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看美国人的商业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人论文,近看论文,商业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林语堂与赛珍珠的决裂看文化差异
林语堂与赛珍珠有多年的合作关系,赛珍珠是林语堂的出版商。林语堂因此觉得自己与赛珍珠有很深的友谊,所以当林语堂想发明中文打字机但经费短缺时,就向赛珍珠借钱,没想到被拒绝,他很是想不通,于是与赛珍珠绝交。这件事很说明中美文化的差异。中国人觉得相处时间长又没有龃龉就有友谊,但美国人缺少友谊这个概念,美国人讲利益。赛珍珠帮林语堂出书,是互利的行为,林语堂赚了稿费,也赢得了名声,赛珍珠更赚了大头。后来林语堂与赛珍珠闹翻后觉得,自己吃亏了,自己拿的版税只是10%,而不是50%。林语堂可能觉得自己与赛珍珠应是地位相同的伙伴关系,所以应拿一半。可是,出版商有发行管道,控制了市场,他们拿走大部分利润,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一直是美国的现状,这也是为什么每个人都想自己做老板的原因。至今美国的版税标准仍是8%到12%。所以林语堂不必感到自己吃亏了。如果他感到吃亏了,按照美国人的想法,他应该换个出版商。林语堂显然不习惯这样的思维。林语堂的想法可能是,我现在帮你赚钱,以后你也帮我赚钱。林语堂向赛珍珠借钱发明中文打字机,与借生活费是不一样的,生活费数量往往较少,周期通常较短。借钱做发明,类似于借钱做生意,借的数量往往大一些,还钱周期通常长一些。赛珍珠很可能从商业眼光来看这件事,觉得新发明风险大,不愿借,也挺正常。后来林语堂发明的打字机也没产生利润。林语堂不必生赛珍珠的气,也不必因此而后悔与赛珍珠的交往。当初不是赛珍珠帮他出书,他也不会有后来的地位。中国人文章写得好的人很多,林语堂之所以至今还被人记得,主要也是因为赛珍珠帮他出的几本英文书,因为中国作家能出英文书的屈指可数。美国人不是不可以交往,只是与他们交往时要了解他们的思维习惯。中国在历史上是超级大国,所以其价值观念在世界上也影响过其它国家。但现在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了,别国不会受中国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会受美国价值观念影响。所以,中国不能再输出友谊了。在与别国、别国人交往中,要以利益为重。共同的利益可以弥补文化上的差异。
注重了“价廉”还是“物美”
一次网上与一位国内朋友谈话,他问我能不能在美国搞到软件项目给他做,他认识几个天津大学的学生,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把软件项目给做出来。众所周知,美国外包的软件项目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是外包到印度,中国软件人才不少,可却很难揽到美国生意。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中国人英文程度不好所致,这确实是主要原因,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不了解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打个比方,如果你有一个亲人生病了,需要找一位医生开刀,一家印度医院说,“到我们这里来吧,我们医院的医生有多年丰富的经验,至少开过十例这种相近的手术,都很成功,而且费用比美国医院低30%”。另有一家中国医院则会说,“到我们这来吧,在我们这里做手术是最便宜的,费用比美国医院低70%,因为我们都是让医学院的学生来做”。你会选择哪家医院呢?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说,毫无疑问他会选择印度医院,中国医院虽然更便宜,可是让医学院学生开刀,他们有经验吗?我的亲人不成了他们的试验品吗?选择软件公司与选择医院的道理是一样的。美国人不光考虑成本,也考虑对方有无经验,能否按照要求完成任务。文中开头的那位朋友不了解美国人思维,他肯定接不到美国的软件项目。如果了解了美国人的思维,例中的中国医院就可以说,“我们医院的医生有丰富的手术经验,象你亲人这样的手术我们已做过十多例,每个手术都很成功,而且我可以给你这些病人的电话,你自己可以去核实,而且我们的费用比印度医院还低。”这样的表述,不怕接不到美国人的生意。不了解美国人的思维,就会失去很多机会。
用一元钱店赚大钱
几年前有个朋友跟我商讨开一元钱店的事,我们在一起研究了半天,最后认定开一家一元钱店一年可以赚五万元,当时觉得赚这个数字发不了财,不值得放弃自己的工作去做。但后来发现,在美国就有以开一元钱店发大财的人。我们当时计算一元钱店的收益时,只计算了每年的利润,却忽略了店铺本身的价值。按照美国人的思维,如果这个店能够持续赚钱,那这个店本身就很值钱。如果现在的十年期债券的利息是百分之五,那你如果要得到五万元的利息,你需要多少本金呢?答案是一百万。如果你的店也能每年产生五万元的利润,那你的店也值一百万。如果你只有一家店,别人可能不愿花一百万来买它,因为经营风险很大,今年能赚五万,明年不一定赚到。但如果你能够多开几家,开成连锁店,美国人就会认为你的经营风险大大减少了。这时你的店就一定值钱了。连锁店产生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每个店的价值都高于单独经营时的价值。美国有一家上市公司,叫“美元将军”(Dollar General),它开了6817个连锁店,每个店平均一年赚约5万美元,它的总市价是68亿美元,相当于每个店价值一百万美元。当初开这家连锁店的人发了大财。其实,本来中国人开一元钱店有优势,因为一元钱的东西都是从中国进口的。但为什么没有见中国人开一元钱店发大财的呢?原因是中国人不愿合作,觉得与人合作容易受气、受骗,只信任家庭成员。因此中国人的通常做法是开一个一元钱店,几年后赚了一些钱后就把店关掉了,想不到去开新店来复制成功的商业模式,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可见,按中国人思维赚不了大钱的事,到了美国人手中,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照样可以赚到大钱。中国人要象美国人一样富裕,思维一定要现代化。
用过程而不是道德说教解决问题
中国人碰到社会问题,首先想到的办法就是靠道德说教。比如说一稿多投问题,十几年前我还在国内大学读书时,就见到报刊上不时有人呼吁作者不要一稿多投,最近在网上,看到又有人发出同样的呼吁,而且,确实存在有些网络作者一稿多投的现象。这说明这么多年的道德说教并没有收到成效。这是为什么呢?有些刊物或网站要求作者给他们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没有任何回音,稿件再自行处理。可是,作品也有青春期,很多文章时效性很强,让作品等一个月,就象让一个姑娘等十年再找婆家一样,很多作者自然不愿意了。到了美国后,发现从没有人呼吁过不要一稿多投,但是,却没有发现有什么稿件同时出现在两家刊物上。美国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美国人通常把社会问题归因于过程,而不是人的道德。要解决问题,就要重新检讨事情操作的过程,通过改变操作过程来防止问题的发生。用美国人的思路解决一稿多投问题,我们可以先看另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在找工作时,你也经不起等待,你可能会把履历表送给一百家公司,但你不会去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去上班,为什么呢?你寄履历表给公司,只表示你对去这家公司工作有兴趣,并不表示你已做了承诺,如果这家公司要你,你就一定得去。当任何一家公司真的想聘用你时,他们需跟你再联系一次,你这时只能答应一家。这样就不会出现一女两嫁的情况了。同样,当一个作家投稿给一家出版物时,他也应只是表露他想在这家出版物发表的兴趣,如果出版物真的决定要用这稿件了,寄一个合同给作家,甚至可以用电子邮件通知作家。得到作家签名的合同,或者回复的电子邮件时,这才算得到了作家的授权。如果作家授权给两家出版物,出版商可以根据合同来起诉作家,没有哪个作家会惹这种麻烦。过程变化一下,问题就迎刃而解。中国人应该学习这种思维方式,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