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1]2008年在《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及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资本高度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在系统地介绍了国际汇率制度理论及其在相应国家运行状况的基础上,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所面临的问题等内容进行了系统阐述,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同时结合我国国情,论述了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迫切性,论证了我国选择现行汇率制度的科学性。本文拟就这一汇率制度改革的历程做出评价,以经济学的原理和他国经验阐述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争取为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做出微薄贡献。
陈丽[2]2007年在《我国汇率目标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汇率目标区制度是将汇率浮动限制在一定区域的中间汇率制度。汇率目标区是一种有管理的汇率制度安排,即一国允许其汇率在一个特定的区间内波动,一旦汇率的波动范围超出这个区间,货币当局就要进行干预。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在世界经济大舞台的作用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如何选择合适的汇率制度,实施恰当的汇率政策,成为开放条件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将稳定汇率水平和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在中国进一步开放的经济环境下是比较可行的汇率制度改革方向。因此在中长期内,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应是建立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在对建立人民币汇率目标区进行了可行性研究之后,提出了建立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方案。关于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设定,主要涉及到汇率目标区中心汇率的设定和目标区波动幅度的设定。在中心汇率的设定上,本文选用了均衡实际汇率(ERER)方法建立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并把人民币均衡汇率设定为目标区的中心汇率。本文采用1983—2005年中国相关的宏观经济数据,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和Engle-Granger两步法协整分析建立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实证模型(ERER)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并以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实证模型为基础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失调程度进行评价。在目标区波动幅度的设定上,主要结合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设定。得出短期内,在汇率目标区建立初期,目标区波幅定为中心汇率的5%,从长期来看,随着利率的进一步市场化和资本项目的逐渐开放,该区间可以逐渐放宽,让人民币汇率保持上下10%-15%的波动幅度是合适的。最后指出建立人民币汇率目标区不仅应采取逐步有序的方式推进,而且要与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的结构改革配套进行。
姚薇[3]2008年在《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股票市场价格的关联性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金融的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逐渐加深,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的价格之间的关联性正在不断加强。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股票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使人民币汇率更加富有弹性,股票市场全流通得以实现,我国的外汇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关联性加强,尤其是在人民币汇率升值这一背景下,加强对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股票市场价格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既可加深对汇率与股票市场价格的内在关系及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又可为采取措施避免由于货币升值带来的对金融和经济的冲击提供决策参考。因此研究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股票市场价格的关联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汇率与股票价格关联性方面的文献,接着运用金融学和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汇率与股票价格关联性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进而运用(双变量)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和中国股票市场价格进行了协整分析,建立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本文对比研究了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前后,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的关联性的不同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汇率改革前,人民币汇率与各股票市场指数都不存在协整关系。(2)汇率改革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各股票指数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无论从短期和长期来看,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都是各股票指数变动的Granger原因;而各股票指数在短期内不影响汇率,但在长期内一定程度上是人民币汇率变动的Granger原因,其中,A股指数价格波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最大。最后,本文运用汇率与股票价格关联性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实际,对实证结论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释,揭示出研究结论背后蕴含的深层次原因;并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股票市场建设、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的分析,与其他同类研究相比,建立在一个更为一般的分析框架基础之上,并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分析逻辑;实证研究中,突出了人民币汇率改革前后的对比研究,以及汇率与股票市场价格关系的短期与长期均衡之间的动态调整。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郭晓允[4]2017年在《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失衡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汇率的价格传递理论、弹性论的基础上,分析汇率对贸易传递效应的影响因素,对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失衡没有直接关系,并不能将汇率视作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贸易影响呈现微弱的“倒J曲线效应”,即初期汇率对贸易收支并没有明显的抑制关系,只是近期人民币汇率才开始显现对双边贸易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还表明,“收入效应”对贸易的影响远大于“汇率效应”,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贸易影响是一个动态过程,人民币汇率不是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应放下外界指责人民币汇率的包袱,保证人民币“汇改”的相对独立性,抓住历史机遇引入人民币对篮子货币的宽幅浮动机制,更大程度上让市场决定汇率水平,使得人民币汇率更好地反映出外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而针对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两国应充分利用好G2、BIT等双边对话平台,正确认识两国贸易问题,强调以合作方式化解矛盾;同时我国应坚持“以开放促改革”总体思路下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降低对美外贸依存度,增强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实现长远发展。
刘田[5]2017年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物价水平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人民币市场化之路稳步推进。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真正确定了人民币中间价的市场化形成机制。随后,CFETS(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汇率指数发布,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人民币汇率日间波幅增大,可见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逐渐增强。根据汇率对物价影响的理论分析,汇率波动会引起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化。因此,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宏观背景下,研究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框架与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从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影响的理论基础、传递的不完全性和非对称性三个方面入手梳理了汇率波动对物价水平影响的理论。汇率波动通过改变贸易品价格、实际工资水平、货币供应量等变量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因市定价理论、沉没成本理论、国际生产分割理论、汇率波动理论、开放程度影响理论等理论是汇率对物价水平不完全传递的理论基础;汇率波动对物价水平的非对称影响的解释主要源于市场份额理论、生产转化理论和约束数量限制理论。第三部分以一价定律为基础充分考虑汇率对物价传递的非对称性,构建了汇率影响物价的非对称性多元统计模型,选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全球商品价格指数(WCPI)、货币供应量M2和工业增加值(G)作为模型的变量。第四部分利用汇率影响物价的非对称性多元统计模型,运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得出,人民币汇率波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是不完全的。从2001年到2016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有正的影响,影响系数为0.132082。在分阶段分析中,人民币汇率对物价的影响系数从-0.200133变为0.338675,由负值转为正值,且影响程度明显增强。另外,相对于升值,人民币汇率贬值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更大。第五部分为结论和启示,结论有人民币汇率波动对物价的影响是不完全的且影响程度增强、人民币贬值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大于升值时的影响,并得出坚持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改善国际收支结构等启示。
邓立立[6]2004年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与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的数次金融危机以其巨大的破坏力和传染性而令人震撼。值得注意的是,历次金融危机虽然起因和表现各异,但是其中都伴随着货币危机,都导致了相关国家汇率的剧烈波动和汇率制度的调整。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寻找解决问题出路的时候,各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有些国家抛弃了旧有的僵化汇率制度,转向自由浮动,而另外一些国家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区域货币合作谋求稳定的金融环境。于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选择和设计一种适合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汇率制度,增强抵御各种风险和经济冲击的能力,确保和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对我国而言,随着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选择适合国情的汇率制度是今后面临的关键问题。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汇率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汇率制度选择分析的理论框架、汇率制度选择的制约因素、当前各国汇率选择的经济背景、不同类型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现状与趋势,以及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及参与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综合运用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等多种方法,既有规范分析,也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众多知名学者的大量理论文献,在总结、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评析,并进一步引申和发展,阐述自己的观点。 全文共分七章,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对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的研究背景进行描述。首先从历史的角度阐述汇率制度的演变,分析国际汇率制度演变的规律。然后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总结理论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第二章建立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以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为核心,对比分析不同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均衡、宏观政策传导机制、国际收支失衡时的调节方式等。可以得出基本结论:资本完全流动时,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有效,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效果明显好于财政政策。根据
陶原[7]2006年在《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金融的开放程度也将进一步扩大。汇率作为开放经济的中心变量,其制度的选择对于任何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现在是并且以后还将是我国制订经济政策的重点问题,是否制订了合适的汇率制度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完善的汇率制度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和资金流动,不恰当的汇率制度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人民币汇率制度必须改革。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将影响中国经济和金融的稳定,不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不会让这种情况出现。人民币汇率制度必须建立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最终实行独立浮动制。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必须坚持渐进式的原则,改革的重点是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本论文共有5部分,分别是: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第三章 1994年至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分析;第四章 新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分析:第五章 综合论述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取向 通过对以上五个主要章节的论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我们要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人民币汇率将更具弹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形成独立浮动汇率制度。
徐念沙, 蓝庆新[8]2003年在《东南亚国家最优汇率制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考察了东南亚各国的汇率制度及变迁 ,分析了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汇率制度及政策方面的原因 ,论证和探讨与东南亚国家以及类似国家相适应的最优汇率制度的问题 ,通过运用理论分析和经验数据的比较 ,得出结论 :构建以爬行钉住汇率制为核心、以积极财政政策以及一定的汇率波动等为补充的混合体制 ,应该是东南亚国家及类似国家在今后一定时期的最优汇率制度。
吴迪[9]2016年在《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中国汇率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经济金融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2015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第15年。期间,中国积极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不断扩大经济金融开放程度,涉外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中国的国内市场受国际形势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风险防范能力面临更大的挑战。在国际经济金融日益融合、中国深入推进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促进要素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的汇率制度选择已经超出了本国制度的辐射范围,它不仅影响本国涉外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与贸易和投资伙伴国的经济利益紧密相连。如今,国内外市场对中国汇率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中国汇率制度选择是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制度内容的创新与变动,更应该是制度本身的变迁与革新。本文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汇率制度问题进行系统性地阐述与分析,通过运用交易费用、产权原理、制度变迁和制度供求等原理对汇率制度的本质、市场结构、变迁规律问题进行深刻解读和剖析,探讨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目标与对策选择。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本章介绍了整篇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对中国汇率问题的研究前沿以及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中国汇率问题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章:汇率问题的制度经济学理论基础研究。本章是整篇论文的理论研究基础。以历史发展为序,梳理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的汇率制度理论研究。以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界定中国汇率制度相关概念,分析了汇率制度起源问题。通过交易费用范式研究了汇率制度交易费用测量的两个层次,论述了汇率制度内生、外生的交易费用含义与关系。从产权模型入手,分别分析了原始产权理论与国家产权理论在汇率制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形式与含义。第三章:中国汇率制度变迁的制度经济学研究。本章梳理了中国汇率制度的变迁过程。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中国汇率制度变迁的动因。同时指出路径依赖、创新成本、时滞效应以及有限的认知范围等是制度变迁的制约因素。将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归为“强制性制度变迁+渐进式制度变迁”模式。对中国汇率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交易费用进行测量得出: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大,市场型交易费用比重逐渐上升;随着货币当局的简政放权,政策性和管理型交易费用比重逐渐下降。第四章:中国汇率制度的根本性问题研究——基于制度的供求分析。本章从分析市场开始,研究制度市场与制度市场中的制度供求关系,明确中国汇率制度是政府起决定作用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安排。通过不同市场主体分析中国汇率制度中利益权衡与博弈行为。然后从制度均衡理论出发深入分析中国汇率市场化改革与汇率制度供求关系的发展问题,指出中国汇率供求非均衡与供给主导型的必然性,分析供给主导型的优势与不足。以实现汇率市场化和制度供求均衡为目标,建议要逐步实现供给主导型与需求主导型融合交替以及关注多元利益集团的博弈行为对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影响作用。第五章:汇率制度的比较与借鉴。本章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出发,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及演进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从制度借鉴角度总结汇率制度选择的共性与规律。最后结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得出三点启示:一是交易成本的不可忽视性;二是制度变迁时机选择重要性;三是战略发展目标的必要性。第六章: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目标设计与对策选择。本章论述了中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多目标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必要性。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目标,将其分为两个方面:横向目标和纵向目标。其中,横向目标是指中国汇率制度建立的目标,即汇率制度在一段时期内服务国家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合理变化的初衷。纵向目标是指在国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汇率制度自身应实现的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最后针对不同目标设计,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林斐婷[10]2008年在《新加坡汇率制度分析及其前景》文中研究指明新加坡是一个小型开放的经济体,它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作为货币政策的中心。本文分析了新加坡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制度框架以及发展前景,着重分析了新加坡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基本框架、运行机制、现实基础、利弊以及实际运行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及其影响[D]. 刘翠. 吉林大学. 2008
[2]. 我国汇率目标区问题研究[D]. 陈丽. 湖南大学. 2007
[3].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股票市场价格的关联性分析[D]. 姚薇. 湖南大学. 2008
[4]. 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失衡关系研究[D]. 郭晓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
[5].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物价水平的影响研究[D]. 刘田. 山东大学. 2017
[6]. 汇率制度的选择与发展趋势研究[D]. 邓立立. 东北财经大学. 2004
[7]. 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D]. 陶原. 山东大学. 2006
[8]. 东南亚国家最优汇率制度分析[J]. 徐念沙, 蓝庆新. 东南亚纵横. 2003
[9].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中国汇率问题研究[D]. 吴迪. 吉林大学. 2016
[10]. 新加坡汇率制度分析及其前景[J]. 林斐婷.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标签:金融论文; 汇率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汇率决定理论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汇率改革论文; 人民币汇率制度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论文; 贸易金融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