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的一个新领域:生命道德教育_道德教育论文

中学德育的一个新领域:生命道德教育_道德教育论文

中学德育的新领域:生命道德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德育论文,新领域论文,生命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实生活中生命意识的失落与渴求呼唤生命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正处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成长时期,本应该是生龙活虎般,对一切充满惊奇、喜爱、憧憬……然而,实际上却很难得出此种结论:他们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心,一些不能适应学校生活或敏感的孩子,则更深深地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找不到生命存在的价值,甚至放弃了年轻的生命。近年来,学生轻生的报道屡见报端。与对自己生命的轻视相伴随的是对别人生命的轻视,对他人的生命缺乏尊重和宽容:敲诈、欺压,甚至流血等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一桩桩血淋淋的惨剧令人震惊、痛心!孩子们何以如此漠视生命?笔者对所在学校296名初中生进行了生命意识问卷调查和访谈。在与孩子们探讨有关生命的各种问题时,他们的渴望、兴奋、欣喜和好奇之情让我激动和叹息,他们热切盼望着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人生的指引……我深深地感觉到关爱生命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和必要!

(二)社会转型期对现代范式道德教育的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政治因素以及多种文化价值取向并存的局面,强烈冲击着学校德育。反思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性差的原因,尽管有方方面面,但究其根源,却是无“人”的教育,它无视或蔑视生命的需要,与学生的生命——生活相脱节甚至相悖,采取简单化、灌输式的说教。

第一,现代范式道德教育内容的“理想性”。现代德育的“政治化”气氛太浓,脱离现实,强调整体性的社会制度、社会秩序与一切行为规范,将理想化的道德视为现实的道德,忽视对生命的现实关注,脱离每个个体生命成长的具体、现实的生命需要,并以此来评价个体生命的行为道德与否,可以说在道德教育中出现了生命的“空场”。这种做法造成学生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也不是为了生命——生活而需要道德,道德对于生命个体变成一种教条,而不是主观上的接受。过分强调理想性的道德,忽视每个个体生命现实的生命困惑和当下需要就很难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德育效果。

第二,现代范式道德教育过程的“无人性”。当今德育忽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教育,重视书本,重视知识,将个体道德生命的形成与发展视为外塑的产物。而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德育,只能解决知与不知、会与不会的问题,却不能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因此,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命——生活相割裂,忽视了个体生命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导致知行不一致,形成个体生命人格的缺陷。

第三,现代范式道德教育手段的“说教与灌输性”。现代德育以“美德袋”的形式进行灌输教育,关注普遍的道德原则、规范,忽视或无视学生的生命经历、感受和体验,忽视个体生命所处的具体、现实的道德情境,以抽象、单一、绝对的“善”“正确”与“错误”为标准来要求和衡量个人的动机与行为。当然,在此笔者并不是简单否认外部道德灌输的必要性和作用,但在强调外部灌输的同时却必须很好地运用其他道德教育方式和方法,关注个体的生命存在,关注生命个体的主观性和情感体验,而不要片面地以固定的、一成不变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下一代人。

总之,反思现代范式道德教育,其目的、过程和手段都围绕着将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塑造为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人,将一个自然性的生命体塑造为一个社会性的人而展开。正如朱小蔓教授所认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就必然将自己置于一个无视和贬低人的生物自然性和个体自然性的际遇,现实德育就变成了压抑人的正当自然性和个体性的外加于人的枷锁,这就从根本上稀释和消弭了德育的内在魅力。让我们从生命教育着手做起。①

二、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学德育视野的依据

生命与道德息息相关,它们之间具有内在联系。道德规范并不是客观精神的体现,道德无论就其起源还是发展的动力而言,都来自于生命,这就促使人们从生命的源头找寻道德的意义,实现道德向人的生命的回归。

(一)道德的源头——生命的自爱

生命哲学家们从生命的源头来寻求道德的依据,认为道德有利于生命的充实,而非戕害生命。18世纪的启蒙主义者卢梭和爱尔维修强调,道德的起源在于自爱。爱尔维修认为自爱就是身体的感受性,它有着趋乐避苦的特性,这种情感使人寻求幸福,同情别人本质上是因为这种同情对自己有利,因此,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以求达到两者的平衡;而卢梭认为,自爱是一种善的萌芽,自爱并非自私,“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这种美德,在任何一个人心中都是可以找到它的根底的”。②

(二)道德的原则——生殖(生命)的原则

19世纪后半叶法国哲学家居友进一步揭示了生命与道德之间的本质联系。他认为,科学的伦理学建立的基础不是制裁与义务,而是现实的事实本身,“我们自然本性的主要和基本的事实是,我们是活生生的、富有情感并能进行思维的生命”,③ 因此科学的伦理学应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上,生命是道德的动力,“我们只能从生命中获取道德的原则”。④ 生命需要营养,更需要扩张与繁殖;生命力产生行动与创造的欲望,或者生命力向其同伴扩散,便构成了“道德生殖”,所以,道德不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的强制,而是生命的本能需求使然。道德义务不是“应该如此,所以我能如此”,而是“我能如此,所以我必须如此”。因此,德育只能以生命为依托,顺着生命的轨迹逐渐发展,与生命融为一体,并不断发展变化。

(三)生命本身具有道德教育价值

生命本身具有最深层的道德教育价值,其突出表现为“死亡”的生命意义。第一,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生活和探询生命意义。别尔嘉耶夫认为,“只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世界上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⑤ 死亡使人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子;第二,死亡易于唤起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众多事例表明,当个体生命面对垂危的生命或逝去的生命时,会情不自禁地唤起他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这种道德情感主要有不忍之情、珍惜之情,它不仅唤起个体生命对他人、人类生命的关爱,而且也能够产生对他类生命存在的认同感,进而产生道德行为。

总之,生命是一种最为有力的、有效的道德教育资源,也是道德教育之所以可能的根源所在。将生命纳入道德教育的视野,恰能实现生命本身的道德教育价值,也更有利于道德教育的“亲人性”与“有效性”的实现。无论是站在整个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学校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思考,学校德育都必须摆脱一时的功利限制,把学校德育的主要目标和功能定位在发展学生的个体生命上,引导学生发现、培育人生的意义,向“以人为本”、踏着学生生命的节拍、和着学生生命的律动、促进学生生命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型。

三、生命道德教育的内涵

所谓生命道德教育,就是在中学德育中关注对青年一代进行整体人生的塑造,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有限性,欣赏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与理想,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它决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知识的教育,而是上升到人文关怀层面的伦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对当今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除了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存在形式之外,更多的是关注生命的伦理精神方面——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和人生超越等,以实现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

(一)传授生命知识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复得,所以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要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起源即人从何而来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迎接新生命的喜悦、成长、生病、衰老和死亡等知识,引导学生接受痛苦与困难是生命的一部分,协助学生用积极的方法去面对痛苦与失落。加强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看待生命现象,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相互关爱与友善的基础上发展其内在道德品质。这是生命道德教育的基础。

(二)优化生命关系

学校生命道德教育应提升到“以人为本”的人类社会领域。因为作为高等动物的人,他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人具有“社会性”,而人的“社会性”的实质就是“关系”。所以在学校生命道德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既珍视自己的生命,又珍视他人的生命和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关注群体伦理,关心弱势群体和个体,关注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

(三)提升生命价值

这里所说的“生命价值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所谓的生命价值的教育。传统的生命价值教育把人当作认知的工具而非完整的有生命的人,它忽视人的生命特点和需要而“强迫”学生根据“伟人”的价值观来欣赏生命。基于“生命道德”基础上的“生命价值的教育”认识到生命意义的生成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个认识、实践和体验的过程;它并不推崇某种单一的价值观,而是尊重价值的多元化,主张多元价值观,反对强加给学生“大一统”的价值观;它强调根据生命的亲在性、独特性、个我性,赋予不同的人不同的生命意义,培养学生对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理解与认同,并促使学生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

四、开展生命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

生命道德教育在中学德育中必须追求适切的实施形式,它应该主要通过直接教学还是间接教学的方式进行,是目前很有争议的问题。从现实来看,我们在中学德育中进行生命道德教育应树立理念为先,独立课程实施为主,学科渗透为辅,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全方位体系。

(一)转变德育观念

学校领导要做生命道德教育的发动者。作为学校领导者、决策者的校长要在生命道德教育中起关键作用,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制订相应的教育政策进行配合,并将之纳入学校教育目标中。没有校长的发动与积极参与,很难相信一个学校能真正进行生命道德教育。学校各部门负责人和各学科教师要成为生命道德教育的倡导者和响应者。在生命道德教育实践中,学校领导、学校各部门负责人、各学科教师都应踊跃参加,不能互相推诿,要把生命道德教育和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教师应努力充实自己,启发自己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去对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教师的言行具有强烈的示范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师生交往中,教师不是在“讲”道德,而是在“行”道德,所以教师要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去热爱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建立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合作关系,创建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成长环境。另外,教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生命情怀,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生命化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命价值引导,尊重学生人格与个性,注重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教会他们如何解决,提高他们的生活应对能力,形成自尊、自爱、自强的性格。

(二)开设独立的生命道德教育课程

这是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在这里,相关教材内容的设计质量非常重要。根据生命道德教育的内涵和目标,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借鉴港台实践经验,中学生命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见图1。

生命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结构图图1

课程主题 单元名称 单元重点

1.生命的起源——你从哪里来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是一个自然、客观的产生、

2.生命的足迹消亡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生命,进而欣赏生命的

生命的历程 3.在变迁中成长 可贵;协助学生如何珍惜与尊重生命,思考生命

4.努力的生命最美丽 方向

1.死亡可怕吗

2.死亡不是终点站教育学生知道死亡的意义,建立正确面对死亡

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 3.积极地生活(做到“不后悔”;记住“不

的态度,降低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理性分析对

要紧”;常怀希望)死亡的态度和情感;引导学生决定自己的人生价

4.培养生命智慧和爱心,开展幸福人生

值观,并学习充实生命内涵的方法

1.独一无二的我

2.生命的特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引导学生努力从

生命的乐章——做我真好 3.尊贵的自己各方面找出真实的自我,从而开发自己的潜能,

4.美好的未来建立自尊与自信

1.痛苦和困难的益处

2.面对逆境 使学生认识到疾病和灾难是人生的一部分,挫

生命的挑战 3.走出伤痕 折对人是有益的;协助学生运用积极的方法去面

4.正确对待失败 对痛苦和失败,有能力面对挫折并能解决困难

5.活出意义来

1.我是关系的起点

2.人我交融 帮助学生了解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共存关系,

人活在关系中

3.以自然为家认识群体的力量;让学生知道要活得有意义就必

4.爱——使生命更有希望 须与人群与环境维持良好关系;强调爱心的重要

5.建立美好人生

1.强化做人的责任心

2.良心——终身的良伴引导学生培养责任心;帮助学生认识良心的功

成长与努力 3.认真过好每一天用及培养方法;促进学生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方法

4.成为优质的自己去实现自我理想,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5.在工作中实现自我

(三)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有关生命知识的渗透

中学有很多学科教材内容中都蕴含大量的人文教育的素材,我们可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渗透生命知识,端正生命态度,善待自己的生命。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就收有关于生命教育的文章,如刘白羽的《白蝴蝶之恋》、法国蒙田的《热爱生命》等;生物教学可通过知识讲解,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萌芽、发育、成长的不易,感受生命凋零的痛苦;政治课教学可结合相关知识讲解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等。

(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生命道德教育的综合网络

现阶段,生命道德教育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它的实施与开展需要多方面配合,要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德育职能,创建良好的生命道德教育环境。生命是整体的、完整的,生命道德教育的实施不能只限于校内,整个社会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社会应为开展生命道德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纳入社区,营造对青少年甚至全社会进行生命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家庭是塑造一个人品格的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学校,每个人都在家庭中受到最好或最坏的道德熏陶,学校可协助家长了解生命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指导他们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教导儿童,使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生死观,并学会尊重与关怀他人,珍惜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最终使每一个儿童都成长为生命的所有者与爱护者。

当然,我们在生命道德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体验和实践活动,重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地体悟人生,提升生命的价值。

注释:

①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上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356页。

③④[法]居友著、余涌译:《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201页、77页。

⑤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330页。

标签:;  ;  

中学德育的一个新领域:生命道德教育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