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经济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馆经济学是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是图书馆学与经济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过去在我国的图书馆建设和服务中,不大讲究经济问题,很少探讨使有限资源在图书馆活动中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已经把种种经济问题带进了图书馆这座平静的“象牙宝塔”,为图书馆经济学这门新兴学科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课题,同时也给这门学科带来了一片生机。
1 市场经济对图书馆经济学的拓展
图书馆经济学是以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经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大多将它囿于图书馆事业本身的经济问题之内,即运用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图书馆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求提高图书馆工作的经济效益。这种研究和分析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上;其一,图书馆经济效益=图书馆经营成本/(外借书刊人次+内阅书刊人次);其二,图书馆经济效益=图书馆经营成本/外借书刊册次。这里的经营成本既包括建筑物、设备和书刊折旧费,又包括管理干部和工作人员工资、办公费、水电费等支出。据统计,1985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平均服务成本费为0.70元/册次。其中,省级、地市级、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平均服务成本费分别为1.39元/册次、0.39元/册次、0.52元/册次。从中可以看出,规模大,档次高的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低,而规模小、档次低的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却高;原始、简陋、服务手段越落后的图书馆的经济效益越高,而采用电子计算机、视听设备和其它现代化装备多的图书馆反而效益越低。显然,这样的计算方法是不大符合实际情况的,也难以反映图书馆经济效益的丰富内涵。所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这种传统、机械的研究和分析,对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并无多大的实际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崛起,强化了人们的市场意识和竞争观念,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把人们从传统图书馆经济学的狭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人们开始研究市场经济对图书馆事业的冲击、挑战,研究图书馆事业对市场经济的价值支撑、智力推进和经济牵引。也就是说,人们开始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去研究作为智力资源的文献及其所存储的信息、知识和情报,在被吸收过程中是怎样转化为巨大物质生产力,从而对市场经济产生直接作用和影响的。通过对图书馆事业和市场经济关系的研究,揭示出二者之间的共生互动效应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进而确立起图书馆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作用和新地位。图书馆经济学已经大大超出了图书馆事业本身的经济问题,而是将图书馆事业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以一种新视角去审视、研究市场经济现象,即进入了研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经济腾飞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复杂规律的全新领域。这样的研究对图书馆事业自身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有着双重的重大意义。
此外,图书馆经费紧张是世界性问题,图书馆实行有偿服务又是个世界性的趋势。而在我国,由于书价暴涨等原因,使得图书馆的购书能力大大下降。据文化部统计,1993年我国竟有300 家图书馆全年进书保持零的纪录。另据统计,全国2565家公共图书馆中,全年购书不到8 册的达500家,每月购书不到4册的达423家,1347 个图书馆每月购书经费不到400元,92 %的图书馆处于日渐萎缩之中。 北京图书馆1991 年至1993年购书经费指标2500万元,实际费用2800万元,该馆从行政经费调出150万元以弥补差额,而实际累计欠款仍达250万元。该馆因资金不足近年来外文图书已削减五分之一, 外文期刊已由过去的12000 种降到8400种,只相当于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期刊的四分之一,1994年再削减500—600种。显然,这与我们泱泱大国的国家图书馆的地位不相称。黑龙江省图书馆由于经费紧张,近几年也很少购进新书,由于缺少新书,读者日益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不少图书馆,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的图书馆相继搞起了创收和有偿服务,这一举措既缓解了图书馆经费紧张的矛盾,又对社会作出了贡献。从图书馆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图书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的求生存、求发展的手段,而并非单纯为了盈利。否则,一无新书,二无读者,图书馆将无法生存下去!面对较长时间内图书馆资料经费紧缺的情况,图书馆经济学的一个新任务,就是要为图书馆创收和有偿服务等经济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并引导它们向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2 图书馆的间接经济功能
图书馆工作无疑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它既有体力劳动,更有脑力劳动;既有简单劳动,更有复杂劳动。其工作效益的大小,也能表现为投入与产出之比。但是图书馆工作对经济建设价值的实现往往是间接的、滞后的,其经济效益更难以量化的。但是,就象教育、体育、基础研究成果、高雅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一样,从长远看,必将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家知道,马克思曾是大英博物馆最勤奋的读者,他在那里读书前后达25年之久,并在常坐的座位下留下一道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马克思的脚印”。马克思著述《资本论》曾花了整整40年的时间,钻研过1500余种图书并且都做出了提要和笔记。为了要写《资本论》中关于英国劳工法的20多页文章,他曾把整个图书馆里载有英国与英格兰调查委员会和工人视察员报告的蓝皮书都研究过。列宁也曾说过:“对于马克思的著作,人们能够信赖每一句话,能够放心每一句话都不是随口说出来的,而是根据大量的历史的与政治的材料”。马克思生前一贫如洗,他曾钻研、参考过的图书资料几乎都来自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没有图书馆,就没有《资本论》,甚至也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的应用、论证和发展。那么,这些图书馆的间接经济效益当如何计算?
据统计,“七五”期间,辽宁省、市、区公共图书馆共评选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优秀成果5494项,其中可计算为国家间接创造经济效益10.2亿元,如果图书馆服务的因素仅按10%计算,那创造的价值也有1.02亿元。而同期国家向这些馆的投入是7344.6万元。从数字对比上明显地看出,该省公共图书馆的产出大大地超过了投入,间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但问题是,这里的10%是个估计的数字,并不太准确。尽管估计方法也是一种统计方法,但是说服力不太强。对此,原辽宁省图书馆馆长赵成山认为:“显然传统的以图书流动册次为主的计算模式很难反映社会效益,近年来搜集为生产科研服务成果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又不够全面。建议尽快研究和总结出一种能够全面,比较接近实际社会效益又比较可行的计算模式。”赵馆长所提出的建议,正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图书馆经济学的一个热点问题。搜集为生产科研服务成果的方法毕竟比传统方法前进一大步,我们可以采取这种逼近法,继续研究下去,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实现赵馆长的愿望,找出这种“计算统计模式”来。
3 图书馆的直接经济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图书馆先后突破了传统的服务方式,纷纷打开馆门,走出了宁静安逸的高楼深院,走进了繁华喧嚣的现代市场,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直接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这种前所未有的举措,应该说也是文化现象经济化的一种表现。我国图书馆界,从“破墙开店”、“出租馆舍”这种低水平、低层次的经济行为起步,逐渐进入创办“文献信息服务公司”、“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发展文献信息产业,提供咨询信息服务的较高水平、较高层次的阶段。例如,深圳图书馆“剪报中心”以近500种海外报刊为主,分为76个专题, 为当地及内地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提供有价值的最新信息,仅此一项,每年获利40万元。又如广州图书馆利用地段优势,开办复印中心,年收入达100万元以上。再如,上海一些高校图书馆突破了馆门、校门两道“防线”走上了经济建设主战场。其中8所重点高校图书馆积极承接社会研究课题,据统计,截止到1994年已接待咨询20万人次,完成检索5万条, 编辑出版信息刊物近百种。此外,上海同济大学图书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校内有关系、所联合,创办起“同达科工贸信息开发公司”,年盈利40万元,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信息产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图书馆在这里所表现出的直接经济功能也已构成了图书馆经济学的一大热点问题。第一,图书馆如何以最小的投入去争取最大的盈利?图书馆既不同于工商企业,又不同于类似企业投入、产出的新闻、出版单位。那么,它如何创收?创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又当如何评价?第二,怎样划清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的界限?图书馆主要是靠国家拔款来维持生存和争取发展的事业单位,它应当把社会效益和公益性放在第一位,它不能、也不应该全盘市场化。那么什么样的服务为无偿服务?什么样的服务为有偿服务?如果收费,收多少才合适?创收的部分如何分配,如何使用?第三,怎样对图书馆创收进行宏观调控?在经济转型时期,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各类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确实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不搞创收是不行的。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人才、资金、设备过分地向创收部分倾斜,则势必使服务读者这一功能受到影响,如果收费合理,使读者少花钱、多受益、查阅资料迅速方便,那么,不仅能充分发挥馆藏文献的使用价值,而且,馆内经济紧张状况将有所缓解,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西方国家十分注意图书馆的公益形象,例如,英国图书馆政策规定,英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利用信息服务创收的收入不得超过预算的30%,70%要靠国家……这是为了保证其公益性不变。那么,我国各类图书馆的创收比例应当是多少?经济转型时期的创收比例又是多少?怎样对这个比例进行宏观调控?所有这些问题,都应当是图书馆经济学亟待解决的课题。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当前,正经受着一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所引起的阵痛,国家财力有限,虽然政府很重视图书馆事业,逐年增加投入,1980年以来对图书馆事业的投资甚至超过了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但是,由于书价上涨过快等原因,图书馆每年购进新书的数量反而在大幅度地递减。图书馆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经济方面,既要开源,又要节流。所以,作为图书馆经济学,还应继续研究图书馆组织管理、文献采集、文献编目和加工、馆际互借和合作、藏书和布局、馆舍利用、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经济效益问题,以便为使图书馆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收稿日期:199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