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业制度的“双核”是齐头并进的_茂业论文

毛业制度的“双核”是齐头并进的_茂业论文

茂业系“双核”并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双核论文,茂业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元旦前后,位于深圳华强北的茂业百货人流熙攘,那里是深圳最热闹的商场之一。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北方城市包头,一个地产项目刚刚以“茂业”命名;2011年12月15日,茂业国际(00848.HK)公告,其全资附属子公司深圳茂业商厦出资3.5亿元收购包头一宗地产项目,总发展费用预计12.58亿元。这将是深圳首富黄茂如掌控的茂业系“地产+零售商业”发展模式在包头市的复制。

茂业系及黄茂如的名字自2004年起才进入公众视野。当年,黄茂如登上胡润百富榜,引起世人关注;其2011年度排名仍在44位,资产185亿元。2005年起茂业系开始涉足资本市场,尤其2008年底的连续“三次举牌”更是如蛟龙出海搅起风浪。

在地产和零售商业这两大核心业务的驱动下,茂业系不断攻城略地,而并购成本的高涨、竞争对手的反击,也使其面临扩张遇阻的无奈。

大举北上

近年来,茂业系在北方地区频频布局。2008年10月斥资7.8亿元在太原购地,占据了黄金地段的商业资源;12月又斥资4.7亿元收购太原百货大楼,两月间密集的动作,使其一跃成为太原市的商业龙头。

落子包头是茂业系在北方地区下的又一步棋。公司认为,“在包头开设百货店,将有利于发挥集团与位于渤海经济圈内集团旗下的其他百货门店的协同效应,加强集团于该地区的市场地位”。

环渤海经济圈是茂业系在北方扩张的后院之一,茂业系控股或大比例参股的5家上市公司中有2家位于该地区。渤海物流(000889.SZ)和商业城(600306.SH)分别由茂业系持股比例20%和10.66%,位列第一大股东和第三大股东。前者是秦皇岛最大的商贸流通企业,后者是沈阳老牌零售国企。

至此,茂业系的商业版图已从南方的深圳,西南的成都、重庆,延伸到了广大的北方,并从东部的渤海经济圈推进到西北内陆,全国门店总数达40家,虽然算不上全面覆盖,但已在东南、西南、华北、东北和西北这几大片区形成了先入为主的优势。

与国美、苏宁等主攻大城市的路线不同,除了耕耘较深的深圳、成都、重庆等地,茂业系并未染指北京、上海等其他特大型城市的市场,而是主攻二三线城市。例如在河北保定、山东临沂、菏泽、淄博、江苏泰州、淮安等地,茂业百货已启动运营或招商,而其他大型商业品牌企业尚未进驻。茂业由此先人一步抢占华北、华东腹地市场,并渐成燎原之势。2010年是茂业系物业资产增长最快的一年,门店面积和数量分别增长了53.1%和63.6%。

“商品零售业是未来拉动居民消费的主渠道之一,并具备可持续性,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发展的潜力巨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商品零售业是继房地产之后的又一个投资热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中文表示。

“双核”互哺

地产和零售商业是茂业系的两大核心业务,业内人士将这一“地产+零售商业”模式概括为“地产铺路、商业后续、资金互补”,意思是地产项目为商业物业提供基础,商业物业成为后续经营的落脚点,也是地产项目的托底,而资金方面相互支持、循环利用。这种模式是茂业系的崛起之道,并继续沿用在扩张的道路上。

黄茂如1992年以房地产起家,最早的项目是深圳茂业城,茂业系由此得名。1996年深圳商厦成立,发展重心转向商业,其首家门店于1997年在深圳东门开业,“地产+零售商业”的发展模式自此开始,深圳商厦成为重要的投融资平台之一。之后每年茂业系都会发展新的商业物业,大部分是立足自有的地产项目。

地产与商业零售之间的互补突出体现在现金流的循环上。“茂业系当前主要还是靠地产业务支撑,零售业利润贡献相对较少,但零售业的反哺能力很强。”一位分析人士指出,“这是因为零售业发展稳定,有较充足的现金流,除了销售收入之外还有大量的预收柜台租金,可在一定的期限内对房地产板块形成资金供给。同时,商业物业本身也是办理抵押贷款时容易被银行接受的抵押物。”

茂业系常以并购方式将陷入亏损但有潜在价值的商业物业收于囊中,旗下成商集团(600828.SH)即以此种方式取得。成商集团是成都市老牌国有商业企业,2005年,茂业系以3.8亿元(2.31元/股)入主成商,这一出价高于1.90元/股账面值。茂业系并非仅为买壳而来,所看重的是成商集团的大量物业资产。成商拥有分布在成都、重庆等地的多家商业门店,均位于黄金地段;多达300余亩的土地储备更让以房地产起家的黄茂如垂涎,其中包括天府广场附近的盐市口闹市区50亩。这样的资产结构成为植入“地产+零售商业”模式的绝佳对象。

茂业入主之后,首先对成商现有商业管理体系进行改造提升,并大刀阔斧对土地储备进行规划,如盐市口二期城市综合体、九眼桥大型商业中心等。为给新的投资计划募集资金,茂业系萌生了将已盘活的成商系部分资产打包赴港上市的念头。2008年4月,以“茂业国际”命名的资产包赴港IPO,成功募集资金26亿港元。自此,茂业系旗下有了两大上市公司。

“茂业国际获得资本市场认可主要凭的是大量的优质物业,其物业资产总量在香港各家上市公司中居前列。”分析人士指出,“对成商集团的并购重整以及茂业国际的上市,成为茂业系实践‘地产+零售商业’模式的经典之作。”

扩张遇阻

并购成商以及茂业国际上市成功,进一步激发了茂业系的扩张野心,用茂业国际相关人士的话来说,“有了闲钱做投资”。但扩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某些股权争斗延续至今。

2008年下半年的股市调整被茂业系视为机会,茂业系以财务投资者的身份参股了渤海物流、商业城和深国商(000056.SZ;200056.SZ)。对于这三家上市公司股权的收购时间集中于2008年10月至11月间,出面的是茂业系旗下的中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茂业商厦和大华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待到三家公司分别公告之时,茂业系的短期增持幅度均已超过5%。这就是当年震动股市的茂业系“三次举牌”事件。

“三次举牌”引发了相关股东的反击,增持的难度渐渐加大。尤其围绕深国商控股权,茂业系与原第一大股东之间展开了激烈较量,至今未能完胜。

对渤海物流的增持较为顺畅,原第一大股东安徽新长江投资股份公司持股比例仅15.27%,茂业系实现超越的难度较小。经过半年多的增持,到2009年9月,茂业系持股已达15%。在安徽新长江未作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茂业系在当月增持至20%收手,轻取第一大股东桂冠。有分析认为,这种状况表明茂业系和安徽新长江私下有默契,语境是渤海物流陷入亏损,2009上半年亏损709.05万元。

对于沈阳商业城,茂业系仅持股10.66%,或如茂业国际人士所言,“仅着眼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2008年底商业城股份出现过一次较大变动,11.74%的国有股权转让,交易成本约3亿元,挂牌之后花落深圳琪创能,而茂业系并未举牌。

对于深国商的争夺则要激烈得多。2009年4月,深国商原第一大股东马来西亚和昌父子公司决定退出,13.7%落入秘鲁华侨张化冰、张晶父子控制的香港百利亚太,半年后百利亚太51%控股权倒手,给了拟借壳深国商的深圳市皇庭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后者得以间接控制深国商董事会。茂业系的增持自然引起了皇庭的警觉。2010年9月,双方持股水平一度接近,皇庭系和茂业系分别持股13.7%、13.18%,差距仅为14万股。随后在2011年2月3月间,皇庭系增持1.11%,差距有所拉开。

有分析认为,茂业系觊觎的是深国商旗下的晶岛项目,深国商当时的市值仅为20亿,晶岛购物中心位于福田商圈,资产价值据估计有58.5亿元。但在皇庭系的反击之下,茂业系的增持动作步履维艰,加上一有风吹草动易引发涨停,茂业系不敢轻举妄动。随着大股东的争夺,深国商A股价不断攀升,最高为2011年7月13日的28.98元。

“大股东若找不到通过协议大比例增持的机会,通过二级市场渐进式的增持必然引发股价攀升,使得增持成本越来越高。”宏源证券分析师荀剑表示。而随着皇庭系对百利亚太注入优质资产可能性的增加,其对深国商的控制力也会趋于稳固。由是,茂业系与深国商之间的缘分有多深尚不知。

标签:;  ;  ;  ;  

毛业制度的“双核”是齐头并进的_茂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