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三个率先”引领乡村振兴落实显效
文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调研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以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在全省率先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责任制、率先开展乡村振兴州级试点、率先在洱海全流域打造“绿色食品牌”,着力引领乡村振兴落实显成效。
聚焦“六制”,率先在全省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责任制
在深入实地开展调研、总结提炼以往“三农”工作成功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于2018年3月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大理州“三农”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责任制》,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行领导责任制。明确州、县(市)党政主要领导为“三农”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责任人,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州、县(市)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推进小组,高位统筹谋划和推进乡村振兴;实行州级领导挂钩县(市)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挂钩联系县(市)责任制,督促指导挂钩县(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行重点工作责任制。加强向上级部门汇报、对接,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和乡村实际情况,及时编制《大理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纲要(2018—2022)》《大理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等专项规划,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制定补短板重大建设项目投资需求表,明确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作任务。通过实行州级分管领导和主管部门牵头抓重点工作责任制,促进重要行动、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落实落细。
实行定期巡查制。建立乡村振兴定期巡查制度,中共大理州委、州政府领导对工作落实情况开展随机调研巡查,进一步强化抓落实的责任、完善抓落实的机制、提高抓落实的能力,确保目标任务顺利推进。
实行定期通报制。把乡村振兴纳入州委、州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督查内容,要求县(市)和州级成员单位每半年向州委、州政府报告工作情况,年终实行成效考核。建立州级成员单位支持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按月通报、季度督查制度,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督促县(市)党委、政府和州级成员单位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
利用数据采集转换工具、清洗加工工具、可视化展示方式等通用的方法和工具来对图书馆数字化人文资料进行组织、标引、检索和利用,以保证人文研究的持续性、一致性和高效性,从而实现从“藏书”到“知书”的服务转变,构筑数据基础设施。
把乡村振兴与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相结合,率先在洱海全流域打造“绿色食品牌”。
实行考核激励制。运用《云南省“三农”发展综合考评办法(试行)》《大理州县市综合考评实施办法》考核结果,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坚持在“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一线考察识别干部。
注重“六融”,率先在全省开展乡村振兴州级试点
积极探索符合大理州实际的乡村振兴路径措施,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工作。选择12个乡(镇)、25个村开展试点,其中5个村进行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撤并搬迁类四种村庄类型的重点试点。
1.事前管理不到位,造成税款流失。简政放权后,有很多税务事项取消行政审批,不需进行事前调查。同时,对税务机关进户执法进行了规范,税务人员进户检查的次数相对减少,这就有可能导致难以第一时间发现纳税人的违法行为。如纳税人领用10万元以下增值税专用发票,不需要税务人员做事前实地查验,有的纳税人趁机虚开发票后走逃。又如出口退税无纸化后,则很难对电子数据进行保存和核查取证,企业出现违规退税、骗税,难以追责,造成税款流失。
历史文化与乡村旅游相融。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把传统白族扎染文化有机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以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祥云县王家庄社区依托革命英烈王德三故居红色传承教育基地,大力发展乡村红色旅游;云龙县诺邓镇天池村依托天池风景和麦地湾梨品牌发展乡村旅游;南涧彝族自治县南涧镇西山村以中国民间南涧跳菜艺术为载体,用民族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马鞍山乡三胜村以红雪梨品牌文化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群众持续增收。
考察学习与借鉴推广相融。组织州级相关人员和25个试点村干部到省外考察,认真学习以“千万工程”为重点的乡村振兴做法和经验,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采用57HB05步进电机控制滑块在导轨上的运动速度;量程为1kg NA6型称重传感器输出茎秆回弹力信号;输出电压为0~5V的放大器对称重传感器信号进行放大处理;信号采集器采用日本VR-71双通道电压记录仪,对放大器输出信号进行采集记录;笔记本电脑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乡风文明与治理有效相融。巩固提升自然村村民自治试点成果,发挥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作用,以乡风文明为抓手,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客事从简,2018年农村客事数量和农民客事支出均压缩近四成。
2.1.4 微量元素缺乏 放牧过程中,由于当地土壤内微量元素的含量各有差异,很容易造成羊只的铁、硒、铜、锌、钴等微量元素的缺乏症。所以在养殖时尽可能补饲。
重点项目与整合资金相融。立足试点乡(镇)、村实际情况,制定25个试点村项目清单,列出项目计划,抓好组织实施。在充分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的同时,州财政安排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3000万元用于支持试点工作,其中重点试点村项目建设补助资金1000万元,注入试点村农户房屋改造及庭院美化互助资金1000万元,其他1000万元用于支持试点村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银行贷款贴息。截至2019年7月10日,全州25个试点村总投资19.24亿元,其中5个州级重点试点村项目建设总投资2.63亿元,项目完成投资占总投资的1/3。
抓实结构调整绿色化。在洱海流域内大力实施“三禁四推”工作,即禁止销售使用含氮磷化肥,推行有机肥替代;禁止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推行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推行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2018年,洱海流域内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10.18万亩,减少82.4%,调整增加种植蚕豆、豌豆、油菜、麦类等低肥水作物9.62万亩;推广以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为主的绿色生态种植19.64万亩。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融。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深度融合,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着力“六化”,率先在洱海全流域打造“绿色食品牌”
实行追责问责制。严明政治纪律,强化担当作为,加大对乡村振兴战略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督查、巡查,严格执行追责问责制,进一步提升组织力、执行力。
在竹编的编织过程中,通常将纵向摆放的竹篾称为经条,横向摆放的竹篾称为纬条,通过将经条和纬条不断地挑压、穿梭来进行编织。根据编制技法,可分为平面编织和立体编织2种。
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资源,而油脂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天然优质原料,其不仅可以作为化工原料,也是一种新能源。所以其发展前景是无限美好的,不过油脂也是一种传统的工业原料,所以在未来的使用中只有扩展新用途,冲破现有格局才能有一席之地。而与之相关的羧酸的反应无疑是突破口之一,在从事相关研究前必须对其有一定的宏观认知。相信在越来越追求环保的未来,可再生的脂肪酸化合物一定会在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化。落实《洱海流域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合同制管理办法》,严格按照洱海流域11种主要农作物生态种植技术规程,大力推广以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为主的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努力推进全流域实现绿色生态种植。2018—2020年,对自愿签订并严格执行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合同的种植主体给予奖补;落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奖补机制,对在洱海流域范围内,收集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生产有机肥的企业给予奖补。
试点目标与编制规划相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及时研究编制试点规划或方案,明确试点工作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努力将试点村打造成“农村人待得住、城里人喜欢来”“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农村绿色生活方式综合体验地。
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稳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总投资4.1亿元的洱海流域畜禽养殖污染资源化利用工程项目建成运营,总投资5.67亿元的洱海流域特大型生物天然气项目建成试运行,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营的洱海流域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全产业链模式,流域内每天约有900吨生活垃圾得到资源化处置。支持乳品加工企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到流域外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洱海流域内奶牛存栏从2013年的11.44万头减少到2018年的2.84万头,有效减少了畜禽养殖粪污排放量。
培育经营主体规模化。洱海流域培育州级以上龙头企业60户、现代农业庄园9个、农民合作社1001个、家庭农场107个、新型职业农民1255人。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订单农业方式带动的水果、油菜等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12.56万亩,带动全流域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13.36万亩。
促进加工营销网络化。宣传推介洱海绿色食品区域公共品牌,以“洱海牌”生态米、稻田鱼、菜籽油、梅果、绿色蔬菜等为主要营销产品,通过共建和订单农业方式,逐渐将洱海周边的核桃、乳制品、肉食品、优质果蔬、道地药材、生态茶、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纳入“洱海绿色食品牌”品牌管理及营销。
加快产业融合园区化。充分利用洱海流域旅游客源充足、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悠久的独特优势,结合全域旅游的兴起,以稻渔景观、生态果园、生态药园、生态花园、生态草场等规模化绿色农业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大理市被评为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
启示与思考
强化规划引领,落实精细管理,深挖文化底蕴,力促农文旅深度融合,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引领乡村振兴落实显效的关键所在。
规划引领探新路。规划先行,一以贯之。要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充分发挥规划在引领发展、指导建设、配置资源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充分体现地方特点、文化特色,融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州级试点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历史文化与乡村旅游相融合的美丽乡村发展新路子。
绿色引领齐参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以绿色发展、共享发展、跨越发展为导向,克服等待观望思想,主动作为,系统推进,全面落实。坚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引领,坚决打赢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第一场硬仗”,让美丽有机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工商资本、金融资本介入乡村振兴,调动返乡创业人员、各类“新乡贤”和人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和谐引领促转型。顺应自然,和谐共生。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注意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深度、推进速度与各级财力承受度、农民群众接受度的关系,不搞一刀切,不搞大拆大建,注重村庄的特色与个性,因势利导,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主动谋划、探索创新推动,把农村生态环境、乡土文化等转化为发展优势,把乡村振兴与农村新型业态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开拓农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门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本研究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丰富数学学习内容为载体、深化落实游戏教学为主体的三维框架结构,由学校数学教研大组长协同各年级数学备课组长,负责课程的开发实施与审核管理。课程开发小组的成员具有不同年级的教学经验,在课程研发时可以根据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开放性地创编教材。最终由教研组内备课组长讨论、修改后审核定稿。该课程的开发改变了学校原来课程开发中单一而重复的活动式串联形式,课程开发的系统性进一步加强。“小学数学益智游戏”校本课程由上而下的模块开发,对学校其他课程的开发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调研组组长:彭 斌 成员:耿 嘉 杨文江 杨海鸿李跃兴 李纯 李建奇 周应良)
(责任编辑 从永刚)
标签:乡村振兴论文; 大理州论文; 洱海流域论文; 病虫害绿色防控论文; “三农”工作论文;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调研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