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民族精神建设的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关于当代民族精神建设的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对构建当代民族精神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精神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①]。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构建当代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当代民族精神就是社会主义的民族精神。她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关系的客观必然性的自觉的文化升华和价值把握,她不仅包含传统的民族精神而且也包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表现的民族精神。她是市场经济与精神建设的内在统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柱。

一、传统民族精神是构建当代民族精神的根基

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存在着单一的小农经济的孤立、分散、自给自足的状况,以及大一统的集权的国家政体和儒家思想的统治,它给民族精神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印记。一方面民族精神中包含有凝聚力强,崇尚群体,刻苦耐劳、朴实宽厚、和谐谦逊、注重精神价值等积极内容;另一方面又有因循守旧、消极依赖、不倡个体、排斥创新的消极内容。其中前者是传统民族精神的主流,它成为构建当代民族精神的根基,体现了道德的继承性。传统民族精神集中表现在传统的义利观之中,贯穿于中国古代伦理学发展的全过程。

“义以为上”,“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精神,这一基本精神内涵着如下主要的思想和内容:其一,在肯定义利均有价值的基础上,强调义高于利,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其二,强调义以为上作为处理义利关系与价值导向的基本原则,主张以义指导与决定利的取舍。其三,在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关系问题上强调个体对社会整体的道德义务,主张“以天下为务”、“为天下兴利除害”。其四,重视道德境界的追求强调人格的尊严与气节。应该看到,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以其伦理价值观作为文化精髓和核心而显示出其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征,并以此形成其独特的民族精神。传统义利观作为我们传统伦理价值的核心内容,经过几千年来历代思想家的倡导和灌输,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和民族心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促成了中华民族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整体精神和献身精神。传统义利观始终贯彻着社会整体的道德义务。从《诗经》提出的“夙夜在公”,孔子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墨子、董仲舒的“兴天下利,除天下害”,直到李觏的“以天下为务”,都是在不断地强调着一种为国家,为民族的整体精神。即使宋明理学,在剔除其为封建国家服务的消极一面之后,也可看出其中渗透着一种为国家,为民族的公利,而应牺牲个人私欲、私利的强烈要求。正是这些思想和原则千百年来一直影响和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勇于献身的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诗句,无不是这种精神的充分而强烈的体现。

第二,传统义利观倡导的处理义利关系,群己关系的原则,经过长期的沉淀与熏陶,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义利观始终坚持“义”“公利”为最高层次的价值。在义利关系上,强调“义以为上”“以利从义”;提倡“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先义后利”、“义然后取”,反对“见利忘义”。在个人与社会和他人关系上,强调“先公后私”“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舍己从人”(《尚书·大禹谟》),这些处理义利关系和群己关系的原则,经过几千年的倡导深深镌刻在人们的思想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人生价值取向。它对于和谐人际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倡导追求理想,克制物欲的人生境界,追求超功利的精神人格。中国古代人有尊重道义、崇尚节操、克制物欲的人生追求和境界。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孟子说:“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孟子·万章上》)荀子说:“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荀子·修身》)并痛斥“保利弃义谓之至贼。”(《荀子·修身》)表现了对利的态度。这种超功利的精神人格,超越了时代和阶级,沉淀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曾涌现出很多英雄志士,无一不是受到这种舍生取义,轻利尚义的情操的熏陶。

第四,铸造了中华民族“成仁取义”的高尚道德情操与民族气节。传统义利观从以义尚于利,精神生活价值高于物质生活价值的基本观点出发,把道德理想和人格的追求视为人生各种需要中最高层次需要。孔子的“杀身成仁”荀子的“不避义死”孟子的“舍生取义”,以及“大丈夫”精神;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宁死不屈的精神,共产党人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方志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铿锵有力,气壮山河的表白,无不体现着崇高的道德情操与民族气节。

总之,传统民族精神所涵的整体精神、责任意识和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是其精华所在,也是当代民族精神所必须继承的。

二、当代民族精神必须体现社会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民族精神本是一个不断生长和再造的过程。它必须面对新时代的要求,面对新的现实形成的新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带来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个体意识的增强。个性的发展无疑是对不倡个性的传统道德影响的冲击,是个人精神解放和能动性发挥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强化人们的个性追求,因为没有个性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创新,当代民族精神同人们的个性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群体意识,是由个体的独创性活动推动的。它的价值目标指向始终是使社会与个人达到和谐统一。但是,在市场经济初建的时期,个体意识又可能被扭曲,成为个人主义的衍生物。由于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由于存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形式的多种分配形式,于是反映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中就必然出现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取向的复杂状态。这正需要我们面对这一现实肩负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完善化,培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性的历史使命,构建当代民族精神就是任务之一。

首先,当代民族精神要高扬时代主旋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其中爱国主义是基础,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社会主义是方向,具有先进性与导向性;集体主义是核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它的根本落脚点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他人利益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与古俱来的理想,是历代志士仁人,奋斗献身的动力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开辟了达到理想境界的道路。但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富裕有先有后,因此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正常的。但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手段,而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是目的。这正是我们当代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有些人,只顾自己发财,不管他人死活,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对公益事业漠不关心,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甚至见死不救,是应当受社会的唾弃和谴责的。

其次,当代民族精神要体现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人的自由意志的表现,它是确认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并敦促自己必须履行的内心信念和意志。它是人的理性表现。社会责任在个人面前表现为理性上意识到的职责,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社会的、家庭的、他人的影响和后果承担的责任。这正是行为主体自愿地使自己的意识服从于取得并保持特定道德价值目标的动力。责任意识表明了人的自律水平,它是人的行为活动的内驱力和活力所在。当然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每个人既有享受社会已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又有为社会创造更多物质和精神以及道德财富的责任或义务。

再次,当代民族精神肯定人们权利意识增长的积极意义。这种积极意识表现为人们日益觉悟到应该追求一个更公正,更理想的社会环境。“在一个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环境中,责任只是某些人承担的重负,权利或幸福只是某些人独享的特权”[③]。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在一定意义上,利益是检验市场经济成果的尺度,邓小平同志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④]这就是说,我们在强调国家利益同时,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肯定按劳分配的道德价值,这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权利意识的增长不能以牺牲人们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为代价,因为人们只有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才能显示出自身的生存价值和人格尊严。也只有在为社会作出贡献时,才能更好地享受权利。

综上可知,构建当代民族精神就是要使社会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社会责任与个人权利,物质价值与道德价值达到和谐统一。

三、让当代的民族精神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柱

当代民族精神是继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它的立足点在于唤醒全民族每个成员的责任意识,铸造我们时代的民族魂,使它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柱。为此,必须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第一,采取多种形式弘扬时代主旋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每一个社会形态中,都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思想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⑤]这里所揭示的道理是:在社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阶级,必然要建立其保护统治基础的意识形态。一个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不过是这个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和延伸。当代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必须是高奏激昂的主旋律,因为主旋律体现的是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宗旨。江泽民同志将主旋律概括为“四个一切”,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的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的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主旋律与多样化形式间的关系是主旋律指导多样化,多样化烘托主旋律。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文学艺术作品,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等等多形式多渠道弘扬主旋律。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使主旋律精神融入人们的灵魂,指导调整人们的行为。其中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最广泛的渗透力,强烈的民族凝聚力,是社会各个层次的人们都能接受,显示了一种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

第二,树旗帜,以高尚的人格示范感召大众。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我们不能不看到道德建设的任务的重要和紧迫。表现在:一是由于对市场经济负面效应警惕和控制不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仍在滋长,人际关系商品化现象呈蔓延趋势;二是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批判和遏制不利,唯利是图、吸毒嫖娼等腐朽没落观念和丑恶行为禁而不止,崇洋媚外,殖民文化回头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三是对体制转型和利益调整中的思想倾向缺乏有效引导,政治观念淡漠,物欲意识畸形使社会心理失衡等问题比较普遍等等。孔繁森、张鸣歧、李润五、韩素云、徐洪刚、赵雪芳、白雪洁、李国安、徐虎等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人物,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真谛,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通过宣传媒介叩响了人们的心扉,净化着千百万人的灵魂。要使人们懂得,自然欲求是人性的基本面,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使这种满足方式符合人的尊严,符合时代文明的步伐,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随着当代世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现代科技的高速度发展,人类创造的物质生活资料日益丰富,这也不断地刺激和改变着人的自然需求,更新发展这种自然需求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素质和水平是符合人性的价值目标,也是历史的必然性。但是,作为人就不仅需要追求物质利益,而且要追求精神利益和人格的完美。这后者是人性的最高层次需求。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满足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人如果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视自己需求的升华,人就会沦为物欲和金钱的奴隶,实质上是人格的丧失。树立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的人格精神,对铸造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将产生无法估量的推动力。

第三,加强青年人人生观教育,培养一代“四有”新人。当前我国青年一代的总体素质是好的,他们关心祖国的前途,能够认识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的重要性,乐于学习,勇于进取,能较快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富有创新精神和改革精神。但是,也要看到,部分青年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经济体制转型期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感到忧虑和困惑,对当前党风和社会风气中的消极现象缺乏历史的辩证的分析,对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和腐朽思想缺乏抵制能力,从而影响到确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还有少部分青年受眼前利益驱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还是很有市场的。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追求金钱和享乐,迷恋国外生活,责任意识淡漠,甚至游戏人生等等,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必须重视和抓紧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高校中尤其应重视伦理学的学习。江泽民同志曾经发出了“要学一点伦理学”[⑥]的号召这是对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提出的要求。著名学者唐凯麟先生说:“任何一个时代的伦理,都是那个时代关于人的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理论表现。”[⑦]学习伦理学有益于帮助青年一代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要使青年们懂得在市场经济中有形形色色的诱惑,功名利禄,金钱美女。在金钱、权力、美色面前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是懦夫,只能成为平庸之人。在金钱,财富,享乐面前能超越物质享受,寻求生活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正表现出人格的高尚。在充满机遇和诱惑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远大的志向,走出“利己是人的本性”,“金钱是万能的”,“人生在世,尽情享受”的思想误区,就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得到精神上的升华。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生力军,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四有”新人。对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一定要分对象、分层次、分阶段,由浅入深,由低向高,循序渐进的进行。

总之,构建当代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它对于抵制国际国内各种腐朽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侵蚀;对于克服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对于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对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以及家庭道德的建设;对于培养和造就一代“四有”新人,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抓紧抓好。

注释:

①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0页,13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17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52页。

⑥见《求是》1995年第15期。

⑦见《伦理学》1996年第一期。

标签:;  ;  ;  ;  ;  ;  

关于当代民族精神建设的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