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技巧例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解题重在审题,只有将审题这一首要环节的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证在后面的解题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清晰顺畅的思路,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现结合几道例题,浅析几种常见的审题技巧,供参考。
一、字斟句酌,真正明确题意
考场上,每位考生的心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但是解题过程中,要尽量以一种平和沉稳的心境去面对。有的考生由于紧张,对题目中的关键字句未能看清或真正领会其含义而匆匆作答,结果导致漏解或误判。
例1 在25℃时,将两个铜电极插入一定质量的硫酸钠饱和溶液中进行电解。通电一段时间后,阴极上逸出a mol气体,同时有晶体析出。若温度不变,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由此可见,虽仅一字之差,但思维的出发点不同,结果当然也不同。这就要求在平时的解题训练中,要认真读题,对关键字句要加以斟酌,注重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培养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二、深入挖掘隐含条件
为了增加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题中提供的条件有的明确表达出来,而有的却隐藏得很巧妙。这就要求考生要仔细分析,深入挖掘,才能揭示出问题的实质,这也是考查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的一种手段。
设置隐含条件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设在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的适用条件上,有的设在一些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特殊性上,还有的设在实验操作顺序上,等等。
三、克服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人们长期习惯于沿用某种固定的模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程序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一种经验来运用,但在某些变化的情境中却又常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解析 有的同学看到本题中用惰性电极进行电解,首先想到的是离子放电顺序问题,会认为在阳极上产生的氧化产物为,在阴极上产生的还原产物为Ag,二者质量之比为108:35.5,即选D。实际上,在本题的给定条件下,溶液中的
和
和
要分别形成沉淀,而此时只相当于电解
溶液,进一步讲是电解水,即答案应为A。
解题时,要注意灵活运用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解决一个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不墨守成规,不急于求成。要善于发散解题思路,克服思维定势的不良影响,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
四、排除干扰条件
题目中除了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之外,往往还附带一些干扰条件。正是这些干扰条件的存在,常常诱使一些考生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陷入思维误区。
解题时要重视通过剖析质的变化,理清量的关系。及时排除干扰条件,去伪存真。善于从繁杂的数据和反应中找出关键性数据和最本质的内在联系。
五、借助图示分析
图示法在解某些计算题时,的确非常直观快捷,它可以使我们跨过思维障碍,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从而摆脱无关量的干扰,迅速发掘出相关量之间的必然联系。
例5 已知氨水越浓,其密度越小。将质量分数为10%与20%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氨水的质量分数为()。
A.等于15% B.大于15%
C.小于15% D.无法确定
解析 本题可设定等质量混合这一中介状态,质量分数为10%与20%的氨水等质量混合后,所得氨水的质量分数为15%,此种情况可用图1表示(此时有)。
当二者等体积混合时(见图2),若二者均取体积混合,就相当于在上述等质量混合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些10%的氨水(即图2中阴影部分),此时所得氨水质量分数应小于15%,即选C。
本题若按数学方法列式推导,则十分繁琐。而借助图示分析,将半定量分析转化为定性分析,完全是通过“目测”得出结果,这完全归功于图示法的直观性。
图1
图2
运用图示法,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化复杂为直观。使思维起点与思维落点之间迅速链接,简化了思维过程,是一种直观性非常强的分析方法,同学们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有意识的加以练习和运用。
六、逆向思维突破
对于同一个问题,当运用常规的正向思维方法中途受阻时,这时不妨尝试逆向思维,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解析 铜和反应时因
的浓度不同,还原产物也不相同。若按正向思维,则需分浓、稀硝酸两种情况展开讨论。这时不妨运用逆向思维,若能找出未被还原的
的质量,再换算出被还原的
的质量,则使问题得到简化。
对于某个问题,若只从一种角度去思考,往往易钻进死胡同。要经常变换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局限于固定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拓展思维空间,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
七、善用比较、统筹兼顾
充分利用题给条件,再将平行问题对比思考,从中便可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7 实验室可用氯气与金属铁反应制备无水三氯化铁,该化合物是棕红色、易潮解,100℃左右时升华。图3是两个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左边的反应装置相同,而右边的产品收集装置则不同,分别如(Ⅰ)和(Ⅱ)所示。试回答:
图3
(1)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2)D中的反应开始前,需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应采取的方法是:__。
(3)D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
(4)装置(Ⅰ)的主要缺点是:__。
(5)装置(Ⅱ)的主要缺点是:__。
如果选用此装置来完成实验,则必须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
(4)导管易被产品堵塞;尾气排入空气,易造成环境污染
(5)产品易受潮解;在瓶E和F之间连接装有干燥剂的装置(其他既能防止产品潮解又能防止尾气污染环境的合理答案也可以)
解答本题中的最后两个问题时,有些考生没有采取对比的方法,只是一味地盯准某一个装置苦思冥想,这样就增大了思维难度,因为这等于自己设计实验。而运用对比方法,则相当于将两个装置取长补短,答案就在其中!
八、变换思维角度
有些问题若直接按表层含意顺向求解,则势必繁琐费时。若能深入分析,将问题转化,即变换思维角度,则会柳暗花明。
本题若直接计算,则需要求出产生的和NO,再按这两种氧化物被氧化生成硝酸才能得到结果。而借助图示分析,很容易发现其中电子的传递过程。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往往错综复杂,审题时要将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理清,变换思维角度,简化问题,从而快速列式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