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给予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治疗的效果分析论文_张云强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给予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患儿18例。均采用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分析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本组患儿术中造瘘成功率为100.0%,导水管口张开;颅高压、双下肢肌力增高等症状均明显好转;1例主诉智力减退者,随访12个月内转为正常;随访结束时入院复查头颅MRI,显示脑室水肿消失,且术后双侧脑室额角间距、第三脑室宽度、脑干“鸟嘴”到鞍结节距离明显小于就诊时(P<0.05);随访第11个月时,1例患儿出现硬膜下积液,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其余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采用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治疗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神经内镜;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

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发生率约为颅内蛛网膜囊肿的5.0%-12.5%[1]。该病具有相对较为特殊的解剖部位,且极易合并阻塞性脑积水,大多需采用手术治疗。而且,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手术方式多样,包括开颅囊肿切除术、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等,各有利弊,效果不一。开颅囊肿切除术创伤大,且风险高,不能对导水管是否出现横膜性闭塞等进行观察[2]。而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能克服这一弊端,创伤小,且效果显著。本研究为深入探讨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的应用效果,调查分析了2014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18例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患儿,共18例。患儿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组患儿中,男10例,女8例;年龄7-21个月,平均(13.69±2.47)岁;所有患儿均存在脑积水症状。其中,颅高压10例,头围异常增大4例,双下肢肌张力增高3例,智力减退1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行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气管插管全麻,仰卧位,三钉头架固定。将3cm直切口做于右侧冠状缝前1cm、中线旁2.5cm处。硬膜切开,皮质无血管区电灼处理。按照预定方向,将Karl-Storz脑室镜置入,探查室间孔。对无血管区或少血管区的囊肿壁进行电凝,囊壁皱缩后,与室间孔分离。对导水管上口进行探查并封闭。游离囊肿壁以内镜剪刀剪开,创建造瘘口。囊肿腔内置入内镜,探查内部结构,并进行造瘘。完成造瘘后,可见瘘口周围囊壁随脑脊液上下搏动。以37℃林格氏液冲洗,确保无出血后,将脑室镜退出。以明胶海绵填塞脑组织通道,缝合创口,适当加压包扎,防止出现皮下积液。

1.3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本组患儿术中造瘘情况、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影像学指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量资料均用()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造瘘结果及症状改善情况

本组18例患儿术中造瘘成功率为100.0%,导水管口张开。随访期间,10例颅高压患儿症状消失,波动恢复;4例头围异常增大患儿未出现头颅再扩大现象。3例双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术后7d内肌张力恢复,行为正常,阵挛现象消失。1例主诉智力减退者,随访12个月内转为正常。

2.2 治疗前后影像学变化

随访结束时入院复查头颅MRI,显示脑室水肿消失,且术后双侧脑室额角间距、第三脑室宽度、脑干“鸟嘴”到鞍结节距离明显小于就诊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并发症

随访第11个月时,1例患儿出现硬膜下积液,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其余17例患儿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

3 讨论

当前,临床上尚未具体明确鞍上蛛网膜囊肿的发病机制和扩张机理,考虑与蛛网膜劈裂后囊内不断充盈脑脊液等因素有关[3]。有研究在内镜下发现,多数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患儿基底动脉周围存在“鸟嘴”样蛛网膜裂口[4]。本研究18例患儿内镜最初进入囊肿腔时,并未在基底动脉周围发现蛛网膜裂口,但以活检钳将囊肿下壁轻轻提起时发现存在“鸟嘴”样蛛网膜裂口,发生率为100.0%。

本组18例患儿均实施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术前均完善各项检查,进行严格评估,符合手术适应证。术中造瘘位置为鞍背与基底动脉之间近斜坡处薄弱蛛网膜处,能提供良好空间,且安全性高。因儿童鞍区附近有较细小神经血管结构,需恰当选择造瘘工具,提升内镜下手眼分离操作技能,避免出现意外损伤。本研究中,本组患儿术中造瘘成功率为100.0%。随访期间,颅高压、双下肢肌张力增高患儿症状均消失;1例主诉智力减退者,随访12个月内转为正常。4例头围异常增大患儿虽然未出现头颅再扩大现象,但随访过程并未缩小,考虑与所选病例病情特点有关。

磁共振成像在鞍上蛛网膜囊肿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能对手术前后脑脊液流动情况进行观察[5]。本研究中,随访结束时入院复查头颅MRI,显示脑室水肿消失,且术后双侧脑室额角间距、第三脑室宽度、脑干“鸟嘴”到鞍结节距离明显小于就诊时(P<0.05)。提示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能促使囊肿缩小,对脑导水管压迫进行缓解,改善脑脊液循环。在并发症上,随访第11个月时,1例患儿出现硬膜下积液,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其余17例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

综上所述,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采用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治疗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巍,汪雷,孙涛,等.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破裂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7,33(1):57-61.

[2]张绍夫,远超. 探究35例颅内蛛网膜囊肿外科治疗临床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84):290-290.

[3]王飞,孙涛,周玮林等.外侧裂蛛网膜囊肿分型及神经内镜造瘘手术治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21(4):203-205

[4]邹哲伟,冀园琦. 神经内镜治疗儿童鞍上池囊肿的术后并发症分析[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6,37(3):172-176.

[5]李王安,荆国杰,姚晓腾,等. 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治疗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6,37(3):177-180.

论文作者:张云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  ;  ;  ;  ;  ;  ;  ;  

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给予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治疗的效果分析论文_张云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