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空间人的行为心理研究论文_苗娇娇

广场空间人的行为心理研究论文_苗娇娇

苗娇娇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影响,城市广场空间的真正主人——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在设计中越来越被重视,非人性化的设计已被慢慢淘汰。本文从探讨广场空间与人类心理和行为需求的关系出发,深入分析了人们在城市空间场所中常见的心理行为反应和需求,以及对广场空间设计与构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在心理和行为需求的分析与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怎样设计满足心理和行为需求和集舒适安全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广场空间。

关键词:城市广场;空间;环境心理;人性化

引言

如今,广场是已然成为城市生活空间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它们能最充分的展示所在城市的历史背景、文化风俗和艺术风貌,是城市的会客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废除“功能简单划分,尺度超大,环境恶化,人车混杂,漠视人文,无视人性”等非人性化理念,使得“广场空间人的行为心理研究”有了迫切的现实意义。

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广场的出现首先归功于人类实际的社会需求,而并非有目的的城市空间造型的结果【1】。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离不开人的思维心理活动,因此研究人类的行为心理在设计中必不可少。园林设计越来越人性化并且提倡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城市的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是城市风貌体现的重要场所。城市广场人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广场空间是人行为活动的场所,人的行为心理是广场空间环境设计的依据原则和根本目的。因此,现代城市广场设计要“ 以人为本”,一切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本依据,对城市广场的尺度、层次、序列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创造舒适、健康、人性化的城市广场。

1国外城市广场与人的环境心理的研究理论与成果

1.1国外城市广场的研究现状

在不断探索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设计理论家及设计师不再局限于把设计看作形式构成的抽象游戏,越来越意识到人在空间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以美国为例,自1975年开始伊利诺依大学就进行单个广场空间合理利用的研究工作,1991 年-1993 年的南加州城市规划的教授们对于洛杉矶和旧金山市等八个广场作对比研究【2】。除此之外,国外也出现了向立体广场和空中广场这样新颖的设计。比如在日本的由Nikken Sekker和来自美国的景观设计师Peter Wolker设计的立体广场,突破了传统的广场概念,是一个围合的立体空间【3】。也充分地运用了了人性化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人的心理感受。

1.2国外对环境心理学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国外行为心理学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学及其对园林设计的一些影响。WilliamJames提倡景观艺术设计应考虑到人的心理感受。这表明,以大众的心理角度考虑,是希望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作品是为他们服务的,更加经济、实用,能够满足某种心理需求,而不只是设计师或者开发商主观的思想。做设计要考虑到当地居民以及将来可能会要参与到这一园林景观的人的心理需求,以及他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等。

2国内城市广场与人的环境心理的研究理论与成果

2.1国内城市城市广场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城市广场发展起步较西方国家要晚,最初由殖民文化形式传入中国,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广场。此后广场建设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城市缺乏公共空间的状况,同时也改变着城市的空间结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态。陈苹,南京林业大学05届硕士,在其论文《人与广场的对话》中,将环境——行为心理学和广场空间相结合,从人的使用角度出发,研究了广场空间作为城市开放空间在设计中的共性,提出了关于城市广场公共空间设计的“模式语言”。并对南京汉中门广场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部分改造意见【4】。武汉大学05 届硕士赵红梅的《浅谈以人为本的城市广场设计》中,重点探讨了作为主体因素的“人”和 客体因素组成的“空间”的概念,从正反两方面对中外广场中的典型实例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探悉“以人为本”的城市广场设计【5】。

2.2国内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国内的一些相关的研究是基于国外关于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应用的研究中而得到启示并加以改进和完善。如对人的行为心理与广场设计、商业步行街设计、公园设计、住宅区设计等的研究。现在园林设计的审美意识重心已从单纯追求形式美感转向以人为本的人行为心理的空间创造,强调人的参与和体验。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一方面是引入各种新技术新材料结合新的艺术理论和表现方法用于园林设计营建,另一方面深入研究自然环境,综合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尤其引入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更深入细致地探索人对园林的需求及其解决途径。

3广场的空间尺度

3.1广场整体空间的尺度把握

城市广场空间尺度的处理是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的关键,而处理好空间尺度的基本依据就来自于对人的行为心理的研究。在广场空间的设计中,有三个基本的空间尺度:①一见方的空间,人们感觉比较亲切,可以比较自由的交往,这是创造空间的基本尺度。②超过上述后,能产生宽阔的感觉,这是形成场所感的尺度,也是我们所说的广场尺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③最后一个尺寸是左右,超过这一距离就能创造出深远、广阔、宏伟的感觉,这是形成领域感的尺度【6】。单纯从人的感受的角度来说,凯文·林奇认为12m是让人感觉亲切的距离,24m是宜人的距离。对于较大的城市来说,小广场可能会使游人感到拥挤不堪,所以面积适当扩大并对空间进行合理划分也是可行的。但是单纯追求大而空的广场却是不可取的【7】。

3.2广场节点细部的尺度把握

除距离外,实体建筑的高度与距离的比例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应和心理感受。当人站在广场中时,可以由于建筑高度与广场宽度之间的比例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和心理反映。广场中的环境小品设置更要以人的尺度作为基本依据。广场中的小品处于人类的视觉心理范围之内,甚至还影响人的嗅觉、听觉、触觉等基本的心理感受。如果广场活动分区不合理、娱乐设施不齐全,会使人产生“广而无场”的感觉,即使广场面积很大,通过建筑、道路以及各种景观节点的变换和环境小品的布置也会使人感到丰富、亲切、安定,从而吸引人们在广场中活动并赋予其生命力。

3.3其他环境因素在视觉上对广场空间的影响

广场的空间环境不只是单纯的尺度间题,它受广场的视觉特性、活动内容、光照条件、布局分区、容积感与建筑边界条件等因素共同影响的,也与相邻空间的相互对比有关。人们对空间尺度的感受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着某些恒定的共性,接近人体尺度的空间总是能令人感到亲切。在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功能类型,分析广场中人的活动方式、活动性质和活动内容,据此给广场确定合理的尺度,并有机组合绿化、水体、铺地、小品、色彩、灯光、音乐等多种构成要素,才能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广场空间。

4广场的空间层次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对人的需求层次的解释,把人对广场的需求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生理需求,要求广场舒适方便;二是安全需求,要求广场保护“个体领域”,使个人行动不受干扰;三是交往需求,要求广场提供交往的场所和氛围;四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要求在公共场合能引起他人的重视与尊重。

所以,广场的空间层次也要尽可能的满足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划分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形成不同层次的活动空间,来满足人的多样化的需求。人在广场中的交往活动可分为公共性交往,社会性交往和亲密性交往三种,不同的交往活动也需要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空间场地。只有根据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设计出不同的封闭或开敞空间领域,才能创造出层次丰富的人性化广场空间。

5广场的空间序列

广场城市空间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周围建筑物、道路的不同关系将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在广场设计中,应结合广场周围的空间做通盘考虑,以形成有机的空间序列,加强广场的服务作用与吸引力,并衬托与突出广场。

广场的序列空间可划分为前导、发展、高潮、结尾几个部分,人们在这种序列空间中可以感受到空间的变幻、收放、对比、延续、烘托等乐趣【8】。这种序列空间的有机组织,不仅使空间环境富有吸引力,也能使人的心态随空间的变化而变化,达到步移景异人景同步的效果,更能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

景观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体,光凭理性分析是不够的,还必须表现出人类生活的感性因素。现代城市广场是紧密联系市民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它已经走出了功能用途单一的时代,它的内容与功能日趋复杂,

形势也越来越走向多元化【9】。因此,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一切以人的活动需求、心理需求作为出发点,合理的划分出人性化的空间层次和空间序列,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与人密切联系、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广场空间。

5结语

以人的行为心理出发研究广场空间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研究方法,只有考虑大众感受、兼顾人类共有的行为心理并对此做出恰当设计的广场空间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为此设计师应不辞劳苦,勤于调查,积极思考,最终为使用者创造出满意舒适的城市广场。随着中国日益走向民主政治和平民化时代,城市设计,特别是广场设计应首先召回其人性与公民性,用进步的物质环境,积极推动社会意识的进步【10】。我国的广场规划正处不断探索进步的高速发展阶段,在国际交流不断加强的今天,我国与世界先进规划思想在逐渐接轨,构建人性化的城市广场空间将会成为必然的趋势。在各国城市规划的经验教训中不断学习,才能更快的发展我国的景观规划,才能更好地创造出适宜人们活动的健康舒适的人性化广场。

参考文献:

[1]蔡永浩,《城市广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

[2]孙雪芳、金晓玲,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来源,北方园艺,2008,8

[3](西班牙)哈维约翰编著君曾钰、高红译,《广场设计》,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

[4]陈苹,人与广场的对话[D],南京林业大学,2005

[5]赵红梅,浅谈以人为本的城市广场设计[D],武汉大学,2005

[6]任倩岚、蒋烨、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程富花、陈天,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J],南方建筑,2006年01期

[8]任倩岚、蒋烨、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王超,面向市民的现代多功能城市广场设计手法探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10]俞孔坚,寻回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以都江堰广场为例[J],城市环境设计,2007,(02) .

作者简介:

苗娇娇(1989—),女,汉族,山东淄博人,本科,工程师,单位名称,研究方向:人的行为心理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266100

论文作者:苗娇娇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9

标签:;  ;  ;  ;  ;  ;  ;  ;  

广场空间人的行为心理研究论文_苗娇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