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小制作比赛活动的经验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张妍[1](2021)在《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实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原则。物理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涉及的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同时,物理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初中物理更是以实验为基础。如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选择学生知道或接触过的生活中的现象、事物和器具,使他们感受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让物理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如何将生活化教具运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一线的初中物理教师深思的问题。鉴于此,笔者选择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实例为课题进行研究,期望能为同行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在收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简介了本研究的背景;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现状;初步界定了教具和生活化教具的概念;叙述了生活化教具制作和运用必须遵循的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经济性、实用性、安全性等原则;简述了指导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自编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基础上,对淮阴中学新城校区的部分初中学生及物理教师实施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基本了解了目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具的现状,并总结归纳了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一线教学的实际,探索并提出了生活化教具设计与制作,应当体现出直观性、趣味性、廉价性、针对性、灵活性等特征;总结了生活化教具具有的功能,一是适当弥补当前学校教具的不足;二是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知识建构;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五是深化教师职业情感,提升教师职业技能。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新课引入、概念教学、规律教学和课外实验等四方面,介绍了由本人探索制作的三十多个生活化教具的具体实例,其中每个实例都包括生活化教具所需要的制作材料、实验过程及其实验现象和实验特点等。最后,还利用学生访谈的方式,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的效果进行了解和分析。本研究的实践表明,初中学生很欢迎生活化物理教具,其不仅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可以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赵冰[2](2021)在《河北省安国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医药地方课程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中医药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这种发展趋势,迫切需要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而地方课程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中医药进入地方课程既能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与了解,也是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础工程和长远之策。安国市是被国务院命名的“中国中药材之乡”,目前,安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设置了中医药地方课程。对安国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医药地方课程管理进行实证研究,既能深入了解地方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也能为我国地方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但地方课程在我国起步晚,没有现成的经验与模式,中医药地方课程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摸索与实践。本文以千年药都安国市为切入点,结合相关理论研究,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安国市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担任中医药课程教学的部分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辅以对相关行政人员、部分校领导的访谈记录,对安国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医药地方课程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中医药地方课程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短缺、课程资源缺乏、主管部门管理不到位、课程实施情况较差、课程评价缺失等,这严重影响了中医药地方课程建设的质量,不能完全实现地方课程的应有价值。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医药地方课程的管理,本文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课程资源和构建课程管理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并充分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特点,努力构建义务教育阶段中医药地方课程,力争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提供更好的路径与思路,进而提升整个社会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
陈昕[3](2020)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与实践》文中提出在本论文中,我们针对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渗透美育这一问题,探讨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与实践的理论依据,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要注重遵循杜威“从做中学”的学习理论、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生活教育”的学习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缺乏对物理学习美的感受、教师美育意识薄弱、教师美育知识缺乏、忽略设置美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缺乏美育教育、美育没有同德育相融合、学校对美育不够重视等八个方面。针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现状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研究了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目标、原则以及如何有效渗透美育的途径和策略,提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四大策略,它们分别是:注重美育的教学理念、营造美的教学环境、教学设计优化渗透美育、增强教师美育能力以及增强美的心理体验。本文的突出工作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构建了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构建美育环境,做到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学会吸收美的经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潜能以及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深受学生喜爱的有趣的物理实验,如:“魔法塑料袋之杯内提水杯”、“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之柔弱女孩单挑两位壮士等”;我们也开发了一系列高中物理教具,如:“电磁阻尼之时光隧道”、“神奇的带电粒子运动轨迹”、“摩擦力的方向判定装置”等。接着,我们设计了三个注重渗透美育的教学案例,它们分别是:“静摩擦力”的教学设计案例、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设计案例、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设计案例。最后,采用了“等组前测——后测实验设计模式”,对本论文提出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了教育实验,教育实践的结果表明:利用本论文提出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渗透美育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激发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审美意识和能力,而且对培养高中学生美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品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黄婉纯[4](2020)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课外科技活动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科技高速发展以及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对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新课程改革提倡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和小学课外科技活动的教育研究文献进行系统调研并进行概念梳理和归纳概述。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核心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教育要扎根于生活,理清教师的教与导和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重视培养“手脑心并用、真善美合一”的真人。理论研究与应用的深化与拓宽更具时代性,使科技活动生活化。开展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调查并对数据及结果进行分析,表明科技活动受学生喜爱并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融合科技的学生生活资源有待深入挖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的理论指导、科技活动形式及场地设施均有待改善提高。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应用于课外科技活动要遵循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生成性的原则,要设计生活化的活动主题和活动目标,选择贴近生活的活动内容,在活动过程中拓展活动场所,发挥好教师和家长的辅导作用,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活动,并最后进行生活化的活动评价等应用策略。根据这些原则和策略,本研究设计三种类型课外科技活动案例。第一种是设计制作类活动,在生活化原则下设计“调皮的空气”的主题,结合压缩空气的力量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知识,设计成三个有趣的设计制作活动,每个活动在主体性、实践性和生成性原则指导下设置了明确任务、收集资料、设计与实施方案以及展示作品等学习环节。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融合生活教育理论的活动能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人际交往和自我评价等生活能力。第二类活动是以“自制鱼缸饲养金鱼”为主题的家庭科学活动,重在开发家庭生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自制鱼缸和饲养金鱼的亲子活动,了解金鱼的结构和生活习性,掌握养金鱼的一般技术知识,锻炼科学探究和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爱护生命的情感。第三类活动是科学考察活动,从社会热点出发,以“垃圾分类意识调查”为主题,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场所开展垃圾分类意识的调查实践,拓宽垃圾分类的知识面,锻炼调查研究能力和激发垃圾分类的认同感。通过研究,得出融合“生活教育”理论的课外科技活动的几点意义:一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二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三是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
王琳[5](2020)在《STSE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提升自身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是每个公民所必须的。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以实验操作和技术创作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强调学科领域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而当前在许多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大部分科学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以讲授科学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以听课为主要任务,真正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开展合作探究和技术创作的教学活动还比较少。STSE教育提倡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从而发展多方面能力,增强多方面意识,是一种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科学发展理论。本文主要是在分析国内外STSE教育和科学教育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和跨学科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准实验研究法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四部分:第一,笔者多次深入小学科学课堂,了解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同时,整理了STSE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二,通过对小学科学课程、当前教学现状、教学模式基本要素进行分析,遵循STSE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构建出融入STSE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第三,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选取研究对象,开展融入STSE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第四,实验后,通过对问卷、课堂观察记录、科技作品和期末成绩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STSE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实践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融入STSE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优于传统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技创作水平、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下一步将继续对该模式进行研究,不断扩大研究对象的应用范围,使该模式更加趋于完善,能够指导一线教师进行教学实践。
刘长春[6](2020)在《小学科技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小学校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使命。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发现,虽然有相关研究关注这一问题,但是从实证的层面深入学校和教师的研究还是比较欠缺,所以本论文从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研究如何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本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校如何开展科技实践活动?(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3)为了有效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教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法、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收集研究资料。通过对三所科技特色小学和三个科技实践活动案例的分析,总结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经验与策略。通过对学校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案例分析发现,小学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根据学校的特点深入开发形式多样、具有学校特色的科技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对教师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案例的分析发现,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并帮助学生确立科技创新活动目标,为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相互合作创造机会,同时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适时适当支持,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完成科技实践活动。结合具体科技实践活动案例分析发现,科技辅导教师在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教学时,应丰富自己对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理解,注意维护学生对科技实践活动的兴趣,有效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指导策略,并处理好各个教学指导策略间的相互关系。
曹守惠[7](2020)在《初中物理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初中物理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物理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摆脱陈旧的教学观念,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展开教学活动。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基本特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以“体验”理念为指导,为学生创造各种贴近生活的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主动性,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物理知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的能力。本文主要有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和应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课题的理论综述,包括“体验”与“体验式教学”概念的界定,相关的教育学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当今初中物理教学现状的研究,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大连市部分学校的初中物理教学情况,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初中物理教、学情况,学生对物理教学的相关想法。第四部分为本文的核心内容,根据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部分问题、初中物理的学科特点,结合相关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体验式教学策略——日常生活体验、演示实验体验、实验操作体验和动手制作体验,并对策略的实施展开了详细的设计,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教学结合,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习物理。第五部分是教学案例,笔者应用体验式教学策略对初中物理的部分课程进行了设计。第六部分是研究的总结,笔者对研究结果、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和概述。
王碧鸿[8](2019)在《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中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它的开展有利于物理课程标准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物理实验大致由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组成。课内实验是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课时、课堂容量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课内实验的教学意义被一定程度的弱化,课内实验不能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而课外实验作为课内实验的补充,在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在物理教学中,适当的开展课外实验对课内实验进行补充非常有必要。论文第一章介绍了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研究背景、现状、目的、意义。第二章讨论了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研究的相关理论,第三章主要阐述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现状,通过文献和实地考察对物理课外实验的教学现状进行研究,第四章主要基于教学现状对课外实验进行设计研究,给出了物理课外实验素材的来源;总结了物理教具设计和指导的基本原则;讨论了改进和自制器材的创新方法。第五章主要设计与研究形成了15例创新的课外实验案例。这些课外实验案例部分来源于国外较新的文献资料,部分是本人读研究生期间发表在国内专业刊物上的研究论文,多数课题的选取和研究具有一定创新性。这些案例可作为培养学生自身能力的课外小实验,也可作为小组合作探究的课外实验。
王玉星[9](2019)在《影视武行群体生存状态研究》文中提出新的历史时期,为加快我国文化发展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下称《纲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5月7日印发并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将新发展理念贯穿文化发展改革全过程。其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更好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精神,提出中国主张深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为新时期我国影视创作提出新的要求。影视武行群体是构成一部武侠或功夫影视作品的重要人员组成。本研究以影视武行群体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参与观察法、非结构式访谈法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并结合跟组一部影视作品从开始拍摄到结束的亲历、亲见、亲闻,对影视武行群体的经历、现实生存状态进行了客观描述与分析,并提出有利于武行群体良性发展的对策及建议。论文从武行的群体特征、物质生活状态、专业发展状态、身体健康状态四个部分,分别予以阐述。第一部分分析了影视武行群体的习武经历、教育经历及职业经历,在习武经历方面,影视武行群体习武缘由不一,自幼习武经历普遍;专业出身居多,武术技术水平全面。在教育经历方面,“重武轻文”的教育经历导致武行群体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也由此制约了当下武行群体的发展。在职业经历方面,女武行入行起步高,但发展方向单一;男武行入行需从底层做起,但职业前景开阔。第二部分分析了影视武行群体的物质生活状态,认为在经济收入方面,其薪资水平可观,但波动性较强;在福利待遇方面,保障制度缺失,行业管理失范;在娱乐活动方面,精神生活匮乏,社交范围受限。影响影视武行群体物质生活状态的因素包括:工作内容具有高危性,如伤病频发;个人素养不够全面,职业发展受阻,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缺乏长期规划。第三部分分析了影视武行群体的专业发展状态,普遍存在如下现象,即影视武行群体竞争力加大、群体行业归属感缺失、专业发展路径模糊。入行门槛的降低使得技能水平良莠不齐;影视拍摄需求的增加扩大了武行缺口;影视拍摄工作的特性降低了行业归属感,成为影响影视武行群体专业发展的因素。第四部分分析了影视武行群体身体健康状态,认为高危拍摄要求对身体机能形成挑战;超负荷工作导致作息规律紊乱;工作环境复杂导致亚健康状态。影响影视武行群体身体健康的因素包括:自我意识松懈导致拍摄受伤;外界因素干扰导致拍摄受伤,如威亚衣、护具、绳索等造成受伤;自我挑战、自我价值的需求。最后,本研究通过对影视武行群体的相关经历分析,以及物质生活、专业发展、身体健康三方面生存状态的探析,提出改善影视武行群体生存状态的对策:即从政府以及官方媒体层面提高社会各界对武行群体的关注与重视;完善武行行业协会管理及安全保障制度;提高影视武行群体自身素养以及加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引领武术表演毕业生步入影视行业。
梁宇靖[10](2019)在《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而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注重过程和实践、强调创新能力培养的STEAM教育开始兴起,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国家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STEAM教育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STEAM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初步阶段,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故本研究旨在构建以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以期促进STEAM教育的发展和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研究首先通过大量的相关文献研究,对国内外STEAM教育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对STEAM教学模式、创新能力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分析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然后,基于上述研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做中学理论、项目式学习理论等理论基础以及从生活实际出发、跨学科知识整合、做中学等主要理念的指导下,借鉴已有的相关教学模式,设计并构建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育模式。而后根据该模式进行教学实验设计,开展教学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实习学校广州市H中学初一年级两个班级为实验对象,以Scratch《神奇的万花筒》这一项目为例,通过在具体教学情境下的实践应用,检验该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通过对教学实施效果调査问卷、师生访谈以及创新能力测量量表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对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二、组织小制作比赛活动的经验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组织小制作比赛活动的经验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实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思路 |
1.4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 |
2.1.1 教具 |
2.1.2 生活化教具 |
2.2 生活化教具制作和运用原则 |
2.2.1 科学性原则 |
2.2.2 教育性原则 |
2.2.3 启发性原则 |
2.2.4 经济性原则 |
2.2.5 实用性原则 |
2.2.6 安全性原则 |
2.3 理论基础 |
2.3.1 认知学习理论 |
2.3.2 杜威的教育思想 |
2.3.3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
第3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现状调查和分析 |
3.1 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1.2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3.1.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3.1.4 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教师与学生访谈 |
3.2.1 访谈提纲的编制 |
3.2.2 访谈内容的整理与分析 |
3.3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具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新课程理念尚未完全落实 |
3.3.2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合理的培训体系和评价机制 |
3.3.3 教师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亟待提高 |
第4章 生活化教具的特征和功能 |
4.1 生活化教具的特征 |
4.1.1 生活化教具具有直观性 |
4.1.2 生活化教具具有趣味性 |
4.1.3 生活化教具具有廉价性 |
4.1.4 生活化教具具有针对性 |
4.1.5 生活化教具具有灵活性 |
4.2 生活化教具的功能 |
4.2.1 生活化教具可以适当弥补当前学校教具的不足 |
4.2.2 生活化教具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
4.2.3 生活化教具可以转变学习方式,促进知识建构 |
4.2.4 生活化教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
4.2.5 生活化教具可以深化教师职业情感,提升教师职业技能 |
第5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的实例研究 |
5.1 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的实例 |
5.1.1 生活化教具运用于初中物理新课引入的实例 |
5.1.2 生活化教具运用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实例 |
5.1.3 生活化教具运用于初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实例 |
5.1.4 生活化教具运用于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实例 |
5.2 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的效果分析 |
5.2.1 访谈提纲的编制 |
5.2.2 访谈内容的整理与分析 |
第6章 结束语 |
6.1 研究的收获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问卷(教师用) |
附录二: 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问卷(学生用) |
附录三: 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访谈提纲(教师用) |
附录四: 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访谈提纲(学生用) |
附录五: 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具运用效果的访谈提纲(学生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河北省安国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医药地方课程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国家课程 |
2.1.2 地方课程 |
2.1.3 中医药文化 |
2.1.4 中医药课程 |
2.1.5 课程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管理理论 |
2.2.2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
2.2.3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安国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医药地方课程管理现状调查 |
3.1 安国市中医药地方课程发展概述 |
3.2 安国市中医药地方课程调查与分析 |
3.2.1 调查对象及内容 |
3.2.2 调查问卷信度及效度分析 |
3.2.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安国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医药地方课程管理中存在问题 |
4.1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
4.1.1 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 |
4.1.2 教师培训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
4.1.3 教师激励措施不到位 |
4.2 课程资源管理缺失 |
4.2.1 地方教材管理缺失 |
4.2.2 教学资源匮乏 |
4.2.3 校内资源薄弱 |
4.2.4 校外资源开发滞后 |
4.3 课程实施过程管理欠缺 |
4.3.1 课程执行管理监督不足 |
4.3.2 课程重视程度低 |
4.3.3 课堂教学管理策略单一 |
4.4 课程评价管理失效 |
4.4.1 形成性评价流于形式 |
4.4.2 课程评价主体单一化 |
4.4.3 教学效果评价随意化 |
第五章 完善义务教育阶段中医药地方课程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
5.1.1 完善教师招聘制度 |
5.1.2 建立定期培训机制 |
5.1.3 提升教师职业能力 |
5.2 丰富地方课程资源 |
5.2.1 注重教材建设 |
5.2.2 拓展资源平台 |
5.2.3 拓宽经费渠道 |
5.2.4 整合校内外资源 |
5.3 建立地方课程实施保障机制 |
5.3.1 构建协同推进机制 |
5.3.2 建立课程沟通平台 |
5.3.3 创新课程教学方式 |
5.3.4 组建地方课程教研小组 |
5.4 构建地方课程质量监督评价机制 |
5.4.1 建立监督问责机制 |
5.4.2 健全课程评价机制 |
5.4.3 完善学校评价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国内关于美育的研究综述 |
2.1.1 关于美育内涵及特点的概述 |
2.1.2 关于美育的目标及功能研究 |
2.1.3 关于渗透美育的重要性研究 |
2.1.4 关于美育所遵循原则的研究 |
2.1.5 关于美育内容及方法的研究 |
2.2 国外关于美育的研究综述 |
2.2.1 关于美育内涵的概述 |
2.2.2 关于美育功能的研究 |
2.2.3 关于美育目标的研究 |
2.2.4 关于美育策略的研究 |
第3章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理论基础 |
3.1 杜威“从做中学”的学习理论 |
3.2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3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4 陶行知“生活教育”学习理论 |
3.5 国家全面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文件 |
3.6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美育要求 |
第4章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现状调查 |
4.1 调查问卷的制定 |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5章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理论研究 |
5.1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目标 |
5.2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基本原则 |
5.3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策略 |
5.3.1 倡导美育教学理念 |
5.3.2 塑造美育教学环境 |
5.3.3 优化美育教学设计 |
5.3.4 增强教师美育能力 |
5.3.5 增强美的心理体验 |
第6章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素材开发 |
6.1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文学美 |
6.1.1 诗中有画和物理的多元表征 |
6.1.2 感受诗词到物理的一题多解 |
6.1.3 挖掘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
6.2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简单美 |
6.3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统一美 |
6.4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思想美 |
6.4.1 变量控制之美 |
6.4.2 图像处理之美 |
6.4.3 建模思想之美 |
6.5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格美 |
6.6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对称美 |
第7章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案例 |
7.1 “静摩擦力”的教学设计案例 |
7.2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 |
7.3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设计案例 |
第8章 在高中物理渗透美育教学的教育实验 |
8.1 教育实验 |
8.2 结果与分析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关于高中生物理美育的实施基础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关于高中物理教育教学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与一线老师访谈的问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4)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课外科技活动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时代背景 |
1.2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1 文献统计分析 |
1.2.2 国外研究 |
1.2.3 国内研究 |
1.3 生活教育理论应用于课外科技活动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问卷调查法 |
1.6.3 访谈法 |
1.6.4 理论联系实际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 |
2.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
2.1.1 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 |
2.1.2 生活教育理论的特征 |
2.2 课外科技活动的概念界定 |
2.2.1 课外活动 |
2.2.2 小学课外科技活动 |
2.2.3 小学课外科技活动的特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小学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现状调研 |
3.1 L小学的简介 |
3.2 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内容与形式 |
3.3 教师对课外科技活动的反馈 |
3.3.1 访谈对象选取 |
3.3.2 访谈提纲内容的设计 |
3.3.3 访谈结果与分析 |
3.4 学生对课外科技活动的反馈 |
3.4.1 调查的对象选取 |
3.4.2 问卷调查的内容设计 |
3.4.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3.4.4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课外科技活动的应用研究 |
4.1 应用的基本原则 |
4.1.1 生活性原则 |
4.1.2 主体性原则 |
4.1.3 实践性原则 |
4.1.4 生成性原则 |
4.2 应用的具体策略 |
4.2.1 活动主题源自生活 |
4.2.2 活动目标生活化 |
4.2.3 活动内容取材于生活 |
4.2.4 活动过程联系生活 |
4.2.5 活动评价生活化 |
4.3 应用案例与实施 |
4.3.1 设计制作活动案例 |
4.3.2 家庭科学活动案例 |
4.3.3 科学考察活动案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总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反思及改进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STSE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2 小学科学教学的迫切需求 |
1.1.3 跨学科教育理念的倡导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调查研究法 |
1.4.3 准实验研究法 |
1.4.4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STS教育 |
2.1.2 STSE教育 |
2.1.3 科学教育 |
2.1.4 教学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教学设计理论 |
2.2.3 跨学科理论 |
2.3 研究现状 |
2.3.1 国外STSE教育研究现状 |
2.3.2 国内STSE教育研究现状 |
2.3.3 小学科学教育国外研究现状 |
2.3.4 小学科学教育国内研究现状 |
3 STSE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教学模式构建 |
3.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分析 |
3.1.1 小学科学课程结构框架 |
3.1.2 学科性质 |
3.2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 |
3.3 基本要素分析 |
3.3.1 科学教材内容 |
3.3.2 创设STSE情境 |
3.3.3 教学设计 |
3.3.4 反馈与评价 |
3.4 对已有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借鉴 |
3.5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STSE教育的原则 |
3.6 STSE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教学模式构建 |
3.6.1 模式构建 |
3.6.2 模式说明 |
3.6.3 STSE教学模式与传统常规教学模式的区别 |
4 STSE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设置 |
4.1.1 实验对象 |
4.1.2 实验时间 |
4.1.3 实验环境 |
4.1.4 数据收集与处理 |
4.1.5 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
4.1.6 实验假设 |
4.2 实验过程 |
4.2.1 设置调查问卷 |
4.2.2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4.2.3 选取实验班、对照班 |
4.2.4 案例实施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六年级学生科学课程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期末测试卷 |
附录三 学生科技创意作品设计作业 |
附录四 部分作品展示 |
附录五 学生活动照片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小学科技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教学指导策略 |
1.2.2. 科技实践活动 |
1.2.3. 创新能力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趋势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标与问题 |
2.1.1. 研究目标 |
2.1.2. 研究的具体问题 |
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2.1. 研究思路 |
2.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
第3章 基于学校的科技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
3.1. A小学的科技实践活动 |
3.2. B小学的科技实践活动 |
3.3. C小学的科技实践活动 |
3.4. 基于学校的科技实践活动开展经验 |
第4章 基于教学的科技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
4.1. 车模项目的教学与分析 |
4.2. 降落伞项目的教学与分析 |
4.3. 水火箭项目的教学与分析 |
4.4. 基于教学的科技实践活动开展经验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教学的学校经验 |
5.2. 小学科技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策略 |
5.3. 小学科技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的建议 |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 |
一、小学科技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访谈提纲(一) |
二、科技实践活动教学过程观察量表 |
三、小学科技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访谈提纲(二) |
四、小学科技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访谈实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初中物理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 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
2.3 教育学理论基础 |
2.3.1 杜威的教育思想 |
2.3.2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2.3.3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3.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 初中物理教学的调查分析 |
3.1 组织与实施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
3.2.2 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
3.2.3 学生对物理教学的相关想法 |
4 初中物理体验式教学策略 |
4.1 日常生活体验 |
4.1.1 课前体验 |
4.1.2 课堂融入 |
4.1.3 课后应用 |
4.2 演示实验体验 |
4.2.1 导入新课的演示实验 |
4.2.2 形成概念或规律的演示实验 |
4.3 实验操作体验 |
4.3.1 测量型实验 |
4.3.2 探究型实验 |
4.4 动手制作体验 |
5 基于体验式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 |
5.1 《运动的快慢》 |
5.1.1 教材以及学情分析 |
5.1.2 教学设计 |
5.2 《声音的特性》 |
5.2.1 教材以及学情分析 |
5.2.2 教学设计 |
5.3 《浮力》 |
5.3.1 教材以及学情分析 |
5.3.2 教学设计 |
6 研究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中物理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8)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研究背景 |
1.2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
1.4.1 研究过程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相关理论 |
2.1 物理课外实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
2.1.1 物理课外实验 |
2.1.2“非常规”实验与物理课外实验 |
2.1.3 低成本物理实验与物理课外实验 |
2.2 物理课外实验概述 |
2.2.1 物理课外实验的类型 |
2.2.2 物理课外实验的特点 |
2.2.3 物理课外实验的教育功能 |
2.3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研究中的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理论 |
2.3.2 多元智力理论 |
2.3.3 生态化物理教学理念 |
2.3.4 体验式学习理论 |
第3章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教学现状 |
3.1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工具 |
3.1.3 调查方法和对象 |
3.1.4 调查实施和结果 |
3.1.5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3.2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现状的教师访谈 |
3.2.1 公立学校教师访谈 |
3.2.2 私立学校教师访谈 |
3.3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和访谈结果 |
第4章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设计研究 |
4.1 物理课外实验素材的来源 |
4.1.1 教材或教学中的疑难实验 |
4.1.2 物理视频资源 |
4.1.3 生活中有趣的现象 |
4.1.4 国外物理创新实验 |
4.2 物理教具设计和指导的基本原则 |
4.2.1 科学性原则 |
4.2.2 安全性原则 |
4.2.3 针对性原则 |
4.3 改进和自制器材的创新方法 |
4.3.1 缺点列举技法 |
4.3.2 希望点和需求点列举技法 |
4.3.3 联想和移植创造方法 |
4.3.4 替代法和模拟法 |
4.3.5 组合技法 |
4.3.6 逆向技法 |
第5章 初中物理创新课外实验的案例研究 |
5.1简单的课外实验 |
5.1.1 旋转“桃心” |
5.1.2 磁力“小火车” |
5.1.3 穿墙的小球 |
5.1.4 “漂浮在空中的卡通人” |
5.1.5 “消失”的绿贴纸 |
5.1.6 九龙公道杯 |
5.1.7 不用封口的气球 |
5.1.8 注射器“烧水” |
5.1.9 自制白云 |
5.1.10 自制吸管排箫 |
5.2 拓展性课外实验 |
5.2.1 旋风哨子的制作方法 |
5.2.2 测量声速的方法 |
5.2.3 证明铅笔芯的反磁性的方法 |
5.2.4 测量地轴倾角的方法 |
5.2.5 测量洗洁剂粘度的方法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现状的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B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影视武行群体生存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 |
1.1.1 引发学术界对影视武行群体关注,助力行业健康发展 |
1.1.2 促进影视武行群体保障制度建立,营造良好行业环境 |
1.1.3 明确影视武行群体传播主体身份,推动武术传播发展 |
1.1.4 客观科学反映影视武行行业现状,为入行者提供借鉴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本研究有助于落实《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 |
1.2.2 本研究有助于凸显影视武行群体的行业价值 |
1.2.3 本研究有助于拓宽武术传播主体的研究内容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社会群体研究 |
1.3.2 关于社会体育人群研究 |
1.3.3 关于影视武行及其群体研究 |
1.4 概念界定 |
1.4.1 影视武行概念界定 |
1.4.2 生存状态概念界定 |
1.5 研究思路与设计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3 研究创新点与伦理说明 |
2 影视武行群体的经历分析 |
2.1 影视武行群体的习武经历 |
2.1.1 习武缘由不一,自幼习武经历普遍 |
2.1.2 专业出身居多,武术技术水平全面 |
2.2 影视武行群体的教育经历分析 |
2.2.1 教育经历以武为主,文化知识水平欠缺 |
2.2.2 文化素养基础薄弱,抑制武行专业发展 |
2.3 影视武行群体的职业经历分析 |
2.3.1 女性武行入行起步高,但发展方向单一 |
2.3.2 男性武行从底层做起,但职业前景开阔 |
3 影视武行群体物质生活状态分析 |
3.1 “物质生活”内涵阐释 |
3.2 影视武行群体物质生活状态分析 |
3.2.1 经济收入:薪资水平丰厚,但波动性较强 |
3.2.2 福利待遇:保障制度缺失,行业管理失范 |
3.2.3 娱乐活动:精神生活匮乏,社交范围受限 |
3.3 影响影视武行群体物质生活状态的因素分析 |
3.3.1 工作内容的高危性,导致意外频发 |
3.3.2 个人素养不够全面,职业发展受阻 |
3.3.3 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缺乏长期规划 |
4 影视武行群体专业发展状态分析 |
4.1 “专业发展”内涵阐释 |
4.2 影视武行群体专业发展状态分析 |
4.2.1 多种客观因素致使行业竞争的激烈 |
4.2.2 行业归属感失衡导致武行病态发展 |
4.2.3 武行自我定位不清使发展路径模糊 |
4.3 影响影视武行群体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
4.3.1 入行门槛过低,技能水平良莠不齐 |
4.3.2 拍摄需求激增,暴露武行人员缺口 |
4.3.3 心理状态失衡,行业的归属感流失 |
5 影视武行群体身体健康状态分析 |
5.1 “身体健康”内涵阐释 |
5.2 影视武行群体身体健康状态分析 |
5.2.1 工种要求较高,身体机能透支伤病不断 |
5.2.2 工作负荷过大,作息规律长期紊乱无序 |
5.2.3 拍摄环境复杂,诱发身体亚健康的状态 |
5.3 影响影视武行群体身体健康的因素分析 |
5.3.1 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强 |
5.3.2 配合失误与器材损耗 |
5.3.3 自我挑战与价值体现 |
6 影视武行群体发展对策 |
6.1 重视发挥媒体舆论优势,提升相关部门对武行群体的关注重视 |
6.2 建立行业协会管理制度,明确行业各方机构安全保障主体责任 |
6.3 精确武行职业发展定位,逐步提高影视武行群体自身综合素养 |
6.4 加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引领“武表”毕业生步入影视行业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1.1.2 STEAM教育的发展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STEM教育 |
2.1.2 STEAM教学模式 |
2.1.3 创新能力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STEAM教育 |
2.2.2 创新能力培养 |
第三章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
3.1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分析 |
3.1.1 对创新能力的认识及自我评估 |
3.1.2 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情况 |
3.1.3 所在学校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情况 |
3.1.4 教师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 |
3.1.5 对培养创新能力的想法和建议 |
3.2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结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的构建 |
4.1 理论基础 |
4.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4.1.2 多元智能理论 |
4.1.3 做中学理论 |
4.1.4 项目式学习理论 |
4.2 已有教学模式的启发 |
4.2.1 创客—STEM教学模型 |
4.2.2 STEM教学模式 |
4.2.3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小学Scratch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 |
4.3 主要理念 |
4.3.1 从生活实际出发 |
4.3.2 跨学科知识整合 |
4.3.3 做中学 |
4.4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构建 |
4.4.1 教学目标 |
4.4.2 活动设计 |
4.4.3 活动过程 |
4.4.4 活动评价 |
第五章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
5.1 实验准备阶段 |
5.1.1 实验思路 |
5.1.2 实验安排 |
5.1.3 变量分析 |
5.1.4 实验假设 |
5.1.5 实验内容的选择 |
5.1.6 实验工具 |
5.1.7 实验教学设计 |
5.2 实验实施阶段 |
5.2.1 实验班教学实施过程 |
5.2.2 对照班教学实施过程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
5.3.2 创新能力测量分析 |
5.4 实验结论 |
5.5 实验反思 |
5.5.1 教学过程存在问题 |
5.5.2 教学模式改进策略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创新之处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Ⅱ 教学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Ⅲ 教学实施效果师生访谈提纲 |
附录Ⅳ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 |
附录Ⅴ 万花筒创意设计表 |
致谢 |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组织小制作比赛活动的经验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活化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实例研究[D]. 张妍. 扬州大学, 2021(09)
- [2]河北省安国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医药地方课程管理研究[D]. 赵冰. 河北大学, 2021(02)
- [3]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与实践[D]. 陈昕.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4]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课外科技活动的应用探讨[D]. 黄婉纯.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STSE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D]. 王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小学科技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策略研究[D]. 刘长春.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初中物理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D]. 曹守惠.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8]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设计与研究[D]. 王碧鸿.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影视武行群体生存状态研究[D]. 王玉星.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10]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研究[D]. 梁宇靖. 广州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