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下的人的素质及其教育意蕴_本质与现象论文

哲学视域中人的素质及其教育意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意蕴论文,中人论文,哲学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3)12-0001-05

人的素质问题在当代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但是很多人都是从教育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的,而从哲学的视域来理解人的素质问题却很少。为此,笔者试图从哲学的视域对人的素质问题中的几个核心问题,即人的素质的概念、内容及方法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启迪他人。

一、定义概念的方法论

对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是研究问题的前提。研究人的素质问题也是如此,首要的是必须对人的素质这一基本概念做深刻、全面、准确的把握。

哲学讲究方法,定义一个概念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论。在这一点上,黑格尔的思想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在他创立的庞大的哲学体系中,逻辑学是该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在黑格尔看来,逻辑学的内容是关于思想的纯粹规定或者说是关于范畴的科学。它研究的是“纯粹理念”在逻辑阶段的运动,是“纯粹理念”如何完全展现自身的过程。黑格尔认为,“纯粹理念”在逻辑阶段必须经过三个环节,即“存在”、“本质”、“概念”,与之相应,逻辑学分为“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

在“存在论”中,范畴,的特点是直接性和潜在性,前者是指存在的概念或者范畴,自己表现自己,不需要中介而直接呈现着;后者是指它还处于潜在的状态,其中之丰富的内涵还未展开和呈现。

在“本质论”中,范畴或者概念的本质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而是通过直接性的东西间接地表现出来的,也即是通过在与它的对立面——“现象”和“现实”的关系中呈现、说明、反映自己。该阶段分为“作为自我反思的本质”、“现象”、“现实”三个环节。“作为自我反思的本质”即“本质自身”,是指本质在自身之内的反映,还未超出自身而表现于外,尚未表现为现象与现实;“现象”就是本质表现于外,是作为本质的表现的“物”;“物”是从“根据”(“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即是根据”[1])与“实存”(实存是从根据发展出来的存在)这两个范畴发展起来的统一的全体;“现实”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在“概念论”中,范畴的运动是概念整体的发展,即作为同一个有机体中所潜在的因素不断发挥和实现的过程。

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把他研究的“纯粹理念”或者叫“绝对精神”作为世界万物的本体本源,在这一点上是错误的。但是,就其研究的对象及内容来看,黑格尔的逻辑学又正确地反映了人的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而概念是人的思想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概念的运动过程也符合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所揭示的范畴运动过程。所以,根据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所揭示的范畴运动的存在、本质、概念的三个阶段,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个比较科学全面地揭示概念的方法论,即从事物自身来表现自己、界定自己;从事物本质在自身之内的反映,或者说是从其与对立面——现象与现实的关系中来界定自己;从事物发展的过程角度来界定自己。也即从事物自身、从事物的关系中、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来定义概念。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中也主张运用此方法论来定义概念,他在该文一开始就明确指出:“从概念自身而来的概念的规定应当从事物的关系和它的发展去观察事物本身。”[2]

二、关于“人的素质”概念的定义

根据上述方法论,人的素质概念的定义为:

第一,从素质自身来看,人的素质就是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性,是对人的本质的体现与反映

那么,为什么说人的素质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性呢?在马克思看来,活动是一切动物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方式与非人的存在方式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的统一,恰恰是在人的现实感性活动中实现的。人的现实感性活动体现着人的内在本性,是人的本质的外部展示和实现方式。正是在人的现实感性活动中,人的内在的本身力量才得以发掘和发挥,并以外部行动的方式有序地展示出来,作用于人的对象化世界,产生对象化的产物。人的本质也由此而得以外化、表现和实现。[3]换而言之,也即人的本质是可以通过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产物来规定、体现和反映的。

从人类社会历史来看,人的活动基本上是三重活动:一是改造自然的活动;二是改造社会的活动;三是改造自身的活动。在前两重活动中都产生了人们对象化活动的产物,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度)。这些对象化活动的产物是以物的形式而存在,是衡量社会发展的物的尺度。在后一重活动中也产生了对象化活动的产物,但非物的形式而是人的形式,实质上,它就是反映人的发展水平的“素质”,是人的发展的核心内容与指数,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人的尺度。当然,这三重活动是不可分的,都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在不同领域的展开。但是,前二重活动的最终归宿点和最高成果都在于后一种活动之中,即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这两重活动的对象化产物是人的发展的物的映现,从而也是人的素质的物的形态的映现,它们最终都可归结为人的素质的外化的物的结果。由此推之,人的活动的产物最终可以归结为人的素质。又因人的本质可以通过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产物来规定、体现和反映。所以,人的素质是对人的本质的规定,是对人的本质的体现与反映。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人的素质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性,是对人的本质的体现与反映。它是人的活动的产物,是在人的活动中生成并得到不断提高的。

第二,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内在的本身力量

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对象化关系中,展示人的本质是其中的应然之意。而人的本质要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对象化关系中的现实感性活动中所释放出来的内在的本身力量来体现、确证。人的素质又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性,是对人的本质的体现与反映,是人的活动的产物。所以,人的素质与人的内在的本身力量是同一东西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物,但在本质上二者是同一物。

所谓人的内在的本身力量,是指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体现出来的力量,它是存在于人的自身之内的,它要在人的活动过程中才能展示、实现出来。其中,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身力量,即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说,人的本身力量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本质力量,也即是生产力。关于人的本身力量与生产力(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有过明确论述。他认为,生产力的历史“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4]。

但是,作为人的内在本身的力量特别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人的素质,是在自身之内反映人的本质的,它还未超出自身表现于外,尚未表现为现象与现实,因而,它是内在的。但“本质必定要表现出来”[1]而成为“现象”,因此,人的内在的本身力量也必然要表现出来,它就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这重意义上说,人的素质表现的“现象”是指人的能力,人的能力是人的本身力量的外在化、实践化的产物。

“现实”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人的素质的“现实”或者说人的素质的实现状态是人的本身力量与人的能力的统一,就是人的能力和人的本身力量的实现。这种实现在现实上,就是指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产物与结果;这种产物与结果可分为人和物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自身发展状态,它表现为人的发展水平;后者是指人对象化活动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产品、生产力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文化等。关于人的对象化活动的物质产物与人的本(身)质力量的关系,马克思曾经作了经典论述,他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在通常的、物质的工业中……,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5]由此可以说,人的素质的“现实”或者说人的素质的实现状态,就是指人自身发展状态和人对象化活动物质成果。

由上可知,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内在本身的力量,其中表现为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也即是生产力;人的素质外在表现的“现象”是指人的能力;人的素质的“现实”是指人自身发展状态和人对象化活动的物质成果。

第三,从过程角度来看,人的素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素质形态及内容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历史的、发展的,人的素质也不例外,它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我们知道,人的活动是一种历史性活动,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态与内容。作为人的活动的产物——人的素质,也是一种历史性的产物,它随着人的活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态与内容。

表现之一:作为人的本身力量的人的素质,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不同的形态。总体来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素质的历史发展形态是从“盲目自发”型到“片面发展”型再到“全面发展”型。

我们知道,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的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能力低下,人无法深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客观规律,更谈不上用客观规律来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状况下,人的力量在客观规律面前是苍白无力的,人的实践活动只能是顺从、服从甚至盲从外部世界及其客观规律。在此条件下,人的力量就表现为盲目服从性并自发地存在。在此阶段上,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基本上停留在与自然进行实体交换的水平上,低水平的生产力同人对外部世界及人自身认识的浅显和粗略相吻合。表现在人类对科技知识和文化的要求上,也处于自发和偶然阶段,人的认识处于大概的、模糊的、笼而统之的状态,人的目光与思维皆是粗浅的。与此相应,人的能力也只是初始的,与人的自然体力劳动浑然一体的。与这个阶段上的人的力量及能力水平相应的人的素质,只能是原始意义上的,如身体、简单劳动、直观思维等素质,这些素质都是基于人的自然体力和身体器官的原始性功能而无意识自发生成的,素质的这种形态我们可称之为“盲目自发”型的素质。这种形态的素质是以人的身体素质为人的素质构成核心,而人的智力素质、科学知识素质、思想文化素质等社会素质的水平都不太高。这反映在社会生产中,劳动者的体力好坏是决定生产的主要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的数量成为推动经济和生产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这个阶段上的人的素质形态,大致上与“农业社会”中的人的发展的特征相符合。

随着人类实践活动水平和能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对世界的认识、改造的物质技术手段、知识和认识水平等,都有了极大提高,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客观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就使得人在客观世界中不再是盲目地顺从服从,无能为力了,而是能够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许多规律,并用它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经过了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水平和深度已是今非昔比;人的实践活动开始并已经逐渐摆脱完全受外部世界及其客观规律盲目支配的局面,而有较为宽广的、能够独立活动的时空界域;人的主体性地位与作用也逐渐确立并得到强化。这说明人的力量,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局部领域,获得了相对独立的自由而有了“局部的自由”,这时,人的力量是处于“局部自由”阶段。而且在此阶段上,人类获得了巨大而丰富的物质条件,这些比起人的力量在“盲目自发”阶段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使得这种自由只能是局部的,即只是局限在一些固定范围或位置的自由。这就必然导致人的能力畸形、片面深刻地发展。人的力量的“局部自由”型和人的能力的“畸形片面深刻”型反映到人的素质上,一方面,人的素质中的一部分素质得到了深化,如科学知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另一方面,因为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束缚了人的素质发展的方向选择和界域,遏杀了人的个性方面素质。在这个阶段,人的素质畸形片面地发展了。因此,我们称此形态的素质为“片面发展”型的素质。这种形态的素质是畸形地发展了科学技术知识素质,强化了生产劳动技能素质,而人的其他方面的素质特别是人的个性素质却被严重地遏杀了。很明显,这个形态的素质与“工业社会”的人的发展特征是相应的。

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人的发展的方向是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6]。所谓的自由个性,就是指个人能够作为自由个人并根据其意愿最充分自由全面地展现其本身力量,发挥其能力,自由地实现自己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7]。换而言之,要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就必须有如下条件:(1)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能力的充分自由全面发展、人的本身力量自由充分地展现和“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4];(2)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即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由此推之,人的能力和本身力量的发展方向则应是自由全面充分地发展与展现。与人的能力和本身力量发展方向相应,人的素质也必然朝全面的方向发展。在这个阶段上,人的素质的核心应该是“个人的独创”,即个性素质和创新能力。由此看来,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形态与马克思所说人的发展的“自由个性”形态是相应的。在当代,代表了人类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知识经济”时代已初见端倪。在这个时代,劳动者的质量成为推动经济和生产发展的根本因素。而要成为高质量的劳动者,就必须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因此,在当代,包括人的个性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内的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得到了极其强烈的时代呼应。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形态与以“知识经济”为先导的未来社会中的人的发展趋势是相对应的。

表现之二:人的素质的构成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是不同的,且构成的各个要素之中的内涵也不同,它们都会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如在原始社会,人的素质构成内容主要包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但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文化素质、科学知识素质、智力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个性素质也相继出现并得到提高,人的素质所包括的内容得到了扩充。

再从每类素质本身来讲,它所包含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如文化素质、科学知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它只是包括一些简单的生产、劳动经验与技能,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内涵才逐步扩大到包括科学理论、文化知识等;又如思维素质的内涵,开始只有简单的直观的类比推理,随着人的思维的发展,其内涵已扩展到包括逻辑推理、归纳、演绎、创造性思维等许多内容。而且随着人类实践进一步的发展,人的素质及其各类素质的内涵必然会进一步扩大。

表现之三:人的素质在不同的时代,由于时代的实践要求不同,其中的某一类素质在不同的时代得到凸现、强调和强化。我们知道,时代观决定素质观。人的素质的生成与发展,是由时代的实践活动水平所决定的。而每—个社会在特定时代必然会有该时代凸现出来的实践要求,所以,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或社会历史阶段,社会、时代与个体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也不一样。因此,与该社会和时代的实践要求相符合的人的素质中的某一类素质会孕育、急剧提高并得到凸现和强调。例如在原始社会,与动物搏斗、从自然界获取食物成为当时最急迫的实践要求,与此相适应,以强壮身体为核心的生理素质就得到了凸现和强化。在奴隶社会也是如此,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进行劳动生产主要依靠人的体力,各个奴隶主和奴隶国家为了争夺剩余产品和生产资料,也经常要发动战争,为此,对自己所属的奴隶和臣民在体格健壮上就有特殊的要求。比如在古希腊的斯巴达人,从婴儿一出世就要视其身体健康状况而决定其有无生存的必要;又如奴隶主在购买奴隶时也主要以其身体健康为标准;等等。这些都说明,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因为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人的体能,因此在这个时代,人的生理性素质必然得到凸现、强调和强化。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所强调的素质也各不相同,如在古代重道德素质,在当代智力素质和创新素质得到凸现;再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以阶级斗争觉悟和革命积极性为人的素质的主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则以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知识素质、智力素质、更新观念为人的素质的重心。

综上所述,人的素质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它是在人的活动中生成并得到不断提高的;它是人的内在本身的力量,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性,是对人的本质的体现与反映;它的外在表现是人的能力。人自身发展状态和人对象化活动的物质成果是衡量人的素质水平的指数。人的素质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素质有不同的形态及内容,它会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三、人的素质的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人的本质有四个层次的内容,即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本质、人的自然性本质、人的社会性本质、人的个性本质。前—个本质是从动态的角度理解、映现人的本质的,它揭示的是人的本质展示与实现的过程及根据(依据),它贯穿于人的其他本质之中;后三个本质是从静态的角度理解人的本质的,它们揭示的是实体性的内容。而内容是在过程中展现并反映过程的。同理,人的静态性的本质也是在人的动态性本质中实现并反映人的动态性本质,也即是说人的静态性本质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发展和实现并统一于其中的。而人的素质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性,是人的本质反映和体现。因此,人的素质的内容也应该是从人的本质中揭示出来。又由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动态性本质是过程性、根据性的,不具有实体性的内容但却由其反映的,所以,人的素质的内容应该是从具有实体性的人的静态性本质中分析并揭示出来。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静态性本质有三个层次:

第—个层次是人的自然性的本质,即“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6]。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4]这就是说,人首先和动物一样是一个自然生物,是以自然性的存在为前提的。人要生存,需要进行满足其自然需要的本能活动。因此,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的物质体,如人的各种生理、感觉器官和神经生理系统等。这些自然属性的物质体是人存在的基础。人的这种自然性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基础层次。与此相应,人的素质的内容应该是自然素质,它具体包括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此类素质是对人的自然物质体的规定和衡量指数,是先天形成的并在后天得到发展的。它在人的素质构成中居于基础地位。它是人之为人的基础。

人的本质的第二个层次是人的社会性本质,即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只有进入社会才能真正成之为人。而且人只要进入社会,就必然处于社会关系之中,所以,从这个角度,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与人的社会属性的本质相应,人在社会活动中就形成了人的社会性素质。人的社会性本质是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社会关系基本包括经济关系、政治法律关系、思想道德关系等三个方面,它们分别是在人的生产劳动、政治法律活动和思想伦理活动中结成的。人在从事生产劳动中应该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它是生产劳动的经验总结)、劳动技能和智力水平,与此相应,人的素质应包括科学知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智力素质;人在从事政治法律活动中应该具有政治和法律素质;人在从事思想伦理活动中应该具有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在人的本质层次中,人的社会性本质是居于核心地位的。相应地,人的科学知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智力素质、政治和法律素质、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在人的素质构成中也是居于核心的地位,它们是人之为人的主体条件,是人进行社会活动的条件。它们反映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展现的程度,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尺度。

由于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总是有差别且每个人的社会关系及其总和也必然不同,这就意味着人之间差异的存在。每个人之间差异的存在就意味着个人间相互区别的个性的存在。因而,人的本质的第三个层次就是人的个性本质。所谓人的个性,就是指作为特定社会中的个人所具有的特有的社会与心理特征,如个人独有的气质、爱好、意志、品性、人格、情商、审美等。与此相应的是人的个性素质,具体是指人的气质、意志、兴趣与情感等非理性的个人独具的素质。实践证明,个性素质在人的素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却常为人们所忽视。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人的素质大体应该是包括生理、心理、科学知识、劳动技能、智力、政治法律、思想文化、道德和个性等九个方面的素质内容,它们是人之为人的主体条件,是人从事社会活动的基础与条件。如图所示:

四、教育意蕴

由上所述,人的素质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性,是对人的本质的体现与反映,是人的活动的产物,是在人的活动中生成并得到不断提高的。这体现在教育上的意蕴是:

第一,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人的本质完整地获得与展现。因此,进一步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人的本质完整地获得与展现。一般来说,人的本质包括自然本质、类本质、社会本质、个性本质四个方面。人的自然本质是自然存在的人具有的人的自然属性,这是区分人自身的自然与人之外的自然的属性特征;人的类本质是指人的自由自觉活动,这是作为人这个“类”与动物这个“类”的区别的属性特征,是个人之所以为人“类”(一般人)的一分子的属性特征;人的社会性本质是个人与“类”人(一般人)所不同的属性特征,因为个人都是现实中的个人,现实的个人都存在与社会之中,这使得个人必然具有社会的属性特征。人的个性本质是指个人与个人相区别的独特的属性特征。这些本质的内容在前文已经涉及,故在此就不赘述。以前我们的教育主要只涉及到人的社会性本质,即注重智力的开发、劳动技能的培养、知识的掌握,而且这种状况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这与教育的目的明显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的教育内容应该根据人的本质的内容来确定。

第二,教育应该是一种宽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知道,人的本质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发展和实现并统一于其中的。我们进行的教育,作为一种宽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是一种大教育,而不是单纯的一种学校教育,更不是一种局限于课堂的教育。因此。我们教育的途径或者方式应该是把教育对象——人置于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境域之中,通过让人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教育。唯有如此,人的本质才能全面、完整地获得与展现,人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关于这种思想,许多思想家都做了深刻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9]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这些思想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为当代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标签:;  ;  ;  ;  ;  ;  ;  ;  

哲学视野下的人的素质及其教育意蕴_本质与现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