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语言视觉化问题探析①
张弛
(铁岭广播电视台 辽宁铁岭 112000)
摘 要: 在新媒体环境下,为了更好的满足受众群体的阅读需求,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朝着视觉化的方向发展。所以,本文对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语言视觉化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有效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以希望能够全面提升新闻写作语言视觉化程度,促使其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同样的,人们对于新媒体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加深,这也更进一步推动了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和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新闻写作 语言视觉化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新媒体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新媒体对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转变。同样的,人们对于新媒体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加深,这也更进一步推动了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在以往的社会中,媒体主要扮演着视觉介质的作用。
1 新闻写作语言视觉化的重要意义
1.1 媒体快速发展的自身需求
现阶段是,随着新媒体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其已经有效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初期,新媒体技术开始迅速崛起,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各种先进的技术开始不断涌现出来,这为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20世纪以来,整个社会已经全面进入到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日益多样化和丰富化,通过将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方式有效融合在一起,帮助人们更加快捷的了解有关信息。纸媒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因此,必须要转变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以更好的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所以,媒体自身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新闻写作语言必须要朝着视觉化的方向发展。
1.2 媒体受众的实际需求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更期望能够快速的、高效的获取有关信息,也更加注重自身在获取信息时的体验和直观感受,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利用自身零散化的时间来获取有效信息,更加注重自身良好的阅读体验。在这样的大众心理下,大众对于视频和图像等的热爱程度以及兴趣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阅读方式。在受众群体这样强烈的需求下,这就为新媒体信息传播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2 新闻写作语言视觉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1 新闻写作语言视觉化的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新闻发展的历程,可知一直以来,媒体对于新闻写作语言视觉化进行相应的探索与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诞生了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即现场短新闻报道,即记者在现场对于新闻进行真实的、详细的报道,这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新闻写作语言视觉化的特征。这种新闻报道方式有效弥补了传统纸媒报道的缺陷,让人们可以更加强烈的感受到视觉化传播效果的作用,提高人们精神层次的享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在新闻写作中有效融入网络用语等,加强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好的满足视觉化阅读的有关需求。
2.2 新闻写作语言视觉化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当前新闻写作语言视觉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知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写作格式较为单一。一般情况下,新闻写作语言视觉化的格式并不固定,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其也处在不断变化当中以更好的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但是,由于人们思维已经固定,导致新闻写作方式缺乏创新性特征,与传播环境脱离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在新闻写作过程中,通报式写作方式运用非常普遍,需要经常运用某些领域的专业术语,严重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的特征,无法有效激发读者的兴趣。
第三,视觉化语言缺乏灵活性特征。写作最为根本的方式就是利用词语进行造句。在新闻视觉化写作过程中,对于语言的掌握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标准。作者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必须要全面把握细节,塑造出清晰的画面。
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也带来了创新型的革命,微课在学习中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学习资源。但是,微课在课堂中的运用时机是否能够很好地把握,是否能够在课堂中高效地学习,仍然是微课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加强课堂内学生自学微课环节的组织,让每一位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认真观看微课内容,否则自学就流于形式[2]。
第二,细节缺乏独特性。对于视觉化的新闻作品而言,其应该满足以下两项标准:一方面,新闻能够更加深层次的了解读者的需求,实现与读者之间的深层次沟通交流,促使读者产生良好的体验;另一方面,能够富有鲜明的、立体的特征。但是,通过对实际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往往缺乏这两项特征,导致作品缺乏灵活性特征,往往只是对新闻事实等进行简要的报道,未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导致整篇报道缺乏可读性,读者极有可能会丧失阅读的兴趣。
3 提高新闻写作语言视觉化的有效方式
3.1 积极转变传统的表达方式
在传统的新闻写作过程中,主要侧重于能够清晰的表现出整件事情的详细过程。在此过程中,记者占据着主动权,其将整件事情的发生的具体的、详细的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缺乏一定的想象空间。因此,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记者可以转变传统的表达方式,巧妙地运用自身的感性思维方式,有效激发读者对于新闻阅读的兴趣。同时,记者也可以不必将事件结果表达出来,可以让读者根据记者所描述的场景进行自我判断,从而根据新闻报道中的文字以有效缩短读者与现场之间的距离。记者在新闻报告过程中,无需过多重视字面上的加工,可以利用文字塑造多种形象,为读者提供广泛的想象空间。有时候,简洁的新闻语言要比繁杂的语言更加具有表现力,让读者的思维方式紧紧跟随作者的思维方式,可以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总之,从横向的维度来分析,两种版本的编排方式有显著差异,如苏教版安排的例题明显要少于康轩版,但练习要多于康轩版,而解决问题和操作性要求的题目康轩版所占比例较大.仅就单元内容而言,康轩版安排的明显比苏教版多,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比较高.
3.2 动静两者的有效结合
试验设计采用氮、磷、钾肥总量控制设计,将氮、磷、钾肥总量控制试验整合为一个试验,施肥量及施肥方法见表2,动态优化施肥试根据要求,重点做好氮、磷、钾肥总量控制试验[16-20]。
相对于静态事物,动态事物具有非常鲜明的吸引力,能够更好的引起大众的关注,有效激发受众群体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将动态与静态两者有机统一起来,转变传统的事物阐述方式,提高新闻场景的真实性特征,尽最大限度还原新闻现场,从而增强新闻的视觉效果。例如,在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进行描述过程中,应该注意要对当事人的一言一行等进行细致的、深入的描述,刻画出生动的、形象的人物形象,才能够显著提升新闻的灵活性特征,为读者创设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
3.3 巧妙运用细节进行传播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记者可以巧妙地运用文字去展现富有鲜明特色地视觉效果,即对细节进行详细地描述。对于新闻记者而言,其为了能够营造生动的、形象的新闻场景,就应该学会如何充分发挥细节的作用进行描述。同时,为了提升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实现新闻的广泛传播,记者可以适当的运用修辞手段等对新闻现场和当事人等进行描述。例如,在标题中运用修辞手段可以充分体现视觉化传播。
3.4 利用事件写人,利用人物来描述事实
为了能够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新闻报道中的情节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新闻报道中不仅要包含有关的故事情节,还需要生动的人物形象。因此,记者应该让新闻具有故事化的特征,利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独特的人物形象等,在新闻报道中展现出真实的人物和事件。
形成性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评价过程,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并及时将评价后的信息反馈给学生,以及时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性评级指标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度、显微镜操作、绘图成绩、切片考核、平时测验、文献综述撰写等方面。此外,教师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也要进行综合评价。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写作语言视觉化已经成为主流的新闻传播方式。因此,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写作方式,利用独特的、新颖的新闻语言促使新闻写作语言朝着视觉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新闻写作方式的丰富性特征。
参考文献
[1] 郝姝.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语言视觉化探索[J].新闻前哨,2018(11):94-95.
[2] 陈卫新.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写作语言的美学艺术[J].新闻爱好者,2018(10):69-71.
[3] 于明秋,刘霁月.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语言的“视觉化”[J].西部广播电视,2019(1):21,2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98X(2019)07(a)-0234-02
DOI: 10.16660/j.cnki.1674-098X.2019.19.234
①作者简介: 张弛(1976,4—),男,辽宁铁岭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