的存在状态指委婉语存在的形式和委婉语的规约化程度。从委婉语的构成手段来看,委婉语的语义构成手段比较典型,这类委婉语的数量大;而语音手段和语法手段所构成的委婉语在数量上相对较少,在整个委婉语范畴中处于边缘地位。委婉语的规约化程度是在使用过程中委婉语被语言社团成员接受的程度。在规约化程度处于中等即委婉语刚从言语事实变为语言事实的时候,委婉语的典型性表现得最充分。(2)委婉语的伴生性特点是指委婉语是伴随直陈语的,先有直陈语,后有委婉语。直陈语多涉及概念意义,而委婉语则是在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增添了语用修辞意义。(3)委婉语的体系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首先,一个婉指对象的相临或相近的事物也是婉指事物,它们构成一个大的体系,其对应的委婉语也构成一个体系;其次,一个婉指对象会有许多不同的方面,那么这些方面在被指称时均需要委婉表达,产生的委婉语构成一个小体系;第叁,指称同一个婉指对象或某一婉指方面的许多委婉语构成一个体系。(4)委婉语的更新特点是指婉指对象不变而旧的委婉语不断被新的委婉语所替代。当一个委婉语被使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和婉指对象之间的关系逐渐固定下来,人们对其也就非常地熟悉了,所激起的语义联想与直陈语越来越相似,新的委婉语就会出现。(5)委婉语的时代性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婉指对象的变化所导致的委婉语的时代性特征;二是同一婉指对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只用于相应时代的委婉语。前者包括原有婉指对象的消失、原需婉指的事物地位提升及人们对其态度的改变、原来不需婉指的事物因地位相对下降而需要委婉表达、新的需要婉指的事物的出现等四个方面的因素;后者主要是同一婉指对象采用其所处时代的事物来构成委婉语。(6)委婉语的地域性差异体现在词语惯用差异和地域文化差异两个主要方面。在不同的地域,同一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因习惯不同而不同。同一语言社团因地域不同而存在着地域文化差异,而地域文化差异也反映在委婉语中。委婉语的地域文化差异又分为两种情况:地域性的婉指对象导致地域性的委婉语;同样的婉指对象在不同地域因文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委婉语。(7)委婉语的排挤性特点源自禁忌语的“污染性”。禁忌语或某一禁忌语义是人们不愿直接提及的事情。委婉语的委婉义会将其它的直陈义排挤掉。受禁忌语或禁忌义的“污染”或拖累,和禁忌语或禁忌义相似的词语或意义会成了婉指的对象,被排挤出正常使用的范畴,要么是改头换面,才能继续被使用。(8)委婉语的语用特点包括委婉语目的的多样性和多重性、委婉语的可接受性和委婉语的语境依赖性。从整个委婉语范畴来看,委婉语的语用目的具有多样性。从每一个具体的委婉语来说,委婉语的目的具有多重性的特点。委婉是委婉语最表层的目的,而表层目的之下还有更深层的目的,或是敬畏,或是羞耻,或是欺骗,或是文雅,等。(9)委婉语是用来替代各种程度的、令人痛苦的直接表达或直陈语的。直接表达或直陈语具有不可接受性,作为其替代形式的委婉语就具有可接受性。委婉语的可接受程度和直陈语的不可接受程度是一致的:直陈语越不可接受,其委婉语的被接受程度就越高。(10)委婉语整体上具有语境的依赖性:委婉性越高,语境依赖性越强。语境一般包括话语产生的物理语境、已产出的话语或语篇、话语参与者的背景知识叁个方面。委婉语可以运用语音手段、语义手段、语法手段等构成。语音手段主要是语音畸变形式;语义手段则包括模糊词语、概念隐喻、概念转喻、迂回表达、语义扬升、同义借词、指示语语义变异等;语法手段包括句法和词法两类,前者包括否定、疑问、虚拟等,后者则包括缩短法、掉尾法、首字母缩略法、逆构法等。委婉语涉及婉指对象、功能、构成手段、规约性程度等许多方面,委婉语可以以这些方面作为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常用的委婉语分类标准是规约性标准、婉指对象标准、语义标准、语用功能标准。按照规约性标准,委婉语被分为“规约性委婉语”和“非规约性委婉语”;按照婉指对象标准,委婉语分为“死亡与殡葬”、“疾病与伤残”、“分泌与排泄”、“性爱与生育”、“身体部位”、“犯罪与惩罚”、“职业与境遇”、“战乱与灾祸”、“政治与经济”、“缺点与错误”、“宗教与迷信”等;按照构成手段标准,委婉语分为“语音类委婉语”、“语义类委婉语”和“语法类委婉语”;按照语用功能标准,委婉语分为“利己委婉语”、“利他委婉语”和“泛利委婉语”。四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意义各不相同:规约性标准分类有助于词典编纂时对委婉语进行选择;婉指对象标准分类则有助于委婉语词典编纂时对内容的编排;而构成手段标准分类有利于发现委婉语的形成机制;功能标准分类则有助于解决委婉语虚伪与否的争论——利己委婉语是自私的,因而是虚伪的。委婉语的委婉机制因构成手段和类型不同而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委婉语主要是通过使信息理解者在理解委婉语的理性意义时感到模糊而实现其功能的;这种模糊大致又分为美化式、距离式、弱化式叁类。委婉语的美化委婉机制主要采用语义扬升手段,将不好的事物说好听一些。这种机制所涉及的婉指对象一般是地位卑微的职业和档次较低的商品或服务。距离委婉机制主要涉及指示语类委婉语。人际关系可通过空间概念进行隐喻性地理解,而指示语是对空间的划分或对时间、人际关系、篇章结构的空间化隐喻。人都有心理领土,而心理领土的特点是对外防备而对内亲近随和。如果一方认为自己不属于对方心理领土中的个体,为表示尊重,他就要拉大和对方的心理距离,以避免冒犯;但如果他认为对方是自己心理领土中的一员,他就会采取缩小心理距离的手段以表示和对方的亲近。因此,通过空间距离手段构成的委婉语的委婉机制就是缩小心里空间距离和拉大心里空间距离。委婉语的弱化机制就是通过使用委婉语,将直陈语给人带来的心理上的痛苦、厌恶、不适等的强度减弱。这种机制所涉及的婉指对象是除卑微职业、档次较低的商品或服务、请求、称呼等之外的其它需委婉表达的事物,所采用的手段是除语义扬升、指示变异之外包括意象替换、迂回陈述、焦点转移、语音变异、省略等的各种手段。委婉语的翻译涉及翻译标准、原则和翻译过程。委婉语的翻译标准有叁个:理性信息标准;语体和感情色彩标准;通顺标准。委婉语翻译的原则有四个,即尽量保持委婉色彩,尽量保持语体的等值,尽量保持感情色彩的等值,尽量照顾到委婉手段的等值。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对原文进行透彻地理解,判断原文是不是委婉语,如果是它的语体和感情色彩如何,采取是什么样的委婉手段。其次是语码的转换。在转换过程中根据原文的特点决定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委婉语涉及许多方面。本论文虽然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委婉语的定义、产生的动因及使用目的、特点、构成、类型、委婉机制、翻译等几个方面,但因为时间问题,委婉语研究的成果在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对词典编纂等方面的应用没有被涵盖在本论文的研究范围。这些构成了委婉语今后研究的重点。
郑冰寒[9]2004年在《冗余信息与英文汉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世纪下半叶以来,跨学科移植被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当中,把一个学科发现的新原理运用到相关学科,促使研究产生突破性进展。本文正是遵循这一思路,把信息论中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为解释英文汉译中的直译、省译和增译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冗余信息是信息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和概念,在把它运用到应用语言学中来处理语际翻译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界说。在语言学范畴中,冗余信息可以定义为:冗余信息是指并不增加信息内容,却有助于语言构建、达意和理解的因素。接着,本文分析了冗余信息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叁个平面上的积极作用,以及英汉语冗余信息和冗余度的差别。这些分析,为下文讨论英文汉译中保持冗余平衡埋下了伏笔。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且必须在一定的方法论指导下加以探讨。本文运用了唯物辩证法中的客观的原则,联系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来讨论翻译标准。基于客观的原则,我们认为,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和主体,他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发送者,更是检验者。从联系出发,我们提出译者必须两难兼顾,要尽可能多地传达原语文本面貌,还要使译入语文本所引起的读者反应尽量接近原语文本读者对该文本所产生的反应。最后总结出译者应当运用的两种手段:译语地道,文化传真。 在分析了冗余信息并且确立了翻译标准之后,本文从语言和文化层面提出了英文汉译的具体处理技巧。在语言层面,适当运用直译,增译或省译来保留,或调整译文的信息冗余度。在文化层面,本着文化传真的思想,运用“文内补偿”和“文外加注”这两种方法来处理原文中的文化因素。 在全球化背景下谈翻译,我们应当看到,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翻译过程中应当解决的矛盾很多(如原语和译语、异化和归化等),但是如果把翻译活动肢解为两个部分,即语言上的转换(rendering)和文化上的诊释(interpretation),或许会更有利于我们把握翻译的实质、翻译的过程、处理翻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本文对于冗余信息的讨论便是基于这两个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英文汉译的技巧和措施。
许明武[10]2006年在《科技英语句层信息传递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文章句式选择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科技文章主要目的为传达信息,不使用或不常使用包括疑问、否定、倒装等句式。科技文章中是否经常使用这些不同的句型结构、使用的目何在以及它们对整个文章的信息传递和推进有什么样的作用?本文将在大量语料基础上分析研究。研究具体将覆盖以下七种主要句型:分隔句、倒装句、省略句、否定句、被动句、虚拟句、疑问句。分隔修饰是修饰语与其修饰的中心语被其他句子成分分隔的语法现象。在科技英语这种注重信息性,准确性的文体中,这一语法现象主要表现出在信息推进中的功能。对分隔修饰的语料分析显示,分隔修饰按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强制性分隔修饰和非强制性分隔修饰两种,强制性分隔修饰主要有保持信息推进的连贯性等四种功能,而非强制性分隔主要有突出某一部分信息等五种功能。倒装句是通过调节句子中各成分的位置,使各个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以往对倒装句的研究多是在文学文体中讨论倒装句的用法分类,以及倒装句的修辞功能和语篇功能。科技英语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在科技英语中,为了使信息突出,常使用倒装句以达到句子平衡。省略现象在科技英语信息推进中的功能亦不容忽视。文中以信息理论为基础,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概括出省略句式的信息功能,即:语篇简洁、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凸显焦点和对比焦点的可能性以及这四种功能的分布特点,并讨论了这种特点出现的原因。被动句作为科技英语中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它的存在必定在科技英语信息传递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归纳前人研究结果,从维持信息的连贯性和客观性、话题确立、信息强调、信息对比和信息的戏剧性等方面着手,本文在语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这些功能体现的情况并作具体分析。虚拟语气不仅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学作品之中,科技英语文章中也能找到虚拟语气的踪影。文中尽力揭示虚拟语气在科技英语文章中所起的信息功能,即科技英语是如何运用虚拟语气来传递各种信息的,从而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新的知识背景,能够对各种国际科技读物理解得更透彻,更游刃有余。研究方法为理论和实证相结合,通过语料分析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研究所收集的语料全部来源于《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从该杂志2005年的1月到10月共10期中按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各种句式的完整句子各500例左右。将这些英语句子组建成一个小型的语料库,然后再对他们进行信息分类研究,得出数据结果。再通过对结果的科学讨论分析而得到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句式在科技英语中比较常见。其对篇章信息传递的贡献为:信息导入、信息确立、信息转换、信息推进、信息焦点凸显、信息衔接、信息平衡、信息预示、信息限定、信息概括、信息终结等。不同的句式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 论英语省略的本质[D]. 余小强. 湖南师范大学. 2001
[2]. 汉英格位比较研究[D]. 杨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3]. 诺亚·韦伯斯特《美国拼写书》研究[D]. 妥洪岩.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4]. 论英语省略的修饰语用功能[J]. 郑继明. 海外英语. 2010
[5]. 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中美《宪法》语篇对比分析及文化阐释[D]. 韩健.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6]. 从汉语句首名词性独立附加语看汉英句构差异[D]. 周锐.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
[7]. 现代汉语非现实范畴的句法实现[D]. 李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8]. 委婉语研究[D]. 邵军航.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9]. 冗余信息与英文汉译[D]. 郑冰寒.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10]. 科技英语句层信息传递功能研究[D]. 许明武. 华中科技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