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与中国美学_美学论文

论孔子与中国美学_美学论文

评《孔子与中国美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孔子论文,美学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孔子美学思想的研究,过去只见零散文章,没有系统的专著。最近,齐鲁书社出版了邓承奇同志的《孔子与中国美学》,填补了这项空白,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与好评,使我们为之兴奋和喜悦。

《孔子与中国美学》不仅多侧面全方位阐释了孔子的美学思想,而且深刻精辟地论证了孔子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影响。全书共八章,既有宏观概括,又有微观探索,资料翔实,论证周密,不乏独到见解和创新之处。现择其突出特点,简论如下:

一、仁学——孔子美学思想的灵魂

孔子的美学思想丰富多彩,既有社会美论,艺术美论,自然美论,又有审美教育。“仁学”是他美学思想的灵魂,贯穿于他的各种美论之中。

什么是美?近年来有多种说法,诸如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美是人的本质的感性显现,美是人的本质的象征,美是自由,等等。尽管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谁也不能否认的:美离不开人,没有人就没有美。在人类出现之前,大自然中就已经存在高山长河,红花绿草,飞禽走兽,然而,却谈不上美。客体的事物只有通过感性作用才能显示出美,它或者凝结于一定的形式,或者象征着人的某些本质。可见,人的本质对美的本质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人的本质呢?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智慧、才能、道德、情感、友谊……都是人的本质的侧面。孔子的仁学,提倡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追求人的价值,因此可以说孔子的“仁学”就是“人学”。孔子对于“仁”的解释相当宽泛,诸如:孝悌、克己复礼、爱人、忠恕、恭、宽、信、敏、惠、刚毅、木纳、立人、达人、有勇、无怨、不忧、不佞、博施济众……这些实际上都属于人的本质。其中的某些方面,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就是美。所以说孔子的美学与他的仁学是密不可分的,仁学是他的美学的灵魂。邓承奇同志的《孔子与中国美学》紧紧围绕这个问题作文章,重点研究了“仁学对人的价值的追求”、“仁学认为美非在彼岸而在此岸”、“仁学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仁学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美”,对孔子的美学与他的仁学的关系挖掘相当深透,阐述十分精辟,不仅抓住了孔子美学思想的根本和价值,而且指出在此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孔子论述的相通之处及区别。可谓贯通古今,妙趣横生,足以见出作者的理论胆识和创新。

二、孔子美学思想——中国美学的源头

在《孔子与中国美学》中邓承奇同志认为,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随着原始人的诞生而萌芽,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脚步而发展。《周易》、《尚书》等典籍中已出现美学思想的端倪,真假、善恶、美丑的观念,在《道德经》中已有显露。然而那毕竟还是模糊的、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孔子总结汲取了前人的体验和理论,加以丰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在社会美论方面,他格外强调伦理道德美、人格美、智慧才能美,主张克己爱人,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在艺术美论方面,他首先重视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但也不轻视形式,极力提倡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在自然美论方面,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雍也》),创造了“比德”说。在审美教育方面,他主张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促健,造就全面发展,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完善人格。他还创造了中庸原则,确立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恰到好处的中和之美作为审美标准。

邓承奇同志旁征博引,运用历史的视野以大量的事实做基础,提出了孔子的美学思想已形成了独特完整体系的观点,孔子的美学思想后经孟子、荀子的发展,形成了更加严密的先秦儒家美学思想,给中国美学以巨大深远的影响。于是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孔子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的真正源头,除此之外均不足以称为源头,这就有力地推翻了以老子或其他为源头的观点。

三、孔子美学思想——中国美学的主干

邓承奇同志在《孔子与中国美学》中,以“正统思想与旁支斜出”、“美学思想的广阔与狭窄”、“美学著作的汗牛充栋与寥若晨星”、“铸成中国美学特征的主要是儒家”四节的篇幅,分析论证了孔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的主导地位和主干作用。

任何统治阶级的思想都是那个时代的统治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他们利用政权的方式强化、推广,来为他们服务。再加上孔子的思想中确实存在着丰富的超越时空超越阶级的公理,使他的美学思想无孔不入地渗透、扎根于上层和下层、城市和乡村各阶层各类型人的心灵深处,形成了广泛的覆盖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起了主干作用。

通过详细的分析和周密地论证,邓承奇同志认为中国古代美学这棵参天大树,有它的主干、繁枝和密叶。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它的主干,老庄道家、屈原楚骚以及佛家禅宗是它的繁枝,不同时期众多理论家的美学思想是它的密叶。这就更加形象地说明孔子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使人耳目一新。

《孔子与中国美学》不仅给读者丰富的历史、美学知识,而且追求上乘的理论品格。作者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又广采博取运用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翦结构论、比较美学、接受美学等新的研究方法,使全书结构严谨、论证周密,说理透辟。同时还做到了文笔明快流畅,雅俗共赏,可读性强。对广大读者来说,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当然,我们说这是一本好书,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例如整部书论述孔子的美学思想比较充分,论述孔子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影响的部分就显得弱了一些。作者的写法是通过论证源头、基石、主干来突出孔子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我们认为如果能结合美学史上的理论思潮,或重大理论问题,或各时期代表理论家受其影响的情况来谈这个问题,效果会更好。建议作者在这方面下些功夫,以备修订。

标签:;  ;  ;  ;  ;  

论孔子与中国美学_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