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血凝四项指标检测与分析论文_张欣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妇幼保健院 陕西宝鸡 722300)

【摘要】 目的:探析孕妇血凝四项指标检测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43例临床孕妇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收治的1043例正常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四项血凝指标情况予以分析。结果:在血凝四项指标中,对照组患者的TT、APTT和PT指标情况显著高于观察组,但FIB指标显著低于观察组,两组各指标情况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在产前和产中阶段,对患者的血小板和血凝四项指标情况进行检测,对其功能变化予以动态监测,能避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异常出血现象的出现,能有效确保母婴的生命健康安全。

【关键词】 孕妇;血凝四项指标;临床检测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3-0115-02

纤维蛋白原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是血凝指标中的四项检测内容[1]。为了能确保胎儿生长发育的正常,医护人员应当检测患者的四项血凝指标实施检测,并观察其变化反应。为探究孕妇血凝四项指标检测情况,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043例临床孕妇作为观察组,其中年龄21~39岁(26.5±2.1)岁;孕龄37~40周,平均(38.4±1.3)周。同期选取收治的1043例正常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其中年龄21~40岁(26.4±2.5)岁。对所有患者予以检查,发现:肾、肝和心功能呈正常状态,没有血液系统机能与凝血机制障碍。

1.2 方法

试剂和仪器:北京众弛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质控品和试剂均由北京众驰提供。

清晨,抽取患者1.8mL空腹静脉血,并将其置于109mmol/L枸橼酸钠真空抗凝管中,随后顷刻颠倒混匀,待抗凝充分后,按照3000r/分钟离心15分钟,在质控品在控的情况下,取无黄疸、溶血和脂血血浆置室温两小时内测定。使用医疗专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根据说明书的指示执行,分别对血浆的FIB(纤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PT(凝血酶原时间)值进行测定。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四项指标检测结果。

1.4 数据处理

通过使用SPSS 19.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取卡方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明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四项指标检测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四项指标检测情况相比,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四项指标检测结果(x-±s)

3.讨论

凝血指标是对出血性疾病类型予以判断的重要诊断指标[2]。凝血酶原时间(PT)能将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Ⅹ和Ⅴ、Ⅱ和Ⅶ水平有效反应出来,属于外源性凝血系统比较常用与敏感的筛选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能将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Ⅻ和Ⅷ、Ⅺ和IX水平有效反应出来,属于内源凝血系统比较常用与敏感的筛选试验;凝血酶时间(TT)能将凝血的共同途径反应出来,即FIB(纤维蛋白原)转变纤维蛋白期间,纤维蛋白原是否存在纤溶现象的发生,以及是否发生异常等情况。凝血酶活性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有关,正常晚期妊娠机体呈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提高,是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能够避免产时出血量多大。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FIB(纤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PT(凝血酶原时间)指标和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表示血凝处于高凝状态倾向,导致此现象形成的原因,可能和增加因子Ⅹ和Ⅴ、Ⅱ和Ⅶ等有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缩短,或许和增加Ⅻ和Ⅸ、Ⅶ和Ⅹ等有关;凝血酶时间显著缩短,或许和纤溶活性有关;纤维蛋白原升高则是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提高有关[3]。在产妇正常分娩期间,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对产后止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孕妇在生产期间,易发生异常情况,其中包括:胎盘早期剥离和羊水栓塞等,这样不仅损伤组织,而且还以使母血中流入组织凝血活酶类促凝物,从而导致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现象的发生,不但能对血小板与凝血因素大量消耗,同时还能将纤溶系统激活,使其血液能从高凝状态向低凝状态转变,使血液侵向有所增加[4]。所以,在产前和产中阶段,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和凝血酶原时间采取及时检测,并对其功能变化实施动态监测,能有效降低DIC和异常出血现象的发生,从而能提高母婴的生命健康安全。若凝血酶原时间增加或者减少高于三秒,且呈动态变化,血浆纤维蛋白未超过1.5g/L时,其表现是进行性降低,也有可能未低于4g/L,血小板未超过100*109/L,3P试验结果呈阳性,便可诊断为DIC,这时,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病症状况予以针对性治疗,降低患者的病症疼痛。

由此可见,由于临床孕妇存在高凝状态倾向,能够使DIC风险增加,因此,在产前和产中过程中,采用动态监测的方式,对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情况予以及时观察,不仅能避免异常出血的发生,还能使患者的生命安全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毕燕.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临床检测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30):12-13.

[2]詹燕婷,林梅艳,陈丽娟.中妊及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检测及结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3):1917-1918.

[3]黄永将,石剑霞.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上海预防医学,2014,26(08):425-426.

[4]魏成军.孕妇临产前全血细胞参数及凝血4项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2):15-16.

论文作者:张欣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4

标签:;  ;  ;  ;  ;  ;  ;  ;  

孕妇血凝四项指标检测与分析论文_张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