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孝德教育内容的当代变革论文

论孝德教育内容的当代变革论文

【文化与教育】

论孝德教育内容的当代变革

卢明霞

摘 要 孝德教育内容当代变革的必要性体现为:传统孝德教育内容存在不合理之处;部分教育内容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部分教育内容不符合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孝德教育内容变革的可能性主要体现为:孝德教育传统的精神内核具有普遍性;孝德教育传统具有历史继承性;当代人普遍认同孝观念的合理因素。孝德教育内容当代变革的基本思路:尽孝理念向人性化转变;行孝方式向简化、自由化与多样化转变;以激发孝德情感和提高孝德判断力为主要目标。

关键词 养老;孝德教育;当代变革

孝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影响、使其形成孝德的实践活动的总和。几千年来,孝德中“善事父母”的核心内容发挥着重要的养老作用,因此,对我国当代养老模式的设计不能离开我国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同时,当代养老观念的变化和养老需求的变化,又对孝德内容的转化与孝德教育的变革提出了新要求。

以上分析可知,采油厂全面参加SEC评估管理是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深化和创新,由此使得SEC储量评估工作体系更加完整;采油厂在SEC储量评估中的地位及作用不完全与上级各层次的作用相同,具有较多的特殊性,是实现该项工作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力量;采油厂在SEC储量评估管理中的四种作用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其中,分析环节不仅是采油厂地位与作用之组成部分,更是核心且贯穿于这个整体。

一、孝德教育内容变革的必要性

(一)传统孝德教育内容存在不合理之处

孝德的基本要求是善事父母,传统孝德却在此基础上严重泛化,囊括了各种详尽的要求,且这些要求之间常发生矛盾。《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可是“割股疗亲”这种损害身体的孝行却被历朝历代大力褒扬。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是,为奉养老母而选择活埋儿子的郭巨却被列入《二十四孝》。上述这些矛盾源于传统孝德内涵的泛化,必须转化孝德的内涵才能解决。

(二)传统孝德教育的部分内容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倡导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独立人格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传统孝德教育中的部分内容(如等级思想、专制服从等)是与此相悖的。相关研究表明,一些孝德内涵在当代的认同度是不断降低的,如“传宗接代、压抑自己顺从父母、绝对服从父母意志、父母在不远游、厚葬去世父母、为了尽孝不惜伤害自己等”[1]。此外,重男轻女、继承志业等内容也是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必须在当代孝德教育中加以改造。

发电机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为确保损失降到最低,需要快速的切除故障,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以减小发电机的损坏程度。

(三)传统孝德教育的部分内容不符合当代人的思想观念

第三,与过去要求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不同,当代孝德教育应更加提倡独立自主。当代人崇尚自由、追求平等自主,因此,对父母绝对服从的观念已经逐渐被摒弃。相关研究表明:“传统孝道所要求的随侍在侧的父母权威已经被弱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赞同对父母百依百顺和绝对服从。”[9]因此,在当代孝德教育中,应当尊重子女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建立独立平等的亲子关系。

二、孝德教育内容变革的可能性

(一)孝德教育传统的精神内核具有普遍性

这种体验在我的女朋友身上感触更明显。“病生久了,就会生出一些接纳,一些习以为常,打消了原本的焦虑不安、伤心苦痛,反而比正常人多了几分从容,从新规划如何带病生活。”她在患癌症十个月后变得坦然,如今她已突破了三个月的生存期,肿瘤正在缩小。现在她开始调制中药面膜,重拾自己的微商生意。“不希望余生以病人自居。”她吐露一来想要赚钱养活自己,不想成为任何人的负担;二来就是还有很多想法没有实现,就想着从做自己喜欢的事开始,一点点地把自己重新拼起来。家里人认为她应该像个病人一样卧床休息,她不以为然:“我还是一个正常的人,只不过生了严重的病,我接受,我想办法去治疗。”

(二)孝德教育传统具有历史继承性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孝德已经凝结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特质,孝德教育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种实践活动。即使社会再发展、文化再变迁,中国人也不可能完全放弃重视孝德教育的传统。正如梁漱溟先生所指出的:“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4]中华民族就是讲孝道的民族,这种历史继承性使孝德教育传统可以继续适用于当前社会。

(三)当代人普遍认同孝观念的合理因素

第二,与传统的亲力亲为尽孝不同,当代孝德教育应鼓励人们选择由社会机构代己尽孝。社会在发展,家庭结构也在变革。过去的“四世同堂”早已风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421家庭”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依靠专业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既可以让子女们免去后顾之忧,又可以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己的事业。

其中Nparticles为粒子数;mρ为粒子的质量流量;f(α)为侵入角函数;α为颗粒对壁面的冲击角;C(dρ)为颗粒直径函数;v为颗粒相对于壁面的速度函数;b为速度指数;Aface为颗粒在壁面上的投影面积。

三、孝德教育内容变革的基本思路

(一)尽孝理念向人性化转变

在行孝方式上,过去讲究“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各种孝德礼仪规范具体详尽、相当烦琐,违反了任何一条都会被斥之为不孝,以至于人们在履行孝德时,没有快乐、没有感动、没有幸福,有的只是程序与沉重。在当代,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对父母的孝行应该从现实出发,由烦琐转为简明,由束缚转向自由,由呆板转为多样,不应该再追求烦琐的礼仪和不近人情的形式。孝行是应然的而不是必然的。人与人是不同的,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习惯、不同的价值观,这就决定了人与人尽孝的方式的因人而异的。为了充分尊重子辈的自由和权利,当代孝德教育应当鼓励简化、自由化与多样化的行孝方式。子辈有充分的权利选择以何种行为和方式表达自己的孝心,而不应被过多的条条框框束缚。

“孝道在当代社会也进行了自适应变迁……孝的具体内容有所变化但核心内容没有变。”[5]肖群忠也指出:“现代人的权威意识、传宗接代、抑己顺亲等孝道观念减弱,但对尊敬父母,奉养父母等孝道观念仍然非常重视。”[6]同时,相关调查显示:同意“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子女应该无条件地孝敬父母”的比例超过被调查人数的80%[7]。此外,认为“有必要在课本中添加跟孝有关的内容”的比例超过93.78%[8]。尽管人们对具体添加孝的哪些内容还未达成一致,至少人们对开展孝德教育这一点上没有太多异议。

就孝德的本质意义来说,它是符合人性的,能提高人性。其一,孝德教育传统中包含着具有普世性的“爱”。其二,孝德教育传统中包含着珍视生命的要求。一方面是珍视自己的生命,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等论述;另一方面是珍视父母的生命,如“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等论述。其三,孝德教育传统中强调的代际关系的和谐,强调的仁、爱和生命价值的实现,都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契合的[2]

其一,子女财产不独立。传统社会的礼制和法律规定,家庭的全部财产统统归家长所有,子女没有独立的财产权甚至根本没有处分家庭财产的权利。其二,子女人身不自由。传统社会讲究“随侍在侧”,讲究“父母在,不远游”,世代生存于同一方天地。子女不但没有闯荡四方的自由,甚至在婚嫁等问题上都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三,子女的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被压抑。传统孝德强调对长辈的顺从和服从,在敬老的同时压抑和限制了子辈的发展。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因此,必须对传统孝德中的权威倾向加以改造。

(二)行孝方式向简化、自由化与多样化转变

第一,与传统的共同居住、随侍在侧不同,当代孝德教育应更加提倡“空间分离,亲情不分离”的尽孝模式。与传统的共同居住相比,这种方式可以避免老辈和小辈由于生活方式及性格秉性的不同而产生摩擦,让老人生活得更加安静和舒心,更加适合当代家庭养老的需求。

(三)以激发孝德情感和提高孝德判断力为主要目标

从品德结构的角度来说,古代孝德教育和现代孝德教育的基本目标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在道德观念上,要让教育对象懂得孝敬的道理,即“传承孝德观念”;在道德情感上,要让教育对象有一颗孝敬之心,理解、感激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即“激发孝德情感”;在道德行为上,要让教育对象养成孝敬的行为习惯,即“养成孝亲行为习惯”。

不同的是,古代孝德教育充满强制性和权威性,传授孝德经典理论和养成孝德行为习惯被作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传统的孝德教育往往以教会学生读经、解经为目标,简单地认为学生懂得了相关道理,就能够形成孝德。这样的教育过程,孝德教育变成了对“知识化了的道德”的逻辑分析和训练,而在普通百姓的家庭教育中,孝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最受重视。家长往往制定出种种“家规”“家法”等,竭力把儿童培养成“温顺而老实”的孝子。

当代孝德教育应当把激发孝德情感和提高孝德判断力作为主要目标。孝德基于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而形成,是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一种最自然、最淳朴的德行。只要一个人具有丰富的孝德情感,那么他自然愿意接受孝德观念,培养孝德行为习惯亦不成问题。同时,当代孝德教育重在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而不是要求人们遵守某些规范。这就需要提高个体在孝德方面的判断力,能够判断出哪些行为是真孝,哪些行为是伪孝,哪些行为是高层次的孝,哪些行为是低层次的孝。

四、结语

孝德传统是一棵树,不断吸取外界的营养来调整自己。在这棵树中,“善事父母”是其根脉,其他内容都是在此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当代孝德教育的任务是找出并砍掉那些已经枯萎或者长歪的枝杈,培育新的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枝杈,让孝德传统之树在当代迸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傅绪荣,汪凤炎,魏新东.孝道:理论、测量、变迁及与相关变量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2):293-304.

[2]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5-156.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3.

[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307.

[5]钟涨宝,李飞,冯华超.“衰落”还是“未衰落”?孝道在当代社会的自适应变迁[J].学习与实践,2017,(11):89-97.

[6]肖群忠.传统孝道的传承、弘扬与超越[J].社会科学战线,2010,(3):1-8.

[7][8]陈功.社会变迁中的养老和孝观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20.371.

[9]张晶晶.新媒体语境下孝观念的当代呈现与话语建构——基于微博数据的NVivo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5-23.

中图分类号 D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7725( 2019) 06-0127-03

基金项目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养老视阈下孝德教育传统的现实意义与继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JKH20170009SK)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卢明霞(1978-),女,黑龙江富锦人,白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孝德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周 丹】

标签:;  ;  ;  ;  

论孝德教育内容的当代变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