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内部论文,经济效益论文,评价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效益审计评价范围的界定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
经济效益审计,国外叫管理审计。按照王光远教授的观点,根据审计和受托责任的关系,可将管理审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服务于组织内部管理当局(或内部关系人),即服务于受托人的管理审计,也就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和评价,以帮助管理当局这一资金受托人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更好地完成受托责任。其基本职能是建设性职能。另一类是服务于组织外部利害关系人,即服务于委托人的管理审计,由独立的外部注册会计师,为了维护股东、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委托人的利益,通过对组织的资金状况、盈利能力及组织结构等的分项研究,来就组织的管理业绩和管理活动的恰当性发表批判性意见,并对外报告。其核心职能是批判性职能。
本文所探讨的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它服务于组织内部管理当局(或内部关系人),属于第一类,即服务于受托人的内向型的经济效益审计。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范围
在一个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开始前,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应该在哪些方面作出评价。
就经济效益审计的总体而言,其评价范围无外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这三个方面。经济性(Economy)是指以最低的资源耗费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出、也就是节约程度;效率性(Efficiency)是指从对一个部门或一个项目的资源投入中,力争取得最大的产出,或确保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取得一定数量的产出;效果性(Effectiveness)是指确保一定的运营活动正在实现预期的效果,或项目结果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目标。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性是前提,效率性是过程,效果性是目的,经济性、效率性都应与效果性相一致。而对于某个特定的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来说,评价范围既可以涵盖上述内容的全部,也可以只选取其中的某些部分。
那么在拟定具体审计方案时,究竟应该如何确定审计评价的范围?我们认为,评价范围决定于审计目标,即总体审计目标和具体审计目标。简单梳理一下,可以归结为:总体审计目标是根本,是整个审计项目的核心;具体审计目标是总体审计目标的细化,是实施审计项目的具体方向。
二、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比较
在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由于可选择的评价标准存在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评价标准又各有利弊,如何解决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选择的矛盾是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一)财务评价标准与非财务评价标准的比较
财务评价标准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被广泛使用,其最大优点是定量化,便于操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其他评价标准可以完全取代各种财务评价标准。
但是,单纯用财务标准进行经济效益评价,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评价标准具有滞后性。财务评价标准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不能反映企业现在和未来的经济效益水平。(2)财务评价标准具有片面性。财务评价标准不能全面衡量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有些经济效益是难以单纯用财务数据来衡量的,过分依赖财务评价标准评价企业经济效益,会削弱非财务评价标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未来经济效益评价方面的作用。(3)财务评价标准会使得经营者注重取得和维护短期经济效益,助长了企业管理者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期行为,使企业不愿意进行可能会降低当期收益的资本投资去追求长期战略目标,不利于企业长远经济效益的提高。
与财务评价标准相比,非财务评价标准虽然能弥补上述缺陷,但同样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非财务评价标准通常难以量化,衡量方式各异,缺乏共同的尺度。另外非财务评价信息不易获得,评价成本相对较高。(2)非财务评价标准是否真正导致经济效益提高,其贡献度有多大,有时很难证实。不正确的非财务标准会把企业管理者注意力引导到错误的目标上。(3)非财务评价标准缺少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当各种非财务性指标之间发生冲突时,可能很难做出正确的抉择。
由于财务评价标准和非财务评价标准各有利弊。财务评价标准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可以量化,便于操作,但其缺点是单纯的数量指标不能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全貌,在某些情况下会失之偏颇。结合非财务评价标准可能更为准确,不过可操作性却会打折扣。因此,在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单纯的财务评价标准是不够的,必须把财务评价标准和非财务评价标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
(二)不同相对评价标准之间的比较
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确定管理者的业绩,更重要的是通过经济效益评价诱导管理者的行为,从而实现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和组织目标。为确保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其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经营者必须对在不确定环境下的经营进行经常性的和过程性的监督和控制,这样就有必要选择相对评价标准,以此作为监督和控制经营过程的参照体系。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常用的参照标准一般包括:(1)历史标准。以本企业的上年实际水平或历史先进水平为标准。(2)行业标准。它是按行业制定的,反映行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水平,即可以采用行业平均水平,也可以采用行业的先进水平。(3)预算标准。预算标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经营条件或经营状况所制定的目标标准。
不同类型的评价标准各有优劣。应用历史标准有其优点:一是历史资料的数据容易取得,信息准确可靠,能明显揭示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程度;二是可比性强,因为这有利于评价公司自身经济效益是否改善。但是历史标准也有其不足:一是历史标准具有滞后性,使企业在其内部封闭的系统中求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新经济时代的要求。二是缺乏灵活的适应性,因为历史标准毕竟只代表过去,不能反映企业的现实经营环境,可能前后两个经济效益评价期之间企业的组织背景已经发生显著改变。
相对历史标准而言,行业标准是一种动态的标准,有利于企业开展不同行业的横向比较,判断企业经济效益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和水平,从而发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存在的差距,推动企业赶超行业先进水平。但行业标准的缺点是同行业的经济效益相关信息的获取可能不是很容易,而且很难找到一个在各方面都非常相似的横向比较对象。
预算标准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达到的效益目标,如企业承包或计划指标中的利润指标、销售指标等,这类评价标准以事前的预计测算为基础,主要是通过与企业实际效益目标比较,分析制定企业效益目标的进展及实现情况,对企业进行总括的效益评价,进而看其在实现效益目标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关键性措施、效果如何等等。以预算标准作为经济效益评价的依据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它可以将行业标准和企业历史标准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但是对于内部经济效益评价而言,预算标准可能过多地考虑了财务标准这一方面,而在非财务评价标准或难以量化的标准方面显得无能为力,因此不够全面。
三、选择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于企业经济效益评价1995年我国财政部就曾发布了一套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对社会贡献等三个方面规定了十项指标。1999年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相关文件。2002年财政部对其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但由于各企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管理特点,完全按照国家统一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方法体系实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不能满足对企业进行客观评价的需要。因此,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中要对国家统一颁布的评价体系作适当调整,以体现不同企业的管理特点。具体来说,我国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时评价标准的选择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要注意将一般标准与具体标准紧密结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各有侧重,但应避免片面性
1.一般标准。是指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做法的统一规定,主要来自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企业的经济活动,必须在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和制度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并且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只有如此,其取得的经济效益才具有合法性、有效性,否则,即使取得良好效益,也是不能认可的。
2.具体标准。主要包括:(1)已被社会广泛接受的行业标准,即企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需要,统一制定和发布的标准以及行业组织建议的标准,一般是同行业的一些平均指标。(2)企业内部制定的各种预算标准。在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时,内部审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将单位的各种实际指标值与单位内部制定的计划、预算、定额等效益标准相比较,并进行分析、评价,以此来评价经济效益的高低及实现程度。审计人员的主要责任不是他自己对单位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直接进行评价,而是通过审查各职能部门是否制定业务目标和效率标准以及是否遵循了这些标准来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工作。(3)替代标准。当行业标准和预算标准均不存在时,可以考虑选用先进组织的最佳实务或以前年度的经济效益水平作为替代标准。在选用此类标准时,应注意考虑各种客观因素的变化,如物价变动等。以便对不同环境下企业实现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意义的比较。
(二)经济效益审计标准权重设置中的考虑
现行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权重设计上采用的是固定权重的方法,指标体系在设计固定权重时,未能考虑企业的行业及经营环境的区别。由于不同的行业或不同的经营环境企业的盈利水平及合理的偿债指标、盈利率等各不相同,所以采用不区分行业及经营环境的固定权重值的方法同样不能满足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
为了正确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应在考虑不同行业、环境及区域的不同的前提下,设置多重权重体系。应明确规定每个具体权重体系的适用对象及适用情况,并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中,对所采用的权重体系予以说明。
(三)关注更多非财务评价标准,实现财务评价标准与非财务评价标准的融合,以体现企业的长期发展优势
传统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以财务评价标准为基础,通过对财务指标的分析,揭示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这样必然导致企业经营者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以维持短期的财务成果,造成企业在提高短期经济效益方面投资过多,在长期的价值创造方面,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成长的无形资产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高方面的投资很少,甚至削减这方面的投资,抑制了企业创造未来价值的能力,这和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是相违背的。此外,对财务指标的偏好,还会导致企业经营者对财务指标进行操纵的欲望和行为,如粉饰报表等,造成对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不准确。
非财务评价标准可以弥补传统财务评价导致的短期行为,有利于实现企业长远利益的最大化。从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来看,在注重经济性、效率性的同时可能更加关注的是效果性。所以在财务性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非财务评价标准,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兼顾长、短期利益。
(四)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的选取要和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结合起来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和高科技化的世纪,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正进行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即强调战略为核心。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低层次的产品营销性的竞争发展到高层次的全局性战略竞争,战略上的成功是企业在全球性激烈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根本保证。为了保证和控制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顺利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选取要以有利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实现为根本目的。
标签:财务评价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企业内部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