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立静[1]2006年在《《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文中认为《醒世姻缘传》是明末清初带有山东中西部方言语法特色的文献材料,对其助词系统进行详细描写和深入分析、比较研究,具有汉语语法史研究意义和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价值。 就语法研究来说,汉语史与方言的结合研究是当前的一个趋势。然而,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剑这一结合的必要性和价值,但目前仍然以对专书语法的描写研究为主,与方言的结合研究还不多见,其研究理论和方法也都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结合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的助词现象,对《醒世姻缘传》的助词进行研究,就是试图从一个具体的但又是系统的语法现象入手,在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全文共分七个部分。 绪论。说明《醒世姻缘传》语言的性质,指出它是反映明末清初山东中西部方言的文献材料,概述前人研究状况,介绍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内容以及语言材料和所用符号。 第一章“《醒世姻缘传》的助词系统概说”。根据近代汉语助词系统的一般归类标准,把《醒世姻缘传》助词系统分为动态助词、事态助词、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四种类型,并从功能和分布两个方面逐一对其进行了细致描写,指出《醒世姻缘传》的动态助词和事态助词在功能表达上实际都应分为两类。 第二章“《醒世姻缘传》的助词‘了’”。先对书中动态助词“了_1”和事态助词“了_2”的分布环境及功能特点进行了分析、描写,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事态助词“了”的功能、分布特点,并与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的功能、分布及读音进行细致比较,指出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同时认为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表达将然事态的变化有主观性和非主观性之分,这种区分对事态助词“了”的功能、分布以及读音分化有重要影响。 第叁章“《醒世姻缘传》的助词‘将’”。详细分析了动态助词“将”的分布及使用特点,认为“将”的主要语法功能是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的延续状态,其语法意义是由动词“将”的“携带”义发展、虚化来的,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了“动将趋”式与“动了趋”式、“动趋”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动将趋”式的最终消失与“动趋”式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第四章“《醒世姻缘传》的助词‘可’”。在详细描写助词“可”的分布环境和关系功能特点的基础上,将其与《元朝秘史》、原刊《老乞大》以及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中的助词“呵”(“可”)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它们有同源关系,同时从蒙汉语言接触的角度对助词“呵”(“可”)的性质和来源作了合理解释。 第五章“助词与‘VP没’类句式之间的关系”。“VP没”类句式,是指VP-neg类型中表已然的反复问句式。本章分析了《醒世姻缘传》中助词与“VP没”类句式表达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与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VP没”类句式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指出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的“VP没”类句式有“主观性反复问句”和“客观性反复问句”的区分,而这种区分局面的形成与事态助词“来”和“了”的功能发展及分工有密切关系。 “余论”。指出从《醒世姻缘传》到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助词系统发展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动态助词数量减少、功能合并,事态助词系统发达、功能复杂。这种发展变化特点也促使我们对助词观察、研究的视角由语法层面扩大到了语言环境层面。此外,就如何进行方言助词的历时比较研究谈了几点想法,认为方言助词现象的历时比较研究应从挖掘古今两个助词系统的相同点入手,并同时注意借鉴和吸收新的语言学研究理论和方法。
王敏[2]2002年在《《醒世姻缘传》中的趋向动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趋向动词为考察对象,从数量、单用、作趋向补语以及作趋向补语时的普遍规律四个方面,逐个描写、分析了其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可以看出《醒世姻缘传》中的趋向动词虽然大体上已和现代汉语一致,但“微殊”依然很多。通过对“微殊”的分析,我们发现,趋向动词正向着规范、经济的方向发展。综观其发展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语言发展的这些普遍规律。1.渐变性规律。趋向动词在个数方面出现了趋简的倾向,《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趋向动词有10个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或不常用,仅占总数的28.57%,大部分趋向动词保留了下来,虽然其中保留下来的趋向动词部分在义项、语法功能方面也有了变化,但仅是“微殊”。2.不平衡性规律。整体来说,《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趋向动词,在语义方面,与今天相比有所变化,这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关;在语法功能方面,变化不大,只是趋向动词构成的个别语法格式的增减。这既说明了趋向动词内部的不同成分的发展速度是不相同的,也说明了语言发展中语法的发展是相对缓慢的。3. 补偿性规律。《醒世姻缘传》中部分趋向动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消失、不再常用和趋向动词构成的一些格式的消失,造成了其他趋向动词表意职能的扩大。4.词语双音化规律。《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趋向动词及其构成的语法格式在现代汉语中向双音节发展。这些规律并不是单独的,而是并行的。即趋向动词的发展既是渐变的、不平衡的,又遵循着补偿性规律和词语双音化规律。
柳青[3]2010年在《《醒世姻缘传》“把”字类处置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醒世姻缘传》是西周生写于明末清初的一部长篇白话着作。该书在时间上上承《金瓶梅》,下启《红楼梦》,属于近代汉语的范畴,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时期的重要着作,反映的是这段时期的语言发展变化状况。其语言带有鲜明的山东特色,口语性很强,在汉语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处置式产生于晚唐,在元明时代发展成为一种常见句式。王力先生认为“处置式是汉语语法走向完善的标志之一。”[1]本文在对《醒世姻缘传》中的“把”字类处置式进行穷尽式分析归类的基础上,作一些科学地静态地描写和阐述。本文主要运用叁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分析“把”字类处置式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基本特征及其独特之处,从而建立对《醒世姻缘传》的“把”字类处置式比较系统的认识。本文分为叁个部分:引言、主体、结语。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研究价值。主体部分以叁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为指导,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叁个方面对《醒世姻缘传》“把”字类处置式进行细致全面的描写。句法层面,在对“把”字类处置式的句法结构进行分类描写的基础上,归纳出《醒世姻缘传》“把”字类处置式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把”字类处置式的句法结构灵活多样、谓语部分丰富、介引成分可承前省略、否定副词位置不固定等。语义层面,主要分析了《醒世姻缘传》中“把”字类处置式的语义关系类型,状语、补语的语义指向问题。语用层面,主要分析了《醒世姻缘传》中“把”字类处置式的一般语用特征、语体适用性、“把”字类处置式在语篇中的表达功能、衔接功能等方面的问题。结语部分,主要对《醒世姻缘传》中“把”字类处置式的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全文做概括性说明。
马小燕[4]2015年在《《醒世姻缘传》中“动+将”格式考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醒世姻缘传》中"动+将"格式类型,分别为"动+将+趋向动词、形容词+将+趋向动词、动词+将+动词、动词(形)+不+将+趋向动词、动词+不+将+宾语+趋向动词"。这五种结构类型中,"将"已经虚化为一个结构助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延续,趋向动词或表趋向或已虚化。今天,"动+将"结构已经走向衰亡,但可在方言中发现其踪迹。
岳立静[5]2008年在《从《醒世姻缘传》看近代汉语助词“将”的语法功能》文中研究指明文章详细分析了《醒世姻缘传》中助词"将"的句法分布、功能以及所有带"将"的动词的语义特征,指出带"将"动词都是一个能够在空间延续的动作,助词"将"的主要语法功能即是用来表示这一动作行为、性质的延续状态,并进一步从认知角度对助词"将"这一功能意义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条件进行阐述。
陈建华[6]2010年在《《醒世姻缘传》“得”字句研究》文中指出“得”字句是指动词或形容词后附着“得”(含表可能的“得”)引进补语的句子。本文以《醒世姻缘传》为研究对象,运用叁个平面理论,力求系统深入地分析《醒世姻缘传》中的“得”字句。全文共分五个部分:引言:主要介绍《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成书时代、主要内容、语料价值、语言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第一部分:“得”字句的基本内涵。主要介绍“得”字句的界定和分类,把“得”字句分为表实现的“得”字句和表可能的“得”字句。第二部分:从句法、语义、语用对《醒世姻缘传》的实现式“得”字句展开分析,并与历代文献主要是现代汉语作比较。其中句法方面主要围绕主语、谓语中心和补语的构成情况等几个方面展开;语义分析主要围绕补语展开;语用分析主要从补语、谓语、肯定与否定、表达重心四个方面展开。第叁部分:从句法、语义、语用对《醒世姻缘传》的可能式“得”字句展开分析,并与历代文献主要是现代汉语作比较。其中句法分析主要从结构类型、句类分布、谓语中心的结构构成和补语四方面进行;因为可能式基本的动核结构是“V得(0)C”,因此语义分析对动词(V)、补语(C)和宾语(0)及与相关的主语(S)进行探讨;语用分析分适用语境和语调两部分进行考察。结语:通过对《醒世姻缘传》“得”字句的全面考察,在联系汉语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出《醒世姻缘传》“得”字句所具有的特点。
王洪秀[7]2008年在《《醒世姻缘传》中“将”字用法考察》文中认为《醒世姻缘传》是使用山东方言土语写成的长篇小说。本文以中华书局2005版《醒世姻缘传》为底本,对"将"字的用法进行穷尽式研究,希望可以探求"将"字在近代山东中西部方言的特点。
王叁姓[8]2008年在《《醒世姻缘传》中的述补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述补结构的产生与发展,是汉语语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汉语的表达更加精密了”。(蒋绍愚,2005)本文选择成书于明末清初的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以下简称《醒》)作为专书语料,全面考察其中的述补结构,通过对其用例的穷尽归纳、描写,力求揭示各类述补结构所具有的特点。本文采用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的分类标准,把《醒》的述补结构分为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状态补语和程度补语五个部分进行描写分析,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引言”:分叁部分。首先概述了述补结构研究的意义和当前的研究现状:其次对《醒》的语料价值、使用版本进行说明;然后介绍了述补结构的类型和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结果补语”: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根据结果补语的结构形式和意义,把《醒》的结果补语分为“谓动词+一般动词/形容词”、“谓动词+完成义动词”、“谓动词+得”和“谓动词+将+结果补语”四类,分别从多个角度对“谓动词+一般动词/形容词”、“谓动词+完成义动词”、“谓动词+得”这叁种结果补语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它们在《醒》中的分布特点。并对结果补语中的特殊形式进行了考察,对《醒》中“V杀(0)”“V死(0)”我们也进行了关注。第二部分,我们重点分析了结果补语结构的语义指向,其中“谓动词+一般动词/形容词”的语义指向最为丰富多样,能够指向“动作的主体、客体、述语动词、主体的一部分和客体的一部分”等。第叁章“趋向补语”: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醒》趋向动词概说,我们依据现代汉语的标准和《醒》的实际情况,确认《醒》中作补语的趋向动词有37个。第二部分,我们首先把《醒》的趋向补语结构分成“粘合式”和“组合式”两类,逐一探讨了这两类结构的表达形式和句法特点。第叁部分,我们分析了趋向补语的意义,《醒》中的趋向补语既能够表示趋向义,也能够表示结果义和状态义。第四部分,我们总结了《醒》趋向补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特点。第四章“可能补语”:分为叁部分。在第一和第二部分,我们对可能补语的“肯定式”和“否定式”的各个形式的出现情况进行了描写,并和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比较。第叁部分,对可能补语的语法意义和出现的语境情况进行了考察,讨论了其在用法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第五章“状态补语”: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分析了状态补语的叁种结构形式“V得C”、“V得OC”和“VO得C”,并对有关的格式进行了区分。第二部分,对状态补语结构中能够充当补语的成分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梳理出《醒》状态补语结构中的补语成分和现代汉语相比,既有相同,也有差异。第叁部分,具体考察了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发现一共有六种情况。第四部分,讨论了《醒》中状态补语结构能够出现的句型情况。第六章“程度补语”:这一部分我们分析了《醒》中带“得”的程度补语、不带“得”的程度补语和程度补语内部带宾语的“V得OC”和“VO得C”式。第七章“余论”:通过本文第二章到第六章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醒》中的五种述补结构正处于调整时期,虽然它们还带有近代汉语的诸多特点,但是正在逐步向现代汉语发展,显示出明显的过渡时期的特点。
蓝越[9]2012年在《《醒世姻缘传》比较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比较句的意义和形式入手,以比较句中的差比句和平比句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文本上,采用明末清初时期鲁方言小说《醒世姻缘传》,该文本既反映出了这一时期比较句的使用共性,也反映出了鲁方言区特色的比较句使用句式(“起”字句)。本文客观细致地描写了差比句和平比句中不同句型、不同句式的使用情况,在描写中,本文着重区分了比较词为虚词和动词的情况,并将其分为两类来研究(以比较词为虚词的研究为重)。并通过统计的方法,统计出差比句和平比句中不同句型(句型变化体现了语序类型的变化)的使用数量,加以对比分析差比句和平比句中不同句型的使用频度,从而反映出差比句和平比句从古代到现代的语序类型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对差比句和平比句中不同句型构成要素(基准项、结果项)的构成情况的对比分析,来表现句型使用的优和劣,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个时期主导句型占有主导地位的原因。
路广, 郑东珍[10]2004年在《《醒世姻缘传》中的“X+起(来)”》文中指出《醒世姻缘传》中的"X+起(来)"用例很多,用法也较为复杂,其中有些用法是现代汉语中仍然在使用的,有些则只在山东的部分地区使用,有些则意外地只见于四川、湖北等西南官话地区和湖南的部分地区。本文对"X+起(来)"的2大类4项24种格式进行了详尽的描写,总结出这种格式在《醒世姻缘传》中的4个特点。
参考文献:
[1]. 《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D]. 岳立静. 北京语言大学. 2006
[2]. 《醒世姻缘传》中的趋向动词研究[D]. 王敏. 西北师范大学. 2002
[3]. 《醒世姻缘传》“把”字类处置式研究[D]. 柳青.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4]. 《醒世姻缘传》中“动+将”格式考察分析[J]. 马小燕.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 从《醒世姻缘传》看近代汉语助词“将”的语法功能[J]. 岳立静. 语言科学. 2008
[6]. 《醒世姻缘传》“得”字句研究[D]. 陈建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7]. 《醒世姻缘传》中“将”字用法考察[J]. 王洪秀.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
[8]. 《醒世姻缘传》中的述补结构研究[D]. 王叁姓. 陕西师范大学. 2008
[9]. 《醒世姻缘传》比较句研究[D]. 蓝越.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0]. 《醒世姻缘传》中的“X+起(来)”[J]. 路广, 郑东珍. 泰山学院学报. 2004
标签:中国文学论文; 中国语言文字论文; 醒世姻缘传论文; 现代汉语论文; 语义分析论文; 语法分析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