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B/S的公路建设质量控制图表处理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向卫国[1](2020)在《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项目以“集群”的形态呈现,如北京奥运会场馆工程、世博会场馆工程、新城区市政工程等,其中新城区市政工程项目对于推动区域生产要素有效连接、改善人文环境、拉动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该类项目存在项目类型众多、项目组织、管理界面交织、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在传统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下存在着信息沟通方式落后、组织、过程管理割裂等问题,制约集群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随着工程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趋势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引入BIM及其关键技术,探索BIM技术下的集成管理模式,助力新城区市政工程项目管理向着集成化、智能化、精益化的方向发展。(1)研究本文内容开展所需的理论基础,包括集群项目、项目管理、集成相关理论、BIM技术及特点、GIS技术、模型轻量化技术、BIM与GIS融合技术等内容,为后续研究内容提供理论支撑。(2)在研究集群的特性、分析新城区市政工程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的概念,采用综合集成法、引入计算机集成建造理论模型,提出采用并创新性扩充“组织-过程-信息”三维集成模型内涵,基于此进一步设计了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框架,并对其中的含义进行阐释,最终有望涌现出新的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解决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难题。(3)系统研究并创新提出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涉及到的技术方法与实施路径,包括基于分区块建模法的三维地质信息模型建模技术、基于大重叠率的三维倾斜摄影模型建模技术、多层级规划混合建模技术、基于片区统一建模标准的设计施工BIM模型建模技术、BIM到GIS转换技术、基于坐标变换与地形整平的多源模型融合技术以及基于线性八叉树的多源模型动态加载技术,有效解决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为进一步实现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奠定基础。(4)结合应用需求创新打造以BIM模型为信息中枢,融合工程建设各类要素信息、采用BIM、3DGIS等技术、C/S和B/S混合模式,以Restful标准化接口的微服务为服务主线,搭建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平台总体架构,完成项目级和项目群级的功能设计,通过业务流程集成化、功能模块组件化,有效降低系统集成的复杂度,适应于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功能复杂、数据融合、业务多变的特点,实现集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集成。(5)以深圳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为实例,在建设过程中引入上述研究成果,创新性开展了包含地理模型、地质模型和规划模型在内的三大基础模型创建、包含道路、综合管廊、景观等在内的各类集群市政工程模型的创建、房屋建筑类模型的整合及应用、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和基于BIM的建设管理平台搭建工作,有效解决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人理”、“物理”、“事理”挑战,实现了前海合作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基于组织集成、过程集成和信息集成的集成管理模式。
罗祥均[2](2020)在《基于信息融合ICE平台的汶马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在“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5G技术掀开信息时代新篇章的情况下,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普及,这让企业具有领先的优势因素:信息化能极大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加速发展。但是国内高速公路信息化过程中,缺乏管理信息系统理论指导下的规划,企业内部信息不能融合,形成“信息孤岛”。企业无法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有效组织协调环境,人员组织结构松散,信息获取、传递效率较低,缺乏移动办公能力,阻碍了业务的发展,影响战略目标实现,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对四川高速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现状及问题分析,表明四川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理论和实践储备不足,已经落后当前发展时代。在四川汶马高速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结合汶马高速建设管理需求,提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改进思路,验证管理信息理论的指导优势,总结取得的初步成果情况,提炼建设特点及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升竞争力方面的助力。本文对四川汶马高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构建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四川汶马高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改进的成果和经验。以管理信息系统理论指导实践,信息融合、统一平台、物联网数据收集、移动终端手机APP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提供高速公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建设时的相应经验,促进行业信息化发展。本文将贯穿汶马高速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工作环境,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定义集成电子协调环境,将整个参建人员组合成虚拟团队,通过构建汶马高速建设ICE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融合统一平台,加快虚拟团队内部信息的传递、沟通、协作,提升团队的整体效率。本文的研究一是在实践中证明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对高速公路信息系统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是对其他需要构建ICE信息系统的企业提供集成协调环境分析方法的借鉴;三是对高速公路信息系统的信息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处理实现方式提供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何朝阳[4](2020)在《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监测预警是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监测是预警的基础,预警是监测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滑坡监测预警的方法技术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地理与地质结合不够紧密,监测预警模型很难充分考虑滑坡变形过程和成灾机理,难以取得较高的预警精度,研发的监测预警系统也难以满足数以万计隐患点实时监测预警的实战需求。已有的研究成果还难以有效地解决地质灾害“什么时间可能发生”、“力争实现提前3个小时预警”的任务。如何提高滑坡监测预警能力,我们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提高滑坡监测预警精度?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监测预警中,构建一套可业务化大规模应用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基于此,本论文系统总结作者近10年来在监测预警方面的实践成果,采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滑坡监测预警云平台,整合与管理滑坡地质灾害演化全过程的各类资料,研发并行高效的多源异构监测数据汇聚平台,集成多源异构实时监测数据,形成天-空-地多元立体监测数据中心;综合分析2.1万余台(套)监测设备、超过1.26亿条监测数据的实测曲线,总结划分监测曲线类型,构建监测设备可靠度评价体系,研究滑坡过程预警模型及其实现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混合架构(B/S架构、C/S架构、移动App)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地质与地理、空间与属性相结合的滑坡演化全过程一体化管理,利用计算机手段对滑坡实施全过程动态跟踪的“过程预警”,有效地提高了滑坡预警精度。本文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构建滑坡“过程预警”模型及其自动求解算法:结合变形速率、速率增量、改进切线角三个参数,构建基于滑坡变形演化过程的“过程预警”模型,从滑坡变形监测数据入手,划分监测曲线类型,研究滑坡变形演化阶段的自动识别理论及计算机技术,实现对滑坡全过程动态跟踪预警;(2)构建监测设备可靠度建立评价体系和多设备联动预警机制:通过动态对监测设备可靠度进行评价,结合联动预警机制,评价预警结论可信度,以提升监测预警的成功率,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识别滑坡的变形演化过程,实现自动、实时的“过程预警”,为预警模型的业务化、自动化运行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3)提出监测数据自动处理方法:研究实测监测数据的预处理方法,为计算机自动处理监测数据提供相关的算法。通过设置监测数据过滤器和采用拉依达准则实现对异常数据的初步过滤与粗差处理,再结合数据特征,分别采用移动平均法与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拟合,识别数据表现出来的变形趋势。基于监测数据曲线特征自动选择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为后续预警模型计算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提高预警精度;(4)构建实时高效的监测数据集成与共享统一管理平台:结合物联网、消息队列、负载均衡等技术,研究监测数据编码体系,提出一套基于MQTT协议的实时监测数据传输与集成方案,实现多源异构监测数据终端集成和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及汇集融合一体化管理,为监测预警提供实时数据保障;(5)构建基于策略的滑坡实时过程预警技术:从模型的计算、预警的发布与解除等方面,将滑坡预警的理论模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研发预警等级求解器,构建基于策略的预警模型通用计算框架,并从预警信息发布技术及发布策略方面进行总结,实现对滑坡的实时过程预警;(6)构建滑坡变形演化全过程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基于“天-空-地”滑坡多元立体观测技术,采用WebGL技术跨平台的三维数字地球,提供直观、真实的三维实景漫游平台,实现海量基础数据、实时监测数据、视频的集成管理与共享,也为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提供一个功能强大、数据丰富的三维展示平台,构建基于滑坡演化全过程的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和滑坡综合信息模型,为滑坡的专家预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7)研发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综合集成上述研究成果,研究混合架构体系(B/S、C/S、移动端),基于微服务研发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各个架构系统密切配合,针对不同的功能需求,充分发挥各架构的优势,构建数据综合展示统一平台,为过程预警模型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实现滑坡监测预警的业务化运行,为滑坡的防治、应急、抢险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与预警信息服务。
王慧珍[5](2019)在《测绘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企业规模扩大,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企业系统、科学的管理变的越来越重要。传统人工管理方式和企业单个业务管理模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设计开发一个合理、高效、系统的企业管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测绘行业的业务特点,结合本公司的结构和业务流程,基于J2EE平台的B/S架构开发,选用支持GIS运算与存储的MySQL 5.7.9数据库,Tomcat服务器及Spring MVC框架,在GIS数据服务发布与展示部分选用开源的GeoServer、Arc GIS API for JavaScript+JavaScript模板引擎的开发技术,集成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如“Android移动端技术”“移动定位技术”“GIS技术”“工作流技术”设计开发测绘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建立一套权责分明的规范化企业管理流程,将工作业务流程集成到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实现了企业严格的流程化管理,从而避免人工管理的混乱;系统采用Web端和移动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企业内部管理者、员工、项目、设备、财务的集成管理;实现了项目进度的可视化时空管理;针对公司管理中各种地理信息数据和关系属性数据,利用GIS和空间数据库实现有效地组织、存储以及信息自动统计分析,系统提供可视化、客观化的价值信息,从而实现信息增值;针对测绘企业项目外业人员较多的特点,系统在移动端基于微信开发企业管理系统的移动端应用,实现基于位置考勤功能、应急保障及日记账功能,方便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同时通过基于移动端的日记账功能实现快速财务报销,方便管理者实时把控项目和公司财务状况,及时做出决策;系统将公司的所有设备资源和信息数据统一管理,通过管理者权限的分配增加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无纸化办公。测绘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开发能够使企业管理规范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信息共享快速化,能够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为科学决策管理提供帮助。
王佳俊[6](2019)在《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水利工程建设攸关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自“十三五”水利改革及发展规划制定以来,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逐年扩大,并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心墙堆石坝以其经济性、安全性等显着优点成为首选坝型。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建设时代随之到来。心墙堆石坝碾压施工在经历过人工化、机械化、自动化阶段后,正逐渐由数字化阶段向智能化阶段推进。然而,心墙堆石坝数字化碾压在智能建设时代面临着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感知不全面、感知技术与方法缺乏先进性、坝面碾压施工质量分析缺乏深度、坝面碾压施工过程决策与控制智能化水平低等诸多挑战。因此,迫切需要总结已有工程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全面开展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方法研究,集中攻关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提升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管理与控制水平。本文就上述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取得了如下的主要成果:(1)提出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基本概念,丰富和发展数字大坝理论。在经历了人工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四个建设阶段后,心墙堆石坝施工管理与控制理论已发展至数字大坝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先后出现施工信息模型、智慧大坝、智能监控和大坝智能建设等基本理念。这些理念从碾压施工的感知、分析、控制及监控系统研发等方面为心墙堆石坝碾压施工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然而,以这些理念为基础的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还面临着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感知不全面且感知技术与方法缺乏先进性、坝面碾压施工质量分析缺乏深度、坝面碾压施工过程决策与控制智能化水平低等诸多挑战。针对上述问题,首先,详细回顾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管理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了数字大坝、施工信息模型、智慧大坝、智能监控和大坝智能建设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并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种智能技术理念,紧扣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的工程特点,提出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基本概念,同时阐述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研究内容;其次,梳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各环节的技术方法;最后,建立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数学模型,描述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的目标集、信息集、方法集和约束集,提出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的研究框架。(2)针对目前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感知不全面且感知技术与方法缺乏先进性的问题,提出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方法,实现了坝面碾压施工信息的智能感知与集成。目前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尚未建立完善的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感知体系,无法全面透彻感知坝面碾压施工信息,如缺乏对碾轮振动信号噪声的处理与碾轮振动特性参数的感知,缺乏对多类型障碍物的识别,以及缺乏对大坝地形地貌信息的感知与重构等;同时,在坝面碾压施工信息集成方面存在未集成多源异构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未进行不平衡数据处理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的方法。首先,分析了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的内容与技术,建立了集感知、传送、集成于一体的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框架;其次,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感知碾轮的振动信号,并在小波降噪的基础上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取碾轮振动特性参数,为坝面碾压施工质量评价提供数据基础与技术支持;再者,提出基于空洞卷积核的Faster-RCNN(Regions wit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模型,在机载工业相机获取的图像信息基础上识别仓面中多类型障碍物,为实现坝面碾压施工安全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再者,采用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三维建模技术实现大坝地形地貌信息的感知与重构,为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智能监控系统三维场景的搭建提供技术支持;进而,设计多源异构坝面碾压施工信息集成框架,实现碾压参数、料源参数、碾轮振动特性参数和试坑试验数据的集成,为施工信息分析提供数据基础;最后,提出基于K-Means的下抽样方法,能够在保持子概念个数不变的同时剔除局部密集数据,实现了对不平衡数据的处理,以保证数据分析的可靠性。(3)针对目前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质量分析深度不够的问题,提出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质量智能分析方法,实现了坝面碾压施工质量的智能分析。目前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质量分析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未能综合考虑碾压参数、料源参数及碾轮振动特性参数对压实质量的影响;其次,目前常采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回归等算法建立的压实质量评价模型在精度、鲁棒性和泛化能力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提升;最后,上述模型均未能够实时地对坝面碾压施工质量进行智能评价,且缺乏坝面碾压施工质量评价模型的更新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质量智能分析方法。首先,以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碾压参数、料源参数、碾轮振动特性参数对坝面碾压施工质量的影响,建立坝面碾压施工质量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其次,考虑到模糊逻辑虽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但是模型精度受限于规则库建立的问题,同时支持向量回归虽然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但是无法逼近L2(R)中的函数从而无法保证拟合精度的问题,从模糊逻辑规则库建立以及支持向量回归在L2(R)函数逼近等方面考虑,结合混沌理论、自适应理论、量子行为等多种智能成分,分别提出基于组合核和智能细菌觅食的模糊逻辑以及基于智能细菌觅食的自定义核支持向量回归两种算法,并在此两种算法基础上建立高精度、高泛化能力和高鲁棒性的压实质量评价模型;通过与常用模型的对比分析,选出精度、泛化能力和鲁棒性最优的模型,并将其嵌入至碾压施工智能监控系统中,从而实现压实质量的智能评价;最后,提出了基于增强概率神经网络和可变窗口技术的概念漂移检测算法,实现了对坝面碾压施工流数据中概念漂移现象的检测,并以出现概念漂移为条件实现了压实质量模型的更新,解决了当前碾压施工质量评价模型何时更新、如何更新的问题。(4)针对目前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过程决策与控制智能化水平低的问题,提出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控制方法,实现坝面碾压施工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智能控制。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控制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目前,事前控制主要通过碾压试验确定碾压参数的方法实现,但是这种方式未考虑坝面碾压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的综合影响;事中控制主要依托车载平板系统对超速、不达标碾压遍数和错误振动状态等进行实时报警,但是忽略了对坝面碾压施工质量的评价,缺乏对仓面施工路径规划、仓面内多类型障碍物的目标识别,未能够有效的控制坝面碾压施工质量和安全;事后控制主要通过试坑试验抽检实现,但这种方式存在离散性大,时效性差等缺点。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过程智能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控制框架,阐述事前、事中和事后各环节控制的内容与对应的控制方法;其次,提出多目标智能细菌觅食算法,求解以碾压参数为决策变量、以进度和成本为多目标、以碾压质量为主要约束的优化模型;最后,提出了基于AR(Augmented Reality)实景导引的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控制方法,对坝面碾压施工路径规划、压实质量智能评价、障碍物目标识别等虚拟信息与摄像头获取的真实施工场景进行虚实融合,实现了对坝面碾压施工质量不合格、坝面碾压施工安全隐患等问题形象、直观的实时报警,并同时规划了补碾方案,进而实现事中与事后的智能控制。(5)基于心墙堆石坝智能感知、智能分析与智能控制等,研发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智能监控系统。目前心墙堆石坝数字化碾压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实现了碾压参数的全天候、精细化实时监控。但是该系统以二维界面实现信息的可视化,存在展示直观性差、交互友好性差等不足;同时,该系统基于C/S构架(Client/Server)开发,主要在Windows系统中运行,跨平台使用难度大;而且C/S架构中客户端承载大量逻辑处理功能,因此该系统还存在数据易泄露的安全隐患。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坝面碾压施工质量智能分析及坝面碾压施工过程的智能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研发了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三维智能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B/S架构(Browser/Server)替换C/S架构,解决了数字化碾压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跨平台使用难度大的问题,并且B/S架构将逻辑处理功能集成在服务端中,解决了数据易泄露的问题;同时,该系统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基于Unity3D(U3D)的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等,在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与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搭建的三维虚实结合场景中,实现坝面碾压施工信息的集成、坝面碾压施工信息的智能分析及坝面碾压施工过程的智能控制等功能,解决了数字化碾压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展示直观性差、交互友好性差等问题。
师瑜[7](2018)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建筑工程发展速度极快,其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项目参与方越来越多,往往涉及到国内外众多单位,建设工程的项目资料也越来越繁多,信息的内容总量大。传统的施工质量管控办法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端,比如:效率不高、层次复杂、建设阶段资金投入量过大等,同时,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并不方便,往往在沟通的过程中出现理解偏差或者错误,直接导致了经济损失。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近十几年高速发展,使项目管理自动化和智能化成为今后管理的发展方向。所以,对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合理化利用使其对项目进行整体的管控,已经成为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一个基于B/S模型的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系统,试图利用这一系统,满足项目现场对于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使项目获取准确的动态信息,实现高质量的质量管控。本文从系统需求分析入手,确定系统开发的目标,设计系统数据库,结合玫瑰园小区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监督的整个过程,以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工具架构的技术体系为基础,开发一套方便、实用的工程项目质量管控信息体系。本系统除全面系统的进行质量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存储、更新、删除、上传、下载、打印、审批等功能外,最为关键的,可以体现以项目为控制点的团队的组织和管控,做好项目的全面分析,准确判断,进而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措施、建议和技术等支持。本系统主要由用户管理模块、货物管理模块、个人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施工文档管理模块、施工质量验收、质量缺陷及事故质量管理模块、讨论区模块组成。本文在对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进行全面梳理、归纳,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及电脑、网络科技持续发展过程中将成为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工程的施工日志、设计变更、技术交底、施工组织方案等进行质量控制及质量验收,实现工程施工的过程管理。施工的质量报告工作支持电子化流程,实现在网络上的审批流转及质量管理的文件进行自动归档管理。
姚杏芬[8](2017)在《QMS试验检测管理系统在公路工程质量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公路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条件日渐复杂,对施工与质量控制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能够对公路工程质量进行科学的评定、控制与指导。而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重复性高且工作量大,极易出现纰漏,如试验检测工作出现管理不规范、试验数据不真实、试验统计工作难、试验记录报告工作量大,效率慢等等,严重影响公路工程质量。在这种背景下,笔者根据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发现的一系列影响工程质量的试验检测问题,与软件公司合作,研发了一套具有数据统计与分析、质量检测与可视化反馈、质量分析与评价等功能,能够为施工单位、监理工程师进行工程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并部分替代业主、监理工程师以及施工单位完成一定的质量管理工作的QMS试验检测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该QMS试验检测管理系统大幅减少了人工工作量,同时急需对传统检测中的流程、数据、文档提出信息化管理方式,以此为工程质量控制中的基础环节提供保障。因此,本文首先分析国内外工程电子信息技术及管理体系应用情况,总结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引出解决该问题的信息化手段——QMS试验检测管理系统并介绍其功能;利用该系统分三个管理层面(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承包单位),采用四层C/S+B/S结构模式建立多方协同工作的一体化质量管理构架体系;之后以检测项目为基础单元对项目施工全过程进行有序划分并建立工程质量体系;通过对工程试验数据资料进行信息化动态分析及管理,使试验数据转化便于管理者接受的质量信息;最后基于质量管理构架体系及工程质量体系,建立质量检验及评价管理体系,包括检验反馈体系及逐级分析评价体系,使参建的三个管理层面能够由下而上逐级对施工全过程从基本单元检测项目到项目总体质量进行逐级检验及评价,实现多方对工程质量的协同管控,从而更好地为公路工程的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和监控。该系统的信息化质量控制运用能减轻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更规范化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有效保障工程质量,产生巨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可为新形势下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王嘉贤[9](2016)在《软件企业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由于其本身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同时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多元性和综合性的人机系统,使其成为众多企业所青睐的企业管理工具之一。与此同时,中国许多软件企业由于存在资金短缺,信息基础薄弱等原因使得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并不理想。为了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升软件过程信息化,规范工作流程,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扩大规模,加强项目开发能力,规范客户信息的管理等需求,开发符合软件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被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所需要。本篇论文的写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在文献综述阶段,根据国内软件企业自身特点以及中国软件企业管理工作现状,查阅相关参考文献,研究国内外软件企业对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发展情况,找出软件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缺陷,从各个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我国软件企业对于运用管理信息系统时所面临的问题。并且根据这些问题提出软件企业在选择合适的管理信息系统所需考虑哪些方面,然后针对我国软件企业信息管理中不足之处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在需求分析阶段,根据软件企业在实际运营与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整理出符合我国软件企业需求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需求文档。其内容包括分析作为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和参与者所需要哪些用户角色。分析整个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由哪些子系统构建而成,并且分析每个子系统需要具备哪些功能来满足软件业务运营管理的需要,与此同时对系统的服务器端与客户端的运行环境进行需求分析,以及对所需开发的系统进行系统业务性能以及运行性能分析。在设计实现阶段。根据所完成的需求分析对整个业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设计,其中的工作包括对这个系统的总体架构、逻辑架构、开发架构进行设计。与此同时,设计能够满足系统业务需要的关键技术,包括工作流设计、本地缓存设计、数据库监控与故障转移等设计。在模块设计方面,采用了UML语言进行设计与描述,包括使用时序图、协作图、类图等,并通过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各子系统模块的设计。在数据库设计方面,通过结合需求分析与各模块的实现方式来确定业务管理系统的数据表结构,以及根据需求分析制定出符合系统要求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案。在项目测试阶段。采用黑盒测试模式对所开发的项目进行包括权限测试、功能测试以及安全性能等一系列的测试工作,已确保所开发的项目与需求相符合。最终开发出一套整合软件企业客户、项目、运维、绩效管理信息的企业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用于实现提升软件企业资源信息管理工作水平,以及为软件企业高层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杨朗[10](2015)在《某高速公路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高速公路是国家交通运输的大动脉,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对开发沿线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地区交流,加快工业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国防建设等方面部具有重要意义。原有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存在着各建设单位异地交流,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建设信息数据统计准确率低,项目总体工作效率缓慢等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加快我国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的信息化管理程度,一套高速公路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必然选择。某高速公路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B/S体系结构,软件架构采用SSH架构(struts+spring+hibernate)三大架构;数据库使用微软的SQL Server 2008数据库、后台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使用了Ajax和webservic技术;前台使用html,JavaScript,jQuery等软件开发技术。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剖析了某高速公路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对论文研究相关技术进行了介绍。2)对论文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工作,包括系统业务流程、功能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3)根据系统需求分析要求,进一步阐述了系统详细设计工作。包括系统设计原则、数据库设计和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工作。4)完成了系统的功能实现和测试工作。系统功能实现包括:系统登录模块实现、建设管理模块实现、资料管理模块实现、安全管理模块实现和项目总览模块实现。系统测试分别为系统功能测试和系统性能发测试。
二、基于B/S的公路建设质量控制图表处理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B/S的公路建设质量控制图表处理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集群项目管理 |
1.2.2 工程项目集成管理 |
1.2.3 BIM技术 |
1.2.4 基于BIM的管理平台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逻辑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逻辑结构 |
2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相关理论及技术 |
2.1 基本概念 |
2.1.1 集群项目 |
2.1.2 项目管理 |
2.2 集成相关理论 |
2.2.1 集成的内涵 |
2.2.2 集成管理的内容及原则 |
2.2.3 制造业集成相关理论 |
2.2.4 综合集成相关思想 |
2.3 BIM及相关技术 |
2.3.1 BIM技术及特点 |
2.3.2 GIS技术 |
2.3.3 模型轻量化技术 |
2.3.4 BIM与 GIS数据融合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总体架构研究 |
3.1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概念的提出 |
3.2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集成管理模式BIM技术应用框架 |
3.2.1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维度分析 |
3.2.2 基于BIM技术的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 |
3.2.3 组织集成 |
3.2.4 过程集成 |
3.2.5 信息集成 |
3.3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应用关键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4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模型总体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
4.1 多源模型创建关键技术 |
4.1.1 基于分区块建模法的三维地质信息模型建模技术 |
4.1.2 基于大重叠率的三维倾斜摄影模型建模技术 |
4.1.3 多层级规划混合建模技术 |
4.1.4 基于片区统一建模标准的设计、施工BIM模型建模 |
4.2 BIM模型到GIS模型转化技术 |
4.2.1 基于通用数据格式的IFC到 CityGML的转化 |
4.2.2 基于数据解析与重构的DGN格式到UDB的转化 |
4.3 基于坐标变换与地形整平的多源模型融合技术 |
4.3.1 模型坐标变换 |
4.3.2 GIS模型处理 |
4.4 基于线性八叉树的多源模型动态加载技术 |
4.4.1 基于线性八叉树的模型空间索引方式 |
4.4.2 实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平台研究 |
5.1 建设管理平台需求研究与设计 |
5.1.1 业务需求分析 |
5.1.2 解决思路 |
5.2 建设管理平台架构研究与设计 |
5.2.1 建设管理平台架构思路 |
5.2.2 建设管理平台总体架构 |
5.2.3 建设管理平台业务架构 |
5.2.4 建设管理平台技术架构 |
5.2.5 建设管理平台数据架构 |
5.3 建设管理平台功能实现 |
5.3.1 项目层级功能设计 |
5.3.2 项目群功能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实践研究 |
6.1 项目背景及概况 |
6.1.1 前海合作区规划与集群市政工程建设情况 |
6.1.2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实施面临的挑战 |
6.1.3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BIM技术应用模式 |
6.2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BIM技术应用实践 |
6.2.1 基于BIM的组织集成 |
6.2.2 基于BIM的过程集成 |
6.2.3 基于BIM的信息集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7.3 未来的工作展望与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信息融合ICE平台的汶马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1.2.1 项目管理 |
1.2.2 虚拟团队 |
1.2.3 关键成功因素法 |
1.2.4 电子协调 |
1.2.5 高速公路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
1.2.6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章 四川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现状与问题分析 |
2.1 四川高速公路简介 |
2.2 四川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历程 |
2.3 四川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四川汶马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总体设计 |
3.1 汶马高速项目介绍 |
3.2 汶马高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特殊性 |
3.2.1 需要构建虚拟团队 |
3.2.2 需要基于电子协调(ICE)环境分析 |
3.3 系统设计的目标 |
3.4 系统设计的原则 |
3.5 系统设计的思路 |
3.6 系统设计的方法 |
3.6.1 关键成功因素 |
3.6.2 项目的成功因素筛选 |
3.6.3 系统开发方式 |
3.7 系统设计的结果 |
3.8 小结 |
第4章 四川汶马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实现 |
4.1 总体建设过程 |
4.2 ICE平台系统开发前准备工作及启动阶段 |
4.2.1 信息系统实施流程 |
4.2.2 项目实施计划 |
4.2.3 项目执行与控制 |
4.2.4 虚拟团队的组建 |
4.3 系统硬件配置 |
4.4 系统的功能实现 |
4.4.1 信息融合ICE平台软件功能实现 |
4.4.2 物联网数据自动收集软件功能实现 |
4.4.3 手机移动端APP功能实现 |
4.4.4 ICE平台信息安全功能实现 |
4.5 ICE平台系统上线及验收 |
4.5.1 用户培训 |
4.5.2 系统测试和上线 |
4.5.3 项目验收 |
4.6 小结 |
第5章 四川汶马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果与效益分析 |
5.1 四川汶马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果 |
5.1.1 ICE信息系统总体使用情况及收益 |
5.1.2 虚拟团队组建情况 |
5.1.3 统一信息融合ICE平台系统 |
5.1.4 物联技术运用 |
5.1.5 手机移动端APP使用情况 |
5.2 四川汶马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效能提升收益 |
5.3 管理信息系统ICE平台成功经验和实施问题总结 |
5.3.1 成功经验 |
5.3.2 经验教训总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
6.3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4)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滑坡监测预警模型研究 |
1.2.2 滑坡位移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1.2.3 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
1.2.4 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
1.2.5 混合架构在监测预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滑坡监测预警方法研究 |
1.4.2 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1.4.3 基于WebGL技术的三维数字地球的研究 |
1.4.4 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
1.5 研究路线 |
1.6 本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
1.7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基于变形演化过程的滑坡预警技术 |
2.1 概述 |
2.2 滑坡变形演化过程的一般特征 |
2.3 基于变形过程的滑坡预警模型 |
2.4 滑坡变形演化阶段自动识别 |
2.4.1 改进切线角自动求解方法 |
2.4.1.1 改进切线角模型 |
2.4.1.2 离散小波变换提取曲线特征 |
2.4.2 常见监测曲线类型与识别 |
2.4.2.1 平稳型(T11) |
2.4.2.2 稳定型(T21) |
2.4.2.3 震荡型(T22) |
2.4.2.4 递增型(T31) |
2.4.2.5 指数型(T32) |
2.4.2.6 突变型(T33) |
2.5 多设备联动预警机制 |
2.5.1 监测设备分组 |
2.5.2 监测设备可靠度动态评价体系TRIP |
2.5.3 预警结论可信度 |
2.5.4 联动预警案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滑坡监测数据自动处理方法 |
3.1 异常数据自动处理 |
3.1.1 监测数据过滤器 |
3.1.2 异常数据处理方法 |
3.1.2.1 粗差数据的处理 |
3.1.2.2 雨量监测数据常见问题 |
3.2 监测数据的拟合处理 |
3.2.1 移动平均法 |
3.2.2 最小二乘法 |
3.3 数据处理方法适用范围研究 |
3.3.1 数据消噪处理 |
3.3.2 仪器误差处理 |
3.3.3 滑坡失稳阶段的数据处理 |
3.4 监测数据等时间间隔处理 |
3.4.1 状态量数据 |
3.4.2 累积量数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滑坡监测数据实时集成与共享技术 |
4.1 高可靠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 |
4.1.1 高级消息队列协议(AMQP) |
4.1.2 消息队列遥测传输(MQTT) |
4.1.3 高并发下的高可靠数据分发与共享 |
4.2 基于MQTT协议的多源异构监测数据实时集成技术 |
4.2.1 两种数据集成技术 |
4.2.1.1 基于ETL模式的批处理集成 |
4.2.1.2 基于MQTT协议的流处理集成 |
4.2.2 基于MQTT协议的数据集成体系 |
4.2.2.1 数据流模型 |
4.2.2.2 负载均衡中的会话保持 |
4.3 海量数据存取优化方案 |
4.3.1 分词技术 |
4.3.2 倒排索引 |
4.3.3 海量数据存取优化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策略的滑坡实时过程预警技术 |
5.1 基于策略的预警模型计算框架 |
5.1.1 预警计算流程 |
5.1.2 预警模型管理 |
5.1.3 通用模型计算框架研究 |
5.1.4 预警等级求解器的设计与实现 |
5.1.4.1 求解器计算流程 |
5.1.4.2 多线程预警技术 |
5.1.5 过程预警成果展示 |
5.2 预警的发布与解除 |
5.2.1 预警信息自动发布技术 |
5.2.2 预警信息发送规则 |
5.2.3 预警信息解除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滑坡综合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 |
6.1 滑坡空间数据集成体系研究 |
6.1.1 多源异构空间数据预处理 |
6.1.2 空间数据库的选择 |
6.1.3 空间数据服务平台 |
6.1.4 空间数据集成体系 |
6.2 基于WebGL技术的三维数字地球 |
6.2.1 WebGL技术 |
6.2.2 三维平台的选择 |
6.2.3 三维模型高精度集成技术 |
6.2.4 三维数字地球应用效果 |
6.3 基于国标的视频设备集成体系 |
6.3.1 数据传输协议 |
6.3.2 视频监控统一管理平台 |
6.3.2.1 平台架构设计 |
6.3.2.2 视频设备编码规则 |
6.3.2.3 统一视频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
6.4 天-空-地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 |
6.4.1 空间数据 |
6.4.2 属性数据 |
6.4.3 非结构化数据 |
6.4.4 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
7.1 概述 |
7.2 需求分析 |
7.3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7.4 数据结构体系 |
7.5 云服务基础平台设计 |
7.5.1 SOA与 JWT |
7.5.2 系统架构 |
7.6 混合架构体系 |
7.6.1 B/S架构网页端 |
7.6.1.1 系统演示主界面 |
7.6.1.2 天-空-地一体化数据管理 |
7.6.1.3 监测数据分析 |
7.6.1.4 滑坡过程预警分析 |
7.6.2 C/S架构客户端 |
7.6.2.1 演示模式 |
7.6.2.2 空间数据管理 |
7.6.2.3 监测预警信息管理 |
7.6.2.4 后台服务监控 |
7.6.3 移动端App |
7.6.3.1 概述 |
7.6.3.2 功能架构设计 |
7.6.3.3 移动端开发相关技术 |
7.6.3.4 主要功能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系统应用案例 |
8.1 预警案例 |
8.2 预警流程时间因素分析 |
8.3 黑方台滑坡监测预警 |
8.3.1 概述 |
8.3.2 党川7号滑坡预警过程 |
8.4 兴义龙井村9组岩质滑坡监测预警 |
8.4.1 概述 |
8.4.2 监测点布置 |
8.4.3 系统应用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A.1 全文公式索引 |
A.2 全文图索引 |
A.3 全文表索引 |
(5)测绘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2 需求分析 |
2.1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
2.2 业务流程分析 |
2.3 用户概况 |
2.3.1 项目实施人员 |
2.3.2 项目经理 |
2.3.3 企业财务人员 |
2.3.4 最高管理层 |
2.3.5 系统开发设计人员 |
2.4 系统拟解决的问题 |
2.5 系统设计目标 |
2.6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6.1 Web端 |
2.6.2 移动端 |
2.7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2.8 本章小结 |
3 系统设计 |
3.1 理论基础与技术特点 |
3.1.1 基于SOA与 OGC的技术标准体系 |
3.1.2 基于J2EE与 GeoSever开发技术 |
3.1.3 MVC模式 |
3.1.4 LBS体系结构 |
3.1.5 工作流技术 |
3.1.6 GIS技术与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 |
3.2 系统设计目标 |
3.3 总体设计 |
3.3.1 系统架构设计 |
3.3.2 系统的总体设计原则 |
3.4 数据库设计 |
3.4.1 多种异构数据存储 |
3.4.2 海量数据处理及入库 |
3.4.3 概念结构设计 |
3.4.4 系统数据库表设计 |
3.5 系统详细功能设计 |
3.5.1 Web端子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5.2 移动端功能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 |
4.1 工作流的实现 |
4.1.1 工作流 |
4.1.2 Activiti工作流 |
4.2 GPS和基站结合定位方法实现 |
4.3 统计分析的实现 |
4.3.1 GIS大数据可视化 |
4.3.2 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开发模式 |
4.3.3 基于JavaScript模板引擎的前端模块化 |
4.3.4 基于Echarts的大数据统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功能实现 |
5.1 移动端功能 |
5.1.1 消息推送和日记账功能 |
5.1.2 考勤功能 |
5.1.3 应急保障和工作日志功能 |
5.2 Web端功能 |
5.2.1 运维功能 |
5.2.2 人员管理功能 |
5.2.3 合同管理功能 |
5.2.4 项目管理功能 |
5.2.5 财务管理功能 |
5.2.6 设备管理功能 |
5.2.7 指挥调度功能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感知研究现状 |
1.2.2 坝面碾压施工信息分析研究现状 |
1.2.3 坝面碾压施工反馈控制研究现状 |
1.2.4 坝面碾压施工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第2章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基本概念与数学模型 |
2.1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基本概念提出 |
2.1.1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提出背景 |
2.1.2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基本概念 |
2.1.3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主要研究内容 |
2.2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方法概述 |
2.2.1 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方法概述 |
2.2.2 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分析方法概述 |
2.2.3 坝面碾压施工过程智能控制方法概述 |
2.3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数学模型 |
2.3.1 目标函数 |
2.3.2 信息集 |
2.3.3 方法集 |
2.3.4 约束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研究 |
3.1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体系 |
3.1.1 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内容 |
3.1.2 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技术 |
3.1.3 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框架 |
3.2 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振动特性参数感知 |
3.2.1 碾轮振动过程概述 |
3.2.2 振动信号小波降噪处理 |
3.2.3 振动信号的快速傅里叶分析 |
3.3 基于空洞卷积核的FASTER-RCNN目标识别 |
3.3.1 卷积神经网络 |
3.3.2 基于空洞卷积核的Faster-RCNN |
3.4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三维建模技术 |
3.4.1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三维建模原理 |
3.4.2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三维建模流程 |
3.5 坝面碾压施工信息集成 |
3.5.1 多源异构坝面碾压施工信息集成框架 |
3.5.2 基于K-Means下抽样技术处理不平衡数据 |
3.6 工程案例分析 |
3.6.1 碾轮振动信号感知 |
3.6.2 坝面碾压施工过程中多类型障碍物识别 |
3.6.3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三维模型建立 |
3.6.4 坝面碾压施工信息集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研究 |
4.1 坝面碾压施工质量智能分析数学模型 |
4.2 坝面碾压施工质量智能评价模型 |
4.2.1 基于CK-SBFA-FL的坝面碾压施工质量智能评价模型 |
4.2.2 基于SBFA-CKSVR的坝面碾压施工质量智能评价模型 |
4.2.3 模型性能评价方法 |
4.3 坝面碾压施工质量评价模型更新研究 |
4.3.1 EPNN算法与VWT技术 |
4.3.2 基于EPNN与 VWT的概念漂移检测方法 |
4.3.3 模型更新方法 |
4.4 工程案例分析 |
4.4.1 坝面碾压施工质量智能评价模型案例研究 |
4.4.2 模型更新案例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控制方法研究 |
5.1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控制体系 |
5.1.1 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控制目标 |
5.1.2 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控制环节 |
5.1.3 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控制方法 |
5.1.4 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控制框架 |
5.2 碾压参数智能优化控制方法 |
5.2.1 碾压参数多目标优化模型 |
5.2.2 多目标智能细菌觅食算法SMOBFA |
5.2.3 SMOBFA算法实现与验证 |
5.3 基于AR实景导引的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控制方法 |
5.3.1 基于AR实景导引的技术构架 |
5.3.2 基于牛耕法的坝面碾压施工路径规划方法 |
5.3.3 基于AR实景导引的事中控制方法 |
5.3.4 基于AR实景导引的事后控制方法 |
5.4 工程案例分析 |
5.4.1 碾压参数智能优化控制分析 |
5.4.2 基于AR实景导引的坝面碾压施工智能控制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三维智能监控系统 |
6.1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三维智能监控系统建设 |
6.1.1 系统结构 |
6.1.2 系统建设技术 |
6.2 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施工三维智能监控系统功能实现 |
6.2.1 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感知与集成模块 |
6.2.2 坝面碾压施工信息智能分析模块 |
6.2.3 坝面碾压施工过程智能控制模块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国外研究进展 |
1.1.2 国内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进展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信息化理论基础 |
2.1 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理论 |
2.1.1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概念及特点 |
2.1.2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 |
2.2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信息化 |
2.2.1 信息的概念及特点 |
2.2.2 施工质量信息的特点 |
2.2.3 施工质量管理信息化及其意义 |
2.2.4 施工质量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不足 |
2.2.5 施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
2.3 工程施工质量信息管理框架模型 |
2.3.1 施工单位质控过程 |
2.3.2 监理(建设)单位质量验收过程 |
2.3.3 施工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过程分析 |
2.3.4 施工质量文档管理过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施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
3.1 系统开发环境 |
3.1.1 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 |
3.1.2 系统体系结构的选择 |
3.1.3 系统开发方法的选择 |
3.2 系统的功能分析 |
3.2.1 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的系统过程分析 |
3.2.2 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的现状调查分析 |
3.2.3 用户需求分析 |
3.3 数据库设计分析 |
3.3.1 数据库处理流程 |
3.3.2 数据库表设计 |
3.3.3 数据字典 |
3.4 功能的需求分析 |
3.4.1 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 |
3.4.2 施工质量缺陷管理 |
3.4.3 施工文档管理 |
3.4.4 质量控制的统计分析 |
3.4.5 个人中心 |
3.4.6 货物管理 |
3.4.7 用户管理 |
3.4.8 系统管理 |
3.4.9 讨论区 |
3.5 安全设计分析 |
3.6 界面设计 |
3.7 系统维护 |
3.8 本章小结 |
4 工程施工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
4.1 系统研究分析阶段 |
4.1.1 系统调查研究 |
4.1.2 系统解决的问题 |
4.1.3 系统目标 |
4.1.4 系统功能描述 |
4.1.5 系统特点 |
4.1.6 系统业务流程 |
4.1.7 系统开发环境与技术特征 |
4.1.8 系统应用范围 |
4.2 系统设计实现阶段 |
4.2.1 类与对象的使用 |
4.2.2 编码设计 |
4.2.3 系统数据流程 |
4.3 系统测试、运维阶段 |
4.3.1 运行前测试 |
4.3.2 系统原型的扩充、修改与试运行 |
4.3.3 系统维护与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5 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工程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2 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
5.3 应用效果及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8)QMS试验检测管理系统在公路工程质量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质量管理研究 |
1.3.2 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
1.3.3 工程电子信息技术应用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本文研究思路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及系统简介 |
2.1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管理 |
2.1.1 公路工程质量管理 |
2.1.2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 |
2.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2.2 试验检测管理系统 |
2.2.1 系统简介 |
2.2.2 系统组成 |
2.2.3 系统功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QMS试验检测系统的工程质量信息化管理 |
3.1 一体化质量管理构架体系 |
3.2 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
3.3 质量信息动态管理 |
3.3.1 试验数据监测采集 |
3.3.2 试验数据转化为质量信息 |
3.3.3 质量信息查询 |
3.3.4 质量信息汇总输出管理 |
3.4 质量检验及评价管理体系 |
3.4.1 自动检验及反馈体系 |
3.4.2 质量逐级评价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路工程应用实例 |
4.1 工程概况 |
4.1.1 设计标准 |
4.1.2 工期情况 |
4.1.3 质量控制系统应用背景 |
4.1.4 项目系统介绍 |
4.2 质量体系划分 |
4.2.1 一体化质量管理构架体系 |
4.2.2 各标段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
4.3 试验数据管理及质量评价管理 |
4.3.1 基础单元监测数据信息动态管理 |
4.3.2 项目质量总体控制 |
4.4 系统应用实施效果 |
4.4.1 项目系统实施过程 |
4.4.2 项目系统完成内容 |
4.4.3 项目系统实施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软件企业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背景 |
1.2.2 国内研究背景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目标与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及其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分析与关键开发技术综述 |
2.1 软件企业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成功运用要素分析 |
2.1.1 决策层的作用 |
2.1.2 正确培训的意义 |
2.1.3 规划和咨询 |
2.2 软件企业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特性与选择方法 |
2.2.1 软件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特性 |
2.2.2 如何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 |
2.3 软件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分析 |
2.3.1 存在的问题 |
2.3.2 解决的方案 |
2.4 关键开发技术综述 |
2.4.1 本系统所使用的开源框架 |
2.4.2 数据库Postgresql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需求与分析 |
3.1 系统用户的职责和需求 |
3.2 需求分析与建模 |
3.2.1 运营信息子系统 |
3.2.2 技术信息子系统 |
3.2.3 报表信息子系统 |
3.2.4 管理信息子系统 |
3.3 系统运行环境分析 |
3.4 性能需求分析 |
3.4.1 系统业务性能 |
3.4.2 运行性能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1.1 总体架构 |
4.1.2 业务逻辑架构 |
4.1.3 开发架构 |
4.1.4 SpringMVC与 Mybatis技术在架构中的实现 |
4.2 系统中使用的关键技术设计 |
4.2.1 工作流设计 |
4.2.2 实现本地缓存提高系统性能设计 |
4.2.3 数据库实时监控与发生故障转移设计 |
4.2.4 并发的解决方案 |
4.3 各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3.1 系统的包图设计 |
4.3.2 运营信息子系统客户信息设计与实现 |
4.3.3 运营信息子系统项目信息设计与实现 |
4.3.4 运营信息子系统销售周报设计与实现 |
4.3.5 技术信息子系统工程师工作日报设计与实现 |
4.3.6 报表信息子系统销售月度考核报表设计与实现 |
4.3.7 管理信息子系统角色权限设置设计与实现 |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1 系统中主要实体之间联系的分析结论 |
4.4.2 数据库视图的设计 |
4.4.3 数据库E-R图 |
4.5 系统总体安全性、可靠性方案 |
4.5.1 系统的安全性方案 |
4.5.2 系统的可靠性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测试 |
5.1.1 系统的权限控制测试 |
5.1.2 客户信息操作测试 |
5.1.3 项目信息操作测试 |
5.1.4 销售周报评分流程操作测试 |
5.1.5 工程师日报评分流程操作测试 |
5.2 系统响应时间测试 |
5.3 系统的安全性测试 |
5.3.1 基于N-stalker的安全分析 |
5.3.2 基于Netsparker的 SQL注入以及跨站式攻击安全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 |
6.2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某高速公路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某高速公路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相关技术 |
2.1 SQL SERVER数据库 |
2.2 B/S结构 |
2.3 JAVA语言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某高速公路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业务流程 |
3.2 总体需求 |
3.3 功能需求 |
3.3.1 登录模块 |
3.3.2 建设管理模块 |
3.3.3 资料管理模块 |
3.3.4 安全管理模块 |
3.3.5 项目总览模块 |
3.4 非功能性需求 |
3.5 系统运行环境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某高速公路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系统E-R图 |
4.2.2 数据库表格 |
4.3 系统框架设计 |
4.4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
4.4.1 登录模块 |
4.4.2 建设管理模块 |
4.4.3 资料管理模块 |
4.4.4 安全管理模块 |
4.4.5 项目总览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某高速公路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实现 |
5.1.1 登录模块实现 |
5.1.2 建设管理模块实现 |
5.1.3 资料管理模块实现 |
5.1.4 安全管理模块实现 |
5.1.5 项目总览模块实现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某高速公路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测试 |
6.1 测试方案和环境 |
6.2 系统测试 |
6.2.1 系统功能测试 |
6.2.2 系统性能测试 |
6.2.3 测试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基于B/S的公路建设质量控制图表处理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D]. 向卫国.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2]基于信息融合ICE平台的汶马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 罗祥均.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1)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何朝阳.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测绘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慧珍.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6]心墙堆石坝坝面碾压智能监控方法与应用研究[D]. 王佳俊. 天津大学, 2019(06)
- [7]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师瑜.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8)
- [8]QMS试验检测管理系统在公路工程质量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姚杏芬. 广西大学, 2017(02)
- [9]软件企业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嘉贤.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10]某高速公路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杨朗.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