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络道德的培养和塑造论文

青年网络道德的培养和塑造

嵇娟娟

【摘要】 进入新媒体时代,公民网络道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当前现实情况来看,虽然公民使用网络的规范意识逐渐形成,但整体网络道德水平仍较低,其中青年群体的表现尤为突出。培养和塑造青年群体网络道德是一项长期工程,关键点在于抵制网络谣言,避免网络暴力以及整肃低俗文化。

【关键词】 网络道德 网络暴力 青年群体

道德是个涵盖甚广的词汇,既可以是抽象化的哲学概念,也可以是具象化的社会行为准则。但不论作为何种状态存在,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任何社会都不能缺乏道德。然而,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道德不是天生的,会受到社会环境、宣传教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没有一种道德能够永恒不变。近年来,互联网环境下的青年群体出现网络道德滑坡的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促进公民道德重塑的过程中,不能遗漏网络空间。

青年群体网络道德滑坡现象主要表现为炮制网络谣言、制造网络暴力、传播低俗文化

炮制网络谣言。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传播的传统模式,让各种资讯可以在网络空间快速传播。这不仅降低了人们获取资讯的成本,也赋予每个人传递信息的渠道。也正因此,一些不良信息在网络空间中迅速蔓延,其中就包括各类网络谣言。不论是对事实真相的歪曲与“再加工”,还是凭空捏造耸动资讯,网络谣言一旦形成,极易迅速蔓延并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青年网民已经成为谣言生成的重要“推手”。许多自然灾害或社会事件发生后,网络上经常会出现由某些青年网民通过个人或组织的方式炮制的谣言。这些谣言数量庞大、内容耸动、扩散迅速,对灾区群众、社会公众乃至正常的社会秩序与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制造网络暴力。当前,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制造言语暴力的情况时有发生。网络暴力在互联网的放大功能下,摧残当事人身心健康,助长网络戾气,不利于塑造公民网络道德,也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凡是受关注的热点社会事件,几乎都会在网络上催生出无数冷言冷语甚至是肆意辱骂。比如,2018年的“女教师拦截高铁”事件,当事人身份很快被人肉出来,众多青年“键盘侠”对其进行人身攻击。客观而言,该名女教师为个人利益阻碍高铁按时发车,损害了公众利益,自然不可取,也理应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罚。问题在于,许多网民特别是充满言语暴戾之气的年轻网民,对该名女子乃至家人肆意辱骂,影响其正常的工作生活,不仅无益于警示他人,更会助长社会戾气,危害和谐社会的建构。

周海珠等研究者针对国内首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酒店营运阶段碳足迹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论显示绿色酒店较普通酒店碳排放降低了35.63%,客,酒店客人人均碳排放强度为48.76 kgCO2/(p·a),空调碳排放和照明碳排放是降低酒店能耗与碳排放的关键,为酒店的低能耗与低碳运营提供了量化的参考依据[4]。

传播低俗文化。美国后现代文艺理论家杰姆逊认为,电视的普及,让现代性哲学话语和深刻文化叙事逐渐消解,表象与本质、能指和所指、真实与非真实的边界日渐模糊,终极价值或人文关怀沦为老套说教。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的出现和迅速普及,对于文化呈现方式和叙事模式的冲击较之电视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有许多学者疾呼,网络时代是意义丧失的时代,是严肃艺术凋零的时代,也是各种肤浅、戏谑的低俗文化大放异彩的时代。这种意义丧失感和戏谑文化盛行,在青年群体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稍作观察不难发现,明星八卦、奇闻异事、靡靡之音充斥的网路空间,其背后是数量庞大的青少年拥趸。低俗文化大肆传播,不仅会影响民众的审美偏好和水准,也会对人们的网络道德水平产生影响。举例而言,曾一度受到追捧的“二更食堂”,对河南空姐遇害一事恶意炒作,歪曲编造该起事件,造成恶劣的影响。在相关部门介入下,“二更食堂”永久关闭。这些生产低俗文化平台的主要受众是青年网民,当长期受这类文化的影响,青年恐难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网络道德意识。

2011届毕业生共有52人,在该届毕业生中,读研10人,占19.23%;在非地质行业内从事信息咨询、销售等工作的有5人,这部分毕业生视为当前非行业内就业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9.62%;其余行业内就业学生37人,占71.15%(图1)。以上说明该专业在行业内的需求状况良好。

青年群体网络道德的形塑之道

多措并举,抵制网络谣言。抵制网络谣言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培养青年网民不信谣、不传谣的意识。观念的产生和成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观念一旦成型将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很难改变。从目前情况来看,青年群体的网络使用规范观念(或者说规范意识)并未成型,诸如文明上网、抵制谣言等网络使用基本道德准则尚未成为人们的共识。从好的方面看,除了一小部分人之外,信谣传谣并非所有年轻人的行为取向。因此,未来抵制网络谣言工作的着力点在于通过各种宣传和引导,让青年群体加快形成网络使用规范观念,树立网络道德基本准则,自觉向网络谣言说不。其次,建立健全网络辟谣机构。针对网络谣言泛滥,必须建立有效的网络辟谣机构,及时发布相关资讯,让包括青年群体在内的广大网民免受谣言蒙骗。目前,不少新闻机构建立了定期辟谣机制。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对每个月或一个季度主要的网络谣言进行汇总,并逐个予以批驳。但从整体来看,网络辟谣机制尚未健全,缺少一个核心机构,汇总所有谣言并提供相关事实信息。最后,针对网络谣言的法律法规尚需完善,政府相关部门的整治力度也有待加强。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没有健全的法律规范作为保障,网络道德建设将缺乏基础。在网络谣言已经入刑的状况下,如何在法条适用性与执法可能性等方面下功夫,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法规真正发挥遏制网络谣言的作用,是有关部门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多方合力,避免网络暴力。从形塑青年群体网络道德的角度来说,抵制和避免网络暴力是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应该鼓励各方发挥作用,形成合力,避免网络暴力的产生和蔓延。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和监管,对网络暴力严加约束。通过各种线上和线下教育活动,加强青年对网络暴力危害的认识,让他们在网络空间中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外,针对网络暴力的监管和相应处罚不可缺位。其次,各类社交媒体和新媒体平台要加强对用户言论的处理,及时清除人身攻击等恶意内容,澄清网络环境。作为平台运营者和维护者,各类社交媒体和新媒体公司要树立责任意识,将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将提升青年群体网络道德水平作为肩头重担。最后,青年更需要加强自身修养,避免将网络空间作为“泄愤场”。

净化网络,整肃低俗文化。塑造青年群体网络道德,必须向低俗文化说不。具体做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及时清理网络空间中各类低俗内容。除了政府监管部门应及时对不符合相关规定的网络产品进行处理之外,各大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平台也需要扮演好“把关人”角色,加强内容审核,避免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不符的内容上线播出。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低俗文艺产品之所以在网络空间大肆传播,主要原因在于一些视频网站出于点击量考虑,罔顾社会影响与企业责任,放松了审核标准。从塑造青年群体网络道德的角度考量,各大内容供应平台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把社会责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自觉取缔各类低俗内容。二是大力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符的优秀文艺作品。毋庸置疑,年轻人网络道德的塑造离不开正能量文艺作品的涵养,加大对弘扬主旋律的文艺作品的扶持力度,让积极观念与正面价值充盈互联网空间当属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①田海平:《何谓道德——从“异乡人”的视角看》,《道德与文明》,2013年第5期。

②闵媛春、生晓云:《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生成、传播与应对机制研究——以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件为例》,《新媒体与社会》,2015年第4期。

③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玛莉亚-艾丽莎·切瓦斯科等:《想象外部空间——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访谈录》,《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第6期。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A

责编/胡秀文 美编/史航

(作者为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学工办主任、讲师)

【注:本文系南京晓庄学院党建课题“‘两微一端’视阈下大学生党员民主意识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7DJKT17)的阶段性成果】

标签:;  ;  ;  ;  

青年网络道德的培养和塑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