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关于新的经济增长点理论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点论文,理论研究论文,我国论文,经济论文,于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后,理论界在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研究和讨论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触及到经济增长点问题。已经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确定新一年工作总体任务的时候,特别强调“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理论界和有关部门对培育和选择经济增长点展开了颇为深入的理论探讨。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不是速度上不去,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由于经济体制、思想认识和实践经验方面的原因,各地方、各部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从战略上、整体上合理配置资源,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高速度、高产值,盲目上项目、铺摊子,重复投资、引进和建设的现象严重,导致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调。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加工工业过“长”,基础工业过“短”;大型企业过少、集中度过低,小型企业过多、过散、生产能力过小。在地区产业结构方面趋同化非常严重,中部与东部工业结构相似率达93.5%,西部与中部工业结构相似率达97.9%。特别是各地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中,将汽车列为支柱产业的省、区、市有22个,将电子列为支柱产业的有24个,将机械、化工列为支柱产业的各有16个,将冶金列为支柱产业的有14个,出现了新一轮重复建设、结构趋同迹象。如何克服这种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我国理论界一致认为,积极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首要出路和必然选择。但在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若干具体问题上存在不同观点。
——从产业方面看,有以下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基础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基础产业的发展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发展基础产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基础产业的许多部门长期处于滞后状态,成为“瓶颈”产业。90年代以后,农业、能源、交通运输作为“瓶颈”产业的状况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基础产业,努力缓解基础产业的严重滞后状况,就成为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最重要的任务。
一种观点认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应是加工工业。工业化的一般规律表明,集约化增长是与产业结构重心不断后移,加工层次不断延伸,附加值不断提高的过程密切相联的。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尽管农业、能源等基础产业严重滞后,但从产品质量、技术及装备水平、规模经济看,从相对增长速度、外资引进速度、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看,最薄弱的环节是加工工业,特别是国民经济装备业。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其根本原因也在于产业结构缺陷,在于资源投入加工程度低。因此,只有把“高加工工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摆脱资源约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从具体行业看,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住宅业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住宅建设是重要的社会保障措施,也是目前城乡居民最关心问题之一。具体地说,①住宅业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住宅的生产和消费与建筑、建材、化工、机械等物质生产部门紧密相关,并直接影响家电、家具、金融、运输、商业等52个部门的发展。②住宅业的配套投入较小。③可以保证发展住宅业的材料供给。建筑材料、水泥、玻璃是长线产品,库存较大。而要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调整房屋建筑结构,少搞高档别墅、写字楼,加大经济实用、适宜于广大普通居民购买的住宅的投资力度;加快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改进购买住宅商品房的办法,理顺住房价格体系,推进住房商品化的发展。
有的学者则反对把住宅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理由是:①我国目前仍有大量商品房空置,如何盘活这些空房已经是绞尽脑汁的事。②住宅价格和居民收入差距很大。③住宅业技术含量低,以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
第二种观点认为,汽车工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九五”期间是我国发展自己汽车工业的最后一次机会,也是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与住宅业相比,汽车工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更能体现出产业升级和产业现代化的趋势。此外,从提供就业机会的潜力看,汽车业到下世纪的前10年内,可以吸纳劳动力1500万人。
有的学者则指出,汽车业绝不能成为支柱产业。认为老百姓房子都买不起,怎么可能买汽车?房子还没有呢,哪有可能盖车库?再说城市的道路也容纳不下,并且需要消耗大量不能再生的汽油。总之,把汽车作为普通居民家庭消费的条件还不具备,不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种观点认为,电子工业将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进入90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电子信息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生命力的高科技产业。在当今世界上,信息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集中体现一国的收集、处理、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电子信息业是我国发展最快的产业,“八五”期间, 产值规模从1990 年的50亿元激增到1995年的600多亿元,1996年进一步显示了加速度。 同时,我国电子市场十分广阔,需求量极大,估计每年市场增长率超过50%,到2000年,电子市场容量超过1万亿元。 也正因为电子信息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倍增器,四个现代化无不与电子信息紧密联系。所以,国家应把信息化提到战略地位上来,并应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种观点认为,“九五”期间我国将有三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启动住宅市场,二是开拓农村市场,三是扩大出口。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备以下五个条件:一是市场需求量大,二是产业关联度高,三是集约化程度好,四是国际竞争力强,五是投资回收快。
第五种观点认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不只限于某一个,而是多个,不仅建筑业和汽车工业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轻工和电子产业在经过并不太长的间歇之后,对经济增长仍能继续发挥较强的带动作用,从而形成增长点多极化、多点释放“能量”的经济增长格局。一个产业能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关键看它的产品能否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即市场前景如何。在城市居民家庭基本普及了家用电器(拥有率已达80%以上)的情况下,住房和汽车就成为无可替代的升级消费品。从潜在的购买能力来看,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3.8万亿元,户均金融资产达3.5万元以上,相当一部分居民家庭已经具备了在无金融支持情况下独立购置住房或汽车的能力。
还有一种观点从根本上否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会有什么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出于金融压力的考虑。如果选择了建筑业或者汽车工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那势必要求金融业的倾斜性支持,住房或者汽车的消费信贷一哄而起,金融业将招架不住,宏观经济的稳定将受到影响。
——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看,有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中西部地区有三大优势:一是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其中煤炭资源占全国80%以上,水力资源占全国60%以上,草场资源占全国90%以上。二是广阔的市场。中西部占全国总面积的89%,人口占64%。三是劳动力众多。中西部地区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再加上国家投资及相关政策的倾斜,定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建议国家应尽快组织研究,制定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资源主导型产业;实行区别对待的金融、财政政策;进一步放宽对外开放政策;妥善解决中西部科技人员、干部、职工的工资、福利和后顾之忧问题。
有的学者从历史的角度认为,本世纪50年代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了一批以地方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主的工业企业,60年代“三线”建设,从内地迁建了一批企业,80—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又兴建了一批以能源、有色金属、化工为主导的基础工业。中西部地区的工业,从无到有,初步走上了工业化的路子;同时,积蓄了大量优秀的科技管理人才和设备。因此,只要中西部地区转变观念,大胆改革,盘活资产存量,充分挖掘现有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就能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第二种观点认为,东部地区仍将是我国经济的增长点。人们在东西部差距问题上存在一些误区,例如,把地区间的相对差距的缩小与绝对差距的缩小混为一谈;不按经济规律办事而企图“加速”东西部差距的缩小;特别是误认为讲市场经济,讲公平竞争,就不能讲地区倾斜政策,而将一切特殊政策取消。实际上,东西部差距问题作为经济现象,有其内在的经济规律,生产力在地区间的发展呈梯度推进的方式是不以人们主观愿望为转移的。缩小东西部差距不可急于求成,不能设想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政策观念,中西部地区开发和建设是要有政策倾斜,而东部地区同样也需要政策倾斜,只是与西部地区政策倾斜的内容不同而已。
有的学者也认为,在地区差距问题上应该继续贯彻“效率优先”的原则,充分估计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不平衡的长期性,具体而又审慎地提“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口号。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是按市场规则进行的,是按比较利益原则进行的。同时,我国经济还处在积累实力的时期,特别是要求资金的有效率投入,即要求资金流向回报率高的地区。尽管这种效率会拉大地区间的差距,政府也需要采取措施抑制这种差距;但任何过早的、过分的做法都是不适宜的。
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和选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课题。我国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当然,随着理论界对经济增长点问题研究的深入,随着我国经济实践的逐步发展,人们对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和选择理论的认识将更趋成熟、更趋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