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金, 王汉荣, 章文斌, 陈锋, 冯忠民[1]2018年在《白术白绢病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有效防治白术白绢病、解决白术连作障碍,对白术白绢病的田间症状、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白绢病在白术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齐整小核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萌发菌丝体是初侵染源。连作对白术白绢病的发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温度和降雨对白术白绢病发生的影响较大,高温高湿最有利于该病的发生与发展。同时,轮作作物的种类对白术白绢病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土壤含水量高的地块,白术白绢病发生较重。
胡琼波[2]2002年在《白术白绢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术属于多年生菊科植物,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在白术栽培中,白绢病是一个很严重的限制因素。长期以来,药农们通过轮作和施用五氯硝基苯作土壤消毒来防治本病,但是还不能有效控制它的危害,常年发病率和损失率依然保持在5%~10%之间,最严重的地块达25%以上。 本研究从气候、栽培、品种和生育期几方面探索了白术白绢病的发生规律,从利用木霉菌的生物防治,利用绿亨一号、多菌灵等药剂的化学防治,以及土表覆盖与施肥等措施的农业防治方面研究了本病的综合防治方法。研究发现: 1、从白术白绢病田间病株和白绢菌菌核中共分离到有拮抗作用的绿色木霉菌菌株14个。其中T_4和T_3的菌核腐烂率最高,达87.5%和86.7%,T_1最低,为20%。盆栽试验的防效,T_3、T_4、T_5、T_6等11个菌株达100%,T_2和T_7各为70%,T_1最低,只有40%。 2、高温是白绢病发生的重要气候条件,6月下旬至9月上旬,旬平均气温在26℃以上,是发病高峰期。降雨有利于发病。 3、不同前作种类影响白绢病的发生。前作为水稻时发病率最低,玉米时次之,红薯时较高,花生时最高。 4、不同栽植时期或白术的生育期对白绢病无影响,迟栽40天的在病始期、高峰期与严重度诸方面均无不同。 5、不同土壤和排水条件也影响发病,坡地红壤土和开深沟排水的河边水稻田发病率低,分别为3.0%和5.5%,而未开沟沥水的河边稻田发病率高达14.5%。 6、品种对荆&山有-定影响,平坝1七蕾、人叶、矮秆品种比尖冲花蕾、窄叶、削l侃种抗病,发病率分别为5.洲和1:3.(仰。 7、室内毒力测定表明:绿亨一号和多菌灵对白绢病的菌丝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以。。值分别为6.0b。。川和7.0彻。门,而井岗啬素只有46.了7m。八。绿多混合或绿井混合没有增效作用,而表现出相加作用,其共毒系数附C分别是93.33和73.79。 8、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与室内结果基本--致。绿亨一号和多菌灵都显着有效,井岗霉素很差,其药效分别为%.引几92.化%和北.抡儿绿多混合或绿井馄合的防效分别是9:3.67%和 54.04%。 9、栽后苗前进行上血遵盖处理,影响白绢病的发生。覆盖芒箕骨最好,防效达55.63%,覆盖新上次之,防效为42.50%,覆盖稻草和旧土分别只有4.94你和1.28%的防效。 10、基肥施用试验表明,牛粪作基肥发病重,发病率为 8.17%,显着高于入粪:3.25见猪粪:3.I7队火土灰和对照的2.75巩ffil司调查也发现:猪粪、人粪作基肥比牛粪好,它们的发病率分别为:3.59(、4.0%和 I7.0%。
李小霞[3]2007年在《贵州省草乌病害调查及白绢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贵州省清镇市恒霸药业基地、清镇市石关村和施秉县山口村等草乌种植基地,调查发现了白绢病、白粉病、锈病、腐霉病、叶斑病和褐斑病六种真菌病害和一种病毒病(病原菌尚未确定)。对草乌白绢病的病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0℃、pH5.0~7.0、淀粉作为碳源、硝酸钙作为氮源及光暗交替等条件适合菌丝的生长;30~35℃、pH3.0~6.0、相对湿度100%+水膜等条件适合菌核萌发;30℃、淀粉作为碳源、硝酸钠作为氮源及全光照等条件有利于产核。用生长速率法和抑菌圈法,测定白绢病菌对几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2.5%烯唑醇对菌丝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_(50)为0.13μg/ml,抑菌圈直径在浓度32μg/ml为20.6mm。白绢病菌的药剂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5%烯唑醇处理草乌白绢病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对照;还原糖含量在菌丝处理的前6h内急剧下降,在6h达到最低,然后逐渐上升至对照水平,几丁质酶活性、几丁糖含量均高于对照。镜检发现菌丝出现细胞泡囊化和消融现象。对草乌白绢病的发病条件进行室内和田间的调查研究,显示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白绢病菌萌发和生长的主要因素。对草乌白绢病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但防治效果差异不显着。同时室内也进行了生防菌筛选的实验,以期为其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胡琼波[4]2003年在《白术白绢病发病规律与药剂防治研究》文中指出通过田间系统观察和发病高峰期的取样调查发现 :气候、前季作物种类、白术品种、基肥施用、土壤排水条件及土表覆盖措施对白术白绢病SclerotiumrolfsiiSacc .的影响大 ,在高温、降雨多、前季作物为花生、用牛粪作基肥、尖顶窄叶高秆品种、土表覆盖稻草或不覆盖等条件下发生更严重 ,而白术生育期对此没有影响。绿亨一号和多菌灵在室内条件下对白绢病菌的菌丝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其EC50 分别为 5 4 9mg/L和 8 84mg/L ,而井岗霉素为 4 6 77mg/L。绿多混合或绿井混合主要表现出相加作用 ,其共毒系数CTC分别是 10 9 0 5和 10 2 0 1。田间小区药效试验也表明绿亨一号和多菌灵都显着有效 ,井岗霉素很差 ,其药效分别为 98 81%、 92 4 8%和2 6 2 4 %。绿多混合和绿井混合的防效分别是 93 6 7%和 5 4 0 4 %。
金苹, 高晓余[5]2011年在《白绢病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绢病是一种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普遍发生的病害,其寄主范围广,可危害多种植物,严重危害时,常造成作物减产。关于各种植物白绢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一直是植物病害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白绢病的有效控制必须建立在对该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为此,首先介绍白绢病病原菌的特征、分布、寄主种类、危害症状、侵染循环与致病机理,然后进一步总结阐述影响花生白绢病、马铃薯白绢病、烟草白绢病、茶苗白绢病、桑白绢病、水稻白绢病和药用植物白绢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土壤和栽培条件等,并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白绢病的防治方法。提出防治白绢病应尽可能采取"绿色植保"的措施,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各项防治措施,可依不同地区、不同耕作制度和不同植物种类有所侧重;但只有进行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白绢病的发生与危害,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方丽, 王连平, 任海英, 茹水江, 冯忠民[6]2011年在《部分糖类及化感物质对白术白绢病菌与根腐病菌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部分糖类、氨基酸、酚类、有机酸类、白术汁和白术粉对白术白绢病菌及根腐病菌生长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葡萄糖、麦芽糖、鼠李糖和甘露糖对白绢病菌和根腐病菌菌丝的生长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乳糖、D-果糖、木糖对菌丝的生长有抑制作用。L-组氨酸、L-异亮氨酸、酪氨酸、精氨酸、丝氨酸、脯氨酸和硝酸钾能明显促进白绢病菌和根腐病菌的菌落生长,而天门冬氨酸和半胱氨酸对2种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咖啡酸乙酯和香兰素对白绢病菌和根腐病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儿茶素和咖啡酸对白绢病菌却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但是多数化感物质对2种菌的生长影响较小。几种浓度的白术汁和白术粉培养基对白绢病菌和根腐病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其效果与10%和5%的马铃薯培养基相近。不同的碳源、氮源和化感物质对白术白绢病菌和根腐病菌生长的影响是不同的。
赵培洁, 李良, 叶理勋[7]1990年在《生物农药哈茨木霉防治白术白绢病》文中提出白术(Atract 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是着名的中药“浙八味”之一,以根状茎入药,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区,仅在浙江栽培面积即达2万亩。长期以来,白术白绢病病原菌(Sclerotium rolfsii)一直是白术生产中的严重威胁,常年损失为20~40%,大发生年份损失高达50%以上。以往常用多菌灵、托布津等化学农药防治,均无明显效果。虽然五氯硝基苯防治白术白绢病效果较好。但由于有机氯的残留严重,不宜在中药材中使用。为此,我们自1988年起,在白术主产县浙江磐安应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对白术自绢病进行生物防治的研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贾德胜, 张天鹏, 贾赛[8]2013年在《白术白绢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指明笔者通过对白术白绢病的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进行研究,总结出了该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马琳[9]2010年在《黄连白绢病病菌Sclerotium rolfsii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的研究》文中指出黄连白绢病是近年来在黄连种植区内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本文对黄连白绢病的症状、病原物鉴定、生物学特性、综合防治方法等方面做了系统性的研究,为诊断和有效防治该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1.病害的症状8月是白绢病的盛发期,田间约30%的黄连植株感病。存在于土壤中的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黄连茎基部往上缠绕,菌丝侵染的部位出现水浸状病斑,植株开始枯黄,最后枯死,在菌丝老熟后产生红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2.病原菌的种类鉴定将采集的具有黄连白绢病特征的样本进行组织分离,用分离菌的菌核回接黄连健株,出现症状相同病害。再次分离鉴定病原,其性状与接种的分离菌相同,完成柯赫式法则验证,证明分离菌是黄连白绢病的致病菌。挑取铺满平板的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有分隔。直径约为6.45μm。菌核初呈白色,后变黄色,最后变茶褐色,切开菌核内部呈灰白色。菌核球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有光泽,直径在0.3-0.8 cm之间。根据病原形态特征,鉴定该菌为齐整小核菌。3.黄连白绢病的生物学特性研究黄连白绢病菌在黄连水提物20%+PDA上菌落生长速度最快,菌落最厚的为玉米粉琼脂与甘露醇培养基,产菌核最多的为PDA培养基,高氏一号及察氏培养基均不产生菌核;pH3-10范围内均能生长,pH为7.0时菌丝生长最快,菌核产生量最多;菌丝生长和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葡萄糖、甘露醇是该菌的最适碳源;氯化铵、硫酸铵是该菌的最适氮源;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菌核的致死温度为65℃。4.化学防治药剂的筛选结果表明,氟硅唑,恶霉灵,代森锰锌等几种药剂对白绢病的防效较好,建议在生产中施用。这些药剂先灌根后接菌的防效均好于先接菌后灌根的情况。5.农业防治以尿素,碳酸氢铵为肥料的处理中,菌核的萌发率最低;当土壤湿度为40%时,菌核的萌发率最高,湿度偏高和偏低都不利于菌核的萌发;在土层深于5 cm时,菌核不萌发。6.生物防治使用梯度稀释法,共从黄连土中分离出真菌36株,通过对峙培养,发现有7个菌株对峙培养的效果较好;绿色木霉TV-2产生的拮抗物质抑菌效果最为明显;甲醇提取的拮抗物质抑制白绢病菌丝生长效果最明显;有机溶剂与发酵液比为1:1时,白绢病菌生长受阻最明显;PD培养基培养出的TV-2产生对白绢病菌丝有抑制作用的拮抗物质最多,效果最明显;接过TV-2的黄连地,发病率为37.5%;培养过TV-2的培养基中小檗碱的含量都明显降低,普遍降解率在50%左右。
肖仲久, 李小霞, 邹钦[10]2013年在《氟硅唑对白术白绢病菌抑菌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求40%氟硅唑乳油对白术白绢病菌的抑制机制。[方法]以白术白绢病菌为供试菌,研究该药剂对白术白绢病菌菌丝生长及菌体可溶性蛋白、还原糖、几丁质酶、几丁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药剂处理后,白术白绢病菌菌丝严重枯萎变形、内含物渗漏等现象出现;处理24 h,发现菌体可溶性蛋白、还原糖、几丁质酶、几丁糖含量短期内上升随后下降,但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基本上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该药剂能够破坏白术白绢病菌细胞的完整性,抑制白术白绢病菌生长。
参考文献:
[1]. 白术白绢病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J]. 张伟金, 王汉荣, 章文斌, 陈锋, 冯忠民. 上海农业科技. 2018
[2]. 白术白绢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D]. 胡琼波. 湖南农业大学. 2002
[3]. 贵州省草乌病害调查及白绢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D]. 李小霞. 贵州大学. 2007
[4]. 白术白绢病发病规律与药剂防治研究[J]. 胡琼波. 中国森林病虫. 2003
[5]. 白绢病的研究[J]. 金苹, 高晓余. 农业灾害研究. 2011
[6]. 部分糖类及化感物质对白术白绢病菌与根腐病菌的影响[J]. 方丽, 王连平, 任海英, 茹水江, 冯忠民. 浙江农业学报. 2011
[7]. 生物农药哈茨木霉防治白术白绢病[J]. 赵培洁, 李良, 叶理勋. 生物防治通报. 1990
[8]. 白术白绢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J]. 贾德胜, 张天鹏, 贾赛. 现代农村科技. 2013
[9]. 黄连白绢病病菌Sclerotium rolfsii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的研究[D]. 马琳. 四川农业大学. 2010
[10]. 氟硅唑对白术白绢病菌抑菌机制的初步研究[J]. 肖仲久, 李小霞, 邹钦. 农药.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