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提出了逐步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综合交通体系,建立安全便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做好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工作,是确保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基础。鉴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轨道交通灾害的成因,然后提出了具体的安全管理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轨道交通;灾害分析;解决方案
1城市轨道运营的特点及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是一个集土木工程、机械等机电设备于一身的复杂系统,它将人、车、轨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又整合了机械、电气、水利等相关专业,因其独有的复杂性进而催生了各色的故障类型。由于大部分城市地铁在地下施工,建成后具有地下封闭性,空气不流通性,应急疏散难度大等特点,一旦发生事故,容易造成人员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整个轨道交通系统将人、车、行车环境三者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元复杂的整体。目前我国轨道交通系统日渐完善,对列车行进中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所发生的事故越来越少,但是仍存在诸多不足。
2城市轨道交通灾害分析与解决方案研究
2.1脱轨分析及解决方案
2.1.1原因分析
(1)一般钢轨的实际寿命为50年左右,极少数钢轨在运营的过程中会出现极端的状况,如裂缝或断裂,导致列车脱轨。
(2)轨枕、道床等其他轨道部件在运营的过程中不断磨损消耗,轨枕的老化主要是因为材料的微观分子结构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混凝土在外界压力的作用下,吸水膨胀性、力学性质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微观分子的变化积聚起来,形成了宏观的改变即轨枕、道床的老化。
(3)列车行进线路、道岔等在设计的过程中,由于人员、施工环境的原因导致设备本身存在缺陷。除此之外,列车超速行驶,导致钢轨无法提供列车所需的向心力,列车做离心运动而脱轨。
2.1.2脱轨解决方案:
(1)列车设备方面:a.钢轨、轨枕、道床、防滑设备、联接部件等应优先选用耐久性高,耐磨性好的部件。加强轨道的养护工作。b.在初期设计过程中,选用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设计人员,严格把控施工质量。
(2)列车运营方面:a.严禁超速行驶,安装限速报警设备。b.利用现有的行车记录仪,通过测定列车当时的行进速度、行车环境、减速操作等指标计算出列车相撞时两车作用力,模拟出当时的行车情形并精确分析相撞原因。
2.2相撞分析及解决方案
2.2.1原因分析
虽然开车前会进行各项功能检测,但仍会有自动控制系统突发紧急状况的可能性。列车的自动控制系统可分为4类:中央设备、车站设备、轨旁设备、车载设备。其中车载设备又包括列控车载设备、通风设备、电路管线设备、排水设备等。从宏观上来看,列车的自动控制系统掌控着列车的运行方向、运行速度、运行间隔等保证列车安全高效的运行;从微观上来说,列车的自动控制系统约束着列车司机及乘务员以保证乘客的安全出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2相撞解决方案:
(1)定期组织专家对列车的自动控制系统进行系统的漏洞排查。(2)尽量采用可靠性和安全性更高的计算机联锁设备。(3)定期对轨旁设备进行检查,保证信号机正常运行。利用仿真模拟技术和列车自带的检测设备对列车运营过程进行监测。模拟当时列车相撞的情形,准确分析列车相撞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2.3列车火灾分析及解决方案
2.3.1原因分析
运行过程中,所有列车都有受电弓,少数列车自带发电机。受电弓将来自外部的220kV高电压传输到列车内部,再降压,再通过交流柜进行交直交变化转变为列车专用三相电,用于列车内部设备供电,以及正常的照明、空调等。发电机大多为独立于列车原动机的发动机组即一辆列车有两个发电机组:原动机和独立发电机。原动机可用于驱动列车运行,独立发电机组则大多应用于列车内部的空调,照明用电等。
2.3.2火灾解决方案
列车内部方面:定期维护列车内部以及外部通电线路,及时对老化线路进行维修;对于运行可燃物的列车,运行前对列车进行安全性检查;严禁乘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严禁吸烟;建立高效排烟系统等。地铁运营时发生火灾或者爆炸事故,最重要的且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快排烟,避免烟尘堆积,一旦烟尘堆积会导致乘客窒息而亡,与此同时,救援人员不得不等待烟尘散去才可施以救援,同样会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措施研究
3.1建立内部管理机制
建立有效的内部机制,促使前期的规划、中期的建设以及后期的投入运营能够相互连接、相互统一。城市轨道交通的项目工程主管部门需要提前在工程的各个方面做好安全管理的工作;审查部门也要尽到自己的审查职能,对工程中的安全管理进行严格的审查;运营的部门在运营前也需要保证运营的安全性,同时制定并宣传相应的安全管理法规。
3.2地铁行车中的人员管理
(1)在对地铁行车人员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首先需要不断加强对行车人员安全责任意识的培训与教育,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地铁行车人员相关不规范操作行为的惩处力度和监控力度,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教育和管理。(2)对行车人员的业务技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因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业务技能才能更好地确保整个列车的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保障。可以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经验和工作技术水平的培训,部分企业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技能提升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培训方法。另外,还应该不断建立健全对所有行车人员精神面貌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同时还应该充分结合具体行车人员的身体状况来合理安排排班表,尽量避免行车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疲劳状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在具体的工作过程当中,还应该加大对行车人员精神状况的监控,实时提醒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处于一个最佳的工作状态,更好地服务于乘客。
3.3地铁行车中的机器设备管理
想要实现地铁行车过程的安全运营,还需要对地铁车辆上的相关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那些设备老化、配件不全或者是急需改造的车辆应该进行及时的维修、管理和安全检测。同时还应该对地铁所有机械设备定期进行检测,实时监控运行状况,将一切故障都扼杀在萌芽状态。如果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了不符合安全管理规定的车辆应该立即停止运行,从而有效避免了相关安全事故的发生。所有的机械设备零件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所以一定要按时检测和更换,排出一切安全隐患,最大限度确保所有行车人员的安全。
3.4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演练
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涉及的有害物质和能量不断增大,一旦发生重大事故,极易导致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由于各种原因,当事故的发生难以完全避险时,建立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组织及时有效地应急救援行动,已经成为抵御事故风险或控制事故蔓延、降低危害后果的关键手段。因此,要求结合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故特点,建立了集团应急处置指挥部和应急管理专家组,明确了应急处置工作职责;制订完善运营事故、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与公共安全等应急预案,与相关单位建立了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并按照年应急演练计划,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活动,发现并及时修改应急预案、执行程序相关工作的缺陷和不足,评估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澄清相关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提高全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结语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发展壮大,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问题也越发凸显。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体系能够对可预知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并且能够将其尽量降低,而且在事故发生后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救援和应急方案,将事故的影响降至最低,这些都能够大大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
参考文献
[1]孙斌栋,郭研苓.城市交通政策的优化研究[J].交通与港航,2009,23(3).
[2]毛保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论文作者:刘芝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0
标签:列车论文; 轨道交通论文; 行车论文; 设备论文; 城市论文; 人员论文; 地铁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