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组织研究——信息组织的过去、现状及发展

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组织研究——信息组织的过去、现状及发展

施莉[1]2001年在《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组织研究》文中提出在网络发展迅速的时代,信息数量剧增,信息来源渠道更加多样,物质载体更加丰富,信息内涵更加精深,利用需求更加复杂,这使信息的选择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复杂。而信息组织是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表征和序化,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保证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因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共分四部分对信息组织进行探讨。第一部分为信息组织简述。在这部分论述了信息组织的原理、目的、要求、历史发展及其研究的意义等问题。认为信息组织的本质依据是事物的属性,事物的属性又分为形式、内容、效用叁个方面,并据此将信息组织分为语法信息组织、语义信息组织和语用信息组织叁个层次。但在实际操作中,人们更多地采用信息组织综合法,如分类法、主题法等,这两者为本文的研究重点,对于信息组织的目的和要求,文章也做了论述。此外,文章还论述了信息组织的历史发展及研究的意义,对信息组织的历史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论述了信息组织对信息交流的影响。 本文第二部分论述了网络环境下传统信息组织的发展。首先分信息描述和信息标引及组织排序两方面对传统信息组织方法进行简述,认为传统的信息描述方式主要有两种:ISBDs模式和MARC模式;而传统的信息标引及组织排序方法主要是分类法和主题法。然后论述了图书情报界长期发展起来的这些信息描述和信息标引及组织排序方法在网络环境下的运用。认为它们仍用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并保持着自身严谨、标准、规范的特点。在信息描述方面,用实例对ISBD模式和MARC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运用做了研究;在信息标引与信息组织排序方面,文章对文献分类法与传统主题法在网络环境下的运用做了详细地探讨,用列表的方式举出了一些较典型的使用文献分类法的网络信息系统及一些信息系统的分类表与主题字顺表,并做了分析。 本文第叁部分对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的现状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传统信息组织方法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的特色与不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指出了ISBD、MARC、文献分类法、主题法等用于网上信息组织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用实例说明。然后,探讨了在网络技术下出现的一些新的信息组织方法的运用、特色与不足。在信息描述方面,探讨了元数据用于网络信息资源描述的问题,介绍了Dublin Core、PICS、CDF、MCF、RDF等较有影响的元数据集的运用,重点讨论了DC与MARC的转换,并附非限定性DC(DC i肋d)与MARC转换表进行说明;在网络分类体系方面,研究了指南型分类法的应用、特色与不足,并附表说明。认为指南型分类法虽然较好地结合了网络技术,实现了多重列类、重复反映、直接以语词组织信息等网络列类要求,但在类目设置、类目归属及同位类排列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在采用自然语言的主题法用于信息标引及组织排序方面,提出虽然自然语言易用性及可扩充性都较好,但它在检索精度方面还不尽人意。 在简述信息组织、分析传统信息组织方法在网络环境下的运用及研究网络环境下信思组织现状的基础上,本文第四部分分两节对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方法的发展进行了探讨。首先,讨论了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在对困境与挑战的讨论中,先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依据的变化,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反映在处理对象、用户需求及技术环境叁方面,并据此对信息组织方法在网络环境下的困境与挑战做了分析。然后,本文第二节着重探讨了信息组织方法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在信息描述方面,提出ISBD的发展在一段时期内将趋于稳定;提出了MARC的调整、简化工作的主要内容;元数据集的未来发展是其标准化建设及各格式之间的兼容和互操作性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元数据映射、构建标准资源描述框架及复合型数字对象法等叁种解决元数据互操作性的方法,并对元数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中文元数据的建设提出了建议。在信息标引及组织排序方面,对文献分类法如何适用于网络环境提出了若干措施,如通过控制类目深度、调整类目、多重列类等方式完善现有分类体系,通过使用组配技术、语词代替类号等方式更多地使用现代分类技术等:对指南型分类法的未来发展提出了遵守基本逻辑规则、解决类目排列问题、解决好横向类目处理问题等若干措施,使指南型分类体系更好地汲取传统分类法的成果。在研究两种分类体系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一种新的网络分类体系,并提出了这一分类体系的构建原则和基本方法。主题法方面,提出虽然主题法呈现出回归自然语言的发展趋势,然而其检索效率是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并对此提出了若干解决措施,如推进自动分词技术研究、研制抽词词典、建立智能化后控制词表等。对智能化后控制词表的建立,本文提出了研究其转换功能、转换能力、建立其与分类体系的系统联系、采用相对统一的后控词表等建议,以提高后控词表对信息标引和检索的控制。

高莹莹[2]2014年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偶遇现象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偶遇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行为,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不同于主动的,有目的的信息行为,信息偶遇作为一种被动的,无目的的获取方式很好的补充了信息行为研究体系。但是目前的信息行为研究仍然集中在有目的信息查询行为上,而忽略了信息偶遇,在这种情况下,对信息偶遇的研究不仅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也有实践意义。本文在梳理大量信息偶遇相关文献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研究中的问题:即信息偶遇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理论,缺少实证与实际应用。就这个研究中的空白点,本文将信息偶遇与网络中的信息组织连接起来,探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偶遇现状。本文在对非网络情境下的信息偶遇进行例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信息偶遇主体,客体与环境叁者之间的一般规律。并从哲学,认知科学,信息行为等角度对信息偶遇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偶遇进行分析研究,对各种网站,网络工具中的信息偶遇现象进行实证分析,挖掘出现有网络环境下支撑信息偶遇的因素,同时指出不足。将信息偶遇应用到网络信息组织构建中,以网易新闻为例,对其进行改造,增加信息偶遇机会。在分析文献以及大量实证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本文对信息偶遇的判定维度进行重新整理,最后得出从不可预期性,个体参与度与结果的价值性叁个角度来判定一个行为是否属于信息偶遇。通过对实证的分析,发现信息偶遇的主体,客体,环境叁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叁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会对信息偶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网络环境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存在着更多更复杂的信息偶遇现象,就目前现有社交网络,各类型网站以及网络工具的实证分析发现,现有网络环境下在网络组织体系构建中,设置的类目中以及信息自身内容都为信息偶遇提供了环境。但页面设置不合理,类目不规范,商业广告繁多等因素也制约着信息行为的产生。从问题入手,对网易新闻的现状进行剖析,提出对于游客,为其设置专门的信息偶遇类目,为其提供信息偶遇的平台;对于注册用户,为其推送最大限度满足其兴趣爱好的个性化页面。

杨卫[3]2005年在《面向语义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信息基础环境已经由传统文献型被网络信息环境所取代,因特网的普及促使网络信息资源急速增长。相应的,网络信息组织与服务的模式也是多种形式并存。当前网络信息服务存在综合信息过剩个性化信息服务不足,信息利用率低以及资源共享性差等不足之处。其根源在于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法,信息描述的内容缺乏限制,造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信息存在困难。为了满足用户个性化和专业化信息需求利用新一代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法:可扩展标记语言(XML)与资源描述框架(RDF)、概念体系(Ontology)等为所描述的资源提供语义,探讨面向语义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法。 第二章首先回顾传统的情报检索语言中对语义信息的组织方法,借鉴其中对叙词语义关系的处理方法,展开网络环境下语义信息组织方法研究。 宏观上,信息构建(IA)理论指导网站信息组织,IA理论充分考虑了用户与信息环境以及用户与信息内容之间的两个交互过程,强调“化复杂为明细”和“使信息可理解”,从用户角度组织网站信息。IA基本组件之一,“元数据、控制词表和词库”是控制语义信息、将其它组件(组织系统、导航系统、标引系统、检索系统)围绕用户需求无缝结合的关键因素,是整个网站的“灵魂”。信息构建理论体现了面向语义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理念。 微观上,分别探讨了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元数据(Metadata)以及概念体系(Ontology)等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新技术。相比HTML而言,XML具有链接性好、扩展性好、交互性好、结构性强、语义性强等诸多优点。这使得它非常适合于Web上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发布,当前XML已经在知识的表示、信息保存和交换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不同的信息使用环境需要不同的元数据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描述和组织,现在应用较为广泛的是都柏林核心集。元数据具有传统目录的“着录”功能,它能够使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维护者及使用者可通过元数据了解并辨别这些信息资源,进而利用和管理资源,是由形式管理转向内容管理的必要前提。元数据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和信息检索等方面应用广泛。资源描述框架(RDF)可以帮助网络信息解析器在阅读XML的同时,获得XML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对象,并可以根据它们的关系进行推理,从而做出基于语义的判断。XML的使用可以提高Web数据基于关键词检索的精度,而RDF与XML的结合则可以将Web数据基于关键词的检索更容易地推进到基于对象的检索。概念体系(Ontology)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在知识的表示,信息的组织等方面对语义Web的研究意义重大。它与XML和RDF一起解决语义层次上的网络信息共享和交换。

胡海涛[4]2008年在《Folksonomy在网络学习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学习资源管理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其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同网络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当前,互联网的应用模式已由Web1.0升级到了Web2.0。Web2.0时代,互联网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内容的生产不再只由大型门户网站或相关机构承担,用户也开始成为互联网内容的创造者,用户之间不再像Web1.0时代那样没有联系或者很少联系,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建立彼此的联系,网络成为一个社会化网络。Folksonomy是Web2.0环境中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较好地适应了对Web2.0环境下微内容的组织管理。而网络学习资源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子集,有学者指出Folksonomy可以应用于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因此,研究Folksonomy在网络学习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对Folksonomy在网络学习资源管理的应用进行研究,目的是揭示Folksonomy在网络学习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规律。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科学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等研究方法,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应用研究的基础分析。在第二章,论文探讨了网络学习资源的概念;研究了网络学习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探讨了Web2.0网络环境;分析了Folksonomy的内涵及其应用模式。(2)基于Folksonomy的网络学习资源管理的结构分析。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第叁章分析了基于Folksonomy的网络学习资源管理要素;进而分析了引入Folksonomy后各要素的变化;在要素分析基础上,研究了网络学习资源与学习者、学习者与网络学习资源管理系统、网络学习资源与网络学习资源管理系统、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3)基于Folksonomy的网络学习资源管理的过程分析。第四章分析了基于Folksonomy的网络学习资源管理过程,着重研究了每个过程的原理、方法;探讨了引入Folksonomy后网络学习资源的采集机制、组织机制、存储机制和检索机制。(4)实例系统的开发。介绍了实例系统的开发背景;运用面向对象方法分析了实例系统具有的类以及类之间的结构;还分析了类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上述工作,论文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界定了网络学习资源的概念;明确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基于资源的学习理论和教育技术资源观作为网络学习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得出了Web2.0环境对网络学习资源管理的启示;总结出基于Folksonomy的网络学习资源管理框架。(2)研究得出基于Folksonomy的网络学习资源管理的叁要素:网络学习资源、学习者和网络学习资源管理系统;总结出基于Folksonomy的网络学习资源管理结构模型。(3)研究认为基于Folksonomy的网络学习资源管理包括四个过程:采集、组织、存储和检索;总结出基于Folksonomy的网络学习资源管理过程模型。(4)在论文总结的应用方法的指导下,开发了一个实例系统,对论文总结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有效性的验证。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把Folksonomy引入网络学习资源管理,较为系统地研究了Folksonomy在网络学习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方法。(2)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Folksonomy的网络学习资源管理的结构模型和过程模型。今后,应该进一步研究基于Folksonomy的网络学习资源管理的控制机制。

袁亮[5]2005年在《一个基于WEB的信息组织与检索模型(WIORS)研究》文中指出Internet作为一种现象,本质可以用叁个词来表示,就是搜索、发现、获得。在新的网络信息环境下,不但信息的存储和获取渠道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信息的存取的思维和方式也产生了改变。在网络环境中,越来越多传统的信息资源正在向网上转移,网络上的信息空间正在急剧膨胀。如何对不断膨胀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检索,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搜索引擎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搜索引擎因其强大的功能和简单的操作,成为了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和检索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工具。然而,搜索引擎的作用也是有限的,由于各种原因,互联网有一半以上的信息资源搜索引擎访问不到,这部分资源我们称之为看不见的信息资源。所以,从看不见的信息资源的角度作为切入点,研究对这部分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检索方法,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检索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从网络信息资源的现状入手,系统地、深入的分析了现阶段信息资源的分布特点,以及其组织的模式,提出了一个基于Web的信息组织与检索的模型,并在模型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个应用。 全文共分6个部分: 1.网络信息组织概述。简要介绍了中国网络资源的现状,信息组织的功能以及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检索的情况。 2.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的模式研究。分析了两种最基本的信息组织的结构:网站目录的等级主题结构和搜索引擎的倒排索引结构。并指出后者正成为互联网上的基础应用。 3.搜索引擎的缺陷和看不见的网站的讨论。主要分析现有搜索引擎的不足之处以及出现的问题。 4.WIORS模型的提出和建立。提出了一个解决现有问题的模型,对模型的功能、目标、原理以及系统框架做了详细的介绍。 5.WIORS模型中关键技术的讨论。对模型中实现信息组织与检索的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做了进一步探讨,详细讨论了模型的技术实现。 6.模型的应用:对校园招聘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检索。通过实现一个实际的应用来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

袁红[6]2013年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研究》文中提出社会化媒体是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它使Web超越了庞大而僵化的站点集合,网络信息在基于人的关系间通过互动自由流动。随着近年来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相对于传统网络环境的信息搜寻,消费者通过社会化媒体来获取信息更具有个性化、情境性以及交互性,搜寻更为有效。用户信息行为研究一直是情报学的研究热点。情报学对消费者这一特定类型用户的信息搜寻行为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论文全面梳理了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和社会化媒体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从信息搜寻全过程和持续信息搜寻的视角,深入揭示了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的规律。以社会化媒体为研究背景对于拓宽用户信息搜寻行为领域的研究视角、发展其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深入了解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对于改善消费者网络信息搜寻的体验,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优化的网络信息资源环境,实现其有效组织和利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阶段。理论研究中,通过文献研究总结了社会化媒体的要素和类型,以及信息搜寻行为的要素、策略和搜寻过程模型,其中社会化媒体的特点和要素影响信息搜寻行为的各个要素层次、信息搜寻策略和信息搜寻过程。实证研究由叁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研究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对消费者的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第二部分从认知行为理论、信息交流、信息经济分析的多重视角研究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的具体问题。第叁部分构建社会化媒体下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模型。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概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提出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阐述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的定义、要素、策略和行为模型,以及社会化媒体的定义、发展概况、特点、要素和类型,分析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的社会化发展趋势。第叁章,运用深度访谈以及扎根理论分析,研究社会化媒体对消费者、信息源及其组织、信息搜寻过程以及信息搜寻策略四个方面的影响。第四章,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引入社会化媒体的特征、感知风险、搜寻动机变量,构建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消费者购前和购后信息搜寻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SPSS数据分析,形成最终的消费者信息搜寻意愿模型。第五章,构建包括信息搜寻行为主体、客体、信息搜寻本身和环境四个层次的信息搜寻行为模式研究框架,其构成要素包括社会化媒体中的关系和互动、搜寻能力、搜寻内容、搜寻策略、搜寻障碍、搜寻努力和进阶搜寻。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二阶聚类分析,实现了典型社会化媒体中平台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模式的划分。第六章,设定不同难度级别的搜寻任务,选择代表性的研究平台开展信息搜寻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中数量和质量指标数据的分析,从搜索、浏览、追踪、偶遇、询问五种信息搜寻策略的视角对社会化媒体与传统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信息搜寻效率、以及不同的社会化搜寻策略的搜寻效率进行比较研究。第七章,探讨社会化分享的概念及相关理论问题,通过人工获取研究平台的有关数据,比较分析消费者的社群地位、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强度以及社会化分享信息量对消费者信息搜寻有效性的影响,深入探寻消费者的社会化分享在信息搜寻行为中的作用机制。第八章在前面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社会化媒体中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消费者信息搜寻意愿、信息搜寻模式、信息搜寻效率、社会化分享行为为研究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建立了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消费者信息搜寻全过程行为模型。最后,从对社会化搜寻的理解、社会化媒体环境的认识、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消费者及其搜寻策略、社会化媒体环境中的信息、社会化媒体环境中的信息搜寻行为模型五个方面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论,概括了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并针对研究不足提出后续研究的方向和展望。论文以用户中心为研究导向,结合了日常生活信息搜寻意义建构研究视角和问题解决研究视角,同时结合了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的认知行为理论、信息交流理论和信息经济分析理论,将信息搜寻行为视作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以信息搜寻行为的完整过程为逻辑主线,对搜寻前、中、后的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均予以了关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付天松[7]2013年在《中国叁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工作,是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突出的一个领域。而图书馆学则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学术造诣,还要有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精神。图书馆学家的思想将会带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图书馆的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更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性。本文依据《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关于图书馆学家年代的划分情况,通过了解中国叁代图书馆学家的生平,基于中国知网、国家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平台检索出每位图书馆学家的论着及其被引情况,进而梳理出叁代图书馆学家对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毕建新[8]2016年在《政务云环境下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模型研究》文中认为电子文件是信息化时代国家的重要信息资源,加强电子文件管理是新时期国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对于确保国家信息安全、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文件大量产生,广泛使用,尤其是政府部门,海量的政务电子文件在政府业务中被使用。但是,我国对电子文件资源的掌控能力严重不足。为此,在一批学者的推动下,国家将电子文件管理列入国家战略。与此同时,云计算的概念被提出,其应用也逐步由商业领域向政务领域拓展。在此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一直对电子政务建设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问题—方法—贡献为主线,以政务电子文件管理为研究对象,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与政府管理实践相结合,探讨云计算环境下政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与服务的模型与实施。本文通过对政务电子文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确定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前端控制思想、全程管理思想、协同理论与政府职能转变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经历了从传统文件生命周期模型到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模型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文件连续体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强调了解文件的背景及现状,认为文件的利用才是重点。文件连续体理论还特别强调跨机构的合作。文件连续体理论、前端控制思想和全程管理思想为电子文件管理提供了一体化管理的思想。通过协同理论和政府职能转变理论的指导,电子文件管理各要素、各系统之间能够协同地工作,从而获得电子文件管理的整体放大效应。本文比较了云计算环境与传统网络环境下的政务电子文件管理。从管理思想、管理技术和组织制度等叁个层面分析了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论文研究了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区域性政务云构建问题。分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互动关系,揭示了区域性政务云构建的六大动因。论文认为政务电子文件具有大数据的特征,政务大数据与云计算之间将长期保持密切关系。通过对私有云、公有云与混合云叁种云计算部署模式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区域性政务云构建模式和体系架构。论文从政府业务流程一体化入手,分析其概念及动因,并运用(ISO/TR26122:2008信息与文献—文件过程分析》为工具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职能分析和序列分析。论文分析了电子文件管理的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面向用户目标和业务流程的政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与服务模型,并分析了政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的运行机制。最后,通过对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案例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理论与模型。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对传统电子文件管理理论进行修正和扩充,引入协同理论,丰富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前端控制思想和全程管理思想;(2)政务电子文件的一体化管理必须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中动态实施;(3)提出了一种能与政府职能转变动态匹配的政务云构建方法,使得政务电子文件管理所依赖的技术环境能够灵活应对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政府业务流程的变化;(4)构建了面向用户目标和业务流程的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模型,实现了电子文件管理的协同化、集成化、一体化。

孙凯[9]2010年在《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上科学信息资源是人们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重要支撑,还是社会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上科学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的能力。研究网上科学信息质量形成的过程,确定这一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建立一套可靠的质量保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不同的开发、使用与管理主体,不同的资源类型,不同的质量环节,不同的研究与管理方法。本论文以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质量保障机制的全局视野和集成架构。从网上科学信息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技术、经济、人文和社会等多维视角出发,研究质量各个环节的变化和影响因素。明确了不同要素之间复杂的作用关系。通过文献分析、架构设计与集成、定性、定量评价、数学模拟等方法以及各种工具的运用,归纳提炼出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的框架结构和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质量保障机制应用实施的策略,提出质量保障机制应用的前景和构想。第1章为全文的理论基点。首先对网上科学信息的概念、特征、类型以及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界定,明确了本文所讨论的客体范围。然后对深度利用的概念、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的途径,明确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中质量保障的重要性。最后从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模式入手,分析了传统质量保障模式的特点,指出传统质量保障模式在应对网上科学信息时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信息生命周期模式在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方面的应用优势。第2章构建了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模型。通过对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组成要素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了其生命周期中的生产发布、采集、组织、开发、利用、沉淀等六大要素。分析了其中各环节的重要程度。然后从网上科学信息主体者的角度出发,将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划分为叁大层次:包括存储层、管理层和应用层。在另一个视角上揭示了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的结构。最后确立了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模型以及所包含的内容,为建立质量保障机制框架奠定基础。第3章对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特点进行分析。以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模型为基础,分析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质量约束条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信息质量保障政策以及相关研究论文提出的40多组标准加以归纳总结,将网上科学信息质量影响因素划分为技术手段、经济成本、用户需求和社会环境等4个维度。其中,技术手段和经济成本是从微观角度提出的影响因素,属于对网络科学信息本身特质的考察;用户需求和社会环境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提出的影响因素,即主要考察外部环境影响。通过对这4个维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讨论,提出影响网上科学信息质量因素的初始集合,为建立网上科学信息的质量保障机制标准体系提供参考。第4章构建网络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的标准框架。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确立质量保障标准体系。调查问卷运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测度专家对于网上科学信息质量重要性和适用性感知。以调查对象对网上科学信息各影响因素重要性感知为观测值,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炼出关联度最强、能够较好反应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合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模型,最终得到涵盖4个影响维度、21个质量保障指标的体系,实现质量影响因素初始集合的优化。确定网上科学信息的质量保障机制标准体系,完成质量保障机制框架的初步构建。第5章探讨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框架的应用策略。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入手,分别对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不同层面的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在宏观层面里,主要强调政府要行使引导、监督的质量保障行为。把握网上科学信息整体质量状况,采取有效手段促进网上科学信息质量的提高,保证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的有效进行。在微观层面里,指出微观组织是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环节中参与程度最大的主体。依据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框架的标准体系,对网上科学信息采取分级开发利用的策略,能够有效的保障其质量,从根本上解决网上科学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最后确定质量保障机制框架运行的整体策略方案。第6章提出网络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应用的前景和构想。选取中国科技论文发表在线网站为对象,应用网上科学信息的质量保障机制框架,设计网上发表学术论文质量保障系统。达到提高网上发表学术论文质量,满足人们对网络学术论文需求的目的。突出说明了系统的开发需求、设计方案以及具体实施的技术手段。第7章为总结与展望,梳理全文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潘东高[10]2003年在《网络环境下会计理论和方法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繁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以互联网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为本质特征的电子商务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对会计行业也已产生了深刻影响。IT引起的变革浪潮正在冲撞着会计的海岸线,它改变了商业运营的方式,信息需求者需要用新的信息模式进行决策,内部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都必须改革。创建第叁次浪潮中的会计范例,促成组织上的和行政上的变革以实施这一新的会计范例已成为信息化时代会计理论和方法创新的必然选择。 会计理论和方法博大精深,本文着重于对网络环境下会计理论和方法的部分前沿及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探讨。主要有: 第一,网络环境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准则的影响。本文从会计与环境的关系出发,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的现代会计概念框架,通过比较“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两者会计目标观,指出了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的适应性问题,在分析网络经济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目标模式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并在分析了会计基本假设的现实窘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修正的观点。本文从纵向历史和横向比较两个角度分析会计准则的适应性问题,在分析美国的安然事件对国际会计准则变革的走向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经济是消除各国政治、法律、经济和文化制约和桎梏,推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强大利器的观点。 第二,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结构问题。本文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并从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构成要素出发,分析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传统自动化会计信息系统特征及其演进规律,研究了新兴网络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特别是计算网络技术对会计系统组织和会计信息生产的作用,数据库技术和金融电子技术对会计信息系统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影响,信息技术对Intranet/Extranet/Internet及网络财务的影响。提出了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两种发展方向以及基于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的传统自动化会计信息系统武汉且工大李博士论文:网络环瑰下奋计班婚和矛法若千问趁研究作者:‘东禹2003.5的网架结构;提出了未来会计信息生产模型以及基于新兴网络信息技术的技术平台架构;提出了建立事件驱动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思路和结构框架。 第叁,会计软件发展趋势问题。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会计软件是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灵魂。本文对我国会计软件技术特点、功能结构特点和市场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比较中西方会计软件的差异,提出了会计软件产业应对挑战的策略,指出认清中西方会计软件差异的实质,扬长避短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培育和建设好软件服务业是建立开放、充满活力的软件市场的前提。对网络环境下会计软件的功能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提出了会计披露向会计频道视图功能方向发展,会计决策向专家型智能性方向发展的必然性。 第四,网络环境下审计技术和方法问题。本文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特征,降低和防范审计风险的策略;根据审计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在现阶段实施并行审计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其并行审计技术的相关要求:分析了rr审计的评价技术,指出了我国大力加强rr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第五,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问题。本文分析了信息系统的风险与安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因素及控制技术,根据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提出了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风险进行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即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监控机制模型、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预带模型和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有效防范措施。 本文最后以江汉油田这一大型国有企业为样本,根据笔者主持和参与的《油田企业网络财务实务的研究》和《油田企业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及网络财务信息系统的研究》两个科研课题的部分成果,以及所参与的江汉油田会计电算化的实践经历,对基于Intranet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建立适应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会计信息系统原则、方法和步骤,并对当前基于Iniranet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实际影响进行了评估,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组织研究[D]. 施莉. 华东师范大学. 2001

[2].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偶遇现象实证研究[D]. 高莹莹.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14

[3]. 面向语义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法研究[D]. 杨卫. 天津师范大学. 2005

[4]. Folksonomy在网络学习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胡海涛.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5]. 一个基于WEB的信息组织与检索模型(WIORS)研究[D]. 袁亮. 武汉大学. 2005

[6].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研究[D]. 袁红. 武汉大学. 2013

[7]. 中国叁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D]. 付天松. 黑龙江大学. 2013

[8]. 政务云环境下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模型研究[D]. 毕建新. 南京大学. 2016

[9]. 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 孙凯. 武汉大学. 2010

[10]. 网络环境下会计理论和方法若干问题研究[D]. 潘东高.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  

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组织研究——信息组织的过去、现状及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