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与实践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建设论文,路径论文,我国社会主义论文,核心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意识形态战略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在思想价值层面的反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客观依据,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价值观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入探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制约条件和现实路径,对于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解决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历史与现实依据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系统有序运行的基本精神依托。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提出的“三纲五常”,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个人本位价值体系,都对特定时期的政治统治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形成与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相匹配的社会主流思想道德和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价值观构建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日益深入,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不断对意识形态提出新课题。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结构的演变、利益格局的调整,使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思想观念进入多元碰撞期,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呈现多样和多变特征。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经济生活中一些交易规则被泛化,并渗透到思想和文化领域;干部队伍中的消极腐败现象,腐蚀着社会肌体;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有所滋长,消解着社会主流文化,加上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实际民生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刻不容缓。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值观建设的实践基础。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始,社会主义运动就成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在实际享用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度与日俱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基础不断巩固。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始终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领域做出积极探索。近年来,全党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紧紧抓住意识形态领导权,就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加强国家文化安全等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新型思想道德体系、和谐价值理念等正逐渐形成,全社会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的现实土壤日趋丰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战略思想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
3.应对国际领域意识形态交锋的战略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主流。但同时也要看到,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多。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在政治上向我施加压力,加大意识形态的攻势;大量国外资本、跨国公司的涌入,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造成冲击;在文化领域,西方一些政治家和学者鼓吹新自由主义和“意识形态终结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大量输出文化产品,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进行价值观渗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应对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需要。
4.西方大国构建主导价值观的历史启示。纵观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其共同点是,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背后,都有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等“软实力”的有力支撑。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后发资本主义国家都非常重视主流价值观建设。比如,通过掌控的庞大先进传媒系统和信息技术,推进全球信息自由流通,输送资本主义价值理念;通过政府“钦定”的共同价值观,直接干预社会价值观的构建;通过制度安排为文化价值观建设提供保障,达到行为的规范性、过程的持续性和结果的可靠性等。大国兴衰更替的历史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它放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予以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经验启示
我们党历来重视价值观建设,并以此作为支撑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精神力量。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进行了长期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一,始终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始终将其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加以强化。
一是从全面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和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正确方向的战略高度,强调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提出: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在1985年9月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提到:“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并指出,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铁的纪律,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二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把它提到“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的高度来认识。1982年,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他认为,培养人的问题是一个战略性问题,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应该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体地说,就是培养“四有”新人。1986年召开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从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角度,明确规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出要用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三是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全面、历史、发展地进行考察。从十三大到十四大,国内国际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1989年6月召开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总结了1989年政治风波的教训,强调指出要认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独立自主和艰苦奋斗的教育。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鲜明地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资本主义。
四是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来认识。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党要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再次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的力量,深深扎根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五是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高度,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内容来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认识的新高度。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吸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路径提出并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建设方略。党的十七大在此基础上,围绕提高文化软实力,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提出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重大任务,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第二,不断丰富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时代内涵。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一直围绕着我们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逐步推进。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作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战略措施,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就非常重视用共产主义的价值观教育干部群众,他撰写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主要内容,影响着不同群体,影响着几代人。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各条战线拨乱反正,“文革”期间许多不文明现象被揭露出来,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深刻反思,一部分人开始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怀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党强调要保持崇高的革命理想,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转变社会风气和端正党风。“五讲四美三热爱”成为当时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主要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在精神生活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害;一部分人国家观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困惑和动摇。针对这些问题,党中央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强调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风尚,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第三,拓宽渠道、多法并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基层、落到实处。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以通俗明白的群众语言和中华民族习惯的表达方式,把革命的理想、道德、纪律以及整个文明礼貌活动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群众化,到贯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各种群众性创建活动,体现出群众活动的开展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由“潘晓来信”引发的人生价值大讨论,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向钱看”还是“向前看”的争论,体现出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中的影响力;从各种流行文化样式到“动漫”再到网络世界,标志着现代传媒成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渠道;从典型示范到案例解剖,再到“三讲”、“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中的巨大威力。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中,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价值观建设也取得了重要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和财富,给我们许多借鉴和启示:一是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思想实际,针对实践提出的历史性课题,不断丰富价值观内容,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既弘扬主流又包容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人们一起向上,形成凝聚力。二是必须遵循人类精神生产的规律,既注重对旧价值观的批判与超越,又注重继承中外优秀价值观遗产和吸收党的优良传统,创立符合时代潮流的新价值观。三是必须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党的宗旨,开展价值观建设。四是必须通过完善社会各项制度和政策,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五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基础上,优化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人文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与制约因素
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已经具备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仍然面临着很多制约性因素。因此,客观分析形势,正确把握条件和机遇,对于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工作十分重要。
首先,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一方面,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国体、政体和基本经济制度等,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领域进行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中央重视并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近年来,党中央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要求全党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紧紧抓住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并且就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加强国家文化安全等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建立了比较齐备的组织机构,进行了各种途径的有效探索。特别是党中央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全党全社会高举起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这项工程既强调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精神的准确理解和深入阐释,又突出了现实生活中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宣传;既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国家团队和专家队伍,又带动了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基地建设、人才建设和面向青少年的普及教育等多个环节,很有针对性和时代感。目前,党中央所采取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加强互联网管理等举措,已经开始产生实效。
其次,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度。尽管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诸如分配不公、困难群体等实际情况,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人民群众深深感受并实际享用着改革发展带来的利益,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风貌、民族气质、国际地位等产生了积极而巨大的变化。人们对改革开放的认同度、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自信心不断增强。民意调查显示,现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最强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讲民族精神,讲改革创新,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谓正逢其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条原则的第一条,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更加广泛、充分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使人民群众经济上物质生活越来越宽裕、政治上民主权利越来越充分、文化上精神生活越来越充实、社会上利益关系越来越和谐。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分有利的社会基础。
第三,新型思想道德体系、和谐价值理念等正逐渐形成,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呈现良好的上升势头。近期的民意调查显示,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新型思想道德体系,在全社会各个阶层、各类群体中逐渐建立,并且日益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从实际情况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着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促进了社会成员特别是市场主体诚信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独立意识、自由意识的生成和发展,促进了当代中国人的人生观、幸福观、荣辱观、义利观、自然观、家庭观、职业观等的转型。人们的眼界不断拓宽、理想更加远大、追求日趋健康,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大势普遍表示关注,特别是社会群体中有文化、有理想的青年群体政治上要求进步的趋向普遍提升,机关、高校、国企和群众团体中要求入党的人数持续增长。近几年来,和谐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追求。从党和国家层面讲,密切关注社会矛盾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的调节机制,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执政新理念。从人民群众角度讲,全体国民对于“和谐”这个既古老又时尚的话题普遍表示接受,并且普遍认同中国社会的现实和谐程度。从总体上看,这些思想道德法则和精神价值理念,植根于普通民众,植根于当代中国发展,有助于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有助于我国社会的全方位进步,有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
在充分肯定以上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分析我们所面临的若干制约因素。首先,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不利于党和政府积极健康形象的树立,降低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其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大,经济生活中的一些交易规则被泛化,并扩展到思想和文化领域,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和条件。第三,由于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战略图谋,加之国内极少数自由主义思潮的鼓呼,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噪音杂音时有起伏;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封建主义落后文化和各种消极愚昧文化仍有相当的思想残余,一定程度上会销蚀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效;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及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实际民生问题的存在,也较大程度地制约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和认同。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
探讨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路径,不能脱离当下的语境。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统一人们的思想,做出了积极探索,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值得记取的教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好的传统,学习借鉴有益经验,立足现阶段实践发展的要求,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做出切合实际的思考和安排。
1.注重内涵建设,形成思想共识。恩格斯认为,外部世界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感觉、思想、动机、意志作为“理想的意图”,可以转变为“理想的力量”。西方有学者也曾提出观念成为行动标杆的三个条件:一是简化观念,二是提出一个真理性主张,三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付之行动。的确,历史上影响巨大的意识形态就是那种高度概括提炼的真理性主张,它使得公众易于把握而产生道义上的感召力,激起人们追求理想和价值目标的热情。我们必须立足于现阶段人们的思想实际,针对实践提出的历史性课题,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使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既弘扬主流又包容差异,以简洁通俗的话语作为行动标杆,规范引导不同阶层的人们,牢牢掌控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主动权,从价值观的深层次上建构社会思想共识,增加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突出重点主体,实施分层教育。价值观建设重在实践,先进价值观的实践则需要社会先进人物做出榜样示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思想理念的认知导入上,应突出重点主体,关键是抓住党员干部、国家公务员、教师、宣传媒体工作者等特殊社会群体。这些特殊主体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是社会道德行为的风向标,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抓住这些重点主体,形成有力的示范引导,才能切实引领普通社会群体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价值观教育要体现层次性,无论是教育内容、形式和要求,都要根据对象特点来安排和实施。对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教育,使之成为先进思想道德的行为示范者;对广大的知识阶层、社会精英和先进分子,要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对普通群众,重点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对青年学生,重在价值观的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其道德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循序渐进,并贯穿其学习成长的全过程。
3.调动多种手段,营造强势舆论。高度发达的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毫不避讳地说过,“美国主宰全球通讯、大众娱乐和大众文化的巨大但又无形的影响”,使“美国前所未有的全球霸权没有对手”。要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和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首先,引导媒体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者、促进者和推动者,善于运用正面舆论引领社会思潮,形成舆论主流。其次,各级各类新闻传媒要奏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合唱,形成“舆论全覆盖、媒体全联动”,提高其对社会公众的引导力、影响面。第三,高度重视文化熏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要注重以视觉文化、听觉文化感染人、熏陶人、影响人,运用各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要求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注重运用优秀文艺作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入脑、入心,以提升文化的引领力、服务力、竞争力和创新力。
4.抓好建章立制,强化激励约束。重视制度安排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成本最小的资源,制度建设每前进一小步,人类文明就会前进一大步。要以制度安排为依托,综合调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各种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使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鼓励与惩罚有机结合,形成有效的法律支持、政策保证和机制保障。首先,要通过制度政策的设计和架构,通过各类奖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制度规范、政策规定之中,发挥其激励约束作用,使体现这一体系要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反这一体系要求的行为受到抵制。其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成可操作的行为细则,进一步修订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规则,使人们的日常行为有所依从,培养良好的社会习俗和“制度化的头脑”,抵制和消除社会陋习,提高改善社会风气的能力。第三,应通过政府的和非政府的组织机构,以及社区、家庭、单位、学校等多种途径,以一以贯之的价值导向和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推广搭建多重平台,拓展广阔空间,形成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和社会选择机制。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