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在纵向和横向上从资本主义人才市场学到了什么?_人才市场论文

人才在纵向和横向上从资本主义人才市场学到了什么?_人才市场论文

人才纵横 向资本主义人才市场学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人才市场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资本主义人才市场上,人才和雇主供需双方都沦为金钱的奴隶,金钱成为起主要作用的调节激励因素。而在社会主义人才市场上,人才是社会的主人,是市场行为的主体,其多元化的需求都应得到尊重和满足。这就决定其调节机制应是一个以经济激励为基础,以心理激励为动力,以精神激励为主导,以环境激励为保障的有机而协调的系统。

牢牢把握以上原则,是确保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才市场体制的基本前提,也是确保在有分析、有扬弃地合理借鉴国外人才市场体制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实施社会主义人才市场构建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目标创新的基本尺度。从而确保社会主义的人才市场体制能在更高层次上超越资本主义市场体制的历史局限,达到更加科学、完善、高级和进步的境界。

认识了社会主义人才市场体制同资本主义人才市场体制的区别,这对我们客观、合理、正确地借鉴国外人才市场,推动我国人才市场的构建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国外的人才市场经历了数年的发展,其中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我们借鉴时需要注意的要点简述一二。

1、借鉴国外人才市场体制, 首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需要,确立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基础地位,既要大胆借鉴国外人才市场的成功经验,但也不能不加区别地全面吸纳,简单移植,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搞盲目、放任、自发的市场调节,而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及其初级阶段的国情特点,在大胆破除旧的传统制形式的同时,要珍惜、保留、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国几十年人事管理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从我国人才体制的现实出发,确定改革目标,整体协同推进,根据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的原则,对人才市场体制的改革分步实施到位。

2、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开放必须以相应的体制为依托, 其运行必须以相应的体制形式为载体,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的构建,决不能只注重人才市场的开放,而忽略体制形式的变革与创新。否则,落后的体制形式必然制约人才市场机制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此外,要借鉴西方国家政府对人才市场微观运行不干预的作法,进一步下放和扩大企事业单位和用人自主权和人才的自主择业权,削减中间控制层次,使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立法,制定政策,规划指导和宏观监控上来。同时要顺应人才归属社会化的世界潮流,逐步打破人才单位所有、部门垄断,条块分割、静态封闭的传统体制格局,最终目标要实现由政府间接控制的社会统筹管理主体(注意,该主体不是行政性的,而是对人才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具有自主营运权的市场性行为主体,即人才配置公司)、单位自主用人主体、人才自主择业主体三者并存,分立制衡,市场沟通,价值导向,有偿配置,合同制约的独具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新型体制模式。这一新型的人才市场体制,由社会统筹管理机构作为资源产权主体对人才实行统一的、动态开放式的、社会化的、具有法制权威的弱控管理(即在法制允许的范围内,市场主体行为自主,行使微观不干预的监控性管理,一旦有超越法制允许的越轨行为,则要给予权威性强控制),从而为根本克服西方国家人才市场配置的宏观盲目性、自发性和失控性,实现有组织、可控制的人才市场调节,奠定体制基础。

3、社会主义人才市场体制的建立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必须着眼于系统性突破,整体性协调、配套性实施的改革战略。首先,它要服从最大限度地发展与解放人的才能,进而解放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实践目标,统一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为此,不仅要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认识、设计并对其实施改革,而且要从政治的、哲学的和历史的角度上来认识、设计并对其实施改革;其次,社会主义人才市场体制的建立是一个有继承、有借鉴、有扬弃、有批判、有开拓、有发展的系统性的整合创新过程。它不是以上各个方面的简单拼凑和生硬移植,而是基于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有机协同;再次,为了实现系统改革、整体推进的改革目标,在改革方式上要坚决摒弃“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条块分割、封闭孤立、单项突破的小生产方式,着眼于各重大环节与过程的协调与衔接。

4、人才产权界定的明晰是建立社会主义人才市场体制, 并保证其规范运作的基本前提。首先,社会主义不仅认可人才劳动力的终极产权归个人所有,而且对作为派生产权的人才劳动力使用权和支配权,也给予充分的尊重,一般不再作为商品买卖或让渡,而是在供需双方的价值取向与利益分配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服从于共同确认的行为目标的需要。从而为消除以劳动力的商品化买卖为前提的雇佣劳动和人的异化,进而为实行以有效劳动量价值为依据的市场交换和按劳分配为前提的自主劳动奠定个体产权的基础。其次,要站在比西方国家更高的资源产权层次上,确认人才劳动力资源产权归国家社会所有,并使其终极产权同派生产权相对分离,从而使资源所有者主体同资源经营者主体分离,进而为政府行为主体同市场行为主体的分离以及市场行为主体自身在社会宏观、单位中观和个体微观三个层次上的构建和分离,为各市场行为主体之间运作的规范和市场配置机制的形成创造前提。

5、 实行市场期望工资是建立人才市场供需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核心。社会主义的市场工资应该具有三个功能:(1 )使全社会人才资源的布局、结构与使用自动趋于合理的宏观引导功能;(2 )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预期激励功能;(3)满足人才生存、 发展、生产与再生产需要的生活保障功能。为实现上述三个功能,在微观上要借鉴各国工资分配的功绩主义趋势,使之统一于按劳分配,实行以成果实绩为目标的或价值化了的有效劳动量为依据的工资政策。不论年资、文凭、学历,不论职位高低,只要在相同条件下创造的劳动价值相同,工资就应相等。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应成为工资制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普遍的指导原则。为此应探索使现行的入岗即定型工资向先劳后酬式的期望激励型工资转变的途径。在宏观上,国家除对工资总额(包括奖金和津贴)、最低工资和各行业部门的劳动报酬率实行监控外,工资分配的定位权要下放给各个市场主体,由其通过市场机制,按照自趋平衡、共同认可,预期交易、合同制约、劳后兑现的方式自行运作。使人才的工资收入既取决于劳动的实绩成果,也取决于社会人才的供需比率,从而具有宏观引导功能。

标签:;  ;  ;  

人才在纵向和横向上从资本主义人才市场学到了什么?_人才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