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论文_石丽,丁国亮,王灵俐

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论文_石丽,丁国亮,王灵俐

五龙背疗养区 辽宁 118000

摘要:心衰(HF)作为一种难治性心脏疾病,需要长时间药物治疗,预后差,死亡率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而心力衰竭尤其是慢性心力衰竭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本文通过从治疗心衰药物的发展阶段出发,综述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的机理以及疗效的侧重点,展望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心衰;药物治疗;进展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衰的治疗已从利尿、强心、扩血管等短期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为以神经内分泌抑制剂为主的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目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

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应用利尿剂和地高辛治疗心衰,心衰的症状得以有所改善,此后的半个世纪心衰的治疗经历了3次重大转变。

1. 第一阶段:血液动力学阶段(上世纪70-90年代)

这一阶段临床上认为心衰是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前后负荷压力、容量及阻力增加的结果,通过改善血液动力学进行治疗,主要治疗药物: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扩张剂、利尿剂。

1.1正性肌力药物:多增加心衰患者死亡率

1991年发表在NEJM上的PROSIME研究1088例NYHA心功能Ⅲ-Ⅳ级慢性心衰患者随机接受米力农或安慰剂治疗,随访6个月,结果发现米力农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得到了改善,但是死亡率确较安慰剂组增高了28%。正性肌力药物中只有地高辛不增加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参考DIG试验)。

1.2血管扩张剂:不能使心衰患者获益

非二氢吡啶类长效钙拮抗剂氨氯地平的PRAISE1、2试验表明,其不仅不能改善心衰患者预后,还可激活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有可能促进心肌重构和心衰发展。长期使用会增加患者病死率,因此不适宜长期用药。

1.3利尿剂:可改善心衰症状,无改善预后的证据

利尿剂在急性失代偿中以及中度和重度心衰的长期治疗中不可或缺。本质是一种对症疗法,但是无已证实的预后获益证据。所以可以使用最低剂量来维持稳定性患者的正常血容量。

1.4小结:血液动力学阶段——症状改善,死亡率未减少

2.第二阶段:神经体液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

这个阶段认为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导致心肌重构,是心衰发生和发展的主因,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治疗。药物有阻断RAAS的ACEI、ARB和醛固酮拮抗剂和阻断交感神经的β受体阻滞剂

既往的基础研究已经证实,RAAS和交感激活在心衰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高血压等危险因素造成初始的心肌损伤;R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导致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激活,进而促进重构,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二者间的恶性循环,长期影响心肌功能,时心功能失代偿,导致心衰的产生。因此,阻断神经内分泌(主要为RAAS和交感)过度激活是防治心衰的关键。

2.1 ACEI:临床研究一致证实ACEI可降低心衰死亡和住院风险

CONSENSUS研究、SOLVD治疗研究、SOLVD预防研究、Overview研究、ATLAS研究等均证实ACEI可降低心衰死亡和住院风险。另外,一项纳入了32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周期至少8周的ACEI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采用意向处理评估总死亡率,和因心衰住院或死亡的情况。发现:CEI组,总死亡率降低了23%,因心衰住院或死亡降低了3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β受体阻滞剂:众多研究一致证实可降低心衰死亡和住院风险

临床研究荟萃分析证实治疗心衰非常有效:22个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共包括10135例患者,结果发现β受体阻滞剂组的全因死亡率下降了35%,心血管死亡率下降了40%,心脏性猝死率下降了45%。

2.3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降低心衰患者的全因死亡率30%

一项纳入了1663例患者、15个国家,195个中心的研究,随机双盲分组,发现小剂量螺内酯降低心衰全因死亡率30%(P<0.001),螺内酯组减少因心衰住院患者人数30%(P<0.001),因心死亡和住院的复合终点减少32%(P<0.001)。另外,EMPHASIS-HF研究也表明:醛固酮拮抗剂使NYHA Ⅱ级且LVEF小于等于35%的心衰患者显著获益。

心肌重构很重要的一个过程是心肌纤维化,而醛固酮在心肌纤维化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其他的治疗药物,即使是应用RAAS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醛固酮依然会产生。

2.4小结

神经体液阶段:预后改善,病死率仍较高,但是心衰治疗情况仍不乐观:虽然近三十年心衰死亡率降低了50-80%,但是,根据2011英国国家心血管预后研究所(NICOR)心衰审计报告的结果,我们发现,心衰患者出院后1年全因死亡率高达33%,即使应用RAAS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1年全因死亡率仍超过20%。而慢性心衰患者5年病死率在50%左右。因此,心衰的治疗依然需要更多的研究,需要寻求其他的治疗药物。

3.第三阶段

整体调节和多靶点作用阶段(目前)这个阶段认识到单纯应用神经内分泌阻滞剂存在局限性,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多靶点整体调节来进行治疗。采用药物包括降低心率(依伐布雷定)、神经内分泌调节剂(LCZ696)、多靶点药物(如中药芪苈强心胶囊)

3.1 依伐布雷定(SHIF研究)

单纯降低窦性心律自从2010年的SHIF研究证实其有效(降低主要复合终点18%),2012年即被欧洲指南推荐,2014年开始被国内指南推荐使用,依伐布雷定已于去年在中国和美国上市。在这里要注意依伐布雷定与β阻滞剂的差异:依伐布雷定是特异性心脏起搏电流抑制剂,不影响房室传导;而且其只是单纯降低窦性心律,对血压无影响、不影响心肌收缩率。

3.2 LCZ696

一个新型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PARADIGM研究结果表明:LCZ696成倍增加了RAAS抑制剂对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的疗效,而且不良事件较少、较轻。

3.3 多靶点药物治疗

如中药芪苈强心胶囊被评为JACC年度优秀论文的芪苈强心胶囊研究表明:试验组NT-proBNP下降超过30%的患者比例显著增加(将近一半)。

3.4 小结

整体调节和多靶点作用阶段——治疗更优化,预后进一步改善

4.展望

一段时期内,虽然心衰的治疗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因为患病率居高不下,临床治疗效果较差,以及治疗费用昂贵,使其仍然成为一项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课题。因此,必须采取预防性的措施有效地减轻此项疾病的负担。药物疗法在心衰的治疗中仍然是最基础的部分。单纯用药疗效有限,未来多要联合治疗心衰。未来慢性心衰治疗可能推荐的药物:改善预后药物:β受体阻滞剂、LCZ696、醛固酮拮抗剂、伊伐布雷定、中药如芪苈强心胶囊;改善症状的药物:利尿剂、地高辛;其他有效药物:ACEI/ARB、肼屈嗪+硝酸异山梨酯;未来慢性收缩性心衰的基本方案:β受体阻滞剂、LCZ696、醛固酮拮抗剂组成的“金三角”。

参考文献:

[1]心力衰竭合理用指南.中国医药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年09期。

[2]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治进展研究。刘鸿艳。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30):5925。

[3]强心药在心力衰竭应用中的再评价。赵国炎,孙跃民。临床荟萃,2017(03):189-192,207。

[4]心力衰竭:合理药物治疗与降低再入院。马晓路,朱继红,余剑波。疑难病杂志。2017(04):325-328。

[5]美托洛尔与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探讨。王燕芳,王海峰,赵炜祎,韩雅君。中国实用医药。2017(14):99-100。

第一作者:石丽 1974年出生,大专,主管护师。

通讯作者:丁国亮,男,1974年10月出生,辽宁,本科,主任医师,医疗副院长 研究软伤理疗。

论文作者:石丽,丁国亮,王灵俐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7

标签:;  ;  ;  ;  ;  ;  ;  ;  

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论文_石丽,丁国亮,王灵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