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生存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哲学的视野内,虚拟生存是指相对于人的现实生存又超越人的现实感觉的人的生存活动,它是人的现实生存的一种自然延伸。虚拟生存与当代的数字化实践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网络作为认识技术化和思维工具化的成果,它深刻地显示了理性视野下人的全部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生存是一个最近才出现的新问题,但在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出现以前,人类并非没有进行任何虚拟生存活动。实际上,在数字化出现以前,人一方面在从事着对现实的认识反映和改造的活动,另一方面也凭借着自己对于现实的内在的超越性冲动,以某种方式进行着超越现实的生存实践活动。人的生存活动既立足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并虚拟、抽象和创造着人生存的理想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人与动物的一个最显著的区别之一。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上来分析虚拟生存问题,我们不难看出,虚拟生存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生存状况分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在虚拟生存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生存发展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反对各种对人的抽象理解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对于人的抽象理解,只是反对那种从主观出发的缺乏现实根据的绝对意义上的对人的抽象,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反对对人进行科学合理的抽象理解。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解就是通过对现实的人生存状况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的人的理想化、抽象化的人的图景。而在人的虚拟生存过程中,虚拟的电子空间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空间并与之相对立的一种虚无空间,而是对现实的物理世界的抽象化,而对于在虚拟空间里从事活动的人来说,他们只不过是现实的人以及现实的社会关系的虚拟化,人在通过对现实的人以及社会关系的虚拟而创造出来的生存世界里,以自己的虚拟生存活动进一步确证着人本身不过是一个不断完备着的自我实现、自我理解的生存主体。
在马克思那里,人的本质的多重规定即人性是指人作为一类存在物所具有的共性,它是自然、社会和精神等属性的统一。而人的本质不过是指人何以成为人的问题,是人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马克思由此得出,人的本质是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人的本质,凸显了人本身所具有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就是说,人不仅具有自然性的一面,更具有超越性的本性。人的活动虽然会受到肉体等自然属性的有限性制约,但是人又总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去超越有限、虚无和死亡,这使得人的生命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在这里,我们很容易会发现,人实际上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人的创造性的虚拟世界。人在现实世界中延续有限的生命存在,人在创造性的虚拟世界中生成自己的文化生命,体现着人作为价值的虚拟存在。人正是在现实与虚拟的生存中,在自然与超自然、历史性与超越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等的矛盾中求得和解,这构成了人的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这种研究视野并没有被人们自觉地当作把握人的生命的必要前提,人在对其生存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的人文关怀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人性的关怀。结果作为人的生存本性中重要构成部分的“虚拟性”被现实性所吞没。虚拟生存的出现,将人性的虚拟本性凸显了出来。在网络构成的虚拟空间里,虚拟生存对于人性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同一主体上有强烈的反差,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人们对人的社会生活的人性关怀,迫使我们回答人的虚拟生存中提出的大量涉及人性的问题,并在回答这种问题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断发展。
人既是一种自然存在,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但综合起来,人的存在状态也是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根据实践活动主体的范围和层次,可以将人的存在划分为类存在、群体存在和个体存在三种形态。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存在形态包括了上述三种存在。在虚拟生存世界里,由于在网络中交往活动的人,跨越了民族、国家、地域、血缘等界限,因而使主体生存的时空分离化和抽象化,以“虚空”化的方式走向一种普遍性,凸显了人的类存在;网络时空的无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虚拟社区、虚拟学校、虚拟商场等新的人群集合体的出现,给人的交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自由,从而使人在一定条件下摆脱现实社会条件的束缚;而平等的网际交往,能够使人摆脱各种旧观念、旧思想、旧的知识结构和旧的思维方式等的束缚,进而从束缚自己才能的自身条件中得到解放。因而我们说,网络时代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现实生存的实际改观,而且也是人对自身生存状况的精神反思,这需要我们以一种类眼光来关照人的生存问题。
在当前,围绕着虚拟生存问题展开研究,需要着重回答以下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数字化发展与人的生存的虚拟化问题。通过对历史上生产工具的变革的梳理,揭示人的生存的虚拟化的必然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二是关于虚拟生存的本质问题。通过对作为分析前提的虚拟和生存概念的分析,揭示虚拟的生存意义以及生存中蕴涵的虚拟意义,并在概括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对虚拟生存的本质、主要特征等问题进行哲学上的概括。三是关于虚拟生存的存在论基础问题。要对虚拟生存的现实生存这一基础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虚拟生存的生成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四是关于虚拟生存的主体形态问题。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存在论入手,将人的虚拟生存从主体的角度区分为个体虚拟生存、群体虚拟生存以及类虚拟生存三种形态,并通过对这三种虚拟生存主体的展开分析,就各自的生存意义进行系统阐释。五是关于虚拟生存的内在矛盾问题。人的虚拟实践带来了生存自身生存的二重化,要通过对虚拟生存中这种内在矛盾关系的分析,寻找出解决矛盾困境的出路和方法。六是关于虚拟生存的现代认同问题。主要从虚拟认同的概念界定,阐述虚拟认同对人生存发展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确立一种正确的虚拟真实生存观。七是关于虚拟生存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主要从虚拟生存与人性、人的主体性以及人的自由个性等方面阐述虚拟生存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揭示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当代价值。
在具体研究上,对于虚拟生存问题,应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研究:第一,理论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统一的方法。第二,系统与结构方法。第三,专题性的时空综合方法和多维互补方法。第四,理性分析与价值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第五,比较研究的方法。把对虚拟生存问题研究与现实生存的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揭示出虚拟生存的哲学意义及其特征。
通过对虚拟生存问题的研究,要实现以下主要方面的理论创新:一是对于虚拟生存的概念进行哲学上的清理,并揭示其哲学意蕴;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出发揭示虚拟生存的存在论基础;三是从网络和虚拟技术的发展所衍生的虚拟生存现象对人的现实生存状况的改变以及对现实生存方式的影响着眼,以虚拟实践作为虚拟生存的主要的、基本的方式,来论证虚拟实践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影响。四是对虚拟生存中各种矛盾关系展开深入的分析,并揭示其矛盾的根源以及解决思路。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