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计划要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一五论文,要充分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计划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11 文献标识码:A
1 可持续发展观的灵魂: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探索的结果。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到“发展目标社会化”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观,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主流的可持续发展观,人类对发展的理解不断深化,发展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关于可持续发展,人们对其理解也在不断发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供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界定:“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人类处于普遍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
——1994年,联合国开发署(UNDP)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可持续的人类发展把人置于发展的中心地位,把经济增长看成手段而不是目的,为人类的当代和子孙后代留下生活发展的余地和机会,并且珍惜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体系。”
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定义和各国的发展实践来看,笔者把可持续发展概括为3个方面的基本含义:第一,可持续发展以人为主体,以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人际公平、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最终目标。第二,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追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道路。第三,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为基础,强调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总之,可持续发展追求“人—经济—自然”之间高质量、高水平的协调,“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1]是人类最先进发展观的灵魂所在。
2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中长期计划结合的实践
1994年国务院制定并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确立了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对策,明确提出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九五”计划是中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把可持续发展纳入国家中长期计划的实践中做了开创性的探索。“九五”计划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安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图通过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以改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二是环境和生态保护,提出到2000年,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九五”时期,中国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投资达到3800亿元,比上一个五年计划增长了1.75倍,占GDP的比重增加了0.2个百分点,达到0.93%[2]。但从“九五”计划的部署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是作为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被视为与经济发展战略平衡的一个概念,从而缺乏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通盘考虑。
“十五”计划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阶段目标,并专门编制和组织实施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十五”计划在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上进行了尝试。具体体现在: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地位得到提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专门提出了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点目标。②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注意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产业结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③在区域发展方面,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考虑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提出着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但是在“十五”计划中,可持续发展战略仍然是作为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战略,而没有成为统帅和指导全局的国家发展战略得到全面贯彻。
3 “十一五”时期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
“十一五”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更为紧张的时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中国面临着以下3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挑战之一:人口增长与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矛盾。“十一五”时期,中国的人口总量、就业人口和老龄人口将持续增长。在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摆到了指导全局的高度。在以往的发展中,虽然物质财富增长较快,但在如何使人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公平地分享发展的果实,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创造安全、健康、文明、充实的生活环境等方面,尚有一些重大的问题值得特别关注,具体表现在:第一,就业压力增大。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1996年为3%,1997~2000年保持在3.1%,2001年上升为3.6%,2002年为4%。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实际城镇人口失业率大体在8.3%。在2010年前,中国劳动适龄人口每年新增1000万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压力800万左右,下岗需要再就业的600万左右,加上上年下岗和待业结转的,每年需要就业的压力在2500万左右,但是,就是在GDP增长7%,产业结构、企业结构有利于就业方向调整的情况下,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只在1000万个左右。因此,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至少达1500万[3]。第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急待完善。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1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3%,而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98%,其中1991~1995年、1996~2000年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0.62%。1978~2001年,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年均增长仅为0.93%。“非典”危机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充分说明在公共卫生的投入、体制等方面的欠缺。第三,社会保障水平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表现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程度低;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基本保障工作薄弱,农村养老、医疗和贫困人口救济问题突出。
挑战之二: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十一五”时期,按照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要求,中国经济增长将保持在7%左右的较高速度,在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刚刚起步的阶段,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仍然较高。“十一五”时期,中国的产业结构中,能源、交通、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能耗、重污染产业还需进一步发展,这将使得中国整体环境中累积污染强度持续上升。而中国的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却相当有限。①主要自然资源如水、耕地、森林、石油、天然气、矿产等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的日益紧缺是中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资源问题。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不均,大部分城市缺水,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北方河流断流现象频发,湖泊萎缩,水库蓄水量减少,湿地破坏严重;部分城市和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下降。人均耕地0.1hm[2],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44%,而且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减少。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0.11hm[2],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②中国的生态环境已非常脆弱。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00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00万hm[2];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地总面积已达13500万hm[2],并且还在以每年200万hm[2]的速度增长,北方和青藏高原草地“三化”尤为严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00万hm[2],并继续呈扩展趋势[4]。
挑战之三: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空间公平性与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中国地域广阔,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别,尤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有着明显的差距。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区不平衡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十一五”期间,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升级及高新技术发展方面的优势仍将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比较明显;西部地区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下,在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等方面的发展会大有起色,但由于其起点低,贫困人口集中,人才缺乏,其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水平较低,与东部的差距仍可能扩大。在城乡关系上,由于农业的相对弱势地位,农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农村城镇化刚刚起步,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
4 “十一五”计划的主题:以人为本·协调·公平
面对上述矛盾和挑战,“十一五”计划应该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协调、公平的主题。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协调,主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真正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公平,主要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使不同区域居民、城乡居民能公平分享发展的成果,共同提高福利水平。
4.1 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
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使人们的价值获得更为适宜的实现空间,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优化,使人们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十一五”时期,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是:①通过完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渠道,应对就业压力带来的挑战;②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体制,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扩大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受益面,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知识和技术水平;③通过增加医疗卫生投入、完善医疗卫生制度,保证人人都享有最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和能力;④通过户籍制度、劳动制度的完善,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劳动权;⑤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社会保障体系由城市扩大到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同时要关注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出现的老龄化问题。
4.2 追求低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经济和自然系统的协调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丧失了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曾经拥有的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不可能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只有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努力降低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控制和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推进产业结构向节能型、生态化的方向升级。
(1)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目前,中国农业的技术含量和生态化程度仍然较低,农业生产分散,农业耗水高,农业活动引起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的目标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农业常规技术相结合,推动知识密集型农业迅速发展;利用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和自然资源多样化的特点,发展名、优、特、新的农产品;通过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扩大畜牧业的比重;因地制宜,把不宜耕种的土地退下来,还林、还草、还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用高新技术和生态化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中国仍需继续推进工业化,传统的第二产业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避免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促进技术进步,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减少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尤其要加快对造纸、化工、钢铁、冶金、电力等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使之适应中国大规模生态建设和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的需要。
(3)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步伐,注重第三产业的生态效应 第三产业从总体上具有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较少的特点,同时还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中国目前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不足,层次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因此,“十一五”时期,第三产业面临着大发展的需要。同时,对第三产业发展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也要密切关注,如交通、旅游业均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减少第三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生产体系,推行清洁生产,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清洁生产是指在原料、生产和产品消费的全过程中,贯彻污染预防战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生产活动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十一五”期间,制造业在中国将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推行清洁生产,将突破制造业污染的“末端治理”模式,从源头上削减生产活动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4.3 结合区域发展的特点,寻求公平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区域的公平发展应有正确的理解。在“十一五”期间,区域公平发展的重点不是要缩小地区间GDP的绝对差距,而是更要注重缩小区域和城乡间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福利方面的差距。为此,要通过差别的、因地制宜的区域政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首先,要明确不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①东部地区要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该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人口密度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压力是必须要正视的现实。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量压缩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促进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多产的集约型农业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②中西部地区的开发要寻求一条开发与环保“双赢”的道路。该地区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储量丰富,但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资源的利用效率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尤为突出。中西部地区又是生态敏感区,是主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有大面积的天然林、重要的湿地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其环境状况的持续恶化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十一五”时期,在西部大开发中,一定要寻求开发与环保“双赢”的道路。要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以开发促环保,以环保促开发。加大对西部地区已经形成的能源原材料工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控制污染;要改变西部地区那种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因地制宜地建立节水型、环保型的特色农业;加大中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按照自然地带的基本规律进行植被重建,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抑制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同时,可以利用西部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发展特色旅游业。
其次,要针对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趋势,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注意缩小不同地区居民享受的福利水平的差距。由于造成地区发展差距的原因极其复杂,在“十一五”期间,以GDP、人均GDP衡量的地区和城乡发展差距仍将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区域公平发展要关注以下几方面:①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②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推动东部和中西部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交流和协作;③建立地区之间利益转移机制,包括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的形成;④逐步消除城乡一体化的制度障碍,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干净饮用水供给等方面的差距。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十一五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