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春季使用的高中地理(必修)下册课本修订说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下册论文,课本论文,春季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春季开始使用的高中地理(必修)下册课本,教材的体系和结构未变,但是各章节的内容则根据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以及教师的建议,作了必要的修订,修订的主要情况如下。
一、总的方面
1.在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方面,增加了人口、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高中地理课本中一直要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懂得要协调人地关系。这一指导思想与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举行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所通过的《里约宣言》和我国国务院1994年3月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基本思想上是一致的。这次修订时进一步把可发展的观点提出来,以便与联合国有关文件和我国人口、环境和发展政策的说法一致。
2.更新统计资料。课本中有关国内外人口、城市、经济等方面的统计资料,均根据国家统计局在《中国统计年鉴》和《人民日报》上公布的数字予以更新,中国部分多为1993年、1994年的统计数字,外国多为1991年前后的数字。由于课本不可能每年都修订,今后新的有关资料希望教师自己注意搜集,在讲课时作必要补充说明。
3.删改了一些过时的内容,适当补充了一些新内容。如原课本中工农业部分讲到我国“八五计划”,现在已经完成,有的删去,有的改用《中国21世纪议程》的内容代替。
4.名词、用语进一步规范化。如“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统一改为“可再生资源”;“建国以前”、“建国以后”、“解放以前”、“解放以后”均改用“新中国成立以前”、“新中国成立以后”。
5.订正了一些不完整、不准确的用语、数据和事实材料。
二、各章部分
(一)第六章 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
1.在“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方面,补充了一句:“如果它们生长发育的环境,不被破坏或污染,就能够不断更新生长和繁殖。”
2.提高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和扩大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方面,增补了一些实例,如改良盐碱地、利用太阳能、淡化海水等。
3.把我国对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订正为“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增加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两则阅读材料:(1)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见效;(2)全国防治沙漠化有新进展。
5.在生物资源方面,增加了“保护生物多样化”的观念。
6.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改写为:“由于人口增多、经济滞后,依靠毁林开荒,辟林放牧,或过度采伐森林,以维持经济的现象仍然在继续着”,指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7.增加了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太行山绿化工程、平原绿化工程的阅读材料。
8.原课本中“草原”、“草地”、“草场”三个名词的使用,常混淆不清,现将“草原”用于指天然植被,“草地”用于指土地资源(如耕地、林地、草地),“草场”用于指生物资源。
9.在我国参加“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的自然保护区中,增加了江苏盐城和云南西双版纳,由原来的8个增至1994年的10个。
10.在矿产资源方面,增加了关于矿产资源开采利用不当,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和应该贯彻执行国家“保护矿产资源,节约、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政策,以及树立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找矿,加强国际合作、互通有无及互利的观念。
(二)第七章 能源和能源的利用
1.水能方面,增加了三峡工程中三峡水电站的建成将成为世界上发电量最大的水电站。
2.在石油开发利用方面,提出目前主要是“稳住东部,开发西部”:稳住东部大庆、胜利、辽河等油田的产量;大力开发西部以塔里木盆地为重点的油气资源。
(三)第八章 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1.删去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源的私人占有之间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生产的发展和分布存在着盲目性和不合理性”一句,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生产虽然矛盾有很多,但是也有政府干预、财政补贴、贸易保护等政策,以及对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不能说都是盲目和不合理的。
2.在世界粮食问题方面,对撒哈拉以南一些非洲国家粮食匮乏的原因,除人口增长过快、自然灾害频繁外,增加“内乱”的原因。在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方面,增加一条要“建立国际公平合理的经济新秩序”。
3.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方面,将“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和“十年规划关于我国农业的规定”合并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我国农业虽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也存在着人口增长多、农业综合生产力尚低、农业结构还不合理、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接着论述我国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采取的措施;并提出我国农业生产应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四)第九章 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1.在“工业分布由集中趋向分散”方面,增加“有些工业发达国家在劳动力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或迁厂”的情况。
2.在“我国工业建设的重大成就方面”,补充了一些新成就。将“八五”计划纲要中对工业发展和工业布局的要求,改为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建设又有了新发展和要求。如京九、宝中等铁路干线原为计划线,现已建成。补充了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特区的重点和作用等。
3.在综合性工业基地方面,增加了“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4.在消除工业“三废”方面,增加了要“加强法制”的观念。
(五)第十章 人口与城市
1.对世界人口迁移,补充了当前世界上由于地区冲突,局部战争蔓延,南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灾荒、贫穷、犯罪、逃难所造成的人口迁移。这是当前国际社会出现的新问题。
2.在“我国人口迁移”部分,增加了人口流动的情况。近年我国人口的流动,主要是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入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入发达地区。民工流动,调整了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对城市建设和繁荣起了积极作用;对改善农村经济也起了有益作用。但是民工盲目无序的流动,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需要进一步做好有序的组织引导工作。这个问题,可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学生讨论。
3.在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方面,除“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外,将“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单独列出。
(六)第十一章 人类和环境
1.在“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方面,明确提出“走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并阐述了持续发展的含义是“经济发展既能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
2.删去了“八五计划”中对国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
3.补充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精神。
4.增加了《淮河流域大规模水污染和治理》的阅读材料,通过具体事例,从感性到理性,提高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衔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大纲,国家教委即将颁发。根据新大纲编写的普通高中课本,计划于1997年秋季先在部分省、市、自治区的少数学校试验。经过总结试教经验,进行修改后送审,如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则可能于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试用。现行高中地理(必修)课本,经过修订,还将使用4年左右。对修订后的教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