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的理论创新:学习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_市场经济论文

有意义的理论创新:学习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_市场经济论文

意义非凡的理论创新——学习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非凡论文,意义论文,学习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充分表明邓小平的理论勇气和求实创新精神。这一理论立足于市场经济“中性论”、“手段论”和“基础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的重大突破,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影响巨大,意义非凡。

作者简介:伍柏麟,现任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学博士后站长、首席教授。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经济理论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经济理论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仅占有突出的地位,更是一项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实践邓小平的市场经济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紧迫的现实意义。

理论勇气+求实创新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鲜经验和对时代特征的科学分析中形成和发展的。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在美国客人提问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范围之内,能不能发展某种形式的市场经济时,邓小平就作了明确而果断的回答:“说市场经济仅限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虽然, 在这一谈话中还讲计划经济为主,但毕竟突破了传统观念,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联系了起来。肯定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对于理论探索和改革进程都是巨大的推动。

当时,理论界的探索和争论还扭在社会主义经济是不是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都在内的商品经济,还是仅仅消费品是商品的半产品经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解决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可以和商品经济相统一,标志着符合中国改革从农村扩大到城市在内全面改革和开放的理论需求。邓小平高度评价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2〕这以后,市场迅速扩大,全国经济全面活跃起来, 但同时在计划和市场双轨并存下也出现了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消极现象。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在一次回答美国时代公司总编辑的质疑时,又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过去我们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表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3〕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对“有计划商品经济”论断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理论工作者有多种认识,比较多的认为应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针对这种认识,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4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不再提计划经济为主了,这是进一步的突破。

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不会是毫无困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同样如此。尤其当经济政治形势中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时,有些人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左”的和右的方面产生怀疑、动摇或反对。1989年的政治风波、苏东剧变和我国处于治理整顿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是不是应该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对不对,好不好,成了政治路线上一个大问题。正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这一关键时刻,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无产阶级政治家的巨大勇气和大无畏精神,在强调我们的路线没有错,基本的方针政策,包括改革开放没有错的同时,再一次用斩钉截铁似的坚定态度和最明确的语言宣布:“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5〕

邓小平也多次从时代特征和对外开放的需要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的必要性。他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6〕“经验证明,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7 〕对外开放,既要引进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要扩大出口,发展跨国经营,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市场经济,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经济发展。

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主要职能,是启动市场,形成产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这一任务到80年代末大体上完成了。这时,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培育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也就是说,必须搞市场经济而不是有计划商品经济。按理说,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只是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个对象,但有人把“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解为只有产品是商品和市场,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可以容忍的;如果各种要素也是商品,也有市场,那就越出了社会主义的范围了。一时间,有些理论文章又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因此,进一步弄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性质,使人们的思想从姓“资”姓“社”的严重束缚下解放出来,成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否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将丧失大好时机。

特别在1992年初的南巡谈话中,邓小平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8 〕这就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实行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作了一个清楚透彻、精辟入里的总结。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一贯思想,党的十四大确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内涵丰富立足“三论”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建立在对市场经济的三个判断的基础上。

第一、市场经济“中性”论。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9〕“不要以为, 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是和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11〕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对内涵不同的范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一对范畴,要回答的问题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其实质在于对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的占有。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劳动者提供的剩余劳动归私人资本家占有;社会主义公有制则决定劳动者提供的剩余劳动归包括自己在内的社会或集体共同占有。对剩余劳动的占有,由一定的所有制决定,属生产领域内的关系,因此是决定一种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制度。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这一对范畴,要回答的问题是:全社会总劳动或总资源,通过怎样的手段或方法分配到社会各产业部门和各个企业中去。市场经济指由各个市场主体、即企业和家庭通过供求、竞争和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或者说,是由市场来调节全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一种经济;而传统的计划经济则由国家作为唯一的经济主体,用指令性计划把全社会资源配置到各部门和各企业,用行政命令来组织全社会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种经济。它们是反映全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体制问题,对基本制度而言,不是反映制度本质的运行体制。

诚然,资源配置方式与所有制也是有联系的。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供给与需求有非均衡性,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有不一致性,企业或个人被社会或市场承认的劳动从而收入,会有差别,会有利益上的矛盾。但这种利益关系与所有者占有剩余劳动相比,只是第二位的,从属性的,它从属于并服务于一定的所有关系。这就是说,市场经济既可与私有制联系并为其服务,也可与公有制联系并为其服务。因此,市场经济是中性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但这并不排斥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社会性、平等性和自发性。

第二、市场经济“手段”论。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1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

利用市场手段和方法,为发展生产力服务,为社会主义本质服务,这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思想最根本出发点和目的,也是从国内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作出的正确结论。长时期来,人们就是没有清醒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4〕

由于错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建国以来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一直搞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为了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为工业化进行原始积累,这种从苏联学来的方法在一段时期内是必要和有效的。但以后逐步显露出单用这种手段和方法的缺点,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二战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又证明,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对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性。因此,“计划和市场都得要。”〔15〕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16〕

计划和市场要结合好,当然不等于任何时候、任何领域和地区都采取同一个范围、程度和形式。邓小平认为,“实际工作中,在调整时期,我们可以加强或者多一点计划性,而在另一个时候多一点市场调节,搞得更灵活一些。以后还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7〕

第三、市场经济“基础”论。计划和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方法,虽然都需要,而且随情况变化可以有所侧重。但是,作为全社会经济运行的体制,资源配置的基础,应该是市场经济,不是计划经济。正因为如此,邓小平说:“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就是要由企业和个人,而不是直接由国家,根据市场供求和竞争决定的价格信号,去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使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企业和部门,避免行政计划配置不符合资源状况和市场需求所造成的浪费。

但市场经济又不是万能的。它有种种失灵和缺陷。因此又必需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包括计划的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计划,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不同,指令性计划限于一小部分,且也要利用企业向国家供货合同的经济形式;主要是指导性计划,通过市场,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企业进行间接调控,行政和法律一般作为辅助手段。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和计划的调控作用相结合,正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影响巨大意义深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巨大的、多方面的、深远的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传统理论的重大突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增添了新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按比例配置资源为出发点的,认为市场自发调节会产生无政府状态,破坏比例,浪费资源等种种弊端,从而推论到未来社会的“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自觉地从事社会劳动。”〔18〕在那个时代,未来社会建立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方式,既然还是一种推测和预想,它所需要的前提条件也不具备。〔19〕

列宁是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第一个使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这对范畴的。他依据马、恩的思想,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联系在一起,并且把它看作是未来计划经济制度的对立物,认为两者都具有基本制度的性质。斯大林更对计划经济作了具体规定和阐发。他认为,第一、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资本主义不可能实行计划经济。原因在于,只有基本生产资料国有化才能实行计划经济。第二、实行计划经济是无产阶级国家的新职能。按他的理解,组织全国经济,不仅指宏观调控职能,也包括对一切国营企业微观活动的直接管理职能。第三、计划经济和形式只能是指令性计划,这是不同于资本主义“某种类似于计划的东西”的根本区别。这三点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计划经济理论体系。事实证明,这种统制经济模式只适用于战时特殊情况和原始积累的工业化准备时期,不能当作社会主义建设资源配置的常态。长期推行必然阻碍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背离了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发挥。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织部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1978年以前没有找到答案的。究其原因有二条:一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19〕另一条是,“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20〕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正确地找到了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和方法,这也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篇章。

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最大缺点之一,在于企业成为行政机关附属物,劳动者成为企业行政的附属物,丧失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和劳动者应有的积极性。“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也是对内开放,通过开放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21〕计划经济是封闭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邓小平上述关于改革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思想,实质上是对市场经济的另一种表述。通过市场经济开放搞活,把企业和劳动者积极性充分调起来,就更能做到“三个有利于”,更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的改革,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改革的成功,“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国际经验。”〔22〕

因此,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但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3页。

〔3〕上,第148—149页。

〔4〕上,第203页。

〔5〕上,第306页。

〔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64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

〔8〕〔9〕上,第373页。

〔10〕上,第367页。

〔11〕〔12〕上,第203页。

〔13〕上,第373页。

〔14〕上,第63页。

〔15〕上,第364页。

〔16〕上,第17页。

〔17〕上,第306页。

〔18〕《论土地国有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4页。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

〔20〕上,第149—149页。

〔21〕〔22〕上,第135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有意义的理论创新:学习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