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摘要:《第九交响曲》又名“伟大”是舒伯特最后一部交响曲,继《未完成交响曲》之后,又一在结构上突破古典传统曲式--“不严谨结构”的佳作。《第九交响曲》的演出虽然是在作者逝世的第十一年,但其创作的成功依然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与赞赏。《第九交响曲》足以展现舒伯特其交响曲创作的才华,其主题的可塑性、旋律的延长在简洁有力的节奏中表现出了英雄性的基调。
关键词:舒伯特;伟大;贝多芬;憧憬;自信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音乐家早期浪漫派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评价为“古典主义音乐”最后一位巨人。舒伯特在仅仅31年的生命中,依然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其他作品。在德奥地区乃至西方音乐创作上有非常高的声誉和地位。
1825年开始写作的《第九交响曲》,于1828年3月完成。起初舒伯特希望此曲可以由维也纳的“音乐之友协会”演出,但是协会认为此作品太长太。这一年,舒伯特去世,此曲手稿留给了舒伯特的兄长菲尔迪南,直到1939年才被舒曼发现并安排协助此曲的演出,最终在莱比锡布业大厅管弦乐团首演此曲。
此曲问世就震惊四座,虽稍晚才得到发表,但《第九交响曲》仍是19世纪最重要的乐曲之一,不仅对舒曼本人有强烈的影响,亦对勃拉姆斯也稍起作用,并以其广阔的设计构思,“想天堂一般长”勇敢的为布鲁克纳与马勒指明一条出路。
舒伯特晚期作品中的诗意与想象,在《第九交响曲》达到巅峰,此曲节奏活力充沛,运用两种基本节奏--符点四分音符后接八分音符,以及三连音在乐曲中逐渐加强,如同暴风雨一般向前推进。此曲对浪漫主义音乐影响更是举足轻重的。
1838年到1839年,舒曼在维也纳极力准备《第九交响曲》的首演。在他的努力下,由门德尔松主持首演事宜。首先,门德尔松先抛掉重大错误,布莱克福和黑特尔出版公司印刷这部作品。舒曼也用自己创办的《新音乐杂志》来宣传这部作品。如此对待这部作品,足以见得音乐家们对《第九交响曲》的重视。
(一)矛盾与对比
《第八交响曲》的两个乐章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差异。在一乐章中,那种中庸的快板已经明确的预告了第二个乐章的基本旋律与发展。两个乐章的配器法也是如出一辙:没有让人豁然的情感也没有刻意取悦人的意思,但其音乐的魔力总能吸引听众。它的温柔与肃穆像是融在交响诗一般,但主题的交替以及来不及防备的转调在对比强烈的乐句中展现出效果。如果非要形容这首曲子的紧张性,倒不如把它看成是秩序明显的海浪一样。在暴风般结束的乐章,以及再现时的温柔甜美。这样美丽的旋律将怎样继续呢?这本应该在未完成的三、四乐章中出现。但舒伯特提前结束了盛宴。6年后,他在《第九交响曲中》才将古典与浪漫的气息和在一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九交响曲》与《第八未完成》的不同之处在于,各自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乐曲中每个乐章的特殊顺序和乐章内部的主题对立、旋律以及调性的转换等特征。植根于截然不同的美感中,舒伯特用梦境般的旋律以及具有田园气氛的行板作为开始,之后紧连着欢快、轻巧的诙谐曲。而《第八交响曲》则充满着忧郁与悲观的气氛,似乎等待着《第九交响曲》的到来,这种心态的转变是经历过死亡的人才能做到的。这就不难理解音乐家们称《第九交响曲》为“伟大交响曲”的原因,那种歌颂生命、无畏死亡的气节,作为舒伯特的绝笔显得难得而又理所当然。
舒伯特好像有意在长度上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做一番比较。而且这一首交响曲在排列上亦然是第九,莫非只是一种巧合吗?这种超长的长度到波拉沐丝和玛乐时候更是得到继承与夸大。
在第二个主题时,舒伯特并没有着急用传统的手法加以发展,而是用一个梦幻般美妙的经过句,把长号作为旋律引出敌人个主题。这种逐渐发展壮大的主题写法让整个主题部分充满了诗意。此曲的所有主题部分都在不同的音区得到展现,配器法和调性的选择也是独特的。在逐一的发展中将主题分裂发展并重新组合。发展部分也是先主要发展第二主题的素材。之后是始终不变的附点节奏发展,最后才是引子部分的素材发展。正如舒曼所评价的:“每一次倾听这部作品都能感觉到那么多美妙的乐思,它们总是无处不在的让你应接不暇”当然,最后结束的部分再现主题时和让人心潮澎湃的尾声一样让人念念不忘。
(2) 旋律节奏
前几个小节的法国号好似来自天堂般的旋律。那种明朗的憧憬是舒伯特对天堂的幻想,能以如此乐观的态度来作为引子主题,这种心境是在让人佩服。在一开始,的法国号在慢拍中齐奏出,兼具了古典与浪漫的气质,那种音响就像宗教节庆的呼号,在隐约中又能感到德国森林的魔幻气质。
展开部分是在第二个主题演奏的快板乐章之后,其执拗的手法又把氛围带到了古典形式之中。但是不协和的市场出现、半音阶的递进、忽然的转调、大小调交换进行,这种大胆的和声做法又和我们所了解的古典好像没什么关系。
第一乐章开始的几个小节就是轮廓分明的几种节奏性构成,如附点节奏和动力性十足的三连音节奏。乐章一开始就用这种节奏作为基础,是想塑造一种辉煌的氛围它的发展欢快又着急,等到展开之后,那种精神饱满的力量却又让人始料未及的消失在管乐器主奏旋律的第二个主题部分。第二主题就相对缓和了很多,用一种飘忽不定的节奏,好似奥匈民间地区的音乐,这与第一主题英雄的部分有了很明确的对比,由此可以看出是舒伯特吧他在艺术歌曲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到了交响曲里。第二乐章以田园风味的双簧管作为主题,将英雄性与田园性兼并。但总的情绪上还是有一些凄凉与悲鸣,这是他进行曲节奏的原因,而且明暗对比明显的手法,在A带到与a小调之间来回转换造成的。此曲是一个典型的抒情歌曲,音响效果就是人感到生活的多愁善感与浪漫。
参考文献:
[1]孙国忠著.交响音乐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交响音乐编写组著.交响音乐赏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齐易,扬子江著.走进交响乐圣殿[M].人民出版社,2005
[4]贺春华著.西方交响音乐赏析[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5]胡金平著.交响音乐名曲鉴赏[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顾桐芳,陈小兵著.教学音乐赏析[M].文学艺术出版社,2008
论文作者:孟晓宵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电业》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舒伯特论文; 交响曲论文; 乐章论文; 主题论文; 舒曼论文; 节奏论文; 让人论文; 《中国电业》2019年第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