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泡塔结晶器传递及操作原理研究

鼓泡塔结晶器传递及操作原理研究

明平文[1]1999年在《鼓泡塔结晶器传递及操作原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熔融结晶以其高效、节能、少污染的特点受到普遍关注。鼓泡塔结晶器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固体层式熔融结晶设备,通过向管内通入惰性气体, 形成弹状泡上升流功,以实现较高的生产效率和提纯能力。为了该结晶器的放大和推广应用,其传递和操作原理亟待深入研究。 本文首先综述了熔融结晶和垂直管内弹状流动的相关问题,以及两相流动的重要测量手段—电化学方法。结合极限扩散电流技术和同步数据采集方法,对鼓泡塔结晶器管内可能出现的流动型式及其传递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用拟均相方法处理鼓泡流动将会带来较大误差;而对实测平均值的关联说明,鼓泡流动的壁面传递中,自然对流占相当份额。 基于以上实验手段,进一步对短管内弹状泡上升流动的水动力学与传递进行了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实验结果说明,壁面剪应力与Sherwood数的变化规律类似,在弹状泡顶部达到最小。而在弹状泡底部达到最大:壁面流向一直向下,而没有类似充分发展弹状流的逆转。分析表明,该条件下短弹状泡周围液膜未达成力平衡而一直加速下落,其射流穿过了短液塞,从而壁面传递被下落液膜与其射流控制。基于分析得到了该流动型式的壁面传质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 随后分析了晶层的热平衡,从时间级联的观点出发,应用以上传递模型,得到了鼓泡塔结晶器管内晶层生长模型,与已内酰胺恒温冷却、萘降温冷却的实验结果吻合很好。继而讨论了恒温冷却条件下表观气速、温度等操作条件对晶层生长的影响,并发现:随弹状泡的周期到来,结晶界面可发生多级的结晶一部分重熔。按稳态传质条件,分析了时间级联的结晶一部分重熔过程的提纯能力,及不同操作条件对提纯能力的影响。而对精萘的结晶操作实验发现:在不发生结晶一部分重熔时,鼓泡塔结晶器也能较好适应低杂质浓度物系的分离提纯。 最后,对该结晶器结晶操作获得的高纯度萘的粗晶体进行了发汗提纯实验,分析说明:晶体的发汗提纯速率不仅与汗液的排出速率有关,而且与汗液膨胀引起的晶体骨架断裂流失有关。

孙玉柱[2]2010年在《碳酸锂结晶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锂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碳酸锂结晶过程是锂工业中一个最基本、最关键的环节。本文旨在通过对碳酸锂结晶过程的研究,为工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同时丰富工业结晶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针对产业发展需求,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碳酸锂产业链中初级产品制备(LiCl+Na2CO3反应结晶)、高纯产品制备(LiHCO3热分解反应结晶,Li2CO3重结晶,LiOH+CO2气液反应结晶)和超细粉体制备(溶析-反应结晶耦合过程,喷雾分解结晶等)等三方面过程中碳酸锂的结晶过程。采用激光法研究了未添加晶种条件下,碳酸锂在水溶液中的介稳区性质。结果表明温度和Na2CO3流速对超溶解度影响最大。采用FBRM(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研究了添加晶种条件下碳酸锂的介稳区性质。实验发现较大的晶种表面积能够消耗更多过饱和度用于晶体生长,抑制成核发生,提高超溶解度。采用激光法研究了碳酸锂的诱导期和初级成核过程,计算得到了碳酸锂初级成核过程中界面能、接触角、成核级数等重要参数。通过表面熵因子判定碳酸锂晶体生长机理为螺旋生长。采用FBRM和PVM(颗粒录影显微镜)对碳酸锂二次成核过程进行了在线研究,并采用吸附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晶种大小、添加量等操作参数对诱导期和成核速率的影响。提出了破碎过程与成核过程对比的方法,对磨损成核和表面成核进行定量区分,反映不同成核机理对二次成核的贡献。系统研究了碳酸锂初级产品制备中操作模式和工艺条件的影响,提出了变温反应结晶制备碳酸锂的工艺,这一工艺产率高、粒度大、分布均匀、流动性好,并基本消除了碳酸锂结晶过程中严重的粘壁现象。由于传统的以PBE (population balance equation)方程为基础的结晶动力学研究方法在本实验体系难以适用,本文提出了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两种神经网络模拟的方法,在本体系中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也为其它复杂结晶过程的动力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通过研究碳酸锂溶解过程发现,减小粒度、升高温度和引入超声,能够加速溶解速率,搅拌速度对溶解几乎没有影响。采用FBRM和PVM能够在线监测溶解过程中粒度分布和晶体形貌的变化。分别采用Avrami模型和矩量变换方法,关联出碳酸锂溶解动力学模型。实验发现添加适量的晶种、采用较高的进料浓度和保持适度的搅拌速度有利于碳酸锂重结晶过程。提出了碳酸锂重结晶工艺流程并制备出光滑完整的棒状晶体。计算得到LiHCO3的理论分解温度为4.25℃。研究发现提高初始浓度、降低升温速率和添加晶种使LiHCO3表观分解温度降低。提出了采用Labmax表征LiHCO3分解结晶过程热效应的方法,表明90℃以上高温条件有利反应进行。提出了LiHCO3分解反应结晶过程宏观反应动力学的关联式。分别研究了超声协同作用下和微波协同作用下LiHCO3分解反应结晶的结晶动力学,得到了相关动力学参数。提出了超声-微波耦合场协同作用下LiHCO3分解反应结晶的结晶工艺。采用降膜吸收塔和旋转盘气液反应器,系统研究了LiOH气液反应结晶过程。LiOH碳化终点pH值控制在9.5-10为宜。研究了操作条件对LiOH碳化的影响,构建的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同时准确描述气体吸收动力学和气液反应结晶动力学。采用正交实验分析了操作条件对旋转盘气液反应结晶的影响,表明引入超声、降低温度和通气流量有利于减小产品粒径。本文探索采用多种方法制备了碳酸锂超细粉体。超声反应结晶工艺是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提出的溶析-反应结晶耦合工艺和溶析-分解-反应结晶耦合工艺,能够获得平均粒度在200 nm的亚微米级碳酸锂超细粉体。采用喷雾分解结晶技术,能够获得多孔中空球颗粒,这些中空球由大量约200 nm的晶体自组装而成,BET比表面积可达7.24 m2/g。

刘洁[3]2007年在《对苯二甲酸生产全流程模拟》文中研究表明精对苯二甲酸(PTA)是合成聚酯纤维的重要原料,一般采用对二甲苯(PX)液相空气催化氧化生成粗对苯二甲酸(CTA),然后进一步加氢精制而成。目前,我国PTA生产技术主要从国外专利商引进,技术费用较高,严重影响了PTA产品的成本和市场竞争力。在化学工程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快PTA生产流程模拟软件开发,形成成套国产化技术意义重大。论文主要对粗对苯二甲酸生产工段进行模拟研究。在各操作单元模拟的基础上,利用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完成了CTA生产过程全流程模拟。通过模拟结果和实际值的比较,验证了模拟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CTA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PX液相氧化、TA多级降压结晶、醋酸回收和CTA分离干燥四部分。其中,氧化反应器的模拟分别采用流程模拟软件的全混流模块和用户开发的双级气泡模型进行。两种模型模拟结果均与实际值相近,双级气泡模型的预测性更好,但对初值的依赖性较强。采用流程模拟软件的结晶模块模拟结晶单元,物热衡算结果与实际值吻合,粒度分布合理,软件中的结晶模块比用户开发模型精度低,但适于大流程模拟。利用流程模拟软件模拟了溶剂回收和分离干燥单元。其中,溶剂回收单元的脱水塔和共沸剂回收塔分别选用了NRTL-HOC和NRTL-RK模型对气液相非理想性进行校正。过滤机和干燥机利用洗涤器、夹带固体的气液分离模块替代。模拟结果与实际值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将以上各单元建立的模型方法用于CTA生产全流程模拟中,模拟结果与装置的实际操作数据吻合,为生产流程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贠军贤[4]2002年在《气泡管内弹状流传递特性与晶层生长的研究》文中指出熔融结晶技术以其无需使用中间溶剂、操作条件温和、较精馏节能及可获得高纯度的产品等优点,近年来在有机物系分离与纯化领域引起了重视。Rütgers气泡塔结晶技术是层式熔融结晶的一种。它是通过向结晶管内熔体中引入气体,形成弹状流动,以增强熔体与晶层之间的热、质传递过程,实现物系高效分离和纯化的一种结晶方法。 针对气泡塔结晶器内的传递过程,本文用电化学方法,对零净液流量(ZNLF)条件下垂直管内弹状流壁面传递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说明:当基于表观气速的Froude数Fr_G<0.74时,液体对壁面剪应力方向随弹状气泡和液塞的到来呈现向下和向上的交替变化特征,壁面传质系数和剪应力值随液膜下落而增大,随液塞到来而逐渐减小;当Fr_G>0.93时,壁面剪应力方向一直向下,液膜射流穿透了整个液塞段,控制了壁面传递过程。二者的转换发生在Fr_G=0.74~0.93之间,前者适于结晶操作。根据液膜和液塞段液体流动与传递特征的差异,将弹单元区分为层流液膜区、湍流液膜区、尾迹区及液塞发展段等四区,由实验数据得到了描述壁面传质的四区关联模型,并由热质类比得到了描述熔体—晶层界面对流传热膜系数的计算式。 在此基础上,对气泡管内晶层生长中的热质传递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描述单组分和双组分熔体晶层生长的数学模型及其近似解,并与己内酰胺—环己酮熔体物系的结晶实验进行了对比,吻合良好。随后,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考察了晶层生长特征、晶层杂质包藏的分布与迁移及影响晶层纯度的弹状流操作条件。结果说明,在晶层生长的初期,弹单元内液膜区、尾迹区和液塞发展段的生长速率均较大;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大,液膜区生长速率下降;在生长后期,弹单元内出现液膜区和液塞段“结晶—熔化”的交替生长,对晶层纯度的提高是有利的。同时,晶层杂质分布不均匀,是生长过程母液杂质被包裹进入晶层和母液包藏在温度梯度作用下迁移而离开晶层两个过程的综合结果。另外,弹状流参数对晶层纯度的影响,与液膜下落—液塞上升对晶层界面的交替冲刷及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弹单元内结晶一融化发汗等两个过程密切相关,其合理配合可获得理想的分离效果。 基于对气泡管内弹状流传递特征的分析,文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气泡塔结晶器一外环流气泡塔结晶器,并用电化学方法,对带有阻力段外环流气泡管内的流体动力学特征与壁面传递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说明:外环流气泡管弹单元内,壁面剪应力出现向上或向下的变化,但变化点不是规则地取决于弹状气泡或液塞的到来和离开;由于循环流速的波动,使传递特征较ZNLF条件下复杂。文中通过分析其弹状流动机理,基于系统压降与动量平衡关系,建立了描述该系统流动的流体动力学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最后,对外环流气泡管内的晶层生长与晶层纯度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并与ZNLF条件下气泡结晶管进行了对比;同时,建立了外环流结晶管内晶层生长的非稳态模型,与实验结果基本符合。结晶实验说明,外环流条件下一个弹单元内,液膜下落和液塞上升的交替变化使界面区杂质向熔体主体的运移及结晶一发汗作用较ZNLF条件下的结晶管增强,晶层纯度得到了提高。 本文考察的气泡管内弹状流近似发展,与工业结晶管内的情况较接近。基于外环流操作思想可开发适于工业应用的外环流气泡塔结晶器,可望较Rwgers气泡塔结晶器进一步提高目标晶层的纯度和分离效果。

尚建平[5]2015年在《对二甲苯(PX)液相氧化过程强化与优化》文中提出对二甲苯(PX)液相氧化技术是精对苯二甲酸(PTA)生产工艺的核心,随着氧化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PTA行业竞争的加剧,追求更高效、节能的PX氧化技术成为新的目标。本课题采用实验研究和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针对PX氧化过程的优化和强化,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利用半连续实验装置研究了低氧分压条件下的PX氧化主副反应动力学。研究发现,氧分压对反应的影响存在一个门槛值,在本文研究的实验范围内该门槛值介于17.1-22.8kPa之间。当氧分压低于22.8kPa,氧分压对反应有显著影响;基于经典的自由基链式反应机理,建立了限氧条件下的PX氧化反应动力学模型;模型辨识表明,本文提出的限氧动力学模型,在拟合效果、统计学检验、残差分析等指标上均优于文献报道的其它PX氧化动力学模型。论文还研究了低氧分压工艺条件下的PX氧化燃烧副反应,基于COx的生成机理,建立了燃烧副反应动力学模型,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2、研究了工业反应条件下CO2协助PX氧化的反应工艺和动力学。利用连续实验装置考察了不同CO2进气浓度对PX氧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在CO2存在下,MC催化体系的PX氧化过程得到了显著强化,TPA的收率随CO2含量变化有最优值;利用半连续实验考察了二氧化碳进气浓度、温度、催化剂配比等工艺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基于自由基链式反应机理,提出了CO2协助PX氧化反应动力学模型;模型计算表明,针对不同CO2浓度、温度、催化剂配比等条件下的实验数据,只需要改变链引发速率常数即可得到满意的拟合结果;CO2的促进作用体现在CO2在液相中与O2相互作用形成了活性组分过氧碳酸盐,此过氧碳酸盐加速了自由基的生成。同时考察了CO2协助PX氧化的燃烧副反应情况,发现CO2的添加不仅加速了主反应速率,而且有效抑制了燃烧副反应。3、利用连续实验验证了限氧反应动力学和C02协助氧化动力学模型,并对工业反应器内氧分布状况以及多段环流反应器进行了模拟计算。建立了PX氧化反应器的全混流模型,对工业PX氧化反应器进行了模拟,反应器出口指标模拟计算值与工业数据符合良好;分别建立轴向返混模型和搅拌釜分区模型,对工业PX氧化采用的鼓泡塔和搅拌釜反应器内气液相的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液相组分在鼓泡塔反应器内的浓度差异很小,接近于均匀分布,气相O2、HAc和H2O的分压和流量沿塔呈现一定的分布;搅拌釜反应器内氧气不足区域超过50%时,PX转化率低于99.3%,TPA收率降到93%以下,不同区域液相体积交换率的影响很小。对多段环流反应器应用于PX氧化进行了模拟计算,发现随着反应单元个数的增加,PX转化率和TPA收率均明显提高;当反应单元个数超过5个时,杂质p-TA含量降幅可达80%,4-CBA含量降幅可达到65%。4、利用连续实验装置中的双反应器配置对串联反应器中PX氧化负荷分配进行了实验和模拟计算。研究表明,串联反应器中第一个反应器的温度对整个PX氧化过程出口指标有较大影响,随着第一个反应器温度的升高,反应器的出口指标中杂质含量明显降低;提高反应器或结晶器温度对固相颗粒的形貌影响均较小;当两个反应器总停留时间一定时,延长第一个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不利于降低杂质含量,而第二个反应器的除杂效果较明显。

李希[6]2005年在《从化学反应工程走向过程系统工程——PTA技术国产化研发之路》文中研究指明论述了化学反应工程的研究趋势,指出学科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要求从以反应器为核心的装置放大向以产品工程为目标的最优设计转变,这就需要从化学反应工程的领域进一步走向过程系统工程领域,采用反应工程的方法进行过程机理建模,然后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过程集成与优化设计。以精对苯二甲酸 (PTA)过程的开发为例,阐明这一研究开发的方法论。

刘莹[7]2013年在《均四甲苯熔融结晶过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均四甲苯(1,2,4,5-四甲基苯)是生产均苯四甲酸二酐的主要原料。目前生产均四甲苯的方法主要有合成法和分离法,其中从C10重芳烃中通过精馏富集的均四甲苯富集液进行提纯仍然是均四甲苯最主要的来源。而分离C10芳烃的传统方法需要冷冻结晶、离心、压榨等多种工艺,流程复杂,产品质量不稳定,得到的均四甲苯收率低、纯度低,因此需要更合理的分离提纯方法。C10重芳烃中含有的组分主要是均四甲苯以及它的同分异构体和相邻同系物。组成特点是沸点相差很小,而均四甲苯本身结构特殊使得其熔点明显高于其杂质组分,因此结晶分离方法是一种可行的方法。采用边界移动的传热模型,对均四甲苯在冷却的圆柱形表面析出的熔融结晶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固液相界面温度随冷剂温度的变化进行了考察,采用迭代分析法对模型进行分析并求解。实验范围内,等温和非等温结晶过程中,利用此模型得到的模拟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差不大。对传统工艺生产的纯度94.02%的均四甲苯粗产品,采用静态结晶法进行提纯。详细考察了结晶温度、降温速率、发汗温度和发汗时间对提纯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设计,分析得到最优结晶条件:结晶温度73°C,降温速率0.03°C/min,发汗温度77°C,发汗时间30min。将均四甲苯原料在此条件下进行实验,拟合得到发汗提纯速率常数为1.39×10-3s-1,晶体收率为75.29%,晶体纯度达到99.06%。对于浓度为62.3%的均四甲苯富集液,采用鼓泡动态结晶进行提纯。通过考察操作参数对结晶过程的影响,最终确定了适宜的操作条件为鼓气速率90L/h、降温速率0.1°C/min,结晶恒温时间1.5h、升温速率0.1°C/min和发汗恒温时间2h。对不同浓度的富集液进行结晶和发汗实验,得到以结晶终温和发汗终温为变量的经验性操作平衡曲线。对浓度为62.3%的原料通过三级结晶就提纯得到99%以上,收率大于60%,而且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误差很小。熔融结晶法提纯均四甲苯操作简单,不需要任何附加溶剂,而且结晶得到的母液可以作为上一级结晶的原料,汗液可以本级原料,因此是一个节能又环保的工艺。

王丽雅[8]2006年在《鼓泡塔中流动与传递参数的检测》文中认为精对苯二甲酸(PTA)是聚酯工业的重要原料,目前主要采用对二甲苯(PX)的空气氧化法生产,国内PTA生产企业的现有技术及设备全部依赖进口。为了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TA核心技术,我课题组开发了以鼓泡塔为特征的新型氧化反应器。与传统的搅拌釜相比,鼓泡塔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与难度较低,设计与制造均较容易国产化。本论文针对自主开发的鼓泡塔氧化反应器进行相关的冷模实验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针对PX氧化反应所特有的高气速、高固含率和大塔径等特点,采用电导探针、Pavlov管和亚硫酸钠氧化法等测定了气液两相和气液固三相体系下,不同直径的鼓泡塔反应器中流场分布和质量传递的相关参数,为鼓泡塔反应器的反应器模型化和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研究发现:(1)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局部气含率明显增加;塔径的增加使径向上的气含率分布更平坦;随着固含量的增加,局部气含率减小。(2)随着表观气速和塔径的增加,液速分布更为陡峭;固体的存在阻碍了气液相运动。在液体流动转折点r/R=0.7的位置湍动最剧烈;随着气速和塔径的增加,湍流脉动强度增强;在高固含量下,湍流脉动加剧。(3)塔内存在接近于塔内径的最大涡旋,塔径的增加使含能尺度的涡旋尺寸增加,而气速对涡旋尺寸的影响不大;高频和低频尺度的能量随着气速和塔径的增大而增加,含能尺度区间的能量占总能量的97%以上。(4)随着表观气速和塔径的增加,液相体积传质系数明显增加;固含量对传质系数的影响可以忽略。2.鉴于鼓泡塔反应器在工业放大过程中,将出现轴向液速径向分布更为陡峭,塔中心处气含率过高等不利于传质和反应的特点,提出了在鼓泡塔内设置阻尼内构件的方法来抑制塔中心过高的流速,根据这一思路开发出带阻尼内构件的新型鼓泡塔专利技术。结论包括:(1)阻尼内构件可有效的改善轴向液速的径向分布;采用一维拟均相模型可较好的描述内构件的阻尼作用。(2)内构件的加入也使局部气含率的径向分布更为平坦;气速和塔径对带内构件的鼓泡塔中局部气含率分布的影响与空塔中一致。(3)提出了表观气速、鼓泡塔的塔径、内构件的无量纲阻尼面积和固含率等因素对传质系数影响的关联式。

方科学[9]2010年在《鼓泡结晶管内气—液两相流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文中认为在能源、动力、核能、石油、化工、冶金、制冷、低温、环境保护以及航天技术等许多工业部门,气液两相流的应用都非常普遍。在结晶、搅拌等化工单元操作中也常常出现,并且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简单的流动可以通过经验公式预测其流动状况,但是这些关系式并不能呈现整体流动效果。随着鼓泡结晶的迅速发展、应用物系不断增加,鼓泡结晶过程中的气液两相流在结晶过程中的地位更为重要。目前鼓泡结晶中气液两相流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特定气速和脉冲时间进行,并未考虑其他因素(温度、脉冲时间、脉冲时间间隔等)对两相流的影响,因此全面研究影响气液两相流的因素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商业化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作为计算平台,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结晶管内的气液两相流流动过程,并对两相流中的流动场进行详细分析,结合鼓泡结晶相关原理,确定较为适合的结晶器结构、气速、进气方式,以及相关因素变化对两相流场的影响。为便于对鼓泡结晶管内气液两相流动的模拟计算,对计算区域进行二维简化,用GAMBIT软件建立计算域几何模型,选择VOF模型,利用CFD技术对不同管径结晶管内气液两相流进行模拟。考虑到弹状流对结晶纯度的促进作用,根据脉冲进气条件下弹状流形成的难易程度、形成弹状气泡的快慢、相含率分布、动压力分布以及速度场分布,分析确定较为合适的结晶管管径。对最优鼓泡结晶管径中连续、脉冲进气方式进行模拟,定性分析两相流型对晶层生长的促进作用。不同工况对气液两相流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如:不同进气方式(连续和脉冲进气)、不同脉冲时间、不同间歇时间(间歇进气)以及温度。本文还针对工业和实验室装置不同进气位置进行模拟对比。通过上述模拟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均四甲苯物系的最佳结晶管径为40mm;脉冲条件下形成弹状气泡所用时间短,形成的弹状气泡较为稳定,弹状气泡周围弥散气泡数量少且体积小;通气最佳条件:气速1.0m/s,脉冲时间0.4s,间歇时间0.8s;工业结晶管中最初形成弹状气泡的高度比实验装置中形成弹状气泡的高度高50mm。

陈洪雨[10]2007年在《炼油厂烟气脱硫新型设备的开发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当前炼油厂再生烟气中SO_2对大气污染的现状,以及当前烟气脱硫在国内炼油厂还没有应用的国情,提出一种适于处理FCC再生烟气的新型水帘式氨法烟气脱硫工艺。该工艺以吸收、冷凝、过滤、结晶原理为基础,采用强制氧化技术,副产高品质硫酸铵化肥,并开发出结构简单的气水分离元件。该方法脱硫效率高、操作稳定、经济性好、无废水废渣排放。以双膜理论为基础,对吸收过程的化学动力学进行研究,建立了使用螺旋喷嘴喷淋时的脱硫模型:同时,对塔底氧化进行理论分析,确定影响氧化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溶液总盐浓度、pH值、氧化气体中O_2浓度,且溶液存在一个极限浓度,在此浓度下氧化速率最高。在实验室进行了小型模拟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并结合理论分析得到各个操作参数最佳值,分别为:液气比5L/Nm~3、操作温度55℃、pH值5~6、气速3m/s和氧化空气量1.17m~3/h。在该操作条件下,SO_2出口含量在45ppm以下、吸收率在90%以上,氨的损失很小。最后,对气水分离单元、过滤装置和结晶器进行初步选型和设计计算。

参考文献:

[1]. 鼓泡塔结晶器传递及操作原理研究[D]. 明平文. 大连理工大学. 1999

[2]. 碳酸锂结晶过程研究[D]. 孙玉柱. 华东理工大学. 2010

[3]. 对苯二甲酸生产全流程模拟[D]. 刘洁. 天津大学. 2007

[4]. 气泡管内弹状流传递特性与晶层生长的研究[D]. 贠军贤. 大连理工大学. 2002

[5]. 对二甲苯(PX)液相氧化过程强化与优化[D]. 尚建平. 华东理工大学. 2015

[6]. 从化学反应工程走向过程系统工程——PTA技术国产化研发之路[J]. 李希.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005

[7]. 均四甲苯熔融结晶过程的研究[D]. 刘莹. 天津大学. 2013

[8]. 鼓泡塔中流动与传递参数的检测[D]. 王丽雅. 浙江大学. 2006

[9]. 鼓泡结晶管内气—液两相流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D]. 方科学. 天津大学. 2010

[10]. 炼油厂烟气脱硫新型设备的开发研究[D]. 陈洪雨. 中国石油大学. 2007

标签:;  ;  ;  ;  ;  

鼓泡塔结晶器传递及操作原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